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俺老人家的“道”就是现今尔等的“能量”
老子:俺老人家的“道”就是现今尔等的“能量”
杨连旭
有学者总结道,诸子百家几乎个个重视“道”的概念,形成了各自的道论。
就此,在《道可道》中,俺老人家强调:诸子百家典籍中虽然头头是道,但是却各行其道,他们的“道”并不是一个统一的范畴。
有关其他各家的“道”,在此存而不论,俺们只说说《老子》中的“道”。
关于“道”在《老子》中出现的次数,分别有73和75次的统计。大同小异,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尽管俺老人家在《道可道》中指出:“道”字其之所以出现的频率高、密度大,完全是因为“道”字的取义多、涵盖大、适用广,并无其它神秘之处,然而这却只适合于其他各家的“道”,不适合《老子》中的“道”。
《老子》中出现的“道”,除了有表达通常意义的之外,还有《老子》专门命名、并赋予了特殊含义的一种“道”!
请看《老子》之第25章:
[原文今语]
有个东西在混沌时期形成,在天地形成前诞生。
无声无息啊空虚旷阔啊,
始终独立而不更变,
循环运行而不懈怠;
可以认为是宇宙的根源。
我们不知道它名叫什么,取名为“道”,勉强命名它就叫“大”。
[参悟理解]
这个“道”是实实在在的客观物质;
这个“道”是在天地未开的混沌状态中形成的;
这个“道”无声无息,空旷虚无,亘古不变,循环往复,永不减损;
就是这个“道”生成了宇宙天地和万物人间!
这个“道”没有什么合适的称呼,只是《老子》将其取名为“道”,勉强名副其实的话,也可以称其为“大”。
“大”,古通“太”, 通“泰”。 易有太极。《易·系辞》注:“大极者。”《礼记·曲礼上》“假尔泰龟有常。”疏:“泰者,大中之大也。
《老子》将“道”称之为“大”,与“域中有四大”,都是在说“极”之义。
从中我们不难体会到《老子》的意思是,称宇宙的本源为“道”,只是一种称号,而并不是令人感到很满意,很准确的科学概念,这个“道”是在混沌中形成的客观实物,而决不是虚无缥缈的主观意识。
本章与第四章浑然一体,而且应排序在前。
再看《老子》之第4章
[原文今语]:
道,向上涌流可使用却不溢出;
深潭一样啊,像万物本源。
折损它的迅猛,消除它的杂乱,混合它的光线,聚合它的灰尘;
清澈明净啊,似乎还是存在!
我们不知道是谁的孩子,依随天帝的祖先。
[参悟理解]
注意:以前所说的“道”都是通常意义上的“道”字,而《老子》所特有的“道”至此才正式出现!
那么,《老子》的“道”究竟是什么呢?它与一般的“道”有什么不同呢?
《老子》的意思是:我们所说的这个“道”,是与众不同的,不是一般意义上和通常所说的那些“道”,
它从下方不断涌出,在宇宙中永不溢出;
它源远流长,深远无际,就像是万物的根源。
好家伙,原来这个“道”竟然是万物的产生的根源!
这个“道”呀,折去它的迅猛,消除它的杂乱,混合它的光线,聚合它的灰尘;
之后,尽管宇宙空间清澈明净,万物皆空了,达到了“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可它却还依然隐约存在着。
也就是说,这个“道”的本性是涌流迅猛、方向无定、色彩缤纷、尘雾飞扬,却也可以是无形无色,无影无踪,无声无息,却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存的。
那这是什么呢?
关于这个“道”,《老子》也不知道是从哪里从何时产生的,只知道在天帝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可见,这个“道”还是很神秘、大有来头的。
《老子》在此不仅提出了“道”,这既是一个新概念,也是一个新范畴;而且还对这个新“道”的性质做了一番描述:
就性状而言,“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也就是说,《老子》的这个“道”向上涌流、永不外溢、深远无际,是万物的根源。
就来形态看,“其锐”、“其纷”、“其光”、“其尘”,“湛兮似或存”。 也就是说,《老子》的这个“道”既是涌流迅猛、方向无定、色彩缤纷、尘雾飞扬的,又是无影无踪,无声无息,无时不在,无处不存的。
就类属而论,“吾不知谁之子”。 也就是说,《老子》的这个“道”不知是属于什么。
就时间而言,“象帝之先”。 也就是说,《老子》的这个“道”无属无类、无始无终。
人生天地间,天地养万物,自然力无穷,祸福由天定,正所谓:生死在天,富贵有命。所以,自古中国就不是宗教崇拜却是自然崇拜,以天地为大,敬天敬地,替天行道、听天由命。为此,就将天地拟人化成上帝诸神以指导人间,凡重大事件必须报告上帝,凡重大必须活动以上帝名义进行。
有观点认为,天命观是由周朝开始。
这是不对的。其实,天命观早在尧舜帝时就有了。这在《尚书》中有很多记载。
第二篇《虞书·舜典》就记载了:“正月的吉日,舜在尧的太庙接受了禅让。他观察了北斗七星,排列了七件政事。于是报告给了上帝,祀天地四时,祭山川诸神(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
《商书·汤誓》中商汤征夏夺权时,宣告:“来吧诸位,都听我说,不是我小子胆大作乱!是夏王有很多罪恶,天命令讨伐他(格尔众庶,悉听朕言,非台小子,敢行称乱!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夏王有罪,我畏惧上帝,不敢不征讨)。”
《商书·盘庚上》“先王有服,恪谨天命”。
《商书·高宗肜日》“惟天监下民,典厥义(天在监视下面的人民,奖励适宜的行为)。”
可见那时“上帝”的观念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不仅根深蒂固,而且至高无上。
既然《老子》的这个“道”是“万物之宗”且“象帝之先”,那么所谓的“天帝”肯定不是第一的,自然也不是、也就没有什么创世主。
我们说,《老子》确实是太伟大了!牛顿作为一个划时代的伟大科学家,研究的最终结果也不过就是一个上帝,而我们的老子竟然在两千多年前就研究出了“象帝之先”的“道”。
其中,孰高孰低自是一目了然的。
那么,《老子》在此提出的这个新“道”究竟是什么呢?通常解释为“世界的本源”,这也对。但更准确的说,应该是“宇宙之根源”。
试想,上帝本身就是开天辟地、创生万物、无所不能的,那么上帝的祖先又该是怎样的所能呢?自然,创生宇宙不在话下。
就连天帝都有祖先,可见一切都是天然造化形成的,没有超于自然的力量的存在。即便是所谓的超智能生命果真是存在的,那也不是什么超自然的力量,只不过是智能超过了我们人类罢了。
那么,《老子》的这个“宇宙的根源”的“道”又是什么呢?两前多年来,无数贤人智者为之绞尽脑汁,可至今也还是说不明道不清。
俺老人家认为,《老子》此处所谓的“道”,就是当今现代科学意义上所说的“能”或“能量”!
也就是说,这个“道”也只能是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能”,就是日常所说的“能量”。除此之外,再没有其它什么配得上称这个“道”了。
那么,当今的“能”是什么呢?
现代科学把“能”叫做“物体做功的能力”,所谓“能”就是物质做功的本领。物体所具有的“能”是用它做功的多少来量度的,功等于物体所受的力乘以它在力的方向上所移动的距离。
为什么是这样的呢?其实,问题并不复杂,只要在深入一想就水落石出了:
力是从何而来呢?
显然,力是由能而来,是能的外化!
也就是说,能是内容力是形式、是能的表现形式,各种力就是能的不同表现形式。
那么,什么是力呢?
关于力,通常教科书定义是:物质间的一种相互作用。
对此,俺老人家认为,这是不准确的,确切的定义应该是:
力是物质间能的相互作用。
也就是说,力是各种形式能的相互作用,物质是能的存在形式,不同的物质就是能的各种存在形式。
因为力是能的外化,没有能就没有力;没有能的相互作用,自然也就无从谈起力的存在了。
能的大小就是潜力的大小,能的释放即转化多少和发挥程度决定了力的大小及作用结果。这样,力的大小及作用结果也就是能的转化量的度量标识。
力的大小及作用结果是用功来度量的,力的发挥就叫做功。这样,做功的过程就是能的转化过程,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能发生了转化。所以,功是能转化的量度。
通过认识功和能之间的关系,就可以根据做功的多少对能及其转化问题进行定量分析了。这样,也就把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无形无状又无味的能转变成了看得清、分得明、摸得到的功了。
所以,所谓“能”就是物质做功的本领。
既然功是能转化的量度,那么“能”的度量单位与功的度量单位就是相同,都是用千克·米 /秒,即焦耳。
“能”的度量单位是能量。能量是对各种能的计量,既度量着能的释放或转移程度,又度量着能在释放或转移时的做功情况,通常用卡(将 1克 水加热 1℃ 所需要的能量被确定为1卡)或焦耳(4.18焦耳等于1卡)来衡量。
所以,“能”与能量是相等的,一般统称为能量。
既然力是是各种形式能的相互作用,那么能就是可以在不同形式间转化的。也就是说,一种形式的能可以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能。
“能”是物理学中描写一个系统或一个过程的一个量。一个系统的“能”可以被定义为从一个被定义的零能量的状态转换为该系统现状的功的总和。一个系统到底有多少“能”在物理中并不是一个确定的值,它随着对这个系统的描写而变换。
能量在物理中的符号一般是E,其国际单位是焦耳J。除焦尔外常用的还有千瓦小时kWh和卡cal
“能”的基本类型有:势能、动能、热能、电能、磁能、光能、化学能和原子能等。
当代科学表明:
“能”既是电闪雷鸣、地动山摇、翻江倒海、天崩地裂的,也是无形无状、无色无味、无声无息、无影无踪的,宇宙世界就是由“能”所产生的,世界万物不过是“能”的各种存在形式。正所谓:“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能”是无处没有、无时不在的运动变化着的。无论是太阳黑斑,还是日全食;不管是明月高悬,还是满天乌云;无论是阳光普照,还是玉宇澄清;“能”也依然发生着电磁风暴、影响地球环境、产生狂风暴雨、引起潮涨潮落。正所谓:“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能”是无属无类、无始无终的。即便依着大爆炸理论的假说,宇宙最初是由一个有着极高能量的原始原子的爆炸而产生,可是这个原始原子又是从何而来的呢?这就说也说不清楚了。正所谓:“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那么《老子》为什么要将现代意义的“能”称之为“道”让人费尽心思、揣摩不透、感到怪怪呢,却不直接定义为“能”呢?
一是、因为“道”不仅是有名词“行走的大路、规律”之义,而且还有动词“行路、运行”的意思。《国语·周语中》“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供人行走的大路是固定的、有规律的,行道赶路是在运动着的。《老子》将“能”取名为“道”,既表明“能”是处在运动中的,也寓意“能”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英语中的“能”一词energy是两个希腊词的组合:εν是“在……之中”的意思,εργοs是“功、劳动”的意思。加在一起 en-ergi 就是“加进去的功”的意思。
由此可见,关于当今“能”的概念,当初《老子》以“道”字远比英语中“能”的内涵要丰富的多!
二是、《老子》将现代意义的“能”定义为“道”时,现代意义的“能”还没在西方产生呢!只是由于《老子》之后的不肖子孙们没有能理解《老子》中博大精深的自然科学知识和思想,更谈不上继承光大啦,反倒让西方后来居上,西学东渐,占据主导,现代意义的“能”取代了当初《老子》的“道”。于是,今人对《老子》的“道”反倒莫名其妙了。
三是、“名可名,非常名”,科学概念的最终界定并非是一帆风顺、从来如此的。现代意义的“能”,在西方也并不是一开始就定义为“能”的!
“能”虽然是一个非常常用和非常基础的物理概念,但同时也是一个非常抽象和非常难定义的物理概念。
事实上,物理学家一直到19世纪中才真正理解能量这个概念。
在此之前,能量常常被与力、动量等概念相混。
有一段时间里,物理学家使用过一个与“能”非常相似的“活力”的概念,其意思是一种使物体活泼起来(动起来、热起来)的力。
“能”的性质是是无形无状又无味、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的。所以,尽管人类对能的利用是与生俱来的,可对能的认识却是历经了“路漫漫兮其修远”的上下求索过程。
“能”的存在是人人知道、无可否认的客观事实。但是,人们却是既看不着,也摸不到能,只能通过有关的物理现象来肯定它的存在。
其中,最普遍的和直接的感觉就是热和力及它们的作用结果。因为人类的祖先是享受着太阳的温暖,用木棒击打和石块投掷获取食物和猎物的。
至少在四五十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了钻木取火,实现了机械运动的动能向热能的转化。
此后漫的长岁月里,尽管人类学会了利用畜力、风力和水力来运转机械,驱动车船,但也还只是停留在一个将机械能中的势能与动能相互转化的过程,尚未冲出机械运动的认识界限。
只是到了发明蒸汽机之后,人类才真正完成了热与机械运动相互转化的辩证过程,“能”的研究才实现历史性突破的。
人类对“能”的研究是先从力开始起步,后从热产生历史性突破的。所以,至今通常也是把能力混为一谈。
1633年,近代力学奠基人伽种略(Galileo Galile,1564-1642)出版了《关于力学和局部运动的两门新科学的讨论和数学证明》的论文,其中记载有在进行落体运动的实验时,发现物体在下落过程中所达到的速度能够使它跳回到原来的高度,但是不会更高。这就已经接近机械能守恒这一观念。
可伽利略当时并没有提出“能量”、“机械能”这类概念,却用“动量”的概念进行了表述,他把动量定义为速度与重量的乘积,以此作为物体运动的量度。
1669年,惠更斯在接受伽利略“动量”这一概念时,把它定义为速度与质量的乘积。
1687年,牛顿系统的总结了伽利略、开普勒和惠更斯等人的工作,得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运动三定律,出版了划时代的伟大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严密地论证和规范了力学质量、动量、惯性和力等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不但从数学上论证了万有引力定律,而且把天体力学和地面上的物体力学统一起来,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第一次大的综合。这就为后来者研究“能”开创了通途,但是牛顿却没有就此阐述“能”的问题。
正因如此,在牛顿力学诞生后的一百多年间,能的概念一直没有清楚地建立起来,就连一些著名的学者也总是把能力不分。
1695年,德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哲学家莱布尼兹(Gottfrien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作出了能量守恒原理的表述:力和路程的乘积等于“活力”的增加。
由此,在相当一个时期,今天意义的“能”或“能量”,被那时的人们称之为活力。
在18世纪, 约翰·伯努利(1667—1748)一再谈到“活力守恒”。他说“活力消失时做功的本领并不消失,只是转变为其他形式”。
1807年,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扬创造了“能”这个概念来表示活力。从此,“能”作为科学的概念正式产生了。但是,却长期没有得到公认。
1829年,法国工程师彭塞利(1788—1867 年)使用了“功”这一术语,并由法国物理学家科里奥利(1792──1843 年)定义:力和受力点沿力的方向位移之积叫“运动的功”。这样才明确:所作的功等于增加的动能。
1845年,德国医生伯特·迈尔(J.R.Mayer,1814-1878)自费出版了《论有机运动和新陈代谢》一书,他首先说明“力”的守恒与转化定律,认为它是支配宇宙的普遍规律。
1847年,当焦耳在英国报告他的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时,26岁的德国小伙子赫尔姆霍茨(Helmholtz,1821-1894)在柏林物理学会上宣读了他从研究动物热的途径中发现了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论文:《活力的守恒》。他说:“所有活力和张力之和始终是一个常数。这条最具有普遍形式的定律,可以称为力的守恒原理。”
所谓“张力”即指势能;所谓“活力”即指动能。
赫尔姆霍兹不仅论证了能量守恒定律,而且建立了这个定律的数学公式,即 mgh= mv²/2
于是,他就成了以数学形式提出能量守恒定律的第一人。
1850年,德国的克劳修斯(Rudoff Julius Emanuel Clausius,1822—1888)首先提出完整的数学形式的,他全面分析了热量Q、功W和气体状态的某一特定函数u之间的联系,考虑一无限小过程,列出全微分方程:dQ=du+AdW
克劳修斯虽然实际上已经为热力学奠定了基石,但却也没有用到能量一词。
1853年,在科学界一直享有很高的威望、被看作英帝国的第一位物理学家的英国数学物理学家兼电学家威廉·汤姆逊(William Thomson,即开尔文,LordKelvin,1824—1907)给“能量”进行了严格定义:
“我们把给定状态中的物质系统的能量表示为:当它从这个给定状态无论以什么方式过渡到任意一个固定的零态时,在系统外所产生的用机械功单位来量度的各种作用的总和。”
同年,兰金(W.J.M.Rankine,1820—1872)随后就使用了“能”的概念。他这样表述了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宇宙中所有能量,实际能和势能,它们的总和恒定不变。”
自这时起,能力在科学上才分家成了“能”和“力”。从此,人们就多是使用“能量守恒”这个词,很少、以至于至今已经不再说“力的守恒”了。
附:相关注解。
一.《老子》之第25章:
【原文章句】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
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古字今义]
1.寂(形声,从宀〔mián〕,叔声;本义:静悄悄,没有声音;《说文解字》“寂,无人声。”),动词“僧尼死亡”;形容词“冷清,孤寂,寂寞,平静,安详”;形容词“安静,没有声响”:《易·系辞上传》“《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2.寥(本作廫,形声;从宀〔mián〕;本义:空虚,寂静;《说文解字》“廫,空虚也。字亦作寥。”),形容词“稀少”;形容词“寂静,空虚,空旷”:《庄子·大宗师》“安排而去化,乃入于寥天一(顺其自然而变化,这就进入了与天合一的境界)。”
3.周(象形,甲骨文字形,在“田”里加四点,郭沫若认为“周象田中有种植之形。”有稠密和周遍的意思,小篆析为会意,从用口;段玉裁认为,善用口则周密。本义:周密;周到而没有疏漏;《说文解字》“周,密也。”),形容词“周密,周到,周遍,遍及,全”;名词“朝代名”;动词“合,周济”;动词“环绕,循环,循环”:《左传·成公二年》“逐之,三周华不注(山)。”
4.行(象形;本义:道路;《说文解字》“行,道也。”),名词“行为,品行”;副词“即将,将要,复、又”;量词“遍,次”;动词“运行”:《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5.殆,形容词“懒惰,疲惫”:《诗·商颂·玄鸟》“商之先后,受命不殆,在武丁孙子(从前商朝诸先王,接受天命不懈怠,武丁孙子有福祥)。” 《论语·为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字(会意兼形声,从宀〔mián〕从子,子亦声;在屋内生孩子。本义:生孩子),动词“取名,取字”:《楚辞·离骚》“取表字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7.大(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正面形,有手有脚;“大”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大”的字往往与人类或人事有关;本义:大小的“大”),上古时代,“太”和“泰”多写作“大”。而“太”和“泰”又有副词“极”之义:《列子·黄帝》:“太古神圣之人,备知万物情态。” 《论语·雍也》“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如果心里只图简便,又以简便的方法做事,那不是太简单了吗)?”
[论辩存疑]
1.关于“有物混成”,
林语堂 先生的《圣哲的智慧》注解是:“有个东西浑然而成。”
东方桥 教授的《老子现代读》注解是:“有一个浑然而成的‘道体”。
南 怀谨 先生的《老子他说》注解与此大同小异。
陈鼓应 教授的《老子注译及评价》注解是:“有一个浑然一体的东西”。
还有注解是:“有事物浑然而成”。
此处的物,并非事物,而以“东西,物件”更准确。
同时“浑然”有“天衣无缝”之意,而“混”却是“夹杂,掺和”。所以,
此处“混”应取“混沌,污浊”。
传说,天地形成之前宇宙就处于混沌状态,是盘古开的天辟的地。
原文之意是“有个东西在混沌中形成”。
2.“可以为天地母。”
林语堂 先生的《圣哲的智慧》注解是:“可以说是天地的母亲。”
东方桥 教授的《老子现代读》注解是:“可以说是天下万物的母亲。”
陈鼓应 教授的《老子注译及评价》注解是:“可以作为天地万物的根源”
南 怀谨 先生的《老子他说》注解是:“这东西是宇宙万有的根源”。
实际上,“天地”就是“宇宙”。
二.《老子》之第四章:
【原文章句】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其一、关于: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古字今义]
1.冲(形声,从水,中声;本义:向上涌流),动词“向上涌流”:《说文解字》“冲,涌摇也。”
2.而,连词“表示转折关系”:《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或(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囗(象城形),从戈(以戈守之),表示以戈卫国;本义读yù:国家),语气词“在否定句中加强否定语气”。
4.盈(会意,从皿;《说文解字》:“满器也。”),动词“溢出”:《易·坎》“水流而不盈。”
5.渊(会意,《说文解字》古文字形,外边大框象水潭,里面是打漩的水;本义:打漩涡的水),名词“打漩的水,深水,深潭”;形容词“深”:《诗经·邶风·燕燕》“仲
氏任只,其心塞渊(二妹为人诚信,她的心思深远)。”
6.兮,助词“古代诗辞赋中的助词”《诗经·国风·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葛藤枝叶长有长,漫山遍野都生长,嫩绿叶子水汪汪)。”
7.似(形声,从人,以声;本义:像,相像),介词“比,与,给”;动词“类似,像,相像”;副词“似乎,好象”:《庄子·大宗师》“凄然似秋,暖然似春。”
8.宗(会意,从宀示;示,神祇,宀,房屋;在室内对祖先进行祭祀;本义:宗庙,祖庙),动词“尊奉、尊崇,归往”;名词“祖庙,祖先,宗族”;名词“本源”:《庄子·知北游》“直且为人,将反于宗(就将他称作人,他将回归到本源)。”
[论辨存疑]
1.关于“冲而用之或不盈”。
林语堂 先生的《圣哲的智慧》 和陈鼓应 教授的《老子注译及评价》注解是:“道体是空虚的,然而作用却是不穷竭。”
东方桥 教授的《老子现代读》注解是:这个‘道体’,就像空虚一样的渺茫,然而所产生的能量却是天地万物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南 怀谨 先生的《老子他说》注解是:“知道道的妙用在于谦冲不已,犹如来自山长水远处的流泉,涓涓汩汩而流注不休,终而汇聚成无底的深渊,不拒倾注,永远没有满盈而无止境。”
有的注解是:“空虚非实形,只是应用无穷尽。”
还有是:“世界的无边容器,万物充盈期间也不会从中溢出。”
问题是:
其一、就“冲”而言,在此取义既可是动词“向上涌流”;也可是形容词“通‘盅’,空,空虚”。
其二、就“盈”字而论,从古至今不仅并没有“尽、穷”之意,而且恰恰相反,却有“充满”和“溢出”之义。《说文解字》:“盈,满器也。”所以,“不盈”就是“不充满”、“不溢出”。
这样,本句之意就有两种:
第一、“道空虚可使用时不充满”;但是这样的注解:
一是、意思很晦涩难懂;
二是、“冲”的取义是形容词“通‘盅”,以《老子》的水平,不到万不得已,不该如此拐弯抹角的选字用词;随后第5章就用了“虚”字。
第二、“道向上涌流可使用时不溢出”;这样的注解,词通句顺,内涵丰富。
尤其是,“道,冲而用之或不盈”,这是谓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谓词性词语充当,共同陈述同一主语,彼此之间没有主谓、动宾、联合、偏正、补充等关系,当中没有关联词语,也没有语音停顿的连动句。其中,“道”是主语,“冲”和“不盈”是谓语。所以,“冲”必须取义动词;否定副词“不”后面的“盈”只能取义动词或形容词。
所以,本句之意我们取:“道向上涌流可使用时不溢出”。
2.关于“渊兮似万物之宗。”
林语堂 先生的《圣哲的智慧》注解是:“其深厚博大的情况,好似是万物的宗主”。
东方桥 教授的《老子现代读》注解是:“道’,是博大精深的,就像深渊一样的广大,它能创生万物,它实在是万物的宗主啊!”
陈鼓应 教授的《老子注译及评价》注解是:“渊深啊!它好像是万物的宗主。”
南 怀谨 先生的《老子他说》注解是:“如果了解道的冲而不盈的妙用,它如生生不已,永无休止,能生万物的那个想像中的宗主功能一样,就可应用无方,量同太虚。”
其中,关于“似万物之宗”,
还有注解是“恰似万物的根本”,或是“不愧是万物的宗主”。
问题是:
其一、“渊”字取义中,并没有“深厚博大”、“博大精深”和“生生不已,永无休止”;
其二、原文中又实在看不到有“实在是,不愧是”的蛛丝马迹来;
其三、“宗”字的取义,也没有“宗主”;
其四、这里用“渊兮”,不用“深兮”,是因为“深兮”仅仅有“深”的含义,可“渊兮”不仅包含了“深兮”以表述“道”纵向的源远流长,而且还包含了“道”的源泉的横向潭状。
所以,本句之意是:“深潭一样啊,像是万物的本源。”
其二、关于: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古字今义]
1.挫(形声,从手,坐声;本义:折断,摧折),动词“屈辱,失败,挫折,打击、压制,损伤,摧折”;动词“折,折损”:《孙子·作战篇》“其用战也贵胜,久则钝兵挫锐”。
2.锐(形声,从金,兑声;本义:芒),形容词“勇猛,急速”:《孟子·尽心(上)》“其进锐者,其退速。”
3.解(会意,从刀,从牛,从角;表示用刀把牛角剖开;本义:分解牛,后泛指剖开),动词“解除,消除”:《易经·系辞》“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4.纷(形声,从糸〔mì〕,分声;从“糸”,表示与线丝等有关;本义:马尾韬,扎束马尾的丝麻织物),名词“旗上的飘带,灾难”;形容词“多,豪华,繁多”;形容词“混杂而错乱”:《孙子·势篇》“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
5.和(huó),动词“混合,拌和”:《诗经·商颂·烈祖》“亦有和羹,既戒既平(还有调拌的美味汤,五味纯正阵阵香)。”
6.同(会意,从冃,从口,冃〔mào)〕,重复;本义:聚集),动词“聚集,会合”:《诗经·小雅·车攻》“射夫既同,助我举柴(射手们聚集一起,相互帮助进行围猎)。”
7.尘(会意,《说文解字》从三“鹿”,从“土”,表示鹿群行扬起尘土的意思;楷书简去重迭的部分,只保留一个“鹿”;现行简化字“尘”,也是一个从“小”从“土”的会意字;本义:尘土),名词“人间,世俗社会,踪迹、事迹”;名词“尘土,灰尘”:《诗经·小雅·无将大车》“无将大车,祗自尘兮(不要去推那牛车,只能沾满尘土)。”
8.湛(形声,从水,甚声;本义:清澈透明),形容词“浓重,深厚,清爽”;形容词“澄清,明澈”:《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
9.或(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囗〔象城形〕,从戈〔以戈守之〕;表示以戈卫国;本义:国家;用本义时读yù),形容词“迷惑”;代词“有的人”;副词“有时,也许”;副词“又,还”:《诗经·小雅·宾之初筵》“凡此饮酒,或醉或否(凡是这样饮酒的,既有醉的又有清醒的)。”
10.存(形声,本义:生存,存在),动词“存有,心中怀有,爱抚,抚恤,问候,省视,生存,存在,抚养、保存”;动词“思念,怀念”:《礼记·大传》“一曰治亲,二曰报功,三曰举贤,四曰使能,五曰存爱。五者一得于天下,民无不足无不赡者。”
[论辨存疑]
林语堂 先生的《圣哲的智慧》注解是:“(道)它不露锋芒,它以简驭繁,在光明的地方,它就和其光,在尘垢的地方,它就同其尘。不要以为它是幽隐不明的,在幽隐中,却俨然存在。”
东方桥 教授的《老子现代读》注解是:“(道)它的本性虽然是虚无弥漫的,但绝不锋芒显露。它没有争强好胜的斗心,不与万物相争,所以它有解脱纷扰的宽宏大量。在光明的地方,有它存在;在尘埃的地方,也有它的存在;在清静的地方,仍有它的存在。”
陈鼓应 教授的《老子注译及评价》认为:“这四句疑是五十六章错简重出。因上句‘渊兮似万物之宗’与下句‘湛兮似或存’正相对文。这四句‘今译’从略。”
南 怀谨 先生的《老子他说》注解是:“能够做到冲虚而不盈不满,自然可以顿挫尖坚锐,化解纷扰。然后参和它的光景,互同它的尘像。但他们依然是澄澄湛湛,和而不杂,同而不流的若存若亡于其间。”
问题是:
其一、从字义上讲,“挫其锐”,“其”不是“主动”,而是被动“被挫”,并没有“它不露锋芒”和“可以顿挫尖坚锐”之意。
同理,“解其纷”也没有“它以简驭繁”、“它有解脱纷扰的宽宏大量”和“化解纷扰”之意;“和其光,同其尘”,更没有“在光明的地方,它就和其光,在尘垢的地方,它就同其尘”、“在光明的地方,有它存在;在尘埃的地方,也有它的存在”和“参和它的光景,互同它的尘像”之意。
其二、从句式上看,“湛兮似或存”是在总结描述“折去它的迅猛,消除它的杂乱,混合它的光线,聚合它的灰尘”后,“道”的状态,既不是错简,可也没有“不要以为它是幽隐不明的,在幽隐中,却俨然存在”、“在清静的地方,仍有它的存在”和“他们依然是澄澄湛湛,和而不杂,同而不流的若存若亡于其间”之意。
其三、关于: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古字今义]
1.吾((形声,从口,五声;本义:我)),代词“我,在上古时代,‘我’用于、‘吾’不用于动词后作宾语”:《庄子·齐物论》“今者吾丧我。”
2.子(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小儿在襁褓中,有头、身、臂膀,两足象并起来的样子;“子”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婴儿),名词“通常指晚辈直系或旁系血亲”:《荀子·正论》“圣王之子也,有天下之后也,执籍之所在也,天下之宗室也。”
3.象(象形,甲骨文字形,突出其长鼻;本义:大象,一种哺乳动物),名词“动物名,形象,肖像”;动词“相象,相似,描幕,效法、取法”;动词“依随”:《荀子·君道》“百姓岂敢不顺上之法,象上之志。”
4.帝(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花蒂的全形;上面象花的子房,中间象花萼〔花瓣外面的绿片〕;下面下垂的象雌雄花蕊;本义:花蒂),动词“称帝”;名词“君主,帝王,神灵”;名词“天帝”:《诗经·鄘风·君子偕老》“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莫非尘世出天仙?莫非帝子下人间?)”
5.先(会意,据甲骨文,上面是“止”〔脚)〕,下面是“人”;意思是脚已走在人的前面;本义:前进,走在前面),副词“原来,本来”;动词“前进,走在前面,先于、超越,倡导,事先,致意,介绍”;形容词“次序在前的,古代的,前代的,对死去的尊称”;名词“首要的人或事,前辈”;名词“祖先,前辈”:《楚辞·招魂》“酎饮尽欢,乐先故些(畅饮美酒尽情欢,祖先故旧都喜欢)。”
[论辨存疑]
关于本句:
林语堂 先生的《圣哲的智慧》注解是:“像这样的道体,我不知它从何,我不知它从何而来?似乎有天帝之前就有了它。”
东方桥 教授的《老子现代读》注解是:“道体’既然如此的玄妙,在天地之间,又无迹可寻,所以谁也不知道它来自何方。但它却在主宰万物的‘上帝’之前,就有了它的存在。”
陈鼓应 教授的《老子注译及评价》注解是:“我不知道它是从哪里产生的,
似乎有天帝以前就有了它。”
南 怀谨 先生的《老子他说》注解是:“倘使真能做到这种造诣,完成这种素
养,便无法知道它究竟是‘谁之子’?似人而非人,似神而非神,实在无法比拟它像个什么。假使真有一个能主宰万有的大帝,那么这个能创造大帝的又是谁?这个‘谁之子’的‘谁’,才是创造大帝与万物的根本功能,也姑且强名之叫它‘道’。但是道本无形,道本无名,叫它是‘随’,便已非道。因此,只好形容它是‘象帝之先’。”
其中,关于“象帝之先”;
有的注解为:“好像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天帝,那个先于世界万物而存在的
世界的创造者与统治者。”
也有是“好象先于天帝而存在”,
还有是“好象在天帝产生之前就存在”,
问题是: 在先秦时,表示“好像”之意,正如原文,基本是用“似”字。《说文解字》“像,似也。”段注:“然韩非之前只有象字,无像字。韩非以后小篆即作像。
在此关键是:“象”字取义为“依随”,“先”字取义为“祖先”。
根据《老子之道》(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2008年4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