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三农关注

苏北农村考察记录(三)——上海交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

火烧 2008-09-27 00:00:00 三农关注 1025
上海交大学生开展苏北农村调研,通过问卷和访谈了解农民生活现状,关注教育、医疗、收入等问题,体现农村现实与农民诉求,展现社会实践成果。

花了整整两天时间到农民家中实地走访并发放调研问卷,之前我们考虑了问卷发放的难度,担心由于某种原因大家对这次对产生抵触情绪。所以在此之前我们做了充足的准备工作,事先小范围征求了调研问卷题目设置意见,删去了一些脱离农村实际的问题,添加了一些原先没有考虑到的调查点,同时考虑到农村朋友的受教育程度对一些过于专业化的表述尽可能的进行口语话避免产生误解。还有一些问题不便书面调查,我们只好采取口头询问的调查方式。  

出乎我们意料的是,调研进行的异乎寻常的顺利,大家对我们的调研相当支持。除了一些村民家中没有人以外,我们在所到村民家中都受到了热情的接待。当我们说明我们的来意以后,村民都很痛快的答应了我们的请求。他们一字一字地阅读问卷的题目,仔细分析各个选项之间的差异,碰到不明白的地方都要停下向我们询问,一笔一划认认真真地填写选项,对于感触深刻的问题还要同我们交流看法……

 在调研的同时我们也就一些关注农村切身利益的问题(比如说合作医疗,农业税减免,种粮补贴,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基层村民组织等)进行了交流。尤其是在村民万福海家,他结合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对于问卷中的题目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对于我们的提问进行了详尽的回答。其间,我们有幸遇到了一群正在纳凉的农民朋友。借着这个机会,我们参与其中顺便了解一些情况。本来我们想采访这些农民朋友,但是我们发现成了被采访者,他们不停地向我们询问一些情况,针对我们的这个社会调研提出了很多的建议,反映了当前农村建设说存在一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一下几点:①基层政府工作不到位,干群关系不融洽;②外出打工人数较多,留守儿童问题值得重视;③农民收入提高并不明显,产业结构急需调整;④社会风气出现涣散,农民精神文明建设任重道远等等。  

交谈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现象,他们对于子女教育问题相当重视。如有可能,想尽一切方法都要让子女接受好的教育。对于部分家庭,每年的家庭收入有很大一部分都用在子女的教育投入上。有些大人看到自己家里的小孩在周围,都要把他们叫过去以我们作为榜样教育他们要好好学习,搞得我们都很不好意思。有些家庭从小学开始就将小孩转到县城的民办学校就读,并派人进行陪读一直到小孩的高中毕业。虽然这么多年来考进名牌大学的孩子很少很少,但只要有学上哪怕家里是砸锅卖铁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走出去告别这种农民生活。他们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改变农民身份,这样的话他们也显得很有面子,而在他们看来唯一的方法就是考上大学。与他们在一起交谈,尽管由于平时接触的外面事物较少,视野并不开阔,但是我们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农民的那种朴实、热情让我们感动许久许久……

 

我们碰到了一群从事码头搬运的农民,他们平时种地需要的时候便从事搬运工作。每到农忙粮食收购旺季都有大量的粮食需要贩运到苏南等地。其中最为主要的方式就是通过水路,从草泽河码头装船然后沿河而下进入白马湖,沿京杭大运河南下到达镇江、无锡等地,而其中码头装运是其中一个环节。  

接近了麦子收购的尾声,码头只停靠了一只船,完全没有了先前河面堵满船只的盛况。我们到的时候此时正是傍晚,太阳快要下山,工人正趁天气不热将前段时间因为下雨堆积的粮食搬运到船上去。7个工人,分成三组,两个人负责在麦堆上搬运麻袋,还有三个人将180斤重的麻包搬运到30之外的传送带上,剩下的两人则将麻包卸到传送带上。虽然太阳已经下山天气并不是很热,但是每个人的身上都是湿漉漉的仿佛在雨中淋过了一番。为了赶上装船进度,虽然很累他们也不能轻易地停下休息。直到一个多小时以后,原来10米高的麦堆已经被搬运了一半,他们才停下脚步到阴凉处歇会脚喝一喝水。

通过交谈我们得知180斤重的麻袋每包是9毛钱,每天平均下来每个人能搬运100包左右,也就是说平均每天有90多元的收入。但是这仅仅是有活干的时候,粮食收购旺季过了以后他们只有碰上镇上哪家商店需要下货的时候才能获得一定的收获,而且很不固定。大部分时间还是依靠种地为生。从事这一行当的也就这么一群人,都是40到50的中年人,年轻人都外出上学和打工去了,即使出再高的价钱也没有人愿意干这样的苦活。他们经常干这些的人都留下了终身的职业病,绝大部分人的腰和退都有病,晚上回去的时候甚至疼的睡不着觉。粮食收购商到时有点担心等过了几年这些人都老了以后到什么地方雇人搬运粮食。不过还好借助机器,相较过去搬运粮食轻松多,说不定几年之后就会实现完全机械化。

总结这两天的调研记录,主要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农村的问题实在是太复杂了,绝不是我们几天的走访就能完全弄清楚的,哪怕就是加上平时积累的素材我们也赶到压力重重,要想很好的完成此次调研活动对我们而言实在是一件很艰巨的任务。不过我们不会轻易放弃,我们要尽我们所能把这次调研做好。  

二、农民的生活水平仍然有待提高,光靠种田并不能达到小康富裕的目标。在码头我们碰到了一队满载着手扶拖拉机,上次询问得知这些粮食都是从下面农村收购上来的,然后运到这里集中卖给粮食批发商,贩运的人从中赚取一定的差价。现阶段粮食收购进入尾声,没有多少剩余的粮食,现场的价格达到0.83元/斤,前阶段粮食充足的时候只有0.79元/斤左右,以家里3亩地产量2500斤算起,抛去拖拉机的柴油费(如果自己没有拖拉机找他人帮忙的话一次需要20~50元不等)、码头工人搬运的费用,平均下来的实际价格也就0.77元/斤左右。有的时候还并不一定拿到现金(资金被粮食贩运商抽去继续收购其它粮食),考虑到这些因素的话实际收入更低。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相当普遍,正如今天采访的一位搬运工人所言,在外面不管干什么都比在家待着好的多。农村几乎所有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出去打工,剩下的一些妇女也都进入镇上的一些服装厂、玩具厂工作,工资每月500-800不等。然而有一个趋势值得注意的是,就是这些家里的留守妇女也开始逐渐离开家乡到城市发展,搞得镇上的一些服装厂已经出现招不到工人而停工的现象。如此一来,带来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留守儿童如何处理,尽管政府采取一定了措施(比如说建设寄宿制小学)但是离开父母对儿童的成长显然不利。我们前几天采访的一个村子里面几乎所有的人家都有人外出打工,很多人家的门头都挂着锁。我们想政府应该更多的鼓励本地工业的发展,积极引进外来资金,让有实力的企业办厂,吸纳本地人在当地就业,相对而言带来的压力就会小的多。

四、农村的村民自治制度没有发挥作用,干群矛盾紧张。虽然政府投入大笔资金改善了农村的基础设施,提高的农民的基本生活条件。比如说村村实现了道路水泥化,户户通自来水,提高合作医疗的报销比例,对种粮农民进行肥料和柴油补贴等等,这些得到了农民的欢迎。但是对于村干部的工作农民很不满意,在我们发放的70份调研问卷中竟然有11份问卷对于村委会工作的评价打了0分(满分5分),总体的平均分也只有可怜的2.63分。调查中有村民反映农村基层组织瘫痪,如某村民小组先前组长辞职以后,镇政府既没有召开村民听取意见,也没有组织选举,而是确定组长人选后召集3个党员传达组长人选却没有召开村民会议进行公开。新组长上任后,无法有效开展自己工作加之自身能力原因没有解决村民反映已久的问题,造成干群关系紧张,虽然碍于乡亲情面没有当面发生冲突,但是工作很难得到支持。至今这个村民小组的“一事一议”资金都没有征收完毕。  

    但是农民的政治参与积极性不高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调查中我们发现有28%的受访者没有缺席最近5年的选举会议,33.7%的人缺席过1次,21.0%的人缺席过2次,17.3%的人缺席过三次以上。部分基层组织干部工作作风存在问题,容易激起群众抵制,造成干部说话没人听,干部指挥没人跟的局面,甚至出现过暴力抗法的现象。调查中发现好多群众竟然不知道镇长和镇党委书记是谁。

 

整理这两天活动的时候,我们感触颇深。虽然我们都来自农村家庭,都是农民子弟,但是我们对于农村的了解真的是太少太少。农民生活的艰辛(我们不得不用“艰辛”这个词来形容),农村环境的复杂,农村工作的困难这些都是我们以前说不曾感觉到的。相比过去家乡的现状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还远远不够,值得我们去做的还有许多许多……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