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冷落的寒山诗21
万泉读《寒山子》21
[原文]
俊杰马上郎,挥鞭指绿杨。谓言无死日,终不作梯航。
四运花自好,一朝成萎黄。醍醐与石蜜,至死不能尝。
英雄豪杰骑着高头大马,挥舞着马鞭趾高气扬地指着绿杨树说:“你要是不到死的日子,是终究不能成为登山的梯子、航海的船舶。四季运转,花开得再好,也必有枯萎的日子。优越的生活将使人无所作为。”我们该怎样看待这种豪气呢?教人清醒彻悟的醍醐①与使人昏睡迷糊的石蜜②,这两样东西是至死也不能去吃它的啊。
①醍醐:牛奶中提炼出的精华。《本草纲目·兽一》“作酪时,上一重凝者为酥,酥上如油者为醍醐,熬之即出,不可多得,极甘美。”佛家比喻教义,天台宗喻“法华”、“涅槃”为醍醐,真言宗喻陀罗尼藏为醍醐。寒山子在这里这么讲,可见他对佛教某些教派教义的态度,大概这也是他在寺里站不住脚的原由。
②石蜜:中药。野生蜂所酿之蜂蜜,形状为固态,也称之为石饴、岩蜜。《本草纲目》记载,石蜜能润肺止咳,具有清热功效,可治疗咳嗽、支气管炎等疾病。多产于云贵高原悬崖峭壁上,很难采集,量稀少,价格昂贵。
另说:印度人最早发明用甘蔗榨糖,正是玄奘到印度取经时期。商人和朝贡者把蔗糖(红糖)带到了中国,经五千多里的丝绸之路长途跋涉,红糖变得像石块一样。唐人不知道这是什么,看起来像石头, 吃起来像蜜糖,于是称之为“石蜜”。唐太宗收到这种贡品甚喜,特差人到印度取经。学者如期归来,所制石蜜和印度原产无异。太宗不太满意的是,一坨坨的石蜜似马粪,摆上宫廷宴席,样子不雅。工匠们继续努力改进工艺,终于献上了晶莹剔透如沙似的白沙糖。
两种所谓“石蜜”当时都很稀少珍贵,能享受者都是醉生梦死的贵人,并且是在高级酒宴上酩酊大醉时享用,行为举止失控失态在所难免,于是世俗人们普遍认为,吃了石蜜会使人变傻变糊涂。
[万泉读书]
寒山和尚在这里讲了个生死态度问题。佛教有一条广为人知的义理——涅槃:到达西方极乐世界的彼岸获得永生。很多人以为涅槃是个很高深不可攀的东西,其实不是。从“砍树……”的比喻中,寒山子就告诉了我们在生活细节中就有“涅槃”的道理。
一棵树木一旦被砍伐,是用了造房子还是造船舶,大概不是那棵树木自己能够决定的。佛法讲的是因缘,木头是因,房子和船舶都是可能的果,房子和船舶也有腐朽或做他途的时候,又是另一因果轮回。寒山子在这一段说什么呢?万泉以为是在说:人生在世,不能太糊涂,也不能过于精明,想建功立业就不能贪生怕死,要想活得鲜艳热烈,就不能怕枯黄。至于你这棵材料是去造房子还是船舶以至一件家具甚至当柴烧了,顺其自然吧,很多时候不是这堆木料自主的意向。这位骑高头大马的豪杰,如果得意之时修下善缘,当然会有善果,这般不怕死的豪气,令人敬佩,也让人捏一把汗。
人生活在世上,都会有些患得患失,斤斤计较于一时一事的得失,过于计较的人多般到最终也就一事无成,虚度一生。
自然,也有许多人把建功立业和活得轰轰烈烈和名利享受联系在一起,即如杨家将、岳飞,哪怕冤屈而死,也要名扬千古。其实大多数人生都不可能千古留名,有作为的人生只在于自己愿望的达成。一个人在童年的愿望在老年达成是因果,一个人在青年的愿望在老年达成是善缘,一个人在中年的愿望在老年达成是般若。稍微翻开历史看一眼我们就知道,一个英雄豪杰在壮年趾高气扬,晚年的光景都不太妙。
万泉家乡有一句俗语:“人生三节草,不晓得哪节好。”这话很有意思,顺利得一路欢歌、糟糕得一路跌倒的人生是极端少有的,无论是名垂千古的伟人还是蝼蚁百姓,有起有落的人生才是常态。绝大多数人在生活过程中要解决的烦恼不是一死了之的问题,而是不断克服难关迎接新生活的问题。
毛主席说:“共产党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以赴死的态度去迎接新的人生阶段,迎接每一天的新生活,迎接种种挑战,大概这也就是“涅槃”在人生过程中而不是人生终结时的含义吧。
寒山子在这里批评了两种不健康的人生态度,过于精明为“色”所累,过于糊涂为“空”所困。
以佛法而言,懂得生活是觉悟——向佛的自觉人生,懂得人生是正觉——往佛的自渡人生,看透众生是妙觉——成佛的渡人人生。
阿弥陀“佛”并不是有情世间的实在金刚,而在众生的心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