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代观察

每日经济新闻:宁波银行七成员工成百万富翁

火烧 2008-07-17 00:00:00 时代观察 1025
宁波银行员工持股解禁,超3亿股上市,员工持股成本低,收益翻倍,普通职员也成百万富翁,引发关注与争议。

每日经济新闻:宁波银行七成员工成百万富翁

    按语:当二级市场投资者还在为如何解套而苦恼的时候,宁波银行的高管和员工却迎来了职工股上市的大喜日子。这是一场罕见的财富盛宴,以1元多购买的股票将获得十多倍的增值,这样的职工股超过3亿股,合计超过40亿元市值,将由988位自然人分享,占到宁波银行员工总数的7成。以昨日宁波银行收盘价11.62元计算,将诞生91个千万富翁和896个百万富翁。

     据报道,就在“大喜”来临之前的7月15日,宁波银行一些内退员工代表在北京一家宾馆召开了媒体见面会。他们向媒体公开透露宁波银行高管股权问题,质疑银行高管们的巨额股权合法性。这些员工认为,宁波银行剥夺了300余名老员工的认股权,而银行高管却利用无息贷款获得了千万股权,这属于严重的不公平不公正。因此,员工代表已经向法院提起诉讼,并向证监会和银监会发出了要求“查明并制止和规范宁波银行”行为的律师函。这些消息虽然还没有得到宁波银行方面的确认,但多少也暴露出不规范操作可能引发的矛盾与问题。
   

    宁波银行作为城商行高管与内部员工持股的一个标本,一直被舆论所关注:在它身上,寄托着中国银行业股权激励和薪酬制度改革的尝试,也承载着民众对于资本市场追求效率时不可损伤公平的期望。此时此刻,是科学激励还是内部自肥?会不会让多数股民为少数人的骤富买单?再一次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内部职工股上市再演造富神话

    当二级市场投资者还在为如何解套而苦恼的时候,宁波银行的高管和员工却迎来了职工股上市的大喜日子。
    这是一场罕见的财富盛宴,以1元多购买的股票将获得十多倍的增值,这样的职工股超过3亿股,合计超过40亿元市值,将由988位自然人分享,占到宁波银行员工总数的7成。
    以昨日宁波银行收盘价11.62元计算,将诞生91个千万富翁和896个百万富翁。

普通柜员也成百万富翁

    2008年7月19日是宁波银行(002142,收盘价11.62元)上市一周年的日子,6.35亿股限售股将上市(具体日期以宁波银行公告为准),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宁波银行内部员工持有。
    宁波银行的内部职工股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成立时的内部职工股。截至2004年12月,有232名作为发起人的宁波银行员工,持有245.35万股;二是2004年发行的内部职工股。根据当时临时股东大会的规定,宁波银行以每股1元的价格向正式在编员工发行了3.6亿股,一共有999位员工认购,占当时该行总股本的20%,另外在3.6亿股中,预留了6030万股计划用于施行员工激励计划;第三部分是2006年新增的内部职工股。2006年7月至9月,宁波银行的两大法人股东转让了占股份总数1.84%的股份给该行的内部员工,除其中一家是以每股1.15元的价格转让了3065万股之外,其他的转让成本都是1元/股,而且资料显示买入的主要是宁波银行的高管。宁波银行的职工股总数由原来的3.6亿股增加至3.977亿股。
    宁波银行的《招股说明书》员工股东清单中,一共有988名员工持有宁波银行的股份,持股总数为3.977亿股,其中董事长陆华裕持有700万股,行长俞凤英持股600万股,其他的几个高管持股数为500万股到600万股不等。除此之外持有200万股~500万股的有31位,100万股~200万股有51位,绝大部分员工持股数都在20万股~100万股。除了一位名叫虞伟健的持股数为5600股外,其余最少的持股数也是20万股。
    除了部分高管持股将在未来几年中陆续上市外,以上所有的内部职工股将解禁,前面已经说明员工的持股成本集中在1元/股,虽然宁波银行的股价从去年高峰时的32.16元,下降到昨日的收盘价11.62元,跌幅已经高达63%,不过相比极低的持股成本,仍然有超过10倍的收益。按昨日收盘价简单计算,平均每位员工拥有的股票市值为467.82万元。
    不说宁波银行的高管所持有的股票市值有多高,仅仅是该行最普通的职员也将成为百万富豪,20万股按照目前的股价市值也超过200万元,有人甚至戏称“普通柜员就成百万富豪了,谁还在银行坐柜啊?”

股价面临巨大压力

    此轮股市大跌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小非限售股的解禁,很多个股深受“其害”,宁波银行也即将面临限售股解禁的考验。
    去年宁波银行上市时间选择得可谓恰到好处。7月份正是去年大牛市最火爆的时候,该股的发行价是9.2元/股,作为首家中小板上市的城市商业银行,上市后得到了市场的热捧,首日开盘价高达20.38元,随后展开一波强力拉升,股价一口气涨到了32元。不过大盘的暴跌,也影响到了宁波银行,股价也大跌到目前的11.62元,但对于持股成本仅仅1元/股的员工来说,仍然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6.35亿股解禁,将导致流通盘扩大141%,而且大量股票由小股东分散持有,按照以往规律,减持压力非常大,短期内将对宁波银行的股价产生重要影响。加上目前银行股走势十分差劲,昨日银行板块大跌5.6%,位列跌幅板块第一。前期以三一重工为代表的一些上市公司纷纷表示自愿延长限售股锁定期,起到了稳定股价的作用,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看到宁波银行的股东作出类似的表态。

高华证券给予“卖出”评级

    多数行业研究员也不看好宁波银行的后市。
    7月8日高华证券公布的研究报告对宁波银行给出了“卖出”评级,除了限售股的影响外,还有两大原因可能会影响宁波银行的股价。首先,其2008年预期市净率和市盈率分别为3.4倍和22.7倍,与A股银行2.8倍和13.8倍的平均水平相比有显著的溢价;其次,该银行小企业贷款比重较高 (占其2006年贷款总额的51.7%),而且主要是以宁波出口企业为主,在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猛涨的今天,这类企业生存将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未来宁波银行的经营也很有可能受到较大的影响。今年一季度数据显示,公司的不良贷款余额比年初上升了约10%,也证明了这一点。
    此外,记者发现宁波银行当时的主承销商是高盛高华,与发出“卖出”评级的高华证券关系密切,因为高华证券就是高盛高华的大股东。
    宁波银行在路演时,一个与众不同的“卖点”就是内部员工的持股计划以及股权激励计划。公司认为持股有利于激发高管、员工开拓业务、控制风险等多方面的积极性,公司的董事长陆华裕表示:“为了建立长期激励机制,宁波银行2004年实施了管理层和员工持股计划,管理层持股占总股本的2.1%,其他一般员工持有17.3%,员工持股人数占到了银行员工总数的71%”,而且他还表示公司的很多优秀业绩,都与员工持股有关。
    如果真是如此,一旦这些员工卖出自己手中的股票,兑现收益,是否会影响宁波银行长期的业绩?

                   (每经记者 朱秀伟)

宁波银行全员造富灰色通道调查
《宁波银行七成员工成百万富翁》追踪报道
 
 
◆每经记者 朱秀伟

    昨日本报报道 《内部职工股上市再演造富神话 宁波银行七成员工成百万富翁》,引起轩然大波,迫于近6亿股限售股即将上市的压力,宁波银行昨日出现暴跌,盘中一度下挫8.26%,最终下跌6.2%,收于10.90元,逼近历史最低价10.51元。
    下周一,宁波银行的内部职工股将上市,包括其董事长在内的行领导将跻身千万富豪的行列,就是在该行坐柜的普通员工也将获得超过200万的财富,该行将同时诞生91个千万富翁和896个百万富翁,71%的员工因此暴富,成为全员造富的经典案例。
    但《每日经济新闻》调查发现,这些财富的获得过程被重重迷雾笼罩,一些灰色通道深藏其中,主要包括三大疑问。

疑问一:员工入股靠本行贷款

    种种迹象显示,宁波银行员工的入股资金并非来源于自有资金,而是宁波银行的购房贷款。
    2004年1月21日,宁波银行下发了“关于印发《宁波市商业银行职工购房(装修)贴息贷款暂行办法》的通知”,明确规定发放职工购房(装修)贴息贷款是“为进一步增强宁波市商业银行凝聚力,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和蓬勃向上的团队精神,真正关心员工的生活和居住条件,实现安居乐业的生活目标”。
    其中,对于申请购房贴息贷款的最高额度标准是:总部行长级为150万元,总部副行长级为120万元,依级别递减,直到基层员工25万元。
    与此巧合的是,购房贷款的额度等级和购买股权的额度等级非常吻合。
    2004年9月16日下发的《宁波市商业银行内部员工投资入股有关规定》,行总部行长最低入股额150万元,最高入股额180万元,依级别递减,基层员工最低入股额20万元,最高入股额25万元。
    据消息人士透露,行长们和普通员工入股的资金,大部分就是来自此次发放的购房装修贴息贷款。如此看来,员工们当初购买宁波银行原始股的资金并非全部来自自有存款,还有宁波银行提供的贷款。

疑问二:行长入股靠股权质押

    此外,宁波银行的 《招股说明书》显示,部分员工受让股份的资金,来源于其向鄞州农村合作银行的股份质押贷款。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仔细查阅《招股说明书》,用宁波银行股权向鄞州农村合作银行作质押贷款的是大量持有股份的行长级高管人员。
    董事长陆华裕的房贷额度是150万元,而最终持股额为700万股;行长俞凤英的房贷额度是120万元,而最终持股为600万股。其他几个高管房贷额度为120万元到100万元不等,但最终持股为600万股到500万股不等。
    这些高管分别有大量股权质押在鄞州农村合作银行,其中陆华裕质押500万股,俞凤英400万股,其他人员除应林军无质押外,皆质押了从400万股到100万股。招股说明书称“质押贷款的用途均为购房贷款”。
    同时,记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特点,持股数越多的高管,质押的股权数量也越大,而且加上宁波银行贷款部分,总金额与入股资金量基本相当。
    以质押1股贷款1元计算,董事长陆华裕质押500万股获得500万元,加上其购房贷款150万元,合计650万元,与其入股700万股所需资金非常接近;行长俞凤英质押400万股获得400万元,加上购房贷款120万元,合计520万元,与其入股600万股所需资金非常接近;其他高管用来购房的贷款从520万元到200万元不等,也与其入股所需金额接近。

疑问三:高管百万股权来自何方

    目前有7位高管持有宁波银行的股数超过了500万股,最高的是该行董事长陆华裕持有700万股宁波银行,行长俞凤英持600万股,监事长张辉持600.9万股,副行长洪立峰持600万股,行长助理任智水持537万股,行长助理,财务负责人罗维开持522.1万股,行长助理陈雪峰持520.3万股。
    按初始增资扩股时下发的甬商银[2004]364号文规定,总部行长最低入股额150万元,最高入股额180万元,行总部经理最低入股100万元,最高入股120万元。那么这多出的几百万股来自何方?
    2004年9月15日发行的3.6亿股股份中预留了6030万股计划用于激励员工,此后由于13名员工离行出让了所持有的440万股,这两部分均是安排员工认购暂时代持,总数为6470万股。此后这部分股权的处理颇为蹊跷,超过1700万股转让给了8名高级管理人员,其中董事长陆华裕增持350万股,行长俞凤英、监事长张辉、副行长洪立峰各增持280万股,行长助理罗维开、任智水各增持200万股,陈雪峰增持152万股。
    除此之外,高管股票的另一重大来源是2006年宁波彬彬文具有限公司将所持有的712.5万股和宁波特克轴承有限公司所持有的3065.2万股。根据该股《招股说明书》的内容,这部分股份当时分别以1元/股及1.15元/股转让给宁波银行一级支行行长助理以上管理人员,其中董事长陆华裕、行长俞凤英、监事长张辉、副行长洪立峰各增持200万股,行长助理罗维开增持222万股,任智水增持239万股,陈雪峰增持268万股。至此高管持股数量达到目前水平。
    由此可见,高管们的巨额股权来自于其他股东的转让和离行员工的股权。但2006年7月14日宁波银行第二届董事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公开上市的议案,眼看就要上市的股权,为何还会心甘情愿转让给高管?这也是一大蹊跷之处。
    今日起本报开通报料热线028-86510232,征集宁波银行全员造富内幕的知情人士,解开整个造富过程的各个谜团。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