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五常的“胜利”
共产主义或者说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辩论最近好象很有些热闹。
比如知名学者张五常者就在讲:“假如我要跟一位共产的支持者辩理论,我就一定要问:人的出发点究竟是不是自私的?只这一问,我就胜利了!”
我虽然不能自称为共产的支持者,但张经济学家的这一问,却立即让我觉得有些失败的感觉了。为什么呢?因为现实就在眼前摆着:我们这些很多从出生就生活在“社会主义”中的人,改革开放三十年了,却突然觉得与生活在“资本主义”中有些相像——这就是明证——资本主义确实是“胜利”了,而且还有继续胜利下去的意思。
如果说人是天生自私的,就说共产无戏,社会主义破产,那么我们能不能说,因为绝大多数动物都是自私的,所以中央电视台的“动物世界”应该叫做“资本主义世界”更正确!
不过张经济学家说得好像也有一点“道理”:因为现在这个世界,让我们这些弱势者看来,确实和“动物世界”差不多。要不然,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天天讲国际关系的原则是“丛林法则”?
幸亏人不是动物,世界上除了那几个西方国家外还有一个中国,中国还有那么多理论在否定这个“法则”: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礼记·礼远》:“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不作。故外户不闭,是为大同。”
孙中山说:“天下为公”。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样的说辞还可以在中国的新旧典籍中举出八万页。
这些是中国的“人的出发点是不自私的”支持者。
虽然我们前面说过,按照张经济学家的辩论结论,资本主义世界=动物世界,但好像在“资本主义”中生存的人对待这种“出发点”的“自私性”也不是“一以贯之”。
美国总统布什虽然刚出生时大概其“出发点”一定是“自私的”,然而在参加总统选举时,恐怕也不敢说:我竞选总统只是为了我自己。如果竞选时这样说,或者当选后这样说或做,那么即使生活在最正宗的“资本主义”中的美国人民也不会选他当总统。
道理很简单,因为人毕竟不是动物,国际社会也不是“动物世界”,所以无论任何“主义”,既然称之为“社会”,就改变不了人是社会性的这一基本命题。
假设我们刚出生时这“出发点”是“自私的”,那么它可以作为人的出发点,但肯定不能是一个人的归宿。如果自私是一条贯穿人一生的唯一主线,那么人就是动物,恐怕连资本主义也不会在世界上出现了。“社会”没有了,“主义”还有什么用?
所以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它最基本的一点,也是它的前提是“社会性”,既然名之为社会,在其中生存的人首先就不能全部“自私”,所以资本主义不是“自私主义”,社会主义也不应该全部是“公有主义”。
如此说来,人的出发点我们即使假设是“自私的”,也不能即以此说明这是“共产主义”或“社会主义”失败的根源。
    尽管张经济学家经常以“奇人奇言”著称于世,但最好还是先在净室中想好了再面向公众放“言”,不然发这些可笑之“言”,最终留在人们脑海中除了一个“奇”字,不会有其他的任何东西。
 爱学记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