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劳动者之歌——年代回归!(2)(3)

火烧 2011-12-06 00:00:00 网友杂谈 1027
文章回忆了年代回归中的童年生活,讲述红泥小学趣事、霍元甲电视剧影响、飞腿踢武术热、雷锋学习小组等,展现了一段充满欢乐与成长的年代记忆。

劳动者之歌——年代回归!(2)

  

杂谈

现在的时间过得很快,而儿时的时光对我们来说就像凝固了一样。常常想着快点长大,然后有银屏里的那种生活,更为自己设置着各种向往的形象、、、、、、

很快在父亲上班的所在地读小学了。学校叫红泥,虽然找不到“红”的依据,但确实是常常可以见到“泥”的,只要一下雨就满地都是泥和水。这一切可能对大人们来说是残酷了些,但对我们来说却充满了乐趣,我们可以肆无忌惮地在教室里滑行。那时候小孩多,所以学生也多,甚至还有很多年龄大很多的学生跟我们在一起上课。我们的班主任也是从外地调来的,整个学校除了她讲普通话外就都是讲本地话了。所以,我们班的同学普通话都要好些,特别是学起拼音也好很多。不仅如此,她的教学要活泼有趣很多,放假的期间还喜欢带我们去爬附近的那座高高的大石山、、、、、

那时候有部很火的电视叫《霍元甲》,我很多时候是在自己的门缝里看完的。对了,那时已经搬进了单位的楼房,父亲不知是花了360多元钱买了部电视(他那时的工资是四十元/月),可不让我看,常让我关着门在房间里做作业,于是只好“透门借光”了。也就是那时候,武术热开始风靡全国,我们没有人教,都是“无师自通”。还别说,真正学武术的舅舅都夸我的飞腿踢的好,那可是陈真的招。不仅如此还把单位很多的孩子召集在一起,自己做“司令”,去和不是我们这边的小孩打架。现在实在想不出为什么分有两边的,真正打过一次架,比过一次“武”,均无伤残事件和家长投诉。记得上初中了还挑了沙子上山,准备做练功房。

那时候也许真的顽皮,父亲管得很严,可能就是:一天小打,十天中打,一个月大打。但我的影象里,那时候已经有个人名了——雷锋。应该更多出于虚荣,就处处想着做好事,所以单位的长辈们都很喜欢我。这里还有一个对我来说是个地震式的事件。不知是看书报、电视,还是听老师读范文,反正听说了“学习小组”,于是找了几个要好的同学也成立了“学习小组”,自己做组长。一到星期天,我们就有自己丰富的活动:去挖草药卖钱,去山上搞野炊,帮学校钉桌椅、、、、、一个学期下来,竟然有了名气,校长在大会上表扬之后,还让我上台说话,蒙了的我只知道用力摆脱校长用手伸过来的牵扯。当那时并不是什么都说成“好事”,而是一种习惯。比如,我们学校上有一段很陡的公路,只要我们学生看到有人吃力的推车上行的时候,大家都会去帮忙,甚至没占到地的还会不高兴、、、、、、

父亲的单位是当时物资局的一个仓库,应该是因为曾有军用物资吧,所以连通信地址也只有编号。里面很大,有很多的大间仓库,油库和山,山上甚至有田和树林,大家都开了土自己种菜。那时候的设施真的很全,有医务室,甚至有化验室,仓库里有叉车有吊车,铁路运进来的钢铁水泥化肥等都要从这里中转。用的水则是来自外面自己修的井里,我父亲就负责管理这个泵房。我经常要去帮父亲开、关水泵,和阀门,所以我知道单位的水除了内部用水外,还给附近几个村的农民提供着自来水,对学校和其他企业的支持则是更大。
 

劳动者之歌——年代回归!(3)

时间虽然是很慢,但它就象迎面轻轻拂过的风,正当你还在慢慢感受的时候,它的头已经窜出了很远很远。我们现在常被说成玩泥巴的一代,事实上我们还真会玩泥,但却并不止是泥:用泥捏出个各种自己想要的玩具,然后晒干,再学瓷厂那样,放在火里烧烧、、、、、、那时我们最大的特点就是会模仿,会玩,会做玩具。只有看过一次就会想办法做出来,大群人玩骑马打架,会玩鹞子翻身,会从高高的路边往下面的田里跳,还不忘摆陈真的“飞腿”,结果扭了脚,打个一月针敷个一月药、、、、、、

 

那时侯,我们学校会经常组织勤工俭学,主要是去摘茶叶和摘茶子。而我自己还会去帮当地的同学和老师去做田里的活,同时我们在单位也一直种了菜,所以虽然后来大多都是寄宿上学,但农家的活基本上都会做。

 

89年是一个记忆很深的一年,不仅仅是因为电视里播放着北京天安门广场上学生烧着军车;不仅仅是说叶沥青结束了苏联的历史。而是从那年起我们从学生的口号中听到“腐败”。更具体的是我们家开始不象以前那么和睦,父母开始吵架,每次都吵得很凶,不喝酒的母亲很气的时候会喝很多酒,然后瘫倒。父亲很气的时候会砸东西、、、、、、我和妹妹会很恐怖地在阳台上发抖。

 

母亲最大的特点就是好强,而父亲最大的特点就是善良。而善良的人一般都会表现为老实。当单位的很多人开始不象以往那样厚道的时候,人与人的关系开始发生变化,每个人的地位都开始变化。从那时候起,人们开始要走后门拉关系。而父亲除了善良还很清高,在他的骨子里,他继承了老一辈军人的作风。

 

我不知道义务教育是什么时候开始的,89年小学毕业,我们学校40、50个学生考上初中的只有5、6个人。我想那几率比现在考大学不知要低多少。我考上了,学校还没来通知,一个要好的同学就来告诉我了(他父亲是教委的)。但我们单位上的和很多没考上的同学也读到了书,只不过他们得走后门,花钱。

 

上初中后,不仅学习开始变得繁重起来,连整个生活都变得枯燥而艰苦。父亲的工作重点变成货物的装卸,那是个很累人的活。以前也是要装卸的,但那时都是用叉车,现在是用他们的手去装卸那一个车皮一个车皮的化肥、水泥等等。母亲则和其他的家属开始承包单位种的水果树,那时真是个小孩的乐园,葡萄、李子、桃子、梨子、橘子、枇杷、板栗等等。不管是单位还是学校,集体活动都在消失,大家都不再那么快乐。接着,家属们也开始参与货物的装卸。不仅母亲也要去,连十四五岁的小孩们也得要去了,听说这就是不用叉车的好处,家属们可以分到钱了。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