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廉价商品为世界各国构建和谐社会
中国廉价商品为世界各国构建和谐社会
中国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政策,是在“廉价用工”时代渡过的,中国劳动力之前的确供过于求。劳动力过剩,尤其是农村劳动力的严重过剩,使得城市居民就业难,农民工求职受歧视,劳动力确不值钱,在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市场上,雇主成为强势一方,雇员则成了弱势群体,体面而有尊严的劳动,成了许多从业者的一种奢望。一些劳动者不得不放弃劳动的体面和尊严,任由雇主施舍或解雇,有的雇主甚至会故意压低工资、克扣工资、拖欠工资等。
然而,廉价的劳动力,并不等于劳动者的位卑和低等,他们有求生谋生的正常能力,他们也拥有要求体面劳动的基本权利,原本不该受到歧视的底层劳动者,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却屡屡遭遇“廉价用工”和“非法用工”的侵权和伤害,例如,随意威胁、开除雇员,压低、拖欠农民工工资,非法使用廉价童工、黑砖窑“童奴”,黑煤矿,暴力控制“包身工”人身自由等,此外,公然逃避社会保险缴费责任的雇主,更是不在少数。
如此“廉价用工”,尤其是非法用工现象,这显然是现代文明社会所不能容忍的。
应该承认,在改革开放30年中,中国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的客观存在,一方面,它不但吸引了大批外资企业,来华投资办厂,同时,也极大地支撑了中国民营企业及中小企业的“原始积累”,另一方面,它更是直接支撑并推动了中国GDP的快速增长。
事实上,在经济快速增长、社会不断进步的中国,当经济发展、财富积累到一定阶段时,经济发展必然要反哺社会,回馈社会,真正让最广大的劳动人民,共享中国经济发展的繁荣与成果。否则总是一味强调企业利润和GDP增长,而毫不关心社会福利和人民福祉,那么经济社会就不可能和谐,更不可持续地向前发展。
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由此可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正是回应了人民的呼声,适应了时代进步的要求。在这一时代大背景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更加重视民意、民生和民权。在某种意义上讲,终结廉价用工时代,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大势所趋。
应该说,2008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正是以法律的责任和行动表达了中国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心和信心。为此,完全有理由相信:体面而有尊严的劳动权利,正在回归于最广大的中国劳动者,雇主“廉价用工”的历史,在中国将一去不复返,这是社会的进步,更是这个时代的进步。
中国开放近三十年,“廉价消费品”进入发达国家已有二十几年的历史,外贸顺差也有十几年的历史,那为什么近几年才明显感到外部的压力?因为只有近几年,中国的外汇储备才急剧的增加,中国人,才有本钱在国际上做老板。于是,美国人发出了不满的声音,其实,中国还远未到大规模出去做老板的时候,只是有了这种可能,但美国人就已经不满了。
拿美国来说,中国的顺差对美国而言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美国的普通老百姓的幸福生活,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中国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上,而这一点,美国的政客心知肚明,但就是有人对中国横加指责。究其原因,无非是中国有可能做老板,与美国老板竞争。国人习惯于做打工仔,对人家的指责很在意,有些人甚至认为美国制裁中国,中国的经济将会如何。实际上,美国对中国的影响力,远没有许多精英想象的那样大。
南怀瑾先生曾经说过,许多人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要靠外国资本和外国市场,这要好好研究。汉朝、唐朝、宋朝、清朝,在安定了五十年后就很繁荣了,哪有什么外国资本和市场。中国的老百姓都很认同这种观点。
当然要认真对待外国压力,趋利避害,但根本不用过分担心。要认识到,从“打工仔”到“老板”的过程,就是承受外界压力的过程。经历了蛹化蝶的痛苦,才能真正飞起来。
现中国实力比殖民地时确有巨大增长,但大量实物资源,“廉价消费品”,和耗尽无穷劳动生产的商品大量流出,而资源流入,确远远没有超过流出。
中国的GDP是以西方工业体系的基础、原料、技术、规则等为计量标准的,也就是说,是建立在别国的重工业体系之上的,而本国的基干产业三十年中则全线崩溃。
也就是说,中国的GDP是建立在别人积木上的纸房子,上游链环国家和下游分工国家,本质是绝对不一样的,一个是大量资源流入本国,而另一个则是,大量实物资源从本国流出。就算是发达国家的经济不增长,在下游链环国家的人均GDP,也将永远超不过上游链环国家,工业体系的精英们,是不会明白的,下游分工国家的中国经济,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将会有大量实物资源流出。流向上游链环国家
重工业体系的强劲发展,应该是实物资源的大量流入。象今天的美国一样,大量的生活必须品和物资,都是中国制造,美国人已经离不开中国制造,不同工业体系之间的计量问题,如同宽轨上的列车放在窄轨上,就会变成破铜烂铁,反之窄轨列车放在宽轨上,也是同样道理。
而以苏联工业体系而言,由于技术标准不一样,汇率兑换根本说明不了真实的经济,因没有和西方工业体系有经济分工,而中国的情况也是一样。就算俄罗斯现在所谓以美元工业体系来计划的GDP超过苏联,但也达不到当初苏联时的人均经济实力,因俄罗斯已没有完整的工业体系了。而苏联当初有,别人能生产的,他也能生产,尽管有些地方技术差点,但可以独立运行,这就是工业体系的门道。
所以有完整工业体系的国家,都可与美国进行全民竞赛,人口越多,资源越多就越有优势。相反建立在人家重工业体系之上,无论中国的GDP再高,也不可能和美国人比,没有自已的工业体系,购买美国的大飞机,维修保养的零部件,都要跟美国人买,而中国只能以别人的标准来计量。而中国现在是在放弃自己的工业体系,在搞去工业化,让中国人变成外国人的廉价劳动力,让实物资源大量输出,这就实质上充当了外国人的当代半殖民地。当然这一切都是在全球化的晃子下进行的,但有一点请国人切莫忘记,全球化的规则,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制定的。
中国为何改革三十年生产不能改善,那是因为,以前是在用苏联母机复制为中国母机,而不是扩大生产消费品。重工业优先超过一定周期,则可以用等比级数来计量,如英、德、美、法、日、韩就是典型示范,韩国的柔性加工线能够占领欧美市场,这与他们的工业体系战略是息息相关的。
相反重商主义或轻工业优先,那就意味着,生产消费品的一切车床设备,零部件等都需要进口,而且会有大量实物资源的流出,定会出现“廉价劳动力”,让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去拼上游链环国家的机器现象,这种增长,只有用人的“廉价劳动力”来拼,而生产出的大量消费品,是用本国的“廉价资源”做代价,生产大量的消费品,不全供本国消费,而却要输出到国外,让全世界分享中国人的劳动成果,这岂不就变成了西方国家当代版的半殖民地。
照这种模式发展下去,用不了二、三十年后,中国的资源将会枯节。中国的GDP愈高,中国的资源将会枯节的愈快,对中国的子孙后代欠下的帐,就会愈来愈多。
在明代,朱元璋当时给官员的银钱并不算多,当时中国本不是产银国,而1499年以后,西方列强在南美挖出的银子,却源源不断的大量流入中国,而中国的实物资源也大量流出。而现在受祖宗及西方国家自由主义影响的人们,只看到输出商品去赚银子,但今天连赚银子的机会,都不如当年的明代朱元璋当时的官员,赚回的仅仅是,美国人拼命夜以继日的,印刷出来的美圆纸票子,而且又是,每天都在不间断贬值的纸票子,这批短视精英之人,他们不知道西方国家资源是短缺的,美国人用印刷出来的美圆纸票子,将中国大量的实物资源大量流出,直到买空我们的国家资源为止。
殖民主义的本质,不但要有货币流,还要有实物资源流,多余的银子从哪来,就要让他重新流到那里去,用银子去够买纺织品所需的原料,生产出成品,再出口去换银子,这样就会有大量实物资源流入。
而外国商人不用改稻为桑,去换外部经济体多余的银子,让实物资源大量流出,弄得他国物价飞涨。像英国这种国家本身,其资源本来就不多,在西方资本主义兴起之时,实物资源主要是来自中国和印度,鸦片战争的目的性,就是抢劫中国的实物资源,在东南亚国家种植鸦片,再把鸦片卖给中国,再将中国的实物资源,源源不断的大量流入英国。
当然英国人也认识到,在欧洲建立金融中心,如中国人也需要建立金融中心一样,但中国人的目的是,把民间的银子收集起来,并不需要在本经济体内大量流通,而应要投入到外部经济体去换外国商人的资源。国家的贸易政策,应限制消耗本国资源的产品大量流出,资源应要想尽一切办法,从外部经济体掠夺,而不是让本国的资源产成品,去换别人不间断贬值的纸票子。银子从哪来的,就要想办法让它流出去,换来中国急需的资源,使世界各国的资源,应源源不断的大量流入中国。
正确的做法应限制出口资源,出口的商口,其原料必须来自外部经济体,中央银行把赚取的银子收缴起来,投入到外部经济体,引进资源或产品所需的原料。
中国的消费产品造福了全世界,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向西方社会提供了大量的相对廉价消费品,这些消费品对世界的低收入人民来讲是福音,可以低价位买到他过去所不能买到的东西。
中国出口的丝织品,在美国销售很便宜,甚至比棉制的都便宜,一般百姓都可以享用。中国经济发展快了,也为美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不断扩大的市场。中国的出口产品,大多是劳动密集型的生活必需品,而生活必需品特性是,价格弹性会大大增强,也就是说,价格高大家还是要消费,在这种状况下,人民币升值,老百姓就要高消费。
这些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猛,从一九七八年至二零零七年,中国经济以年均百分之九点七三的速度高速增长,比其他十个发展最快的经济主体,平均高出二到三个百分点。据初步预测,二零零八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将保持在百分之十以上。在过去二十多年中,中国经济实现高速增长的最主要原因是投资拉动,其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四分之三。快速增长还要面对就业、社会保障、环境、能源等诸多棘手问题。
未来中国经济的速度增长,取决于政府的宏观调控。未来中国经济在数年内,宏观调控都会是主题,宏观调控目的是,希望中国经济发展更为科学合理,又好又快。
1970年,全球基础货币存量不过数百亿美元,今日已经超过5万亿美元;1970年,全球信用总量不过数千亿美元,今日已经超越400万亿美元;1970年,全球外汇交易和衍生金融产品之交易量微乎其微,今日每天的交易规模超过3万亿美元,全年超过800亿美元;1970年,全球债务规模不过千亿美元,今日已达数十万亿美元。
中国能否可持续发展,能否继续向世界提供“廉价消费品”,回答是,中国不可能持续向世界提供“廉价基本消费品”。国内经济学者估计,所谓的“人口红利”,到2010年后将逐步衰减。国外经济学者,正在密切关注中国员工工资水平之上升。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中国员工工资水平之上升势在必行,亦是情理之中事。治理环境压力,亦将迫使中国出口产品价格上升,或放缓加工制造业步伐。其他国家是否能取中国而代之,维持全球基本消费品的低价格,可能性不大。
中国进口需求快速增长,亦是推动全球价格水平上升之重要力量。资产价格暴涨的财富效应、真实经济增长所激发的真实消费和投资需求、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之预期,都将刺激进口需求快速增加。最近中国宣布从美国进口猪肉,就引起世界高度关注。说中国无法独善其身,甚至将更快地迈入高通胀、高利率时代,除了上述全球性理由外,还有两个重要原因,短期内,国外股市之萎靡动荡和人民币持续升值之预期,诱使国外投资者将中国视为“投机天堂”,热钱将继续大规模流入中国资产市场,进一步推动资产价格暴涨,反过来加大预期通胀或实际通胀压力。为应付通胀压力,央行将继续加息。
然而,资产市场之预期高额收益,也让投机者不理会加息压力。只要股市和房市预期收益超过市场利率,信贷资金将以多种渠道,持续流入资产市场。实际市场利率将远远超过央行规定的基准利率,1926--1929年,美联储基准利率不过4%,但实际市场利率最高达20%。在如此之多的挑战面前,中国必须未雨绸缪,系统思考,为未来做出清醒的战略布局。
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廉价生活必需品”,构建了美国的和谐社会,每天早上在准备早餐时,美国人发现冰箱里的牛奶,无论用电炉烧还是用微波炉热,都出现了以前从没见过的凝固现象,尽管这些牛奶可能并没有变质,但美国人还是毫不犹豫地,将剩下的大部分倒进了下水道。
有人问这是否太浪费了?如果你在美国,就不太可能发出这样的疑问,因为随便找一家超市,就可花上2美元左右,买到1加仑1桶的新鲜牛奶,1加仑=3.78升,约7.5斤,在美国,它可比1美元1并的纯净水还要便宜,现在才真的相信了以前教科书上所说的,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经济危机时,将牛奶倒进大海的真实故事。
联想到美籍华人到Denver过春节,因忘了带换洗的衬衣,到当地的Wal-Mart超市买了二件挺漂亮的长袖衬杉,仅花费了难以置信的11美元。注意!请暂时不要急于按当前的汇率将其换算成人民币,在此之前,先了解一下美国人的收入情况,据美国华人网站报道,在美国,即使最普通的工人,平均的月收入水平也在二、三千美元以上。如果以工资的绝对数量为参照系,结合中国工人或退休职工平均月收入,大多不到一千圆人民币的现状,那美国的牛奶价格,应该远比中国以人民币计算的物价水平,要便宜的更多了吧?如果再去看看一千多元一台的液晶电视、一万多元一辆的优质汽车、二十多万一栋的二层“House”,这种低价情况就会更令人咋舌。
此外只要国人有机会去逛逛美国的各类超市,就会发现一些现象:在这里,每类商店都有其不同的消费群体。通常装潢好的商店,价格较贵,顾客大多为中、高层收入者,追求的是品牌和质量,所售的大都为美、欧的著名商品,而外表装潢一般的商店,通常由华裔、印裔、越裔或墨西哥裔等开设,其中大量的商品都是Made in China或由南美、东南亚生产,来这里购物的,大多收入水平不高,衣着不太讲究,或追求实惠的美国人。
以上现象到底说明了什么?只要拨开种种表象外衣,稍稍发挥一下自己的想象力,就会迸发出这样的疑问,当今,究竟是谁维持了美国的中、下层民众的日常生活,使他们人人有衣穿、有房住、有东西吃,达到中国提倡的希望追求的和谐社会景象,答案是“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中国的廉价生活必须品”,此结论,美国人听见,可能会有点耸人听闻,但如果说:正是因为中国的“廉价劳动力”的存在,和中国的“廉价生活必须品”的供应充足,美国的中、下层居民的生活质量才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可能就不容质疑了吧。
据中国权威媒体报道:“2006年,美对华贸易总额为3610亿美元,其中美对华出口552亿美元,自华进口3058亿美元,美对华贸易逆差2325亿美元”。在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商品中,大多数都是廉价的日用消费品,这些都是那些中国收入不足1000元月薪的工人“加班加点”生产出来的,这些商品通常被美国商人廉价采购,又被美国的中、下层居民相对廉价的消费掉。
试想,如果没有中国这个“世界工厂”里生产的“廉价商品”,依美国目前的资源情况和人力成本,美国的中、下层居民,每月二、三千美元的收入能消费什么?尽管表面看上去,美国反映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和中国差不多,但目前美国为0.4左右,中国为0.57左右,由于中国大量“廉价商品”的涌入,使美国底层居民的生活水平,看上去与中产阶级的差距并没有那么明显,他们都有买得起的产品消费,只是产品的生产地不同而已。
外来“廉价商品”,使美国的贫富人之间矛盾被弱化了,所以布什应该特别感谢中国,正是因为“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中国的廉价生活必须品”,支撑了美国和世界各国的贫民生活,构筑了美国和世界各国的“和谐社会”。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