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刘泰特通信(谈话184)

火烧 2011-12-09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思想自恋与精神信仰,结合刘泰特通信内容,分析文化反思与绝对精神的关系,强调思想的永恒性与人类精神的自恋属性。

  

刘泰特通信(谈话184)  

2011/12/8  

  

  

几个月没有写文章了,但是思想没有怠慢,一直在酝酿积累,在相互打通。  

我的博客一直有人在看,不多,情理之中。  

有时自己随意阅读以前写的文章,竟然感觉精彩之处目不暇接,读来清新如初,一气呵成,爱不释手。因为是在阅读思想,而思想不仅能够时时融入鲜活的生命,而且是普遍永恒的一种精神。  

我坚信自己的文章一百年以后,仍然有人喜欢阅读。  

真是敝帚自珍,自我感觉太好。  

  

我的文章,从来不是无病呻吟,反过来说,任何好思想、好文章,都以有病呻吟为前提条件,西方比如雨果,中国比如孔子、鲁迅。  

西方的基督教,中国的老子,乃至佛教,都认为人类有恶的本能,或者恶的因子(孔子),于是产生了人类各式各样的病,但是人类要忍辱(恶)负重,要自强不息,于是有病呻吟的好思想,就成为人类在恶的崎岖苦难道路上生长和前进的明灯。  

前几天,在电视上看到采访朱德庸,原来他从小就是个很“自闭”的人,正是这种孤独,使他从容冷静的观察社会,使他的思想保持清醒,他最新的创作思想,是揭露中国人在经历了贫穷带来的灾难后,今日又面临物质富裕带来的文化灾难。为什么中国文化总是摆脱不了物质性灾难的轮回?  

朱德庸有病呻吟的文化,原因和我是殊途同归,不奇怪,这已成为今天中国天大的问题!  

  

我越来越思想自恋,一旦有这种境界,就必然去深入认识绝对精神,而精神上升到绝对,必然就具有普遍永恒的属性,即我们年轻时候流行的一个思想术语——所谓真理的“必然王国”。这种“思想自恋”,就是精神的信仰,就是如同孔子的天命。  

其实,“自恋”是人类精神的绝对属性,“自恋”是一种爱,是一种自信。  

  

柏拉图时代,古希腊有一种关于男女相爱的思想很有意思,柏拉图介绍说:  

人类本来是完整圆满的,没有男女性别区分,后来“神”开起玩笑,把这圆的东西切成两半,于是一半变成男人,另一半成为女人,它们原本是统一的圆,被“残忍无情”的分裂离散后,离散的一部分就永远苦苦寻找自己身体分裂的另一部分,这就是男女本能绝对相爱的原因。  

中国当代文学曾经风靡的一句名言“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恐怕与上述思想有关。  

这种自圆其说的思想非常巧妙,它的有情有理,既表现生动有趣、平易近人,又能够引起人的无限深刻遐想,它的深刻性表现在:以绝对精神的方式,论证了人类相爱的源头,以对立和统一(世界中普遍的存在)的认识,去证明一种绝对的精神信仰,即爱的精神信仰;它把对爱的绝对精神的认识,巧妙逻辑的建立在普遍矛盾的事实基础之上,即对立矛盾恰恰是由统一来规定的,这是人类高级的哲学思辨认识,因为人类对绝对精神认识的最大障碍,恰恰是现实世界形形色色虚幻的对立矛盾。  

后来西方基督教文化发展起来,从夏娃来自于亚当身体一部分的思想,我们可推断出柏拉图等古希腊思想对基督教的影响。  

  

自古以来西方文化活跃着这样的思想:男女相爱是人类博爱自恋绝对精神的最大证明,这种思想是否构成西方文化对待人类的两性追求始终抱着比较开放的重要原因呢?它也是否和西方文化平等的对待女性有着本质的关联呢?!  

关于人类起源,达尔文提供了进化论的思想,但是认为基督教的创世纪思想靠谱呢?还是达尔文的所谓科学进化论靠谱呢?我认为后者的可信度丝毫不比前者多一点点,它们都是无从经验证明的。然而以对人类文化绝对价值而言,我认为基督教的思想更加可取,因为它可借以推导人类男女相爱的原缘。  

男女相爱是人类一种最普遍的自恋,由此来推导论证信仰人类博爱的绝对道理,几百年前西方的人道主义理论,持这种思想的就大有人在。  

  

人类是由各个民族组成的,从各个民族文化来看,思想自恋的信仰也表露无遗,它的最大表现形式就是民族主义,民族主义主要内容是民族成员相互绝对的爱,以及由爱的信仰,发展而来民族绝对的自信。  

每个民族是由一个个人组成的,个人主体文化,必然也要具有思想自恋的绝对属性,个人只有上升到思想即精神的自恋,个人才具有主体自我意识,才真正意识到个体存在的价值。  

那么,个人如何能进入精神自恋?首先要认识到人类生命的价值主要的是精神,而精神的基本属性是信仰,没有信仰就没有真正独立的、不依赖于物质的精神,如若精神没有绝对信仰,精神必然就完全依赖于物质,那么随着人的自然物质生命的结束,精神也随之而去。人类如若仅仅是这种物质性精神,那么人类就如同动物,因为这种物质精神等同于动物的本能意识。  

人类的价值是精神能够自我认识,即人可以认识你自己,精神一旦具有这种属性,精神就必然天性的要求独立自由,精神追求到独立自由后,必然进一步会追求精神的永恒,而精神的永恒,只能通过绝对信仰的认识途径,这种绝对信仰,又必然把人引领到客观精神领域,于是个人的“小我”精神世界,进入到客观精神的“大我”世界,个人的精神于是在“大我”世界精神中得到永生。  

个人自由精神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是匮乏的,黑格尔正是基于这一点,认为中国古代文化精神是尚未发育的小孩,中国古代为什么诗词文化特别发达?笔者认为中国诗词文化正是具有小孩儿歌的感性特征,而其思想往往是随心所欲的、表面浅浅的、任意模糊的。  

但是,任何人类民族文化都具有精神自我认识和信仰的属性,只是有的民族这种自由精神属性发展的充分,比如西方文化,而中国古代文化自由精神则受到专制的压抑和摧残。  

毫无疑问,中国古代文化也具有个人主体自由精神的信仰,我认为它的最优秀代表就是孔子,孔子的语录:“古之学者为己”,“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己不能也”,是孔子绝对精神的最经典表达,它也是孔子最光辉的思想。  

  

以上的文字思想,是源于一位同学给我的来信,他表扬了我,简直让我受宠若惊,但是我也安然的接受他的夸奖,如同孔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愉悦。我的同学不是喜欢我(我们彼此见面相隔了五年),而是喜欢我弘扬的“道”。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是我对“道”的绝对信仰精神,激发了他自己对绝对精神的兴趣。  

因此,本文主要目的是为转载发表他的来信,做个说明和铺垫。  

我已经说清楚了,我就是崇拜思想自恋,没有思想自恋哪有思想的动力?发表同学的来信,就是王婆卖瓜,大张旗鼓的推广我的思想价值观。  

越是思想自恋,越是“学者为己”,就越能够沐浴到绝对精神的神圣光辉,就越是信徒一样的唐吉可德。  

同学来信转载如下。  

  

晓 东:  

  

 你好!苏州匆匆一晤,有许多话题未及展开,很有言犹未尽的感觉。回来后,一直是公事私事缠身,未能抽大段时间系统地拜读大作,故也就拖延至今。非常抱歉!当然,最主要的还不是时间问题,我的顾虑基于三个方面:一是没有潜心读过你近年来的作品,不便发言;二是多年来忙于俗务、疏于学问,与兄差距甚大,不敢发言;三是个人的立足点和方向有不同,深恐交流有障碍,不好发言。但读了你的大部《谈话》后,心情坦然了许多:由愤青转为智者,想来你会宽容我在学问上的差距吧。  

原想再多些时间研究你的《谈话》再说话的,但既然是打算开个头,那将来会有更多的机会,故就先谈点初步的看法,以尽早再续学生时代坦诚相交的前缘。  

毕业后这么多年,早先总以为你忙于衣食,远于学思。但读了你的作品后,实在是大为震惊和感叹!兄在哲学文化经济方面已是厚积薄发,思考深远喽!从文化的深层来挖掘当今所在问题的根源,这肯定是个宏大而有艰辛的选择。非有无比的坚韧和深厚的功底,断不能有所建树。我认为你已趟开了一条路,尽管它还只是初具框架且崎岖不平的。现今东西方的差距,在源头上看,无不跟文化的不同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物质生活的差距在逐步缩小,而精神与文化上离现代文明的距离却有渐行渐远之势。这正是多少志士忧国忧民、焦虑不安的大问题。有无解,还是看谁以及如何去解!  

第一个印象:虽未成体系但博大精深,虽信手拈来但立意高远。  

谈话内容涉及领域之广泛,令我惊诧。没想到离开学校已30年了,且你又不专门从事学术和科研,竟仍然有如此宽阔的视野和深湛的思考。令我感叹不已、敬佩有加!回想在苏时,你曾有过关思想家一说,当时我并未理解此意。现在看来,你是在向着这样一个目标不断前行的。尽管还不敢妄下结论,但确有很多思想家的雏型,祝你早日修成正果!  

第二个印象:思维缜密,语言精湛。  

 从行文来看,你多年的潜心研修已将学问功夫提升到一个相当的境界。无论是宏观视野的思辨、还是细微问题的剖析,均有哲学、经济学以及传统文化的坚实支撑,可谓条分缕析、丝丝入扣。特别是说明儒道之间的渊源及区别、当今中国困境的文化根源、与张维为等的论辩几处,虽选题艰深却如行云流水。字里行间,概念和修辞十分准确贴切,可以看出你驾驭语言的功力已臻于化境。相比之下,许多资深专家的文章经常读起来不知所云,往往是语言就没过关。  

 第三个印象:清醒的自信和理智的定位。  

 探讨如此宏大和深邃的问题,没有充分的自信是很难坚持下去的。而这种自信绝不是固执与盲目,而是建立在对历史和逻辑深刻领悟基础之上的,是以理服人的。这一最鲜亮的风格,在你近期的谈话中,得到集中的体现。面对异议甚至批评,唯有不懈坚持才能成大器。我予以充分的理解和坚定的支持!即便是“知我者希,则我者贵”,也在所不惜。愿你无动于“众”,继续坚守住自己思想的疆界。  

还有许多想法不在此都展开殆尽了,主要是开个头吧。  

当然,也有一些问题看法不同。这就是对问题理解的角度不一样了。比如对毛泽东,特别是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动因等提法,还可以深入辩论一番的。如有兴趣,我们专门聊。   

                                      老贾  2011/12/3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回想30年前的大学年华,老贾和我不甘心应考死记硬背的读书方式,我们让思想在人类各种文明的天空自由的飞翔,后来我们人生职业道路也是争取更好生命的阳光,奔向自由!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