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代观察

金融高管拿天价年薪是在窃取股东财富

火烧 2008-04-15 00:00:00 时代观察 1025
文章探讨金融高管高薪是否合理,指出平安董事长马明哲和深发展纽曼年薪高达数千万,引发对股东财富分配和薪酬制度的质疑。

金融高管拿天价年薪是在窃取股东财富

邓聿文
 
    在内地股市大幅下挫,投资者损失惨重的时候,一些金融上市公司的董事长等高管的年薪却高得吓人。这里尤以平安董事长马明哲和深发展董事长纽曼为代表。前者的税前报酬高达6616.1万元,折合每天收入18.12万元;后者的薪酬也达2285万元。难怪他们的高薪一经曝光即引起人们的争论。

    如果看待金融上市公司高管们的超高收入究竟合不合理呢?

    有人认为合理,理由在于:一是金融上市公司高管的收入比国外同行要低;二是高管的高薪来源于企业经营业绩的提升;三是金融高管是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源,和普通员工不太一样。高管要承担高风险、高责任、高压力,要为公司和股东创造价值,自然就应该获得高回报。因此,他们的结论是:拿金融高管薪酬与普通员工比,进而得出其薪酬过高的做法是没有道理的。

    平安就是这么为自己的董事长辩护的。平安集团表示,平安是一家非国有企业,因此不能用国企高管们的收入与之相比。另外,平安高管的高薪是平安走向国际化的需要,公司要成为一家国际化公司,就要有国际化薪酬,因此平安董事会制定了“一个公司,两种制度”的薪酬机制,高薪主要适用于外籍员工和执行董事。再有,平安对高管实行的是与绩效挂钩的薪酬体系,并通过与股价挂钩的长期奖励计划确保高管与股东利益的一致性。平安集团还说,根据中国会计准则,平安2007年利润增长了107.9%,而执行董事和高管奖金增幅远低于利润的增幅。平安的这番说辞颇有一幅理直气壮的味道。

    但马明哲的6616.1万元天价年薪真的拿得那么合理吗?就算平安是一家非国有企业,就算马明哲为平安的发展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也就算平安对内对外实行的是不同的新酬体制,可马的 2006年年薪还只有1338万元,怎么2007年就爆涨到6000多万元?难道平安的业绩2007年比2006年增加了5倍,或者平安的国际化步伐在一年间有了飞速的提高?平安的普通员工其新酬是否和马有同步的增长呢?如果这些都没有,人们对马的高薪难道不值得质疑吗?

    再说深发展董事长纽曼的薪酬,2006年的年薪还只是900多万元,2007年却翻了一番多,占到深发展去年净利润的0.9%。可深发展去年的利润在整个银行业中是比较靠后的,与北京银行差不多,但其董事长的年薪不知比后者高出多少。

    由此可见,目前银行保险等金融高管们的薪酬并没有与其业绩相对应,好的金融高管未必拿的是最高的薪酬,而并不怎么好的金融上市公司反而授予高管高薪。这种不正常现象的出现,用银监会某些人的话说,问题就出在“银行高管们都倾向于给自己定个高薪,只要是这个高薪的议案能在股东大会上通过,外界并没有力量进行干预,所以导致银行高管的薪酬水涨船高。”

    再与国外金融高管的收入相比,马明哲们的年薪也毫不逊色。从绝对量来看,似乎是没有人家拿得多,美国现任财长保尔森在高盛任职的时候年薪曾高达3000多万美元,要比马明哲高出三倍以上,但高盛是什么公司,平安又是什么公司,两者根本无法相比。另外,就高管薪酬增幅以及与员工收入之比来说,中国金融上市公司已经赶上美国。应该注意的一个差别是,美国的高管新酬是在一个市场化的环境里形成的,而我们是一个非市场化环境。我们的银行保险靠的是利差收入以及交强险等这样的政策扶持,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市场化下衡量高管们薪酬的一套标准套用在中国金融机构的高管们身上。另外,即使是美国,对上市公司高管的高薪人们也颇有微词。

    重要的还不在于与国外高管收入的差距,而是中国上市公司中很多高管都是由政府任命的,不是通过市场化的方式选拔出来的。这在几大上市银行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政府任命虽然也有经济指标的考量,但有时非经济指标往往起到关键的作用。因此,与国外同行相比,中国金融上市公司高管要承担的风险、责任、压力,以及为公司和股东创造的价值,要少得多。一个例子,只要中国的上市公司想圈钱,就很容易通过增发圈到手。而在成熟市场,则要困难得多。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说,平安高管的新酬走的是国际化,为什么在增发上不实行国际那一套呢?

    某种程度而言,银行保险等金融高管的天价年薪,就是在窃取股东财富。高管们年薪高了,一方面减少了企业可分配的利润,从而使得公司回报给股东的也少;另一方面,与期权挂钩的高薪,在激励高管们去进行所谓创新的同时,也衍生出很大风险。美国次贷危机就有这方面的原因。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