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和网友讲讲与时俱进及当前形势的判断问题,希望共同讨论

火烧 2008-01-30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围绕与时俱进与当前形势分析展开,讨论左派发展、群众基础变化及改革开放背景下的策略调整,强调批判与建设并重,争取群众支持。


  首先需要明确,究竟是否需要与时俱进?如果与时俱进到整个原则都变了,那这样的与时俱进是很可疑的,恐怕得讲讲清楚才行;但在原则不变的情况下,根据面对的不同形势,灵活地改变策略,采取不同的方针方法,这应该是没有疑义的。事实上,我认为毛泽东同志就是这方面的榜样。否则的话,都已经是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了,干嘛还要发动文化大革命呢?所以不能因为反对某些人与时俱进,就自己偏不与时俱进,这是愚蠢的。
  
  既然是需要与时俱进的,那么,就需要对面前的形势时刻进行分析判断,毛主席就是经常地进行当前形势的分析指出我们的任务。
  当前究竟是什么形势?不能就当前谈当前,你得知道以前是什么形势,现在和以前有什么不同,变化了什么,变化了多少,是怎么变化的,等等,然后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另一方面,从过去看到现在再看到将来,应该分析发展的趋势和可能的一些变化,由此就可以知道,我们应当促进什么样的变化,有利的条件和不利的条件都是什么。做过这样的分析之后,对当前究竟应该干什么和怎么干就会比较清楚了。下面说的当然是个人看法,不一定对,但我觉得无论如何,对此展开争论比和右派斗口水有意义的多。

  
  以前如何现在又如何?去年11月我写了一篇文章,驳斥读书狼网友对当今毛泽东热的嘲笑,里面专门对比了1990年代和当下毛泽东热的不同,认为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这还只是对当前形势的管中窥豹。十年之前,还没有强国论坛,对新左派知道的人也很少,更不要提对群众的影响了;而如今左派已成滥觞之势,从被忽视的边缘演变为不可忽视的舆论力量了。反观右派精英,从高高在上受人拜膜变成了网上人人喊打遭人唾弃了,以至于不得不喊出要顶住压力排除互联网干扰把XX进行到底的口号了。
  这样的变化是怎么发生的?可能不少人认为是因为这么多年对精英理论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大批判才得来的,所以今后要坚持大批判方向不动摇。当然,这的确是一个因素,不过若归因于左派的大批判,那恐怕是太高估自己的力量而太低估对手的力量了。就像如今台湾的议会选举,与其说是国民党发挥出色,不如说民进党太差太滥,是民进党帮助对方打败了自己而不是国民党凭借自己的力量打败了民进党。同样,是精英们表现太差,让群众不满,才给了左派机会壮大了自己,对这一点必须有清醒的认识。还是和台湾一样,民进党尽管选举失败但基本盘并未变动;今天,右派精英尽管变臭,但其基本力量仍在,其群众基础仍在,变化的只是大多数中间群众而已。
  因此,形势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群众从自身利益的改变出发,对改革从高声欢呼热情迎接到冷眼观瞧心存疑惑;是这种疑惑心态导致了对精英理论怀疑和批判的支持,产生了对左派理论的接纳情绪。目前来说,精英固然在群众中不吃香,但那并不意味着左派的理论在群众中受到热烈欢迎。只能说,左派理论正处于赢得群众的过程之中,搞不好仍会有反复。因此决定未来变化的力量在于谁能得到大多数老百姓的支持。
  
  还可以看看改革开放的形势。邓小平说,改革要通过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现在的问题是,一部分人已经先富起来,而且富得流油直追‘国际先进水平’,但绝大多数群众只是生活水平得到改善而已,根本谈不上富裕,甚至不少群众已经陷入相对贫困而无法自拔。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种种全社会性的问题已经引起群众强烈不满,比如所谓‘新三座大山’,比如社会道德的普遍失落,等等,要求改变现状的呼声正在变得越来越强烈。而按照邓小平理论,新的改变也势在必然。
  正是在这个背景之下,以胡锦涛同志为首的党中央拉开了改革新时代的序幕。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接着是强调毛主席提出的‘两个务必’,要求各级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求在工作中实行‘五个统筹’。十七大将所有这些新思维以‘科学发展观’的名义隆重推出,要求党的各级干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着力贯彻,做到‘发展为了群众,发展依靠群众,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许多以新思维指导下的改革政策,得到了中国老百姓的热烈拥护。
  
  再来看看精英们的所作所为,基本上有个三部曲。一开始,对改革中的问题视若无睹避而不谈,根本不当回事儿;后来不行了,不得不装模作样地承认一些错误了,但却想方设法加以淡化,不承认是什么严重问题;最后实在抵赖不过了,只好承认了,但却千方百计推卸责任。
  如今精英的策略总共是三条,一是问题再严重也是不可避免的,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是前进中必须付出的代价,老百姓必须对此有深刻认识(但毛泽东时代的问题不能叫不可避免,一定要叫做悲剧,甚至是人间惨剧);二是群众如果转不过这个弯儿来,还是非常不满,那就应该找毛泽东算账,这都是毛泽东时代惹的祸,和精英无关(但毛泽东不能找蒋介石、找过去的剥削阶级算账,都是自己没搞好);三是要进一步深化改革,这样如今的问题就都解决了,前途一片光明(但毛泽东时代就不能通过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了,必须转型);怎么改?当然是照着西方的模式改,比如经济进一步‘私有化’,比如政治‘民主化’等等。
  
  对形势做了如上分析之后,可以看到,左派的任务重心就是进一步争取群众的支持,赢得群众的信任,帮助中央落实科学发展观。因此问题就是,如今实行什么策略才具有针对性?
  从批判的角度来说,就是要像毛主席教导的那样:针锋相对、寸土必争、寸步不让。精英说问题不可避免,我们就必须讲清楚,什么叫不可避免,究竟是哪个时代的问题不可避免?什么叫代价,什么叫必须的代价,怎样付代价,谁来付代价?精英说都怪毛泽东时代,我们就必须讲清楚,责任究竟是谁的,和毛泽东时代有关系吗,究竟是怎样的关系?但是,仅仅批判在今天已经远远不够了。毛主席说,我们不但要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要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人类历史发展的逻辑是:没有新的势必复旧。如果我们不能指出一条新的道路,则对旧世界的批判再怎么猛烈,也无法建设一个新世界。因此,今天的左派不但需要批判的立场,更需要一个建设的立场,不仅需要展开现实的批判,更需要进行现实的建设;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从争取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的角度看,也是如此。放弃毛泽东思想指导,偏离毛泽东道路的结果是什么,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走毛泽东道路的结果又会是什么,必须结合历史、结合现实,从理论的高度说清楚。不批判,群众对精英道路走不通就明白,不建设,群众对未来就不清楚;不清楚也就是留下了空子,也就会被有人利用、被忽悠。因此,只有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述,才可能说服人民群众,才可能争取人民群众,也就是说,以前左派是一手硬一手软,这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了。
  
  而谈到建设性,就必然面对左派是个大杂烩的问题。怎样建设,尤其是怎样从当前的现实出发进行建设,必然是众说纷纭,谁都认为自己有道理。一方面要批判右派精英的种种歪论,另一方面又想捍卫自己的主张,不赞成其他左派的主张,一旦展开建设性论述,必然面对这样的复杂局面。
  一种态度,就是毛主席批评的小圈子主义,唯我独革,别人都是反动派;另一种态度,就是毛主席提倡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尽管不同意你的主张,但可以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这样的百家争鸣局面,并不会造成左派的失落,相反会争取到更多的群众,因为群众中本身就各有各的想法,强行统一到一种见解上即不可行,也不得人心(实际上右派精英何尝不是因为如此而丧失人心的呢?)。虽然每一种主张可能吸引到的群众都不够多,但合起来却能争取到大多数群众,从而将右派精英排挤到边缘。至于谁的主张正确可行,并不是靠理论争鸣,而是靠实践来回答,没必要在文字上整个你死我活。
  
  总之,加强建设性争论已成为左派的当务之急,如果继续忽视这一任务,则左派仍可能在新改革时代被边缘化。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