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左思潮的现实性和科学性
泛左思潮的现实性和科学性
一、 认识论上的一点看法
从认识发生的角度看,人们总是通过对经验的总结,对现象的抽象和归纳,得出一个有普遍性的概念或者说规律,然后用这个概念或者这条规律去重新解释过去、观察现在、预测未来。因此,不管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从本质上说,都是历史科学。不论是失败的经验还是成功的经验,把历史的、过去的东西绝对化,就是教条化。例如,毛泽东成功地从农村走向城市,过去了那么多年,普拉昌达还可以重复这样的模式,再次证明毛泽东的科学性。但是中国今天还能不能再次套用?这就要作个对比分析。例如,中国的城市与乡村都与二、三十年代不同了,突出的就是交通与通讯的发达,交通的发达带来的是敌对双方的机动和应变能力的大大提高。而反过来,城市工人的力量比那时大多了。这就是条件的变化。条件的变化当然会引起现象的变化。就需要我们及时对新的经验作出概括。最贴切的就是总结刚刚过去的现在,拿它来对比和综合历史。对于刚刚过去的历史,因为我们还是当事人,我们的总结就不会教条,因为它离鲜活的事实非常近。这种总结其实就是反思,不仅是对自己的反思,也是对自己所处的环境、现实的反思。立足于现实,立足于当下。而方法就是中国人所谓的见微知著,一叶知秋。这个微、这个叶是大范围背景事实下的典型。
泛左思潮正是这样一种反思。它既是当下现实问题的反映,由于提出问题的同时,就已经解决了一半,这样的反思事实上也在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从提出的问题的影响程度看,2004年可算是一个标志,这一年,对新三座大山的反思引起了颇大的动静。
二、 左与右的词义和内涵之别
左与右本是空间上的区别。为了描述一个建筑旁的东西,我们一般说面向建筑那个东西在我的左手还是右手方向。因此,左右本身具有一定的相对性,相对性就是条件性,也就是说,我们说左与右总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说的。政治思潮或者说政治活动的左与右其实也如此。认识上的极端、行动上的激进、反主流、反传统、就是激进性的表现。因此,只从这点看,右或者左如1949年前的共产党(不论当时共产党内的左派还是右派),都可能是激进派。因为,在强调革命、强调对着国民党这一点上,共产党内左、右派是一致的。可问题是:主流、或者次流末流的区分也是相对的,而且传统也有大有小、有长有短,就要看反传统是反哪种传统。
可见,用激进和保守来分只是一个方面,而要把两者区分得更清楚,更准确地认识,还是要从内涵入手。而要揭示内涵,最好的办法就是回顾历史。
在我看来,改革开放前中国历史是由三个由大到小、由长到短的传统构成的:1840年前的中国文化传统,1840年至1949年,1949年后。1840年前中国有2000年的文化传统,1840后中国、东方遇到西方的挑战,中国的文化传统开始动摇,西方的船坚利炮背后是科学、技术和工业的强大,而且以后西方的科学还在继续发展。救亡图存、爱国主义成为中国的历史主题。蒋介石责备人的口头禅不也是“我们要亡国灭种”吗?对自己的历史使命和意义,毛泽东是极为清楚的,这反映在《新民主主义论》里,也浓缩地反映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那段碑文里。解决一个历史大课题,用了109年的时间,不能算短,但历史就是历史,不好假设。对于中间1911年,毛泽东评价说:中国革命成功需要农村的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不成功。可以说,毛泽东的成功和1949后的三十年是继承了历史上两个传统优秀部分的结果,最大的一点就是关注民生,有了民生,对外的民族矛盾也就不突出了。因为,民族矛盾说到底还是阶级矛盾。中国内部的问题解决了,帝国主义不是也拿中国没有什么办法吗?
只用一句话说中国古代2000年里有非常优秀的东西,或许不能说服人。可以举两个典型的例子。一个是唐太宗时最少的一年全国只判了29个人的死刑,即便如此,唐太宗仍认为多了。当时的人口1200万人。可以对比一下今天几年前某省9000万人口近1000人的死刑比例。另外,这可以对比,唐太宗放近400个死刑犯回家一年,来年一个不缺的来执行。另一个是宋亡时,陆秀夫抱小皇帝跳海,10万之众效仿。今天的管理科学告诉我们,如果没有软约束或者道德教化,以当时的交通、通讯手段、识字水平,主要靠监督靠监狱靠军队等高成本是不可能维持那么庞大的唐帝国长达两百多年的统治的。
由上观之,今天的右派其实激进,某书记不是说要杀开一条血路吗?右派越来越回到了1949以前的那段,这是为什么今天越来越象那段时间的原因。今天的左派倒是继承了1949年后30年和历史上关注民生的传统,实际上是价值上的保守。例如鲁迅思想对黎阳的影响,水浒对张宏良的影响,水火对老舍的熟悉等等。
三、现实性和科学性是泛左思潮的本质特征
既然泛左关注的是民生问题,很自然地,现实性就是泛左思潮的基本特征之一。很自然地,关注众多热点问题表明自己的看法,就是泛左思潮的一般做法。从关注民生的现实性转到科学性,这里当然暗含着一个前提:从大多数人的利益出发能算是科学吗?马克思正是从少数与多数的对立,发现少数的不劳而获,最终发现少数与多数组成的全体人类都逃不脱吃穿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和经济学前提。经济学在他手里才成为科学。
在我看来,泛左思潮的科学性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产生了很多新的范畴,而且还将继续产生。诸如精英、买办集团、改革教、新三座大山、四座大山等。这些今天看来是形象的说法,以后就会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成为专门的术语。泛左在积极地实现着创造。作为思维的形式,这些概念不断地演进,最终会导致成熟和规范,例如,由使用精英和草根概念分析开始到阶级分析。
二是思想发展很快,渐趋成熟。对重大事件的性质和意义能很快作出判断。例如,水火称重庆出租车罢工为改革开放第一罢;黎阳们对几年来胡温新政观察的认识;对于四万亿投资可能出现的最大的问题预测。
三是充分利用新的通讯手段。如网络,这样就降低了讨论的门槛,弱化着分工带来学术与普及的隔阂,加快信息传播和流通的速度。
现实性和科学性合起来就是进步性,换句话说,泛左思潮在今天、在当下代表着进步,它是未来历史真正需要的。尽管它对未来的建设性建议还不那么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