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思潮碰撞

经济学的两类人假说

火烧 2008-02-17 00:00:00 思潮碰撞 1038
文章探讨中国经济学发展路径,提出两类人假说以突破西方经济学影响,强调基础理论创新对摆脱附庸地位的重要性,分析经济人假说局限性,为开创中国经济学提供新思路。

当前西方经济学在中国甚为流行,无论是教学和科研的人员,或是出版的论著,在数量上都占优势。这对于我们开创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说是机遇,因为可从西方经济学吸收资源;说是挑战,因为西方经济学可能取得话语霸权,中国经济学成为附庸,现已露端倪。如人们所说的中国经济学,多是用西方经济学原理来说明中国的实际问题,一个有力的证明是,谈中国经济学的文章,所引证的几乎全是西方经济学资料。可见,光靠从实际出发来开创中国经济学是不够的,还要在基础理论上有所创新,有自身的原创理论、理论支柱,非此不能摆脱附庸的地位。基础理论创新从何入手,对此见仁见智。我们的设想是从人入手,从两类人假说打开突破口。

人是经济活动的源泉,从人入手就是从源头入手。其实,亚当•斯密开创的古典经济学,就是从经济人假设入手,经济人假设成为西方经济学的一大理论支柱。经济人假设反映了商品交换活动中人的本性,否定它就无法解释市场经济。我们要开创中国经济学,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不能完全从经济人假说出发,也不能完全加以否定,而是要超越它,揭示其局限性,为此,从经济人假说谈起。

一、     经济人假说的历史局限性

    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谈分工的起源时有这样的论述:“不论是谁,如果他要与旁人做买卖,他首先就要这样提议。请给我以所要的东西吧,同时,你也可以获得你所要的东西;这句话是交易的通义。我们所需要的是相互帮忙,大部分是依靠这种方法取得的。我们每天所需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自他们自利的打算。”[1]13这段论述的要义: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以利己为目的,并以利他为手段来达到此目的。斯密没有提过经济人,马歇尔于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中首次提出经济人(Economic  Man)概念。后人将斯密经济思想的基础归结为经济人假说,正揭示其要义。

经济人是从自利出发,通过利他(为他人提供有用物)的途径以达到自利的目的。这套经济人假说符合生产和交换过程的实际情况,有其合理的一面。同时,这一假说是不完备的,只说对了一半。我们提出两类人假说,并揭示出经济人假说的历史局限性,这是在经济学原理上提出的一个新问题,下面由浅入深来说明。

先用类比的方法,从体育运动谈起。体育比赛先要有场地和运动员,还要有比赛规则和裁判。可见,体育比赛活动有两类东西,一是运动员这个实体要素;二是将实体要素连接为一个整体并控制其运动的规则。仔细分析,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存在这两类东西,在物理世界,一方面有原子、分子、化合物、地球、太阳之类的实体要素,同时还有介子场、电磁场、引力场,将实体要素连为整体,并控制其运行。在计算器具上,古老的算盘为实体要素,同时还有乘法除法口诀,来控制运算。现代的电子计算机硬件相当于算盘,软件相当于口诀。

上述现象可用系统论加以解释。系统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结构和功能的整体,一切事物,一切过程都可看作一个系统。若干要素之所以能结合为一个整体,是由于存在一种控制因素,起到控制实体的作用,如引力场将行星与太阳结合为太阳系,体育规则将运动员结合为比赛团队,口诀和软件将计算器结合为计算系统。这些因素控制住实体要素,使得一切事物按规则运行。自然系统的规则是自然形成的,社会系统的规则是人创造的。人造的规则经过反复试验和修正,不断地趋近法则(社会规律),但人的实践活动总是遵循当时的规则。在说明了一般道理之后,进一步考察生产系统,这里指的是广义生产,包含生产、分配和交换,即是经济系统。

生产系统有两大类实体要素:人和物。两大要素的相关连系相互作用可从多视角多方面加以考察。从人与物的结合上有三个方面,一是物归谁占有,即是常讲的所有制;二是人如何使用物,即常说的技术分工;三是人与自然(物)的关系。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有三个方面,一是由所有制决定的关系,二是分配关系,三是交换关系。生产者(包括经营者和劳动者)是生产系统的实体要素,它要同物结合一起形成一定的结构,才具有生产的功能,这依赖于控制因素将实体结合起来,这种控制因素是非实体的,类似于物理学的场。[2]在人与物的结合上是确立了生产资料所有制,分配关系和交换关系也是按规则确定的。建立制度和确定规则并非生产者的私人活动,而是一种公务活动。可见,在生产系统中,一方面是有人和物等实体要素,同时也存在将实体要素结合起来的控制因素。控制因素的载体是进行公务活动的人,称之为公务人。进行生产活动的人为私家人,就是所谓的经济人。由此得出结论,在生产系统中,存在两类人:私家人和公务人。相应的有两类活动;私人活动与公务活动。马歇尔说:“经济学一方面是对财富的研究;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对人的研究”[3]3研究公务人和公务活动,自然是经济学研究应有之意。

生产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生产的实体要素不断增多,生产过程的中间环节增多,并加速变革,即日益走向社会化。[4]167这就更加需要加强和扩大控制因素,从而公务人和公务活动的作用日益显著。从古代社会到18世纪,所有制基本上有两类:私有和公有。制度一旦确立,就长期不变。现代社会有多种多样所有制,除公有私有以外,还有合作制,基金制,特别是兴起了股份制,这就导致公务活动扩大,新增加了一套一套的法律法规,随之又增多了制定和监督法规的公务人。以往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私人化、个体化的,靠自己筹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现代世界,则主要靠社会供给,如电力网、热力网、交通网、通信网、煤气管道和自来水管道等,这些公用设施,都是由公务人主持建立起来,再延伸到私人领域。在劳动资料方面,18世纪乃至19世纪,工厂的动力是自备的蒸汽机,20世纪开始有了电力网。有了公用设施,又派生出管理这些设施的公务人。以往的劳动者,也是自给式的,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现代社会,劳动力靠社会供给,先经过学校教育。以往的技术发明,多靠个人在实践中摸索,现代的技术发明,依赖于科学研究。教育和基础科学研究多由政府主办。凡此说明,公务人更深入地渗透进经济活动中。在古代和近代,公务人与私家人混合而形成社会;在现代,公务人与私家人化合而形成社会。特别是到了20世纪末,经济趋向全球化,国家之间的经济交往更加紧密,只有政府才可代表国家与他国交往,马拉松式的政府间的世贸谈判,证明了公务人渗透进经济活动中。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也发生了变化,以往人与自然是一种板块关系,人在几十万年的进化中已适应了自然,政府无所作为。现代生产大规模地改变了自然,人体也受环境危害,二者相互渗透。以往天灾的破坏作用同政府无关,现代有了一些预报和防治天灾的技术,只有政府才可能运用这一技术,从而又增加了对公务人的依赖。当今世界正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变革的根源在生产力,正是现代生产力推动着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化,公务人和公务活动扩大和渗透进经济领域,正是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表现。

18世纪后期发生的英国工业革命,为世界历史的一大转折点。在此以前,公务人只管政治事务,生产事务为私家人的一统天下,不需要政府管。工业革命以后,公务活动日益向生产事务渗透,成为强有力的控制因素。这一变化悄悄进行,不象法国大革命那挥震撼世界,因而当时并没有人察觉出来,在70多年以后,恩格斯于1844年在《十八世纪》一文中指出:“18世纪在英国所引起的最重要的结果就是:由于工业革命,产生了无产阶级。”[5]37这是首次提出工业革命概念,并揭示了工业革命深远而重大的意义。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对此作了全面而深入的论述。斯密于1776年发表《国富论》,所讲的还是手工工场,当时工业革命刚露头,人们尚未察觉出来,更不知道其深远影响,采取一种向后看的思维方式,看到的是18世纪以前的景象:经济人一统天下,一支“看不见的手”控制经济,政府只是守夜人。这套经济人假设,揭示了18世纪以前的经济活动状况,斯密就成为经济自由主义的集大成者。19世纪工业革命在欧美国家兴起,生产社会化程度逐步提高,公务活动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明显。

进入20世纪,公务活动进一步扩大,作用更加明显。首先,生产社会化的结果,出现了一些巨型公共设施工程和大型科学研究工程,私人无力办,靠政府兴办。其次,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合生产力状况。在社会主义国家,靠公务人与公务活动,得以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资本主义国家,赖有公务与公务活动,生产社会化与私人占有的矛盾得以缓解。第三,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加速变革,除社会制度稳定以外,经济制度却在加速变革,正是公务人在操作制度变革。公务人与公务活动的扩大,表现在政府人员增多,财政支出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益升高。除了政府组织以来,又出现了多种多样的非政府组在进行公务活动。市场体现的是个人活动,政府体现的是社会整体的活动,非政府组织体现的是某一社会集团的活动,它既是政府公务活动的延伸,又是私人活动的提升。如工会代表工人群体的利益,所进行的是公务活动,这种活动深入到经济领域,影响着分配关系。一些自由主义经济学家责难工会干预经济,如美国经济学家坎南宣称,资本主义有能力调节以实现充分就业,由于工会力量大,工人工资增加过快,导致部分工人失业。美国供应学派代表人物蒙代尔说,政府为了迎合选民而采取扩大需求的短期行为,导致经济“滞胀”。凡此说明,非政府组织进行的公务活动,对经济的干预也是强有力的。

由于公务人和公务活动的作用日益增大,也就打破了经济自由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出现了经济国家主义。19世纪末有德国李斯特的国家干预思想,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力主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20世纪西方经济学出现了多种学派,多种理论框架,而经济人假说则是共同的理论支柱。凯恩斯主义将经济人具体化为需求者,包含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经济运行受需求心理左右。以哈耶克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经济人具体化为自由人,认为国民经济是个人经济活动的相加。熊彼特经济学将经济人具体化为企业家,认为企业家是创新和经济发展的主力。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诺思宣称,制度是遵循利润最大化原则创立的,创立制度的主体是企业家。公共选择论将经济人扩大到政治领域,认为政治活动也是一种市场交易。西方经济学之所以将经济人假说作为理论支柱,因为在西方国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占统治地位,核心是个人之间的交换,以经济人假说为理论支柱,正反映了这一客观实际,有其合理性,同时也存在制度的和历史的局限性。

经济人假设的制度局限性,在于它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作永恒的制度。18世纪时资本主义产生不久,比封建制有明显的优越性,这一制度的内在矛盾尚不明显,斯密将资本主义看作永恒的制度,人们只能在这一制度下进行生产,从而将一切人看作经济人,资本家和工人也就都是经济人。到了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已暴露出来,马克思揭示出资本主义是一种历史的暂时的形式,它必然走向灭亡,工人阶级正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工人既是经济人,又是掘墓人。掘墓人是革命阶级,属于公务人。工人联合起来争取民主争取平等也属于公务活动。将工人单纯地看作经济人就显示出阶级局限性。

经济人假设的历史局限性,在于只注意到当时的生产力状况。由于18世纪时的生产规模较小,商品生产还是在一个单位内完成。人和人之间与生产单位之间是一种直线式的一对一的关系,单靠私人活动可以完成生产和交换过程,古典政治经济学称作商品的生产和交换。随着生产走向社会化,生产和交换不再是一对一的直线联系,而是一对多的网络式联系,19世纪末,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称之为市场经济,这是首次提出市场经济概念。在社会化生产和交换中,公务人和公务活动是其中的控制因素,发挥着巨大作用。经济人假说暴露出明显的局限性,两类人假说有较强的解释力,能够阐明现代社会化生产面临的问题。

二、     私家人与公务人

私家人与公务人以及私人活动与公务活动自古就有,古希腊将公共活动称作 politicos,现称作政治。色诺芝作《经济论》,将家庭生产活动称作oikonomid,英文为Economy,现代汉语称作经济。古汉语称公务活动是“为政”或“政”,称生产交换活动为“货殖”或“食货”,《史记》中有货殖列传,是专讲生产交换活动,即今人讲的经济。可见,古代希腊和中国,都有私家人与公务人以及私人活动与公务活动之分。

古代从事农耕和手工业、商业的人,现代从事经营和劳动的人,都属于私家人,他们可以自由地、独立地进行活动,和政府无关。但任何经济活动都以一定的环境条件作为基础,如土地、水、气候等为自然环境,经济制度、法律制度为社会环境。个人无力创造环境或改进环境,这完全依赖于政府。经济制度和法律制度是人创立的,有些是政府创立的,有些是自发的出现,但最后还得由政府将制度固定下来。政府为经济活动创造环境,人在此环境中进行经济活动,不能脱离环境的控制,如同地球不能脱离太阳的引力一样。

人类进行的公共活动和私人活动有几千年历史,今后还要持续下去,成为永恒话题,从人类历史上可得到证实。

中国在4000多年前唐尧帝时流行一首民歌叫“击壤歌”,歌词说:“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耕田而食,凿井而饮,帝力何有于我哉”。这是中国第一首民歌,意思为百姓自己劳动生活,不为皇帝效力,也不用皇帝管。这首歌最原始、最朴素,但却孕育着一种有深远意义的思想种子,老子的无为而治以及现在的经济自由主义,都同这一思想相通。百姓种地凿井,自己能解决吃喝问题,政府不用管。但有些事私人无力办,要由政府办。各国的古代文明都发源于江河之滨,江河边土地肥沃,水草丰盛,便于人生产和生活,但靠水近也易于遭水灾,私人就无力治水。根据《史记》记载,唐尧帝时洪水泛滥成灾,尧命禹治水,13年时间取得成功,大致在今天的黄河和长江中游地带,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公共设施建设工程,也是第一次公务活动。一种社会制度的产生既是长期演化的,也是由人创立的。以私有制的产生为例,中国的尧、舜实行禅让制,号称公天下。从夏禹开始,传位给儿子启,史称家天下,历史学家认为是中国私有制的开始。据《史记·夏本纪》称,当时有户氏部落反对家天下,启起兵讨伐,大战于甘,即现今的甘肃张掖市。可见,私有制的产生经过一段时期的自然演化,同时也是经过一番斗争而创造成的。但夏朝只是建立起家天下的政治制度,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土地仍为部落公有。西周的井田制,土地名义上为王田,分给8户,每户百亩称私田,但私田只是一种使用权,并非所有权,到了60岁即交公。春秋末年,铁器开始应用,有些强势集团,自行开垦土地,称私田,政府不承认。公元前594年, 鲁宣公15年开始向私田征税,称“初税亩”,等于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但私田制尚未普遍推行。战国时秦孝公(公元前362年)开始推行商鞅的新政,废井田,开阡陌,私田制在秦国普遍推行。国学大师钱穆称井田制为制约经济,私田制为自由经济。

至此可以看出,经济制度是围绕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演变成的,同时也是人创造的,人选择的结果。社会上存在两类人:一类是私家人,从事生产交换活动,古已有之,亚当·斯密讲的经济人就属于私家人。第二类是公务人,从事公共活动,主要是为经济活动创造社会环境和改善自然环境。现代生产社会化了,即生产的产品供应社会,但这种生产是以企业和个人的经济利益为目标,企业组织要与私人交换才能得到利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营者和劳动者都属于私家人。但国有公有企业,经营者的权利来自于政府,代表政府经营企业,因而经营者具有公务人身份。故公务人和公务活动对国有公有企业的渗透和控制,远远超过对私营企业的控制。社会主义以公有制为主体,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加凸显公务人和公务活动的作用。

经济活动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私家人依赖于公务人为其创造出环境。公务人不直接从事生产劳动,依赖于私家人为其提供生活资料。对此孟子讲过:“或劳必,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义也。”朱熹注解称:“君子无小人则饥,小人无君子则乱。以此相易,正犹农夫粟与械器相易,乃所以相济而非所以相病也”。[6]朱熹讲的君子与小人,即现代讲的政府官员与民众,官员靠民众养活,没有政府制定规则,民众就乱了,官与民之间存在交换关系,如同农民用粮食交换器械一样,二者相互依赖而非相互排斥。朱子讲的这套政府与民众的交换关系颇有道理,今天仍然适用。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布坎南提出一套交换政治学,认为官员的政治活动同私人经济活动存在交换关系,同朱子的论述相通。从历史事实中可以发现,古往今来,社会上一直存在私家人进行经济活动,公务人进行公共活动,二者相互依存,缺少一个,都会防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国近500年的历史有充分证明。人所共知,中国在17世纪时(明朝),手工业和商业已相当发达,主要是私家人(工商业者)发挥作用的结果。而公务人(政府)未建立起相应的制度,没有良好的环境,工商业发展受到限制。英国在17世纪下半叶建立起国家银行和股票交易制度及专利制度,为技术创新、工商业发展和资本主义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人类进行经济活动,一方面为私家人进行的生产和交换活动;另一方面是公务人进行的公共活动,为私家人创造和改良环境。从几千年人类历史可以发现,私家人建设物质文明,同时也对物质文明存在的基础和条件起破坏作用。如私家人可以砌伐树木,但却不能治理因砌树而导致的水土流失。现代的工厂能够自发的污染环境,但不能自发的治理环境。私家人能自发地破坏社会环境,但却无法治理,如市场经济自发地扩大贫富差距,引发社会冲突,靠私家人无法治理,还要依靠政府力量来治理。

私家人的活动是单一化的,从原古到今天,都是从事生产和交换活动。公务人的活动是多样化的,从夏禹王治水起到今天的防飓风,防禽流感,建立起各式各样的制度,实行各式各样的政策。由于生产交换活动单一化,几千年没有什么明显变化,到了今天,出现了市场经济,私家人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政府管不过来,也没有必要全管,只有管住私人无法管的事,公务人就成为宏观调控的主体。

经济人假说以及由此形成的经济学学派,都是将私家人看作本,公务人看作末,如演化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都宣称,制度是自发演化成,由私家人创造的,由此推论出私本公末说。这是个思想方法问题。本末是相对于一定的参照系而存在的,以制度的形成过程为参照系,可以说是私本公末,如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是私人在长期交换中形成的。以现实的经济活动为参照系,可以说是公本私末,总是政府先发行货币,私家人才有货币可用。制度和一切公共物品均可用这一方法分析。西方经济学又都是将私家人看作内部因素,将公务人和公务活动看作外部因素,外生变量。这也是个思想方法问题。人们常说的外因内因,也是相对于一定的参照系而存在的。如以运动员为参照系,则裁判和规则都是外因。以运动比赛过程为参照系,则裁判和规则都是组成要素,就是内因。与此类似,以经济单位和个人为参照系,私家人是内因,公务人是外因。以经济运行过程为参照系,则公务人和制度规则都是组成要素,就是内因。以历史过程为参照系,公务人是内因,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无可替代的作用,从社会运行轨道中可得到证明。

三、     社会运行的两条轨道

按照经济人假说,人人都通过利他的途径以达到自利的目的,人人就能相互协同,没有利益冲突,经济发展就沿着一条轨道前进。由此描绘的一幅图象,同人类历史和当今社会现实是不符合的。中国古代哲人老子最早发现人类社会自发的趋向不平等,他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7]天之道即今人讲的自然法则,是取多以补少,结果趋向于均匀化,现代热力学证明了这一点。人之道即今人讲的社会法则,是取少以补多,其结果使得贫富两极分化,公务人和公务活动则阻止这种自发趋向。私家人进行经济活动,以推动经济发展。创造的财富有限,一部分人多得必然导致另一部分人少得,这就引起人与人的矛盾,如何分配比起如何生产来问题要复杂得多。经济人假说,只是说明个人活动的规律,整个社会的人活动的规律,并非个人活动规律的总和,因此,经济人假说无法讲清社会规律,两类人说甚为有效,下边即用两类人说阐述社会规律。

人为了生存首先要进行生产实践活动,为了生活的更好,就要不断的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符合人求生向上的本性,人必然沿着发展生产力的轨道前进,这可称为发展轨道,同时这也是人的一种必然选择,发展轨道也是发展规律。发展生产力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同时还存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包含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社会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也沿着一定的轨道前进,这就出现了第二条轨道,我们称之为平公轨道,即沿着平等公正的轨道前进。

平等是人们相互间的相同性。法国《人权宣言》称:“平等就是人人能够享有相同的权利”。同平等紧密联系的一个概念是公正,平等是相同,在社会规范中人人处于相同的、平等的地位就是公正,也可以称为公平。故公平指一定范围、一定阶段的平等。在经济领域,公平包含起点平等、程序平等(机会均等),结果平等通称平均主义,不认为是公平,贡献与所的对等是为公平。

历史沿着平等公正轨道前进有三种基本途径:一是革命。推翻旧制度,建立新制度,新制度一定比旧制度更平等。二是改革。在现制度范围内完善规范,使规范趋向于平等,并公正的执行规范。三是民主。这是一条新途径。那些实行不平等不公正政策的执政党,通过民主选举而下台,新上台的执政党会实行一些较为平等公正的政策。改革来自于上层,是一种公务活动。革命和民主来自于下层民众,也是一种公务活动,由此可见民众具有双重身份,作为私家人进行生产活动,作为公务人进行革命和民主活动。通过革命、改革和民主三种途径,社会沿着平等、公正的轨道前进,平公轨道是人类的必然选择,故而形成平公规律,也可称为平等规律。而革命和民主都属于公共活动,正是公务活动推动社会沿平公轨道运行。至此可以发现,在人类历史的航船上有两个舵手(主体):私家人和公务人,前者沿发展轨道走,后者沿平公轨道走,这是引发社会矛盾冲突的一大根源。[8]从长期历史发展趋势看,发展轨道与平等轨道的大方向是一致的,而在一个个历史阶段,二者方向不完全相同。因为人人有向上的本性,追求更好的目标,这就出现了竞争,竞争推动了发展,发展会扩大不平等。两条轨道并非同步,时而发展领先,时而平等领先。原始社会是公有制,但不利于发展,为私有制取代,这是发展轨道领先。在印度和俄国一些地区,长期保持土地公有制,在以色列,至今保留着土地和生产资料公有的农场,号称基布兹和莫沙夫,这是平等轨道领先的证明。社会性质集中体现在制度上,社会制度的变化是沿着发展轨道和平公轨道,这是制度变化的规律。

社会在发展与平公两条轨道上运行,二者的能量分布大不相同。发展轨道的能量分布呈渐进增大式,人类社会历经牧业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知识文明诸多形态,是一种渐进的过程,正是发展轨道的一个个阶段。平公轨道的能量分布很不均匀,在短期内可爆发出巨大能量,远远偏离平公轨道,过分的不平等、不公正,会在短期内凝聚起巨大能量,乃至引发革命、动乱、政权更替。由于两条轨道不同步,能量分布不均匀,因而社会在发展轨道顺利前进时,有可能在平等轨道上翻车,一些有识之士看到了这一点。胡鞍钢说:“经济的繁荣并不必然或自动导致社会公平、社会公正和社会稳定。从中国的历史看,严重的社会危机往往发生在经济繁荣期。”[9]2享延顿也提出类似观点:“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面临一个两难的抉择:一方面对外部现代化的诱惑,要全力发展国内经济;另一方面又必须忍受现代化带来的社会紊乱,但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一旦启动,就别无选择,只有在这条荆棘密布的现代化之路上一直走下去”。[10]47中国古代哲人孔子对财富与平等的关系问题提出一个著名论断:“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11]意为不怕财富少,就怕分配不均。人们多据此说孔子反对致富,安于均等,这是不得要领。其实孔子主张民富,在周游列国时路过卫国,提出了“富面后教”的治国理念。弟子赐经商致富,可与诸侯分庭抗礼,孔子称赞道:“赐不受命,而货殖焉,忆则屡中”。[12]说赐不去作官,经商屡屡成功。当时鲁国大量开垦私田,财富较多,由于分配不均,严重的不平等、不公正,引起内乱。针对这一情况,孔子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可谓切中时弊。

由斯密开创的自由主义经济学,以及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新自由主义,都是把经济发展看作生产者的私人活动,将公务人、公务活动排斥于经济活动之外。这对于说明短期的生产交换行为还是有效的。按此设想,社会是沿着经济发展单一轨道前进,但这是不可能持续下去的。其一,私人生产交换的结果,会导致贫富差距日益扩大,两极分化,劳动者的反抗斗争日益加剧,使得生产不能持续下去。其二,私人可以从开发自然中得利,而无力治理环境,受害的是广大民众,形成了利害不对称的不公平现象,生产无法持续下去。可见,私家人的经济活动会扩大不平等、不公正,导致生产活动无法持续下去。公务活动则加以阻止,推动社会沿平等公正的轨道前进。公务人并非是圣贤,存在决定意识,只要处在公务人位置,就会产生维护社会公正的意识和行为,否则会被淘汰,在民主制度下尤其如此,这是由制度规律支配的。20世纪70年代新起的公共选择论,提出“政治市场”说,认为政府与民众之间是一种交换关系。诚然存在交换关系,但并非个人之间的交换,而是作为整体进行交换。私家人交税给政府,政府以俸薪形式发给公务人。公务人制定的制度规则,并非供给某些个人或单位,而是供给全社会。这样,公务人才能依法行政,推动社会沿平等公正轨道前进。公共选择论还有个论点,说政府官员和商人一样,都是为自身经济利益而进行交换活动的经济人,按此说法,社会上全是私家人、经济人了,这在理论上讲不通,也不符合人的思维习惯。在理论上和习惯上,人和事物的性质是以最高层次为标志。如二层建筑包含一层,以二层为标志;二次方程包含一次方程,以二次为标志。公务人要挣工薪,交换生活资料,包含私家人身份,但公务人身份居于最高层次,标明其性质。人和事物受多种规律支配,较高层次的规律起主导作用。如抛出的石头受引力规律支配,成抛物线下落。抛出的鸟同样受引力规律支配,但不会下落,而是飞向树林,这是由于生物规律起主导作用。公务人也受经济人规律支配,但不会象经济人那样专门去谋取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是向着公正目标前进,这是由于制度规律起主导作用。将公务人混同经济人,如同将二次方程混同一次方程,将鸟混同石头一样,是讲不通的。

由上述可见,公务人与公务活动在人类历史上是早已存在的,对经济活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那么经济学家又何以忽视公务人的作用,只是看到私家人的作用,以致于经济人假说统治了200年,这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在18世纪及其以前,处于古代近代时期,制度规则长期不变,被遮蔽起来,从而看不到公务人的作用,觉得经济活动全是私人活动,全由经济人支配,由此产生了经济人假说,西方国家一直搞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使得这一假说流行。经济人假说不能有效解释社会化生产面临的新问题,由于惯性的原因,即诺思讲的路径依赖,使得这一假说牢不可破。工业革命以后,特别是进入20世纪,社会变革加快,制度规则增多并不断变化,公务人的作用显现出来。马克思说:“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反过来说,低等动物身上表露的高等动物的征兆,只有在高等动物本身已被认识之后才能理解。”[13]23近代生产好比低等动物,难以发现公务人的征兆。现代生产好比高等动物,公务人的作用已明显化,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更加明显,很容易认识,也就不难发现经济人假说的局限性,提出两类人假说,已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了。

四、     用两类人假说解释效率公平问题

任何事物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功能的强弱体现在能力上,如政治组织的功能体现在执政能力上,经济组织的功能体现在生产力上,理论的功能体现在解释力上,能有效地解释历史和现实问题,就是功能强。当前,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个热点问题,下边用两类人说加以解释。

效率一词的含义是明确的,当前人们讲的效率是指的生产效率,发展速度。公平一词有多种解读,在英语中,公平和正义是一个词(justice),这是个古老而又常说常新的经典问题。本文着重谈的是经济领域的公平问题。在经济领域,所谓公平是指的起点平等、过程平等(机会均等)和结果上的贡献与所得对等。

公平所体现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平等关系,包括个人之间,企业行业之间的平等关系。单个人不存在公平问题,单个企业存在内部的公平问题,不存在企业间的公平问题。效率体现人与事(主要指生产经营事务)的一种量的比例关系,同一时间内完成的事多,如生产的产品多,利润多,就是效率高,反之,就是效率低。各个单位效率的相加,等于社会总效率。可见,效率具有单位性,其基础就是企业单位。公平与效率明显不同,各个单位公平的相加,并不等于社会公平。根据我国目前情况,垄断企业职工的平均收入高于一般企业三、四倍,是由于资源垄断、价格垄断,起点不平等,过程不平等,这就是不公平。由此一例可见,即使所有企业内部都是公平的,也不等于社会公平,足以证明,公平具有社会性,整体性。

效率具有单位性,提高效率的主体是单位,只要各个企业单位效率提高了,社会总体的效率就提高了。公平具有社会性,整体性,不能分割为各个单位的公平,实现社会公平的主体是政府。效率单位性与公平社会性的矛盾,又引伸出企业和政府职能的分立,二者遵循的是不同的原则。企业是生产经营单位,以追求经济效率为目标,坚持效率优先是理所当然的。能作到兼顾公平就是企业文明程度高的表现。由于公平可作多种解释,其中包含广大职工对公平的认定,企业可根据自身情况解释。可以得出结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适用于企业单位,是企业必须坚守的原则。政府是公共权力部门,其根本职能就是正确运用公共权力,以实现社会公平为目标,说政府兼顾公平,如同说工厂兼顾生产,学校兼顾教学,医院兼顾治疗,是根本讲不通的。

近200多年发达国家走过的历程证明,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经济,企业都在致力于提高效率,以便在竞争中取胜,压低工资以降低成本是取胜的一条途径。竞争的结果有胜有败,胜者富了,败者穷了,而劳动者恒穷,经营者恒富,这就会产生一种自发倾向,即效率不断提高,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到了19世纪末,德国宰相俾斯麦信奉李斯特的国家主义理论,力主政府干预经济,大搞国有化。提出了《社会保障法》,由国家保障工人和贫民生活,体现了一定程度的社会公平,此法案于1881年由威廉皇帝以《黄金诏书》名义颁布,诏命全国遵守,之后欧美国家也效法推行。20世纪的100年,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变来变去,国有化、私有化变来变去,而俾斯麦开创的社会保障制度,一直延续到今天。从近200年的历史中可以发现,市场经济有一种强大的自发力量,企业家在努力提高效率,而政府是将实现公平放在首位。

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经济转型刚刚起步,政企不分的现象严重存在,则只适用于企业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理论,歪打正着,也用于企业,短期内可以正着,时间一长就会走歪,集中体现在公共服务缺位和官员腐败上。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初等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在企业(单位)内部人人平等,体现了一定范围内的公平,由于政企不分,企业无力负担时,由政府包下来。一进行市场经济改革,企业理所当然地要效率优先,能兼顾公平就兼顾,不能顾的就不顾。医疗、教育单位同样如此。政府一旦将公平放在兼顾位置,就错位了。这样一来,体现公平的公共服务,企业甩掉了,不是由政府或社会负担,而是由个人负担,医疗改革失败,教育改革不成功,其主要原因是政府和事业单位都错位,一律搞“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市场经济会自发的扩大贫富差距,官员会自发的倾向强势群体,并自发地滋生出官商勾结、商业贿赂等腐败现象,这是一种最大的不公平。政府只有坚持公平,全力消除不公平,才可阻止上述自发倾向。政府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指导方针,是导致腐败猖獗的主要原因。政府应当特别注重公平,将坚持公平放在首位。

经济人说形成于18世纪70年代,当时工业革命处于萌芽时期,生产社会化刚露头,在经济领域为清一色的私有制,私家人占统治地位。经历200多年的变化,生产和生活都走向社会化,公务人和公务活动渗透进生产和生活领域,特别是国营、公营企业的出现,其作用更加明显。社会主义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公务的作用更加突出。两类人说是符合时代潮流的,更是符合社会主义中国实际的。

20世纪的100年,中国的经济学界,有个牢固的习惯,那就是满足于从国外学习引进,1901年严复翻译出版斯密的《国富论》,名《原富》,开经济学引进之先河。新中国成立后,将苏联经济学当作马克思主义引进,改革开放后,又大量引进西方经济学。对引进,开头会令人耳目一新,长期的大量重复引进,其效果会递减。进入21世纪,人们在大声呼唤建立中国经济学,这就不能光靠引进,要创造自已的经济学品牌,特别是名牌,为此应立足于原始创新,特别是基础理论的创新。我们提出的两类人说就是基础理论领域的原始创新,并非要否定和取代经济人说,而是有更广阔的适用范围,揭示出经济人说的局性性。经济人说是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支柱,两类人说撼动了西方经济学大厦的根基,比经济人说有更广阔的适用范围,有更强解释力,能更有效的解释中国的现实问题,这就有可能为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提供一个理论支柱。

参考文献

[1] [英] 亚当·斯密:国富论 [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2] 唐昌黎:试论生产力场 [J],北京:经济研究,1983(1)64-67

[3] [英] 马歇尔: 经济学原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4] 孟海贵: 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与实践 [M] 

北京:改革出版社, 1999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孟子·滕文公上

[7] 道德经·77章

[8] 唐昌黎:从二元选择论看社会制度变革 [J],西安:人文杂志,    2002(6):4-9

[9] 胡鞍钢:第二次现代化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0] [美]亨延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

北京:三联书店,2001

[11] 论语·季氏

[12] 论语·先进

[1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