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社会主义
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第一次经济危机爆发于1825年。
美国自1783年取得了对英国独立战争胜利后,先后分别于1825年、1837年、1847年、1857年、1866年、1873年、1882年、1890年、1900年、1907年、1920-21年、1929-33年、1937-38年、1948-49年、1957-58年、1969-70年、1974-75年、1980-82年、1990-91年,多次发生过经济危机。
1857年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国的银行、金融公司和工业企业大量倒闭。仅1857年1年,就有近5000家企业破产。粮食生产过剩,粮价和粮食出口下降,促使了美国经济危机的加深。1857年秋季,美国整个银行系统瘫痪了。美国的经济危机迅速蔓延到英国和欧洲大陆,引发了一阵又一阵的破产浪潮。
1929年,美国的工业生产总值比1920年提高了53%,舆论大肆宣扬“永久繁荣”和“美国例外论”,似乎美国已超越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运行规律之外,再也不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特征的经济危机了。但1929年10月,资本主义世界一场规模空前的大危机终于爆发了。危机首先在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国家——美国爆发。首先出现的是美国证券交易所的破产浪涛,英国、德国、法国等国的交易所也相继破产。此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都持续下降,商业继续萎缩,失业不断增加。直到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才开始从危机转为萧条。1929-1933年危机成为资本主义历史上时间最长的世界经济危机。
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极度深刻性和其空前持久性结合在一起,使这一次危机具有极大的破坏力,它使资本主义工商业大幅倒退,使整整几十年生产力的发展成就付之东流。“一战”前的各次危机通常使生产水平倒退一二年,倒退四年或四年以上的情况极少。而1929-1933年的危机却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水平大约后退到1908-1909年。其中美国退到1905-1906年,德国退到1896年,英国退到1897年。
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不仅限于生产和商业范围,而且也扩展到银行信用系统,以及外汇和债务等领域。生产过剩危机中商品价格下跌,使工业资本家、手工业者、农民等债务人难以支持,从而使许多公司和企业主遭到破产。美国、德国和法国有几万个股份公司因此倒闭。到1933年,美国银行共倒闭11730家,企业倒闭252000家。1929-1933年空前深刻和空前剧烈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表明,资本主义单靠市场本身内在的力量已经难以从危机中爬出来了。于是,鼓吹通过加强“国家干预”来刺激经济和保持“充分就业”的凯恩斯主义便应运而生。凯恩斯主义企图利用加强“国家乾预”经济的人为措施来克服危机,消除失业和防止无产阶级革命。
二、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之前的理想社会空想主义者
空想主义的发展经历了3 个阶段:16世纪至17世纪,18世纪,19世纪初。3个阶段的社会和历史条件各不相同,无产阶级的发展水平也不同。
16世纪至17世纪,空想主义者提出了“实行公有制”、“人人劳动、按需分配”等社会基本原则,但对社会的设想还只是一个粗糙而简单的轮廓。
英国的空想主义作家托·莫尔(1478—1535)的著作《乌托邦》于1516年出版,意大利的空想主义作家托·康帕内拉(1568—1639年)的《太阳城》于1623年出版。
英国大革命时期的平等派,是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极左派,代表城乡贫民阶层的利益,要求消灭土地私有制,宣传原始的平均共产主义思想,并企图通过集体开垦公有土地来实现这种思想。
18世纪的空想主义者开始进入理论探讨和论证阶段,并用“法典”形式作出明确规定。他们对资本主义私有制进行了批判,认为私有制引起经济上的不平等、进而导致政治上的不平等。法国的空想主义作家“摩莱里”(约1700—1780年)和马布利(1709-1785年)提出了禁欲主义的、禁绝一切生活享受的、斯巴达式的共产主义。平等的要求已经不再限于政治权利方面,它也应当扩大到个人的社会地位方面;必须加以消灭的不仅是阶级特权,而且是阶级差别本身。
19世纪出现了三个伟大的空想主义者:法国的圣西门(1760—1825年)、傅立叶(1772—1837年)和英国的欧文(1771—1858年)。欧文同时也是一位企业家、慈善家。
对所有的空想主义者来说,共产主义是绝对真理、理性和正义的表现,只要把它发现出来,它就能用自己的力量征服世界;因为绝对真理是不依赖于时间、空间和人类的历史发展的,所以,它在什么时候和什么地方被发现,那纯粹是偶然的事情。同时,绝对真理、理性和正义在每个学派的创始人那里又是各不相同的。
这些空想主义者,都不是作为无产阶级的利益的代表出现的,并不是想首先解放无产阶级,而是想立即解放全人类,想建立理性和永恒正义的王国。
空想主义者的不成熟的理论,是同当时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在1800年前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所产生的冲突还只是开始形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随之而来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还很不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剖析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以前潜伏着的商品生产规律也就越来越公开、越来越有力地发挥作用了。在资本家和资本家之间,在工业部门和工业部门之间以及国家和国家之间,生死存亡都取决于天然的或人为的生产条件的优劣。失败者被无情地淘汰掉。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越来越走向极端。个别工厂中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中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形成鲜明的对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它生而具有的矛盾的这两种表现形式中运动着,它毫无出路地处在一种“恶性循环”中。
大工业中的机器无止境地改进。机器的改进造成一支真正的产业后备军,这支后备军在工业开足马力工作的时期可供随意支配,而由于必然随着这个时期到来的崩溃又被抛到街头。机器这一缩短劳动时间的最有力的手段,变成了使工人及其家属一生的时间转化为可以随意用来增殖资本的劳动时间的最可靠的手段。于是,一部分人的过度劳动成了另一部分人失业的前提,而在全世界追逐新消费者的大工业,却在国内把群众的消费限制到忍饥挨饿这样一个最低水平,从而破坏了自己的国内市场。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的积累。
由于社会中的生产无政府状态,迫使各个工业资本家不断改进自己的机器、不断提高机器的生产能力。市场的扩张赶不上生产的扩张,冲突不可避免,而且,冲突是周期性的。这样,资本主义生产造成了新的“恶性循环”。
自从1825年第一次普遍危机爆发以来,这种“恶性循环”表现出了明显的周期性。交易停顿,市场盈溢,产品大量滞销积压,银根奇紧,信用停止,工厂停工,工人群众因为他们生产的生活资料过多而缺乏生活资料,破产相继发生,拍卖纷至沓来。停滞状态持续几年,生产力和产品被大量浪费和破坏,直到最后,大批积压的商品以或多或少压低了的价格卖出,生产和交换又逐渐恢复运转。步伐逐渐加快,慢步转成快步,工业快步转成跑步,跑步又转成工业、商业、信用和投机事业的真正障碍赛马中的狂奔,最后,经过几次拼命的跳跃重新陷入崩溃的深渊。如此反复不已。
在危机中,社会的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剧烈地爆发出来。商品流通暂时停顿下来;流通手段即货币成为流通的障碍;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一切规律都颠倒过来了。经济的冲突达到了顶点:生产方式起来反对交换方式。
工厂内部的生产的有组织状态与凌驾于它之上的社会中的生产无政府状态已经难以相容。资本家自己也由于资本的猛烈积聚而感觉到这一事实,这种积聚是在危机期间通过许多大资本家和更多的小资本家的破产实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部机制在它自己创造的生产力的压力下失灵了。它已经不能把这大批生产资料全部变成资本;生产资料闲置起来,因此,产业后备军也不得不闲置起来。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可供支配的工人,都过剩了。但正是这种过剩阻碍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变为资本。因此,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暴露出自己无能继续驾驭这种生产力。另一方面,这种生产力本身以日益增长的威力要求消除这种矛盾,要求摆脱它作为资本的那种属性,要求在事实上承认它作为社会生产力的那种性质。
这种日益增长的压力,迫使资本家阶级本身在资本关系内部可能的限度内,越来越把生产力当作社会生产力看待。无论是信用无限膨胀的工业高涨时期,还是由大资本主义企业的破产造成的崩溃本身,都使大量生产资料不得不采取像我们在各种股份公司中所遇见的那种社会化形式。并趋向于更加集中的社会化:整个工业部门变为一个唯一的庞大的股份公司。在这里,自由竞争转变为垄断,而资本主义社会的无计划生产向行将到来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计划生产投降。虽然,这首先还是对资本家有利的;但是,在这里,剥削变得太为明显,任何一个民族都不会容忍由一小撮专靠股票为生的人对全社会进行如此露骨的剥削。资本家的全部社会职能由领工薪的职员来执行了。资本家除了拿红利、持有股票、在各种资本家相互争夺彼此的资本的交易所中进行投机以外,再也没有任何其他的社会活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起初排挤工人,现在却在排挤资本家了,完全像对待工人那样把他们赶到过剩人口中去,虽然暂时还没有把他们赶到产业后备军中去。
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只是资产阶级社会为了维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般外部条件,使之不受工人和个别资本家的侵犯而建立的组织。现代国家,不管它的形式如何,本质上都是资本主义的机器,资本家的国家,理想的总资本家。它越是把更多的生产力据为己有,就越是成为真正的总资本家,越是剥削更多的公民。工人仍然是雇佣劳动者,无产者。资本关系并没有被消灭,反而被推到了顶点。生产力归国家所有不是冲突的解决,但是它包含着解决冲突的形式上的手段,解决冲突的线索。
四、彻底解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战略方法
以往的空想主义固然批判了现存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后果,但是,它不能说明这个生产方式,因而也就制服不了这个生产方式;它只能简单地把它当作坏东西抛弃掉。它越是激烈地反对同这种生产方式密不可分的对工人阶级的剥削,就越是不能明白指出,这种剥削是怎么回事,它是怎样产生的。
马克思通过他开创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揭开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由此,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
在马克思那里,共产主义已经不再被看作某个天才头脑的偶然发现,而被看作两个历史地产生的阶级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斗争的必然产物。共产主义理论的任务不再是构想出一个尽可能完善的社会体系,而是研究必然产生这两个阶级及其相互斗争的那种历史的经济的过程;并在由此造成的经济状况中找出解决冲突的手段。
资产阶级的经济破产有规律地重复着。在每次危机中,社会在它自己的而又无法加以利用的生产力和产品的重压下奄奄一息,面对着生产者没有什么可以消费是因为缺乏消费者这种荒谬的矛盾而束手无策。生产资料的扩张力撑破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加给它的桎梏。把生产资料从这种桎梏下解放出来,是生产力不断地加速发展的唯一先决条件,因而也是生产本身实际上无限增长的唯一先决条件。
借鉴资本主义国家不得不采取的解决危机的做法,并主动地彻底推行之,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后,首先是把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无产阶级取得公共权力后,就利用这个权力把脱离资产阶级掌握的社会生产资料变为公共财产。通过这个行动,无产阶级使生产资料摆脱了它们迄今具有的资本属性,使它们的社会性有充分的自由得以实现。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国家按照预定计划进行社会生产,从而能够彻底消除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促进生产力的高速发展。
生产资料由社会占有,不仅会消除生产的现存的人为障碍,而且还会消除生产力和产品的有形的浪费和破坏,这种浪费和破坏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法摆脱的伴侣,并且在危机时期达到顶点。这种占有还由于消除了现在的统治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穷奢极欲的挥霍而为全社会节省出大量的生产资料和产品。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
与资本主义社会具有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不会发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的指导理论包括一套能够彻底解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科学的战略方法,核心内容就是完全实行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和完全按照预定计划进行的社会生产。
五、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社会能够取代资本主义社会,凭借的是更为先进的生产方式。
社会主义社会凭借着先进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可以从根本上杜绝生产相对过剩危机的发生。
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完全实行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并完全按照预定计划进行的社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