中国导弹防御系统-1967年就开始的640工程简介
新华社北京1月11日电中国11日在境内进行了一次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试验达到了预期目的。这一试验是防御性的,不针对任何国家。其实在六七十年代我国就曾开展过导弹防御的研究》
“640工程”的来历
1963年,当中国的核武器和弹道导弹即将获得最终突破的时候,被誉为“中国火箭之父”的钱学森博士提出了创建防御敌对势力核打击和防御战略核导弹的构想,这一构想很快就得到了党的最高决策层的支持。毛泽东主席在谈到这一构想的时候表示,防止核导弹的打击系统并不是只有超级大国才能够掌握的,不管花费多少时间,中国人必须建成自己的防御盾牌,打破帝国主义的核讹诈。到1967年,随着中国核武器和弹道导弹试验的相继成功,中国正式确立了建立导弹防御系统的计划,也就是“640工程”。该工程初步确立了包括反弹道导弹拦截弹、反导弹超级大炮等方面的内容。
为了加强领导和协作,中国对“640工程”的进展进行了分工。1967年,当时的第7机械工业部(也称航空航天工业部)第二研究院改称反弹道导弹和反卫星研究院,主要负责研制反弹道导弹拦截弹系统,其下属的第210研究所负责研制反导弹超级大炮。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第二研究院又着手开始反卫星武器技术的研究。1969年1月,国家召集“640工程”的各个有关单位在北京确定了工程的具体部署,正式决定了整个工程的分系统,它们是“反击”系列反弹道导弹拦截弹、“先锋”系列反导弹超级大炮和两款陆基早期导弹预警雷达网等。此外,会议还决定加速建设“640工程”专用的试验基地,并试制用于反弹道导弹拦截弹的小型核装药战斗部。此次会议后,“640工程”进人了高速发展阶段。
“反击”系列反弹道导弹拦截弹
1969开发的FJ-1反击-1型反弹道导弹,在1969年北京会议之后,第二研究院正式开始研制“反击”-1号反弹道导弹拦截弹。从目前的资料来看,“反击”-1号采用两级液体火箭发动机,制导模式为半主动雷达波束制导,可以在中低层空间依靠破片式战斗部摧毁来袭导弹。1979年8月和明,“反击”-1号进行了两次飞行试验,无战斗部的弹体成功地在有效杀伤半径内与目标相遇。军方对“反击”-1号的总体性能较为满意,并开始计划在北京附近构建中国第一个“反击”-1号反弹道导弹拦截弹发射阵地,初步建起一个能够防止弹道导弹打击的区域。然而,1980年3月,由于国家政治经济环境的改变,该计划被终止。
继“反击”-1号之后,第二研究院在七十年代初试制了“反击”-2号低层空间反弹道导弹拦截弹。为了验证拦截弹的飞行性能从1971年10月到1972年明,“反击”-2号的1/5大小的模型先后进行了6次飞行试验,其中5次获得了成功。但此后,由于该弹作战范围与“反击”-1号相重叠,1973年国家终止了“反击”-2号的研制。
1974年,在“反击”-1号、“反击”-2号的基础上,第二研究院又开始了“反击”-3的研制。与前两个型号相比,“反击”-3采用了三级液体火箭发动机,可以在更高层的空间拦截来袭目标。为了提高杀伤效率,“反击”-3号有常规装药和核装药两种战斗部可供选择。但由于受技术力量限制,“反击”-3号的进展并不顺利,最终在1977年下马。
"先锋号"反导弹超级大炮
按照北京会议的精神,第210研究所负责研制的反导弹超级大炮被命名为“先锋”,内部代号为“640-2”。最初210研究所试制的超级大炮采用的是 140毫米口径的滑膛炮,可以把18千克重的弹头发射到74千米的距离范围内。该炮采用了加长形身管,长达26米,全炮重155吨,安装在专用的发射滑轨上。然而通过试验,210所发现该炮威力过小,不足以对高速飞行的弹道导弹产生实质性威胁。于是,210所设计了威力更大的超级大炮。新的大炮口径达到了 420毫米,可以发射重达160千克的火箭助推无制导弹头。在七十年代初期,“先锋”大炮曾经进行了多次试射。虽然在射程上超级大炮可以满足要求,但无制导的弹头却难以达到实战的精度,于是在1977年,“先锋”系列超级大炮计划被终止,到1980年3月被最终取消。
110单脉冲导弹跟踪雷达
在研发7010雷达的同时,南京第14电子研究所还和中科院电子研究所在七十年代共同研制了110单脉冲导弹跟踪雷达。110雷达并没有采用7010的相控阵体制,估计应该为7010的简化版。该雷达直径约25米,重约400吨,整个雷达被装在高36.5米,基座直径44米的球状雷达罩内。1977年,该雷达研制成功,目前似乎只部署了一座。
陆基导弹预警网
7010雷达由著名的南京第14电子研究所于1970年开始研制,1976年研制成功并部署。该雷达是大型陆基相控阵导弹预警跟踪雷达,主要用于对洲际弹道导弹和其他外层空间目标进行探测、识别和跟踪。从目前有限的资料看,该雷达阵列长40米,宽20米,顺山势建设在海拔1600米的山体上,具有良好的观测视野。从部署以后,7010雷达显示出了良好的性能。1979年7月,7010雷达观测到了美国太空实验室再入大气层的轨迹,并准确计算出了弹道和坠落时间。1983年1月12日,7010雷达再次准确观测到苏联宇宙1402号核动力卫星的坠落时间和地点等数据,为中国的战略决策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支持。
结语
然而,在中国当时的科技和经济条件下“640工程”从一开始就面对着大量的技术困难、资金障碍,甚至是来自政治上的阻碍。中国由于技术水平落后,国力贫弱,很难想像如何支撑得起这样一个庞大的项目。而且在“640工程”实施之初,还受到了文革的干扰。1972年,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签署了《反弹道导弹条约》,此后美苏相继终山了各自进行的导弹防御计划。这一变故似乎使得当时在国际舞台上较为孤立的中国没有必要再为导弹防御计划耗费大量的资源。1976年以后,"640工程”开始放慢了研制步伐。到1980年,由于国家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经济建设上,“640工程”被终止,完成了自身的历史使命。
随着“640工程”的最终取消,许多大型系统纷纷下马,但陆基早期导弹预警雷达网却最终得以保留。只是从上世纪八卜年代开始,该网络不再被用来进行导弹预警值班,而是更多的被用来实施外层空间探测、航天测控和遥感等工作。可以说,“640工程”虽然早已成为历史,但其巨大意义是不可代替的,其中有的技术直到今天还在发挥着作用。
附 二院640工程年表
1963年12月:毛泽东倡议展开防御战略。
1964年2月6日:毛泽东明确提出防御战略设想。
1964年:二院组织研制队伍。
1964-1966年:国防科委等设想在1973~1975年研制出试验系统。
1967年10月:“640”工程会议召开,提出“5个系统的工程代号,及加速反导弹试验靶场的建设和开展反导弹用核弹头研制工作的建议。”
1969年8月14日:周恩来批示七机部二院承担反导弹研制。
1969年8月:二院成为反导弹、反卫星总体研究院,展开反击一号全系统研制。
1970年:二院低空拦截武器系统反击二号的方案论证和研制工作。
1971年10月-1972年4月:反击二号进行6次1∶5模型弹弹射试验,5次成功。
1973年:反击二号停止研制。
1974年5-6月:七机部和二院召开反击三号高拦反导武器系统方案讨论会和技术协调会,并开展了配套设备研制和关键技术攻关。
1977年:反击三号停止研制。
1977年:完成实践二号乙卫星设计、反卫一号武器系统总体设计和部分设备研制试验,均获得了成功。
1977年:提出了建设北京防区的方案设想和开展天津大会战等等。
1979年8月-9月:反击一号成功进行2发模型遥测弹的飞行试验。
1980年3月9日:反卫一号停止。“640”工程暂时停止。
640工程项目 五大系统估计是工程系统,推测如下:
A. 反击一号低层高超音速拦截弹(“橡皮套鞋”技术概念)。
B. 反击二号低层拦截弹(用于实战目的)。
C. 反击三号高层拦截弹(双层拦截系统概念)。
D. 反卫一号。 E. 战略预警(如7010相控雷达系统、侦察卫星等)。 另外,640工程需要反导试验靶场与反导核弹头。也可以认为640工程的五大项目完全按照反击一号全系统配置展开的,推测如下: A. 反击一号弹 B. 远程预警系统 C. 跟踪制导系统 D. 指挥中心 E. 地面设施
640配套工程项目:
14所的110超远程跟踪雷达雷达在77年装备,可以探测2000公里距离的空间目标。 7010超远程预警雷达采用固定平面阵天线,77年试制成功,搜索距离3000公里。两部雷达对“天空实验室”与“宇宙-1401”陨落过程进行跟踪与落点预报。二院设计的实践二号乙卫星于81年发射升空,是无源雷达定标试验卫星,用4米直径气球作引导光学信标,用0.45米直径的金属球作地面雷达标校用,两球间用600m的丝绳连接。在轨运行的前16圈中,7010雷达和紫金山天文台都测到轨道上的5个目标,顺利完成雷达标校工作。
60年代建设的0.5米的高超音速常规风洞就有为“反击”导弹试验的目的,75年建成以后,分别为“东风”、“反击”、“巨浪”、“曙光”、“尖兵”、“东升”、“红旗”的各种项目进行风洞试验(来自95年出版的《洞天风雷》一书)。现在只有“东升”这个陌生代号不知道派什么用场,当时需要高超音速吹风的东西真的不多,东升位列曙光、尖兵航天器与红旗防空导弹之中,又是“东”字头的武器,从战略重要性排序中看,也许是轨道轰炸器这一类的东东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