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三农关注

“救星”是不能自封的--漫谈“大学生村官”

火烧 2008-08-01 00:00:00 三农关注 1025
文章探讨大学生村官能否真正解决农村问题,强调农民组织化的重要性,批评单纯派村官无法改变农村困局,呼吁以农民为主体推动农村发展。

近日看报纸,得知我所在的省份已经完成了对“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和培训,一批“大学生村官”不日就将到乡村去任职。虽然我一不清楚培训的内容,二不能断言“大学生村官”任职后的成果,但是有些东西还是能够凭借常理推测一番的。

有关部门对选拔“大学生村官”是很重视的,按照计划,今后五年要选拔十万毕业生到村任职。但是重视要重视到点子上,才能事半功倍。选拔一批人充实农村基层政权,扭转“人才失血”趋势,当然是个不错的设想,不可能不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当前农村的根本问题是什么?怎么样才能解决问题?这就不是单纯派一批人下去能搞定的了。这个“选拔大学生村官”工作如果不能紧扣要害,最终只会赢了面子丢了里子,还是不能化解农村困局。

农村的根本问题,在于“一盘散沙”。我们把农民整体称为一个“阶级”,而在现实生活中,不要说一市一县的农民可以“整体”,就连一个村的千儿八百人都是“各顾各”。在中国这种人多地少的局面下,一盘散沙的农民可以实现整体的富裕,纯粹是梦想。如果个体的自由具有如此的魔力-----可以让农民个体在经济、政治生活中占据优势地位-----国家应该把类似的承包制推广到社会各个方面。比如,让几个领导把国家政权承包下来?这样不是比什么民主选举、集体决策更能激发领导者的积极性么;再比如,把所有的企业都解散全改成个体户?这样不是比什么社会化大生产更能调动员工的聪明才智么。

这样看来,要解决中国的农村问题,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把农民“组织”起来。选派的大学生村官要想真正在农村干出一番事业,必然要通过某种形式把农民组织好,去农村不是当“官”,而是当农民集体组织的勤务员。至于组织的名称,有的人厌恶公社、大队之类,那就换个名字嘛;至于组织的工作内容,有人忌讳毛泽东时代的那一套,那就加几项减几项嘛。但归根结底,必须是农民自己的组织,必须是站在农民角度为农民服务的组织。

那么我们选拔村官的部门,包括即将成为村官的大学生们,是这样想的吗?有关部门是以“组织农民”为核心内容来培训村官的吗?大学生们是带着“把农民组织起来”的决心去农村的吗?我看恐怕未必。也许更多的,就是一种“救星”的心态:恩赐几个高层次的人物去指挥社会底层。具体到实践中,也许会出几个很像“官”的大学生,但是中国的农民已经够像“农民”了,实在不需要像“官”的人才了。

若干年前,普通老百姓确实喊出了“大救星”,但是那时的所谓大救星,既不是去恩赐面包的,也不是在学习超人拯救地球,而是充分的认识到了蕴藏在群众当中的伟大力量,把群众组织起来发动起来,最终换来了开天辟地的局面。说到底,真正的“救星”只能是老百姓自己,而如果老百姓发自内心的尊称某人为“救星”,那也是因为他尊重百姓依靠百姓。

我很理解大学生的“精英”心态,目前的这批村官中,有没有人怀着“率领千军万马彻底改变农村面貌”、甚至是“用个人能力拯救农村”的想法的?肯定有的!但是如果在具体的工作中也是这种心态,那可就苦了农民了----又来了一个“为民做主、代民做主”的官儿。

同样,我们的有关部门有没有认识到“派遣救星”的思维根本是于事无补的呢?如果不能把农民组织起来共同面对社会,总是指望不切实际的发挥农民“个人积极性”和指望选拔几个优秀村官就能解决问题,不要说“十万大学生村官”,怕是“百万博士村官”也难办哩。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