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塑令”:商家的商机,百姓的压力
“限塑令”关键不是“收费”
“白色污染”堵塞了中国的水道、污染了田地、危害着人类的健康。为了试图免遭“白色污染”的侵害,中国开始了限止生产、销售和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的行为。
6月1日 ,“限塑令”正式实行。根据规定,即日起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超市和其他商店开始要顾客为塑料袋买单。
在6月1日的前二天,我去超市购物,我买了米、花生油还有一些零食和日用品。按规定这些物品要分类装袋,但售货员给我装入了同一个塑料袋,我怕太重袋子承受不了,让她再给我套一个,她都不愿意,理由是“塑料袋不够用了”。在一个全国联锁的大超市,这个理由难以让人信服。我的理解是商家迫不及待地迎接“收费”的日子到来,竟然没有耐心将“免费”进行到底。
6月1日 “限塑令”的第一天,我大约9点多去超市,商场内那些过度性的、放在货物边上卷筒式的自撕塑料袋己一抢而空,只剩“光棍”在那里叹息,可能人们在与塑料袋作最后的告别吧。
第二天,商家改变了策略,由专人抱着那个卷筒塑料袋。站在边上,需要就问他要一个,而不是像先前那样自取。
在收款处,大部份人都有备而来,带上了自备的购物袋。五花八门用什么的都有:菜蓝子又重出江湖、废旧的塑料袋还在发挥余热、久违的布袋也不甘寂寞、有的干脆左手两个西红柿、右手一颗包心菜那样潇洒地走了。商场推销的购物袋很少有人问津,只有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才选择购买商场出售的塑料袋。
虽然在“限塑令”刚出台之际,见到一些宣传。但是后来有关具体怎样操作?限到什么样的程度?又以什么替代?无论是媒体还是相关部门的宣传都少得可怜。只看到商家兴奋不己,热烈追捧,因为他们看到了“限塑令”背后的商机。于是急匆匆地推出那种大得能装下一个婴儿、设计简单、缺乏时尚元素、傻乎乎的、也不知什么质地的购物袋,单价由十元到几十元不等。正是因为宣传的乏力,没有作好充分的准备,直接导致施行当日对“限塑令”的陌生。以至消费者不知所措。
但在农贸市场,是“限塑令”的盲点,那种彩色的有毒塑料袋仍“我行我素”,似乎“限塑令”与他们无关。问摊主,摊主反问:不用塑料袋用什么?再说有时为了1角、2角都讨价还价,争得脸红脖子粗的,现在买元把钱的菜,让人们再花5角买个袋子,人家能原意吗?
与女儿逛街,买了件上衣,问店家有没有袋子,店家悄悄地从柜里拿出一个塑料袋,并再三叮咛千万别说是我送的,否则要罚款。
虽然,商务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曾联合发布《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管理办法》,规定从今年6月1日起,商品零售场所有不标明塑料购物袋价格,向消费者无偿或变相无偿提供塑料袋等行为之一的,将受到最高1万元的罚款。问题的关键是,到底谁来处罚,怎么处罚?
“限塑令”尽管给消费者带来很多不便,但为了环保绝大多数人是支持这项举措的,但关健是拿什么来替代塑料袋?显然政策制定者在这方面考虑不周。无论是可降解的淀粉袋,还是纸袋子、布袋子,都没法跟塑料袋比,它们不但比塑料袋贵,还有其他问题,如造纸弄不好就得砍树,破坏植被,引起水土流失;织布也有污染水体的问题。更主要的缺陷是不方便。多次使用,清洗较为复杂,很难一次清洗干净,由此直接导致在清洗时浪费更多水资源。也就是说,这些替代品会造成新的浪费和污染。
原先在超市购物,生食、熟食、速冻的、日用品等不同类型的物品都分别装塑料袋。现在随身不可能带那样多袋子,就全部装在一起,没带袋子的也不会买那样多,最多买一、二个。但这样混装很不卫生,直接影响到人的健康,在省钱、省事的同时,无形中忽略了卫生和健康。
一直习惯于用塑料袋,很难想像如把买的烤鸭直接放在布袋里,你还有食欲吗?如把买的活鱼、活虾直接放在纸袋里,你能拎到家吗?
上班属天天早上急匆匆地在路边买个油条、包子之类的就这样捧在手上,挤公交车吗?如要买商家的袋子,五角一个包子,再加上2角一个袋子,七角似乎太贵了点。
很多上班属都是下班后,买菜回家做饭。但让每个上班族天天拎个布袋子或者菜篮子去上班,可能吗?”
专家说:“限塑”是过渡,替代品才是“禁白”的根本出路。“限塑令”只是“限”,并没说“禁”,所以在合适的替代品未出台前,塑料袋难以绝迹。二十年前,曾为了环保,节约资源,而杜绝使用一次性筷子,但如今不但到处可见,商场还有出售。得愿这个限塑令,不要重演一次性筷子的故事,拭目以待。
“限塑令”表明一律不得提供“免费”塑料袋,实行有偿使用制度。实际上曾经的“免费”,并非“免费”,有统计数据,大型超市一年在这方面的支出高过1000—2000万元。有那个商家会“奉献”这笔巨款来“免费”提供给你吗?他们早就把它计入超市运营成本,势必会追加到商品的价格上。“顾客是上帝”这只是一句漂亮的广告词仅此而己。别以为自己真的是上帝?永远不要相信“免费”这两个字,永远要记住“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所以所谓的免费时代结束也只是从“隐性收费”向“显性收费”转变。如今商家“限塑令”在手,塑料袋收费名正言顺,那么曾经添加到商品中的塑料袋成本会被扣除吗?因此,强制性的“限塑令”,相当于对全国所有使用塑料袋的消费者课税,
为什么要老百姓承担治污的全部压力?看不到商家、政府在其中承担多少责任?为什么要消费者为治污买单而让商家从中得利?出售塑料袋的收入成为商家新的利润来源。这显然有失公允。现在同样的塑料袋,不同的是以前不收费,而现在要收费,这样反而让消费者心安理得地使用塑料袋。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限塑令”正在化为很多人的自觉行动,说明国人的环保意识大大觉醒。但“限塑令”的关键不是“收费”,关键是极积地寻找替代品,并在回收和重复利用环节做出更大的努力。别过分增加消费者的负担,更不要造成新的污染。不要让“限塑令”变成一场秀。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