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思潮碰撞

从质量观看如何治理国家

火烧 2008-07-12 00:00:00 思潮碰撞 1025
文章从质量观角度分析国家治理,强调全民参与和选举民主的重要性,认为监督和法制不足以解决问题,唯有提升全民意识和权力透明化,才能有效治理国家。

从质量观看如何治理国家  

 

柳鲲鹏

http://quantum6.vip.bokee.com

2008-7-10

 

关键字:质量 国家 监督 流程 权力 单向性

简介:从质量观上看,经历了产品检验,到流程优化,再到全面质量意识的三个阶段。从治理国家来看,监督、法制都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只有全民治理国家的时候,才有可能。换一句话说,只有选举和民主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权力的单向性,贪污腐败才可能被治好。这正是西方国家和第三世界同样实行选举和民主,结果下场天壤之别的原因。再进一步,只有每个人都关心国家的时候,国家才有希望。

 

 

  首先声明两个观点:

  政治的清洁,跟良心的多少成正比。如果头目们有了对人民的良心,政治也就清洁了。

  治理国家是很简单的事情,只要高举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只做对人民有利的事,即使犯错也可以迅速改正。

  

  现在任何一个行业,都很强调质量观。其实这并不是赶什么时髦,也不是凑什么热闹,而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说,如果某家企业产生的产品质量不高,除了不好卖之外,也会对顾客造成伤害。过一段时间,要么是靠造假过日子,要么就是倒闭。要想让产品好卖,就必须讲质量。

  古人一方面说“隔行如隔山”,另一方面又说“隔行不隔理”。也就是说,这个行业的道理可以照搬到另外一个行业,当然具体的做法是要改变了。说治理一个企业要有质量观念,治理国家同样也要有质量观念,否则治理得社会混乱、贪污横行成什么样子?从质量观的角度,看看一个国家如何治理好?

  说起来,中华民族在治理国家上,那是治理得最好的。有人问了,治理得好为什么还有那么多战争啊?所谓的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果同每个时期的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那是毫无疑问的最优秀的。比如欧洲“黑暗的中世纪”时,是不能想象中国如何发达的。中国的科举制度,到今天来看,除了在科目上有些局限,依然是值得借鉴的;早在唐朝的时候,中国就开始了“三权分立”,皇权就受到了有效的约束;直到明朝为止,中国依然远远领先于世界。至于今天的情况,那是今天官员的无能和腐败导致的,跟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没有任何关系。

  中国现在的问题之多之严重,相信不用多说。也就是说,治理质量那不能说是差,那是相当的差。如何治理呢?

  

  加强监督。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都会如此回答。想想质量观开始的时候,恰好也是加强检验,即监督。但是监督是不是万能的?吾相信并不是如此。比如吾也从事过质保工作,实际上工作明明很差,做的人和相关管理人员却成天自我感觉良好。吾提交了一份质量报告,表明性能只是提高了5%左右,结果领导却采信了另外一位提供的50%的数据。可见监督并不是有用的。为什么呢?

  实际上在实践过程中,监督并不受欢迎。根据吾的体会,有以下几点原因:

  人总是认为自己是对的,能力是高超的。每当问题被指出的时候,被暴露者不仅会想方设法证明并不重要,也会想方设法证明是别人搞错了。如果大家都说某人是错误的,那领导会相信谁的呢?

  再深入一层,如果天天有人指责公司有问题,实际上就是指责领导工作不力——请问有哪个领导喜欢被别人说自己能力不足?如果真的有哪位监督人员胆敢如此“猖獗”,吾保证过不了几天就被“河蟹”了。

  即使上述两个条件通过,还有一个问题:检验后不符合质量的产品太多,成本太高,对公司的压力太大。此时领导首先想到要降低质量标准——这实际上就是宣布侧重于监督的质量观的彻底破产。

  在一个公司搞监督都如此困难,更何况对一个国家的官员呢?在现实中,尽管有各种各样的监督机构,但是人民发现他们更加倾向于官官勾结,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官官相护”。有人又会拿多党制说事,其实多党制照样无法避免他们相互勾结。比如很多发展中国家就是多党制,结果贪污腐败也很厉害,远远不是那些知识分子相信的作用。也就是说,想只靠监督来提高质量,那完全是一厢情愿。

  

  根据检查质量观念的缺点,人们又提出了流程规范化。为什么有些时候产品好,有些时候产品不好呢?因为流程不同。只要流程规范了,按照好的流程工作,那出产的产品自然是好的。这当然比单纯的监督好很多,大大促进了产品质量的提高。

  流程提高了产品质量,但是流程也不是万能的。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如果流程是万能的,那还不断改进流程干什么?流程本身也有错误,所以要不断的改进。还有一个问题,流程化了,是不是就可以避免某些人串通起来蒙混过关呢?这也不可能。台上的大家看到,台下的呢?比如大家知道的采购流程就是如此。流程不是万能的,管理不是万能的。

  所谓流程,其实也就是所谓的制度。对于国家来说,很多事情流程化,那自然就减少了贪污的可能,也增加了腐败的难度。是不是这样就万事大吉了呢?是不是制度化了,就没有腐败了呢?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因为人民永远只能看到部分的东西。背后的东西,比如招标成功,谁能够搞清楚呢?现在什么招标流程够清楚吧?但是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豆腐渣工程呢?迷信流程的结果,就是被骗了还在帮别人数钱。

  问题出在哪里?出在上级对下级有单向的权力上。如果下级对上级提出质疑,那下场一般没有好的。如果越级呢?人家凭什么相信汝?上访的困难,就可以充分证明制度万能论的破产。而发展中国家搞的制度虽然跟发达国家一样,但是照样避免不了腐败。原因,就出在这个权力的单向上。虽然全民选举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但是由于对直接上级没有办法,所以问题改善得很小。

  说到这里,制度论也破产了。那么什么才是最终的质量之路?

  

  如果注意到前述的内容,就会发现忽略了一个根本的因素。什么因素?即人。在检查和监督的质量观念里,把人看作是机器,只要按照规定的做事,就万事大吉。但是事实上完全不是这样,人才是决定一切的因素。一家公司办得红红火火,质量部门效率高超,制度管理无比完善,换一个领导就可以完蛋,这样的例子不是少数。质量部门不变,制度管理不变,人变了,一切都会改变。

  人是根本的问题,所以要提高质量,也必须改变人。要改变什么呢?当然是人的思想,人的观念。如果人人才有质量观念,碰到不合理的问题就勇敢提出,那产品质量有什么理由不好呢?这根本不可能产生嘛。所以,现在的质量观念就是“全面质量”,或者叫做“大质量”。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要人人要有质量观念,质量是每个人的事情,要对每个人进行质量培训;在工作中,鼓励大家对工作提出改进意见,并对提出改进意见的人进行奖励;经常调查员工对工作的态度,了解员工的心态变化;更进一步的,就是提出人才战略。这些做法当然是极大提高了产品和管理质量。

  尽管如此,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上级对下级的权力的单向性,还是没有得到解决。不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避免的上级的错误就难以避免。但是行政结构中,本来就要求政令畅通无阻。如果下级能够随便找一个借口不执行,这还得了?执行力荡然无存。从这一点来看,西方的选举是有很大作用的,能够产生一定的作用。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选举总统,并没有选举省长来得重要,因为总统太远了;选举省长,更没有选举上司重要,不过这就非常的少了。同样的,这里只是改善了部分权力问题。问题在那里呢?

  即使可以选举上级,但是在下级面对上级的时候,实际上是个人对付组织,几乎没有取胜的可能。为什么呢?因为等级差别。上级的等级高,因此在对立地位上非常的有利。也就是说,只有解决了这个等级问题,权力才能真正的用之于民,否则下级永远处于不利的地位。但是等级又是必要的,这看来成了无解问题。

  如何解决等级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下级跟上级充分混合起来,从来彻底取消上级的优势地位。中国提出过“鞍钢宪法”,即“两参一改三结合”,打破管理层的权力单向性,取得巨大的成就,为现代管理观和现在质量观开辟了一条光明大路。可惜在崇洋媚外的政策下,全部抛弃了。

  

  写到这里,有人会问了,是不是监督、流程都没有用了?当然不是这样。实际上这些措施是相互补充的,其思想基础都是对官员的有罪推定,即官员天生就有腐败的倾向。在今天的社会中,监督和流程仍然发生巨大的作用。但是只有当监督和流程普及到每一个的人时候,尤其是能够有效制约权力的单向性的时候,才会真正的发生作用。

  回过头来,西方一些国家的选举和民主,实际上就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权力的单向性,所以国家才变得有条理。而那些搞西方的选举和民主的第三国家,学习了形式却没有学习到本质,所以贪污腐败还是那么严重。但是中国某些人却认为只要一搞西方的选举和民主,贪污腐败问题立即解决,那要么是天真,要么是鼠目寸光,要么就是别有用心。

  总结一句,只有当每个人都有治理国家的意识时,才能有效制约权力的单向性,这时监督、流程才会真正的发生作用。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