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避圣讳”
古代皇帝为了显示自已独一无二的“尊崇”,有一项看起极为搞笑的规定,就是皇帝名字用过的字臣民们都不许再用,否则就是侵犯皇帝尊严,是要问罪的。生僻的字倒也罢了,一般的字到了非要写的时候怎么办?很简单,想办法避开,要么用其他同义词代替,要么缺笔。这个叫做“避圣讳”。
千百年来,这项规定给历朝历代带来极大不变,想想看,一个朝代几十个皇帝,再加上他们有“皇帝”封号的列位祖先,这么多人的名字都不让人用,那给日常工作是造成极大不便。比如,要是哪位赶考的举子一不留神在文章里用了本朝皇帝名字里的一个字,即“犯圣讳”,没二话,卷子贴出考场,考生夹铺盖卷走人,考得再好也没用。
要是你生在唐朝不知道这个规矩那可就痛苦了!首先,你不能依前朝(隋朝)的习惯管主管民事的衙门叫“民部”,因为这犯了李世民的讳,你只能管他叫“户部”,不过这也不错,一千多年叫下来也顺嘴了。可你要想吹个牛给自已打点气,千万不能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你得说“不入兽穴,焉得兽子”。怪了,什么兽,是狗熊还是山羊,要是个蚂蚁洞,这个可怎么钻呢!没法子,李渊他爷爷叫李虎,看来有时候这名字太大众化了也不好。
如果说生活在唐朝会被“避圣讳”这个规矩搞得痛苦的话,那生活在清朝就是悲惨了。在大兴文字狱的政治高压下,这一传统手段也被放大到极致,比方说我们熟悉的李元霸,其实人家叫李玄霸,为了避康熙皇帝(玄烨)的讳,说书艺人们不得不改。从官方到民间,清朝的统治者们防民之口的本事一代胜过一代,终于弄得国穷民愚,一步步沦为外敌的家奴。 我想,近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血泪史,会不会同这个钳制人言的制度有什么内在关联呢?
现在没有皇帝了,可需要避的“圣讳”更多了:“毛泽东”―――非法词汇、“家乐福”―――非法词汇、“太子党”――非法词汇、“瓮安”――非法词汇,据说这些天又新增加了一个“俯卧撑”的非法词汇,当真奇哉怪也,做个“俯卧撑”有什么非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