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华文化

警惕信仰的缺失造成的空白--兼论一种文化现象

火烧 2008-05-02 00:00:00 中华文化 1034
文章探讨信仰缺失引发的文化空白现象,分析宗教传播与儒学现代化的关系,反思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强调文化复兴的重要性。

       最近忽然对宗教发生了一点兴趣,于是上网找一些资料,同时留心以下网络的信息.先后看了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等书,也看了以杜维明为代表的新儒学的文章和观点。收集了一些基督教的资料,结合社会中的某些事情,我忽然产生一种忧虑:当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被一种貌似高尚的理论所驱赶而失去家园时,人们会觉得信仰缺失,必然有信仰的需求,这个时候基督教就来了。
       首先声明,我本人并不是一个左派,也无意发表什么骇人听闻哗众取宠的话题。只是很多的现象,让我感到困惑和忧虑:
     1、我的一个同学,没有上班,每天在家做家务,有一天忽然给我电话,给我推荐一个福音的网站,我对各种宗教是抱着兼收并蓄态度的,以为每一种文化总有她的优点,了解以下没什么的。但是因为我没有及时去看,等他下次电话时就开始很不友好,并跟其他同学诽谤我,一个刚刚被主召唤的基督徒就这么偏执,我不知道传教的人给他灌输的是天主教还是新教?如果每个教徒都这么样,我们是不是就没了不信的自由???
    2、有一天,我在菜市场买菜,卖豆片的在和买的人宣传福音:快信教吧,忒好呀,我们村的人都在信那!这传达了什么信息?看来在中国,这决不是一个孤单的事情。藏传佛教还只是一个地区的宗教,就给我们造成了那么大的麻烦,试想如果那天中国的基督教徒有点什么事,那西方的反映决不会比现在小,毕竟在西方从总统到普通百姓,基督徒的比例达90%以上。
   3、我在儒家基督徒论坛(学术版)上看到加拿大的华人严行:中国文化与基督精神一文中有这么一段话:“电视片《十字架》中,大陆基督徒学者任不寐说:在布什总统演讲时提到911事件时,眼里满含着泪,但清华学子们,没人注意这一点。在对话的时候,没人问候一句911事件的遇难者。任不寐说,‘他们根本没有这种意识。心中没有神没有把别人的苦难当成自己的苦’。的确,在我们的社会里,没有爱,没有这种博爱,这种超越条件的爱。我记得在纪念911一周年时,那时911遇难者已经统计出来并确认了身份,布什在纪念大会上,一个一个读出这些人的名字,一直读了近两个小时。他绝不是给出个总数七千或八千就算了。因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是上帝所造的,都有着独立的生命,每个人都是不可乎略不可替代的。他读的时候,充满了爱,这是来自信仰的爱。”如果你看了以后有什么感觉,说实在的我很气愤,好象我们的社会没有基督的引导都堕落成没有爱和善的社会了,我不仅要问,难道布什总统不知道,正是他发动的对伊拉克战争使4000多美国士兵失去了生命,他为什么不念一下他们的名字??还有那些无辜的伊拉克平民,难道他们不值得同情吗??
    够了,收起那些廉价的眼泪吧,在此,我无意狭隘的理解基督徒的爱心,我只是提醒大家,当一个基督徒只看到狭隘而没看到其他时,你是不是觉得会有点什么问题??
     中国宗教局局长叶小文也撰文指出,警惕外国势力干涉中国基督徒的自由。我想这决不是杞人忧天!
   在中国的文化界,很多的高级知识分子被宗教同化了,他们在卖力的传播一种文化,没有人觉得有什么不妥。如果简单的把他们斥之为“文化汉奸”显然有文革的话语嫌疑,但是,当国外势力利用他们来达到某种目的时,你不觉得好象他们也没什么冤枉的,至少他们在理论上充当了外国势力的急先锋。
   这不得不让我们冷静而又深刻的思考:这是为什么?为什么五千年的文明快要没人问津了(有点夸张),而别人的文化随着外国的肯德鸡和麦当老那么容易的进入百姓的视野?
  是呀,你也没办法怪老百姓,人不不能没有信仰?没有信仰,肯定会有迷茫,生活就没了意义,当物质不丰富的时候,也许人们的着眼点过多的集中在物质上,关注住房,车子等等,而当吃饭穿衣不成问题的时候,我们总要娱乐以下自己的精神?年轻人可以去调情,而中年的老年的总要寻找心灵安慰。早些年,让大家信仰马克思主义,信来信去发现有些问题:老百姓信,当官的并不信,或者说当官的嘴上信,心里和行动上根本不信,甚至是反马克思主义的。老百姓不禁要问:我们为什么要信那?信有什么好处那?虽然这种问题有点庸俗,但很实际,也没什么不妥。
   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已经就为什么新教的国家产生了生机勃勃的资本主义给出了初步的解释,我们也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资本主义没有在中国产生,或者说没形成什么气候?难道儒学的思想只适合于农耕经济?只适合小农的无组织的生产?一旦大规模了,儒家的学问就失灵了?
   海外以杜维明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了新儒学的概念,实际上杜本人并不认可这个概念。他更倾向于儒学的现代化或者叫儒学的新发展。其核心是看到儒学在东南亚的影响以及取得的成绩,看到了在新的世界格局中,中国儒学完全有可能在世界文化中重新获得广泛的认可,并进而获得的的发展。
   尽管由于文革,很多传统的东西遭到了荼毒,当儒家的传统是深入骨髓的,是渗透到中国人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所以我们不仅在典籍的学习上,更应该从生活方式上倡导新的模式。
   重拾传统,绝对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意义深远的战略构想。人的信仰不能缺失,总要有点什么东西填补。我觉得历史和文化是最恰当的手段。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