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华文化

墨子:倡节俭反奢侈的斗士

火烧 2008-04-14 00:00:00 中华文化 1025
文章探讨墨子倡导节俭反对奢侈的思想,揭示社会不公根源,强调生死观与日常行为的关系,体现墨子智慧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墨子:倡节俭反奢侈的斗士

                                          ----节选自《墨子智慧心解》第八章

                                                                                 达流

题要:少数人挥霍无度地享受人生,必须导致多数人不能正当地享受人生,这就是社会不公正、不合理、不平等现象的根源。

一、看有些人如何疯狂炫富

谁都知道生命是一个过程,如何看待这个过程,也就是如何看待生与死。也许有人会说,生与死是在关乎生死存亡的时候才需要考虑的问题,与平常繁琐的日常生活关系不大,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生死之道或者说一个人的生死观,既表现在一个人面临生死考验的非常时期,也表现在他全部的日常生活之中,表现在他平常言谈举止、待人处事的行为之中。

自有人类以来就一直在讨论生死的问题,历史上关于生与死的思想遗产也可谓丰富,但我们把这个道理弄明白了吗?以我对今天社会的观察,我觉得不仅没弄明白,而且好象是越来越糊涂了。

先引用一点我2007年从网络上下载的新闻材料:

中新社北京五月十八日电,……本月九日,北京市市长王岐山在与该市政协委员座谈时公开批评炫富广告,要求这样的广告下马。王岐山说:一些广告用词中反复出现的“至尊”、“豪宅”、“奢侈”、“顶级享受”等字眼严重影响了首都的和谐氛围,“有些人恨不得在自己脸上都刻一‘阔’字”。

这位叫王岐山的官员说话很尖锐,“有些人恨不得在自己脸上都刻一‘阔’字”,可谓一语中的。当下在先富起来的一批人中,弥漫着一种抑止不住的情绪:炫富。有的人沉湎于纸醉金迷的生活,极尽奢华之能事。在这样情绪氛围里面,炫富,成为他们成功的标志和生活的目标。下面是一篇网文讲述北京阔太太生活的文章片断:

周末餐会后,与会的丈夫们会到吸烟室品尝古巴来的哈瓦那雪茄,品尝玛哥堡红酒。采琳则会和一帮太太齐聚美容室,享受每人1000元左右的美容护理。她心爱的金色波美拉尼亚种小狗被专人带去做宠物护理。小狗是她一年前花5000美元买下的,每月需要为它支付美容和健康费2000元。
  采琳有个3岁的儿子,她坐了90天月子花费超过1万美元。这个宝贝儿如今独享40平米的婴儿房,有专业保姆24小时轮班看护。他有100多种玩具,大多是限量发售的珍品。采琳准备给他添一件白色的雅马哈三角钢琴,请一位得过国际奖项的钢琴老师辅导这位小王子。 ……  ……

尽管这些年来,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善,但在绝大多数普通人看来,上面引述的生活形态简直就是天方夜谭。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观呢?在这些人看来,活着,就该享受;人生的意义,就是及时行乐;越是奢侈无度,生命越有价值。也许有人会说,我有钱了,爱咋咋的,你管得着吗?但这不妨碍我们可以拿它来分析人的生活态度和生死观念。

炫富比阔的享乐主义在当下的风行与国家开始富裕、人们的物质生活有所提高毫无关系,将物质欲望的极速膨胀视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大错特错,而是传统文化中穷奢极侈的病态生死观在当代的重现和扩张。儒家本身也许并不赞成荒淫无度的奢华,也讲一起凡事适可而止的话,但它对厚葬久丧习俗的倡导,对“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过份讲究,却对历史上骄奢淫逸之风盛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墨子主张大力戒奢

如果说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是墨子一贯反对的,那么,奢侈靡乱、炫富耀财则是他所深恶痛绝的。墨子大力反对铺张浪费,力倡“节俭”、“节用”、“节葬”,而且他和所有墨者都终生过着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生活,身体力行地实践着他节用富民的主张。他在《节用》中开篇就说:

  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

  也就是说,一个国家财力的成倍增长,不是靠掠夺他人土地得来的,而是靠立足国内,省去无效的花费。使用资财不浪费,民众不觉得劳苦,这样,民众的利益就会增多了。在衣食住行方面,墨子借前世圣人之口,提出了系统的主张,总的思想就是能吃饱、能穿暖、房够住、车能乘就可以了,一切非实用的过度的享受都皆废止。所以有学者指出:“墨子是中国古代史上最早系统提出反对统治者奢侈性消费的思想家。”(《平民理想---墨子与中国文化》)

  针对当时就已盛行的比阔赛富、骄奢淫逸之风,墨子在《辞过》里说:

圣王缝制衣服,只是为了让身体舒适,肌肤暖和,而不是为了显示华贵,向人们炫耀。

而现在有的人不是这样,他们在做衣服时,极尽奢华之能事,“用黄金铸带钩,用珠玉做环佩”,这些并不是增加衣服的温暖之实,但却“耗费资财,耗尽民力”,为民众增添了无尽的负担。

奢华与简朴、炫富与节用、贪图享乐与艰苦朴素、铺张浪费与省吃俭用,与拥有物质财富的多少并没有直接的关系,表面看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实质上是两种对立的生死观:        一种是生命在于享乐,另一种是生命在于奋斗;一种是过奢华的生活生命才有意义,另一种是过勤俭的生活生命更有意义;一种是只管自己享受,不管他人死活,另一种要让大家都有好的生活;一种是死后要带走全部珍宝,另一种是死后不必浪费财物;一种是在漫长的服丧中虚度光阴,另一种是缩短丧期,抓紧时间多做事情。

享乐,或许是人的本性,墨子为什么要反对呢?墨子自己可以清苦自律,为什么非要要求别人也要过苦行僧般的生活呢?这也正是墨子和墨家遭到病诟的原因之一。

和人的生命一样,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总是有限的,如果把奢靡的享乐当作人生的目标的话,那么,无论多么丰富的物质财富都是无法满足人的欲望的,所谓欲壑难填是也。这样,人将不可避免地陷入人生的迷茫之中,陷入醉生梦死之中而不能自拔。

我曾看过一个材料,有人将空虚无聊、悲观厌世的人群作了一个统计,看看多少是生活富裕奢侈无度之人,多少是生活贫困勤俭节约之人。结论或许让你惊讶和意外,百分之九十几的都是前者。所以,提倡节用有度,将大大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有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这还不是墨子“节用”生命观最重要的意义。无论在过去的历史时期,还是在今天的社会上,墨子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奢侈,永远只能是少数人的事,即使我们的物质财富比现在实际拥有的再丰富一百倍一千倍,那也只能是使少数人更加穷奢极欲,更加肆无忌惮。对大多数人来说,得到的必然是贫困和灾难。

奢侈主义风行的结果,将导致社会财富更加集中到少数富人手里,无限度拉大贫富之间的差距。少数人挥霍无度地享受人生,必须导致多数人不能正当地享受人生,这就是社会不公正、不合理、不平等现象的根源。所以,墨子关于“节用”、“节葬”的一系列主张,不单单是实用功能的用意,其中蕴含着深刻的社会哲理。墨子是中国历史上了不起的倡节俭反奢侈的斗士。

(《墨子智慧心解》,中国城市出版社,2008年出版)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