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国际油价冲击,是紧缩需求还是加大补贴
应对国际油价冲击,是紧缩需求还是加大补贴
——一个草根学者的思索与建议
胡显达
前一段时间,国际油价的一再抬升对中国经济造成了极大的冲击。经济增长减缓了、通货膨胀加剧了、企业运营艰难了,沪深股市恐慌了。据有关专家计算,“油价每上涨10美元,会使物价指数上升0.46,GDP下降0.53%。”对石油的依赖,让中国的经济运行更加脆弱起来。很多行业的运营引起价格的管制和成本的陡涨而滑向亏损破产倒闭的边缘。同时,国民的福利、收入和消费水平也因这种高油价传导过来的财富再分配作用而大大缩减起来。
不错,作为一种战略资源,石油的开采与储备,中国必有自己的独特考量。减少国内石油的开采,多用从非洲、海湾进口来的石油满足整个经济发展对巨量能源的需求。中国经济较长周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采用这种极为精明的能源战略。一些西方媒体,更是别有用心地把中国的这种战略称之为现代版的海外殖民主义。中国在自己的非洲友邦开采并进口石油,这是一种经济合作上的互利双赢,而不是19世纪欧洲殖民者的那种赤裸裸地掠夺和屠杀。两者不可相提并论。但也应看到,中国的石油进口是用自己的外汇交换过来的。按照马克思的商品交换理论,两个经济体之间的商品交换实质上就是一种无差别的人类抽象劳动之间的交换。市场的价值和供求的变化会让它们的交换比例自动趋向它们的价值比率。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开放经济中,这种交换的比例在供求变化的作用下总是有一种均等化的自然趋势。美国的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自己的名著《经济学》中就曾经用不少案例论证过这种交换的公平性。这种自然趋势下的交换实质上就是一种价值上的等量交换。因为这里交换的是一种等量的无差别的人类抽象劳动,交换的双方既没有赢也没有亏。
但是,如果这种交换是在一种竞争结构的经济体与一种寡头垄断结构的经济体之间进行,这种交换的公平性就会大打折扣起来。它们的交换不是一种等量价值之间的交换。由于交换双方对对方产品的依赖度不同,占居垄断之位的一方多可用较少量的价值交换到对方较多量的价值。中国经济的市场结构基本上都是竞争型的,而与之交换的石油,其市场结构则基本上都是垄断型的。所以,中国的产品在国际交换中实处于一种比较弱势的地位。中国往往要用较多血汗的劳动到国际市场上交换自己所需要的石油产品。如果把财富看作一种劳动的凝结和积累,那么,这样的不等量交换实质上就是一种财富的对外溢出。比如,在石油每桶100美元的价位下,中国的2万亿外汇储备大约可以购买200亿桶石油。而当石油抬升到每桶150美元的时候,同样数量的这种外汇储备则只能购买大约133亿桶石油了。这就是油价的走高对国民财富的再分配效应,也就是我们的财富被外溢出去了。
在这种情况下,减少国民财富外溢的一个办法就是降低整个经济对这种海外石油的依存度。如果没有足够的技术储备支持可再生能源的扩大再生产的话,那么就只能忍受通胀的加剧而紧缩这方面的需求和消费了。
但中国并没有按照这种办法应对高油价的冲击。在欧美国家依靠技术进步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减少对石油依赖的时候,中国却依然在运用加大政府财政补贴的办法,维系着国内油价的稳定。这种加大财政补贴应对油价冲击的办法,它的积极面是遏制了油价的抬升对国内通胀加剧的拉动作用;但它的消极面则是不堪重负地托起了巨量的石油需求,而在国际商品交换中加剧了国民财富的外溢;同时远远背离国际市场的石油价差,也让国内的石化行业长期运行在微利或亏损的边缘。
诚然,用加大财政补贴的办法应对国际油价的冲击,可以保持国内油价的稳定,可以减缓通胀的加剧,有助于尽快完成政府承诺的物价调控目标。然而这样的补贴却无法减弱中国经济对海外石油的依存度。维持这样的需求只会把中国的国民财富更多的外溢出去。
要减少这种财富的外溢,紧缩这种海外石油的需求是最直接的办法,其基本的政策工具就是运用价格这个经济杠杆。价格的变化对需求的紧缩作用来的最快。只要油价走高与国际市场接轨,中国的石油需求和消费就会马上因收入上的原因而紧缩下来。而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老是与这种市场的供求与价格的变化规律逆向而动,岂不知政府越是补贴这种石油上的消费,国内在这上面的需求就越是膨胀,国民财富就越是因这种需求的膨胀而更多的外溢出去。在国际油价不断攀升的那段时日,一些专家为何老是呼吁要让市场的供求力量自己决定国内的油价,而不要政府的财政补贴人为的扭曲它的形成,其因就是只有用这样的办法才能把国内的石油需求和国民财富的外衣给控制下来。
中国的能源价格改革老是不敢迈开步子,老是用财政补贴的办法减缓它的上涨对通货膨胀的冲击,这只能把中国的经济死死的锁定在对海外石油的依赖上,而不得不油价的走高让自己的国民财富更多的外溢出去。
用紧缩需求的办法应对国际油价的冲击,固然要忍受石油紧缺的阵痛;但却可以在国际商品交换中减少自己国民财富的对外溢出,促进更多新能源的技术开发和应用,从长远上看还是比较划算的。
2008-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