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领袖毛泽东晚年内心的痛苦与矛盾
人民领袖毛泽东晚年内心的痛苦与矛盾
[ 许远国06 ] 于2008-03-18
现在,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话,一些大人物,看了点中国古籍的,在各种露面的场合,动不动就拿出来念几句,以示他的高雅及风度。一些不学无术的人物,则是十分准确地重复某个时代的口号,那些话,是一句不掉,一字不漏的。你如果让他们公布一下私人的财产,问他们做没做一些对不起中华民族的事,他是闭口不谈的。为什么不谈,也就找不出原因。但是,人民领袖毛泽东,不仅发明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口号,密切联系群众,理论联系实际,批评与自我批评,让人民监督他的行为,而且一生中就实现了他的诺言,他一生是为了人民的。
不过,我们发现,自从大跃进以后的挫折,毛泽东就显得很深沉了,他再也没有像以前写下的诗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凡,金沙水泊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以及“江山如此多骄,引无数英雄尽折腰”那样豪迈的诗词了。就是解放后,写出的送瘟神,“纸船明蜡照天烧”,也是更多的忧患意识下产生的一点惊喜了。又比如,面对苏联出现的赫鲁晓夫现象,他也只能用梅花来安慰一下,以“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的话,来说明他当时的心迹了。
因此,说毛泽东晚年的心情痛苦和矛盾,似乎这些诗还不能表达他的心迹,而一首在1974年写下的《诉衷情》“父母忠贞为国酬,何曾怕断头?如今江山红遍,江山靠谁守? “业未就,身已倦,鬓已秋;你我之辈,忍将夙怨,付与东流?”就更可以看出他的心情到底是如何矛盾复杂的。他到底想说什么,只有这些年来,生活感受深刻的人才能领会到个中滋味的。
人们常说:诗言志,作为一个领袖人物,他不可能把文学方面的看法用在政治上去,而只能用暗喻,让人发挥想象力,氢,他晚年很少写大气磅礴的诗,总是如泣如诉地在告诉人们什么。如果说诗言志,那就是他之所以担心的话,是个什么样的心境,只能写首诗表达出来。
毛泽东这首词,是在他的晚年写的,也可以说是生命最后的日子,他所担心的,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新兴阶层吧?这可以说是肯定的,他担心这些人不会和广大工农想在一起,不会替广大工农说话,这极可能是解放以后发生的党内腐败现象给他的提示,因此,他也不得不进行着他的大胆实践,因此,这些实践,也让一些人不理解,甚至痛恨,到最后,这首诗里说出来的事,还是被他言中了。
毛泽东晚年内心的矛盾,使他极其痛苦。有一件事更能看出毛泽东晚年的心境:毛岸英在朝鲜牺牲后,留下了两件棉衣、一双袜子、一顶军帽和一条毛巾。毛泽东平时对个人生活物品基本不上心,可他却瞒着所有人,把毛岸英的这些衣物叠得整整齐齐放在身边,悄悄地珍藏了20多年,这期间他曾多次搬家,但身边的工作人员从来没有发现过这些衣物。一直到1990年,工作人员整理毛泽东遗物时才发现。通过这些遗物,人们能够体会到毛泽东和毛岸英深厚的父子情。”
毛主席为什么要留下儿子的遗物,这说明了什么呢?是不是告诉人们,他一生中无处不为了人民,为了人民的幸福,他牺牲了六位亲人生命,解放前也就罢了,可是,解放后,他的两个儿子,都是在东北搞社教的,而且那个地区有克山病,他也舍得让他们在那里吃那份苦,因为他是人民的领袖,人民吃得的苦,他吃得,他的儿子更应该去吃,所以,他就做世人的典范。他完全可以不让他的儿子到朝鲜去打那次仗,可是,那种不愿意看到的场面,还是轮到他的头上,儿子也牺牲了。他是在告诉人们,为了人民,什么都舍得,别人舍得不,他管不了的。
这样的事,也不打紧,别人舍不得的事,他不强求,但是,他最牵挂的则是他打下的人民的江山,如果被新阶层给毁了怎么办呢,在他的治下,这个阶层是没法兴起的。由此可以看出,毛泽东的心情矛盾且十分复杂,是现在的人没法想象,也好像是被一些人看做是笑谈的。然而,尽管是这样,理解毛泽东的为人,做官,当领袖的初衷的,总是对现在的有些话,听到后,动听也罢,不动听也罢,就看惯了,也表示出麻木不仁的。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