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伊凡诺夫的苦闷

火烧 2011-11-29 00:00:00 文艺新生 1025
文章围绕契诃夫戏剧《伊凡诺夫》展开,深入剖析剧中人物的苦闷心理与社会背景,探讨伊凡诺夫及其周围人物在生活、信仰与未来上的迷茫与挣扎,揭示戏剧所反映的深层社会问题。

伊凡诺夫的苦闷  

   

沙黑  

   

媒体有这样一条采访:  

   

——记者:为什么想要排《伊凡诺夫》呢?    

——林兆华:你看我正排的这部分,就是一帮庸人的聚会。《伊凡诺夫》讲的就是一个颓废的,对生活、信仰、未来都失去信心的失败的精英,还有一群赌博、喝酒,想靠结婚搂钱,庸庸碌碌无所作为的庸人。这跟现在多像啊,要不然我干吗排!我一看这个主题就有创作的冲动。    

(《北京晚报》2011/11/22 本报记者王润)  

   

契诃夫的剧本《伊凡诺夫》写的主题就是两个字:苦闷。  

剧中主角伊凡诺夫固然是最为苦闷的一个人,但其余的人其实无不在某种苦闷之中,只是他们不觉得或不能深刻认识自己是苦闷,有的人还很快乐,我粗读一遍,记得的这些苦闷的角色就有:  

伊凡诺夫的舅舅,拥有“伯爵”这一世袭贵族的称号,他是乐天派的,不是思想型的,他六十二岁了,不喜欢一个人闷在家里。  

伊凡诺夫的妻子安娜生了肺病,这在那时似乎一发现就是大病,当然也就成了她的苦闷,更重要的是,她觉得伊凡诺夫不爱她了。  

伊凡诺夫近时以来,傍晚以后就喜欢独自出门,于是,在家里陪着安娜就成了“伯爵”舅舅的义务,其实,他也很想出去玩玩,比如,到伊凡诺夫常去的那人家的客厅里作客,那人家也是他熟悉的。舅舅与安娜共同地有这一欲望,但年青的家庭医生却劝阻安娜傍晚以后出门,认为她应当到室内去休息。后来,他们冲破医生这种阻力,出现在伊凡诺夫常去的那家客厅。最后,她也不能理解她最爱的伊凡诺夫了,她也从金钱的角度误解并痛恨了伊凡诺夫。可以想象,她是在这种痛恨中去世的。  

然而,医生也是苦闷的,因为他总是劝伊凡诺夫带着妻子到南方去休养,认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安娜的健康,而伊凡诺夫却一直没答应,原因很多,其中基本的就是他一个钱也没有,他是一个地主(看样子是资产阶级化的西方化的地主,而不是我们中国人印象中那种封建地主),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敌不过种种欺诈,未能经营好他的农业,弄得债务缠身。伊凡诺夫如此,却得不到医生的理解,医生的苦闷在于,他是一个无比正直的道德批判家,他坚定认为伊凡诺夫在婚姻爱情问题上以金钱为考虑,所以才对安娜不关心,以至晚上不在家陪伴妻子。医生的存在,其实加重了安娜的苦闷,而正义的医生自己却自觉不到。  

伊凡诺夫常去作客的那家是三口人,父母与女儿,他们也都有自己的苦闷。母亲是个富婆,持家节俭,是个守财型的老妇女,伊凡诺夫差她的钱,不但本金还不起,连利息也不能按时支付给她,这就是她的苦闷。至于这位老妇女的丈夫,却心肠很软,见伊凡诺夫还不起钱,甚至要拿自己的私房钱给伊凡诺夫去应付老太婆。当发觉女儿爱着伊凡诺夫,也表示理解,虽有自己的看法,但也不坚决反对。当安娜逝世,女儿与伊凡诺夫结婚,他虽然也有他的考虑,总的却只有听女儿的。老太婆从给女儿的陪嫁金中扣除伊凡谋夫的欠债,他又一次要拿出自己钱悄悄塞给伊凡诺夫。所以,这位好心肠的父亲,就身处这种苦闷之中。  

年轻的姑娘是这个剧本中的亮丽和光明,她最能理解伊凡诺夫,面对人们对伊凡诺夫的种种误解、流言和诽谤而不动摇,她决心以身相许要把伊凡诺夫从其苦闷中拯救出来而走上奋发有为的新途,她是崇高爱情加上侠义的女神。然而,她的苦闷是,她也要因此遭到人们的误解,也遭到安娜的痛恨。当安娜死后,她与伊凡诺夫的婚姻眼看就要进教堂完成,但她发觉伊凡诺夫仍然深陷其苦闷之中而精神不振,并且说是发觉自己两鬓发白,要拒绝与她的婚姻。这样一来,她的崇高计划就不能实现。这就是她的苦闷。最后,穿着新郎衣服的伊凡诺夫终不能克服他的苦闷,作为年轻的正直的道德批判家的医生对伊凡诺夫的新婚姻,不用说,决不能理解,而只能跑来横加一番道德批判,伊凡诺夫的苦闷爆炸了,他开枪打死了他自己,戏剧也就在这枪声中轰然落幕。  

剧中的苦闷的人们,还应包括表面上非常活跃、对生活总是愉快调侃的一位,他是伊凡诺夫的管家,他的没心没肺的恶作剧,其实应视为他的苦闷的无聊表现,他的把戏的高潮是要把“伯爵”与一位富婆撮合起来,而那位富婆由于向往“伯爵夫人”的虚名,十分愿意嫁给“伯爵”,可以是“伯爵”本人一直拿不定主意,此事到最后也没成,富婆很苦闷。  

还有几个成天打牌、谈的也是打牌的一些人,他们表面上天天快活,其实已经麻木,他们简直成为全剧苦闷的一种背景、底色和渲染。  

所以,《伊凡诺夫》全剧写的就是两个字“苦闷”。  

契诃夫给自己这个剧本原标明“喜剧”,后改写为“正剧”。其实,若从喜剧看,全剧“丑角”其实很多,包括伊凡诺夫又何尝不可以称为一种“丑角”或以“丑角”的风格来表演?但这样处理未免太残酷了。全剧最后在打破苦闷的枪声中落幕,毕竟有这性格悲剧的成份和结局,也就称为“正剧”吧。  

此剧写于一八八七年,可以说,这个剧本正是对一八八七年的俄国的深刻写照,如同托尔斯泰一样,给祖国举起了让它照见它自己的一面镜子。  

   

   

   

附:一则书讯  

   

作品简介  

《苏中风云录》27万字,写的是抗战时期一支国民党军队“鲁苏皖游击总部”在江苏中部地区兴起和消亡的历史,以及这支军队的首领李明扬与李长江个人命运的演化。本书风格雄浑,笔力文史兼具,对李明扬的政治智慧、李长江的草莽本色,刻画生动而又含蓄不尽,对当时苏中抗战的政治军事形势,作出了深度透视和鸟瞰式的勾勒。文学欣赏者,历史研究者,文艺创作者,都将从中有所收获。  

   

作者:沙黑  

   

   

目录  

   

序--------------------------------------------王干  

   

第一章   一方地盘,有一座古城叫泰州  

第二章   纷纭局面,有一种势力叫中间  

第三章   翻脸一战,十三个团十路进攻  

第四章   助陈抑韩,酝酿二对一的态势  

第五章   波峰浪谷,堂堂之阵败于骄狂  

第六章   易帜分道,不仅是智慧的痛苦  

   

购书联系:[email protected]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