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毛教”还是“毛派”?

火烧 2008-12-04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毛泽东时代评价,分析‘毛教’与‘毛派’的争议,涉及毛泽东与农民关系、文化大革命影响及毛主义理论,反映对改革开放后社会现状的反思。

太阳国:“毛教”还是“毛派”?  

   

毛泽东是世所公认的伟人,从父辈、祖辈们的口述中可以了解到毛主席的许多感人事迹。比如,小时候,父亲就经常讲述这样一个故事(现在细节记不清了,也无法考证,大意是这样的),毛泽东在早年读书的时候,家庭条件还可以,每天吃饭的时候总要多带些饭菜,分给一个家庭条件比较差的同学。在群众中,还流传有更多这样的故事,可见那个时候,毛主席是与人民群众血脉相连的。今天,人民群众与毛主席之间朴素的阶级感情再次被激发出来,人们感念毛主席,怀念过去的时代,呼唤正义和公平,这是对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的30年的一个回应。反观这30年,人们再也不相信官僚们是为人民群众的利益着想的,不再相信官僚们搞的政治手腕和空洞说辞,还有那荒唐的官级座次排位。记得周星弛在早年的一部电影(是“算死草”,还是什么名字,记不起来了)曾对“官”的形象做了一个绝妙的讽刺,今天看来,对于我们这个时代也再适合不过了!  

当然,对于毛主席那个时代的评价,也有不同的看法。这些看法在电视、电影和小说里随处可见。例如,给人影响特别深刻的是电视版本的《福贵》和电影版本的《活着》。在很多地方的农村,人们不去挂毛主席的画像,而是去挂邓小平的画像。也有人说那个时代太没有自由、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大跃进的盲目性、文革造成的重大损失等等。  

在学术层面上,有更多不同的意见。例如,曾经看到美国左翼杂志的一篇文章,认为文革期间,发动群众反对官僚和当权派,而毛泽东实际上是整个官僚体系的最高头目,所以注定了文革是不能成功的。(后来看到郭松民的“愚公毛泽东”,另一种看法)  

国际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麦克莱伦在《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此书在学术界被认为是“对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叙述”)中对“掌握政权的毛主义”是这样评价的:  

“毛主义的内涵包括如下几个最为典型的方面:  

第一,中国旨在发展同工业相协调的农业,因此,农民并不是发展政策的牺牲品,相反,他们为实现发展目标而动员起来。中国共产党无可争议地是一个农民党。第二,毛主义很强调思想意识的重要性。由于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学说,因而有必要把无产阶级的或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灌输到农民中去。缩短资本主义阶段向社会主义阶段的过渡——无论从社会发展上,还是从思想观念上——意味着,要加快这种灌输的进程,于是就有了“文化大革命”。第三,毛泽东在20世纪30年代形成的游击战争学说是建立在同农民的积极合作基础之上,在第三世界国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第四,中国发展出诸多反官僚主义的斗争形式,它们就体现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并在“文化大革命”中付诸实施——尽管最后总是落于党的掌控之下。第五,毛主义包含着对勤俭节约的清教徒式的道德说教和对公共利益的奉献、牺牲精神的张扬,而这些恰好是卢梭所感怀的。”  

现在,我们对比两个三十年,看待两个不同的时代,不能完全以一种宗教信仰的热情,把那个时代神化,形成“毛教”,因为,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批评“改革教”的依据何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秉持一种理念,听信一种意见,已经是不可能的了。现在,我们已经被多种文化、多种思想影响,正因为这样,人们才不会盲从,不会让偏见支配自己的头脑,不会犯主观主义的错误。因此,应该本着“宽容”和“开放”的心态,倾听不同的意见,把毛泽东思想作为一种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流派来研究和对待,而不是片面地和感性地把“毛派”提升为“毛教”!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