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三农关注

乡干部下乡带盒饭能带多久?

火烧 2008-05-14 00:00:00 三农关注 1025
文章围绕乡干部带盒饭现象,探讨党风政风建设与干群关系,强调基层治理创新与制度完善的重要性,指出当前基层组织面临的挑战与改进方向。

长期以来,乡干部习惯了到村里吃“招待饭”,村里给吃穷了、吃怕了,推杯换盏中干群距离拉大了。河北承德县岔沟乡给干部配了饭盒,下乡公干要带饭。饭盒虽小,带来的变化却耐人寻味。(5月5日《人民日报》)看了这样的报道,确实让人寻味。
    吃饭是个很私人的事,但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公有的国有企业资产私有化了,但偏偏这个很应该私有化的消费行为却公有化了。现在上上下下因为公干到单位吃顿饭的自己掏钱的不多?不大吃大喝就很不错了。要不国家公款吃喝一年那能达到3700亿元?

    八十年代中期以前参加工作的人都知道,以前下乡吃饭是要交钱交粮票的。到村里吃饭一般是派饭,也就是到农民家里吃轮饭。胡锦涛主席84年在湖北下乡吃了一餐饭就交了两毛钱和四两粮票。还看到一个故事是六十年代上海市市委分管教育的杨书记请来检查工作的教育部长吃了一顿“工作餐”,饭后工作人员到市教育局报账即使打出各个领导的招牌但还是被会计:“谁请客谁出钱”顶了回来,结果市里几个参加陪客的人把请客的饭钱分摊了,会计也没受到打击报复。那时思想教育很严,而且动真格的,“斗私批修”跟得很紧,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做得好,群众也敢提意见,各级党组织对群众意见也很重视,对干部工作作风、生活作风抓得很紧,生怕干部“变修”(有时虽然有点过左,但总的是好的)。乡干部经常和群众劳动、吃、住在一起,干群关系比较融洽,有的群众甚至以工作员在家里吃饭为荣。

    人民公社解散以后,乡村政权机构也由乡政府代替,其职能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乡干部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慢慢变成稀罕事了。乡政府和七站八所的公共服务功能因为财政体制的变化和三农公共投入的严重不足而严重弱化了。乡政府、乡干部成了“要钱要命”(农业税、计划生育)的代名词了。农民长期得不到政府有效的帮助、支持,农村基础设施长期得不到有效的改善。农村空壳化、乡干部“走读”化的现象也愈来愈严重。农民和乡政府的联系越来越少,和乡干部的感情日趋冷漠,村干部成了乡干部的“堡垒户”。随着联系群众、艰苦奋斗思想的谈化,腐败享受之风的蔓延,乡干部的吃喝风也就自然的滋蔓了起来。

    近几年随着党对农村政策的调整,对农村投入的加大,农民对党对政府的看法有所改善。但如何加强基层政权基础组织的建设仍然是一个很严峻很现实的问题。乡干部带盒饭的问题,其实就是个党风政风的问题,一个干群关系的问题。盒饭虽小,干系甚大。我们的基层组织,如果连一张嘴也管不了,还能管啥?乡干部带盒饭为我们基层如何在新时期搞好党风政风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我感到这种措施很无奈。我觉得我们要是有一个好的指导思想,有一个大多数人认可的维护大多数人利益的比较公正公平的社会制度,有一大批善于运用那个思想、不断完善那种制度而又严于律己克己奉公的操盘手就能较好的解决诸如此类党风政风的问题。我认为我们现在标榜的指导思想还不错,现行的社会制度还迫切需要更加注重公平公正,真正缺少的是大批合格的操盘手。“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没有大批合格的操盘手,乡干部的盒饭到底能吃多久呢?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