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思潮碰撞

西方经济学的陷阱

火烧 2008-01-12 00:00:00 思潮碰撞 1025
文章揭示西方经济学中的宏观经济学陷阱,重点批判凯恩斯主义,分析萨伊法则的过时性,探讨卖方市场与买方市场的差异,强调经济学理论需结合现实。

西方经济学的陷阱

——一篇推翻凯恩斯主义的经济论文

与只凭想象说话的微观经济学相比,西方经济学中的宏观经济学理论还是有一定科学性的。为什么那些经济学精英们不再坚持用分析微观经济的思路来分析宏观经济呢?道理很简单:如果经济学精英们希望他们的理论能上得“庙堂”,就不得不在许多地方“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一分析问题就 “假如假如”的云山雾罩一翻。但是,宏观经济学同样存在着许多陷井,是我们不得不防的。现在把它们揪出来,以示世人:

一、过时的萨伊法则:

200年前,萨伊提出了被西方经济学界奉为经典的“萨伊法则”,即供给会创造出自己的需求,换句话说就是“生产会自行创造销售”。

这一观点正确吗?恐怕大家会说,不一定。因为在今天的市场竞争中,有太多的企业由于销路不畅、库存积压而导致资金链断裂、企业不得不破产,所以,现实并不支持“生产会自行创造销售”的观点。

不过,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看,萨伊法则又有它非常科学的一面。这个观点是1803年提出来的,当时的欧美国家都处于卖方市场。在卖方市场条件下,萨伊法则是基本正确的,至少没有明显不符合经济社会现状的地方。欧美国家进入买方市场是150年以后的事了(中国经济进入买方市场是1995年以后的事情)。我们可以拿中国经济作例子简单看一下卖方市场的一个事实:年纪大一点的人应该都还记得当年的“布票”、“肉票”吧?这些“票”就是卖方市场现实下厂家生产产品供不应求的一个真实写照,在这样的现实之下,“生产”当然“会自行创造销售”,就怕你生产不出来!

萨伊和李嘉图以萨伊以萨伊法则为基础得出一个重要推论:所有商品都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是不可能的。应该说,这个推论没错:在卖方市场条件下,怎么可能出现全面的生产过剩呢?如果出现了,那就是买方市场了。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萨伊法则的局限性。很显然,这是一个过时的理论。而现代的西方的宏观经济学就是建立在萨伊法则基础上的。

一栋建立在沙子上的大楼谁敢住?

19世纪初,美国福特汽车公司通过推行流水线和科学管理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确立了在汽车市场上的霸主地位。成功后的大老板福特曾经傲慢的说过一句话:“我不管顾客需要什么颜色的汽车,我的汽车只有黑色的。”这句话把生产厂商在卖方市场上的强势地位清晰的描绘了出来,当然,这也是一句实话,如果不是因为福特汽车都是“黑色的”,它也成不了霸主——大规模标准化生产以降低成本从而确立自己在汽车市场上的成本领先优势正是福特汽车的成功之道。但是,随着汽车市场从卖方逐渐进入买方市场,仅仅一个“黑色的”汽车外壳已满足不了顾客追求个性的要求,福特公司却没有及时跟上顾客需求的变化。这时,小斯隆当上了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总经理。他采取了事业部制来对通用汽车公司进行管理,注重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于是,通用汽车公司迅速超过了福特汽车公司成了汽车市场上的新领袖。成也“黑色”的福特在市场竞争中落得了个败也“黑色”的结果(当然,福特制、科学管理理论和小斯隆的事业部制都是划时代的企业管理理论)。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生产厂商在卖方市场和买方市场上的表现完全不同。

宏观经济学也支持这样的观点:宏观分析的投资需求是一定时期的单个厂商或企业的投资汇集而成。单个的厂商(或企业)的投资心态都发生了变化,宏观分析的投资需求能不也跟着发生变化?既然现实都变了,理论为何不“与时俱进”?我们都知道“刻舟求剑”的故事。在那个故事中,那个找剑的傻子只不过是坑了自己而已。现在,打着“科学”、“经典”旗号的经济学精英们又是在坑谁呢?他们可是在对我们的宏观经济政策指指点点!

鉴于凯恩斯的宏观经济模型同样以萨伊法则(S=I)为基础进行推导,所以对萨伊法则的错误推导不得不再做一点更深入的剖析:

萨伊法则的等价命题是:任何数量的储蓄都会全于变为投资(S=I),其实,这一点是否成立,有两个关键的因素必须考虑到:一、萨伊认为货币只有“价值尺度”和“交易媒介”两种职能,这与事实远不相符。现实经济生活中,货币至少还有一个“价值贮藏”的功能,这就意味着,在社会上会有一部分钱存在“既不消费也不储蓄(投资)”的状态。二是在部分准备金制度下,银行系统有创造货币的功能(存款乘数)。由于这两个因素的存在,决定着萨伊法则是错误的(即S≠I)。

需要指出的是:萨伊的理论尽管与今天的经济社会状况不相符,在他本人生活的那个时代,萨伊的理论还是有其合理性的。比如,货币的“中性”观点(货币供应量的多少及其增减变化,对于实物领域即商品总量及其构成以及各商品的交换比率等三个方面没有任何影响,货币及其数量只决定商品价格的名称及其绝对水平),在当时社会也是合理的。因为那个时代处于金本位时代,几乎没有通货膨胀。进入廉价货币(纸币)时代则不然,刻意的增发纸币必然引发通货膨胀,货币当然也就不再呈现“中性”。从这个意义上说,萨伊比起一代宗师凯恩斯来,还多了一点学者的良知。

二、凯恩斯骗局:

凯恩斯号称西方经济学史上的革命性人物,其形象一直光辉无比。今天的经济学精英们,多数为凯恩斯的徒子徒孙。可是,他的理论是一套彻头彻尾的骗局。下面一一列举:

1、掩盖真相的“工资刚性”

“凯恩斯革命”推翻了萨伊法则关于宏观均衡的国民收入和就业量必然是充分就业的教义,作出了“工资刚性”的假设。即货币工资在一定时期内固定不变,这不同于萨伊法则关于劳动市场是完全竞争这一前提。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只要存在失业,工人之间的竞争将迫使货币工资下降。而凯恩斯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工人坚持不肯降低的是货币工资,有些失业工人,在货币工资不变物价上升、从而实际工资降低的情况下也是愿意就业的。很显然,凯恩斯的假设是有悖于常理的。难到工人们都是自欺欺人的傻子:五毛钱两个的鸡蛋不买,专买二毛五一个的?

当然了,象凯恩斯这种天才,既然做出了这种假设,肯定有他的目的。从他的“工资刚性”假设本身自然看不出他的目的,他的目的体现在他由此而推导出的经济政策主张里。他的政策主张是:降低货币工资,现实上或政治上难度很大,而通过增加货币供应以提高物价,从而降低实际工资,既简便易行,又可得到减少失业的效果。从这里,我们应该看到:降低货币工资在实际生活中是很正常的,失业工人之间的竞争必然导致工资下降。前几年不是传出过有大学毕业生为了进去好一点的公司就业而不要工资的吗?凯恩斯却说“难度很大”,很显然,他在说谎。他说谎的目的是什么?就是“增加货币供应”!

在金本位下,增加货币供应是很难行的通的,因为只有“上帝”才能制造黄金;那么,怎样才能增加货币供应呢?自然是用廉价货币(即纸币)。但是,在“凯恩斯革命”之时,英国正从金汇兑本位向不兑现纸币本位过渡的时期。由此可以清楚的看出凯恩斯“闹革命”的目的了:为廉价货币政策张目!

不过,在廉价货币通流的情况下,过度的增发货币必然导致通货膨胀而造成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如果发行货币的银行归国家所有,那么,普通老百姓可能不吃亏,因为国家可以通过自己手中掌握的过多发行的货币来对老百姓进行补贴,在这种情况下,甚至可以促进社会收入分配的公平化。但是,如果银行掌握在私人手里,那时,增发货币就意味着变相掠夺普通老百姓的财富。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了,“凯恩斯革命”是在从理论上对私人银行家的掠夺行为合法性进行辩护。

事实上,凯恩斯年青时就已经认识到了通货膨胀的巨大的危害:没有金本位的情况下,将没有任何办法来保护人民的储蓄不被通货膨胀所吞噬。凯恩斯本应该是金本位的坚定拥护者,为何后来将黄金贬低为“野蛮的遗迹”、鼓吹廉价货币理论?因为他也是“理性人”,也要实现个人收益的最大化。当然,凯恩斯“理性”的结果,就是红的发紫,紫的发黑。

2、欺骗世人的消费函数

凯恩斯的消费函数C=a+bY是其宏观经济模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函数。但是,这个消函数并非统计归纳的结果,也不是根本先验的假定进行推演的结果,只是以偶然观察为依据;而另一消费函数C=bY是对经济事实统计归纳的结果。美国经济运行的事实数据证明,凯恩斯的消费函数C=a+bY在短时期内(比如十年)是与事实吻合的,但是,如果把考察的周期加长(比如七十年)来观察,则凯恩斯的消费函数并不正确,正确的函数形式为C=bY。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其实,短周期的消费函数之所以是C=a+bY而长周期的消费函数C=bY的原因很简单:每个周期之间通过以严重的经济危机出现的年份为断点(关于经济危机成因的讨论在后面部分),而每次严重的经济危机都造成了强烈的社会财富再分配效应(我个人认为用这个名称比较合理、姑且这么形容)——经济危机本身是大资本家、大银行家来打劫中小资本家、银行家、其他中产阶级和普通劳动者财富而制造出来的经济崩溃状态。正是因为社会财富在经历过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上进行了重新分配,才造成了消费函数的突变。如果没有恶性的经济危机的存在,那么,无论是短周期,还是长周期,其消费函数都是一样的,即C=bY。我们国家不存在因恶意的通货紧缩而出现的经济危机,所以,我们做宏观经济分析时,应该用C=bY这个函数而不是凯恩斯的那一个;当然了,计划经济时期(1950-1978年)的消费函数可能与1978年以后的不一样,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经济体制不一样。

当然,在凯恩斯的推理中也有破绽:

按照凯恩斯的分析,人们的消费支出与其收入之间具有一种稳定的函数关系:收入增加消费支出也会增加,但消费的增量小于收入的增量。凯恩斯的消费函数就是以此为基础导出的。但是,如果仔细看一下上面凯恩斯的观点,大家会发现,凯恩斯的消费函数应该用二次函数才是科学的(一阶导数为正,二阶数为负),而凯恩斯故意用了一次函数来描述消费函数,这一点显然与“经济学精英们”一贯以“科学严谨而不怕麻烦”的风格制做经济模型的做法不相符。这是为什么?道理很简单,二次函数与现实经济运行根本无法吻合,所以他不得不用一次函数来代替(把二次函数Y= -ax2+bx+c中的-ax2项去掉,并对bx+c两项进行重新修饰)。

现在我们就不得不多长个心眼了,即然年轻时的凯恩斯就发现了通货膨胀的危害、最后却替那些制造通货膨胀的人辩解,为什么他就没有发现这个消费函数存在的问题呢?就算他没有发现,他的那些徒子徒孙们难道就没有一个人去怀疑过吗?对于这个问题,有必要深思一下。凯恩斯关于“消费的增量小于收入的增量”的观点包含着一个道理,就是消费不足导致的有效需求不足是必然的,而有效需求不足的必然性意味着失业存在的必然性。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的“萎缩”会越来越严重——失业也会必然增加,严重到一定程度就是经济危机。——真相出来了,凯恩斯用自己的理论(包括消费函数公式)为世人洗脑:经济危机是必然的,不是人为的!——这样体贴资本家们心思的“精英”怎么会不红?怎么可能不是一代宗师、革命性的人物?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资本家们肯定会把凯恩斯的理论奉为《圣经》。

按照凯恩斯的说法,消费函数C=a+bY中的a为自主的消费,即收入为零时也会有消费。乍一看,这是正确的,对个人而言,即使失业也要消费,再一想,对一个社会而言,如果所有人都不工作,同样也需要消费,所以a是存在的。但是,事实果真如此吗?如果一个社会中的所有人都不劳动(收入为零),他们需要的消费品是谁提供的?难道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对一个经济体而言,只要有消费存在,必要意味着有等量的收入(劳动)存在。消费和收入是一枚硬币的两个方面,不可分割。所以,现实中,不可能有那个可恶的a!(同样的道理,凯恩斯的税收线性函数、进口线性函数也都是错误的,两个函数都没有那个固定不变的常数项。)

可笑的是,某些西方经济学精英们为了把凯恩斯“偶然观察”出的函数与事实吻合起来,煞费苦心的搞了一大推的“收入假说”(包括绝对收入假说、相对收入假说、恒常收入假说等)。现在,这些“假说”应该改成“假话”了。

当然了,不能不说的是,凯恩斯确实是个“精英”,谎言编造的如此高妙,利用对人类直觉的欺骗来蒙蔽世人,的确不简单。可惜,再狡猾的狐狸也逃不过猎人的眼睛。

3、胡编乱造的货币需求模型

按照凯恩斯的观点,人们对货币的需求有三种动机:交易、预防和投机。投机动机的意思是,人们之所以愿意持有不能生息的货币,是因为持有货币可以用来买卖投机性的债券(即政府永久公债)。

如果不考虑购买公债的利息收益,站在公众整体的角度看,购买公债进行投机是一种零和博弈,有赚钱的就有赔钱的,今天所有人都赚钱了明天就会有大批人赔钱。但是,如果考虑利息收益,对公众整体而言,购买公债是一种投资行为。这和买股票是一样的,从个人角度看是投机行为,从公众角度看是投资行为;而且股票的涨跌规律和公债是完全一样的,都是“市场价值与利率成反比例变化”。

当然了,按照经济学精英们的观点,公债利息不能计入GDP,只能算是“转移支付”,因为取得利息收入的人没有提供相应的物品和劳务。但是,这只能是精英们的一厢情愿罢了。公债、股票和储蓄对公众而言,都是投资­——储蓄也是投资,只不过是通过银行间接进行的。如果硬要说这三种投资有什么区别的话,那就是他们的风险和回报率不一样。需要强调的是,储蓄行为是投资行为不代表公众储蓄额等于社会投资额。

公众购买公债是为了获利,但是,公债是永不偿还本金的(凯恩斯即以此为前提进行的分析)。所以,我们看到的事实是,公众中始终有一部分人持有债券(准备高价抛售债券以获利),还有一部分公众持有“投机”货币(准备低价购买债券以便在高价时出售获利)。这一点和股市上股民的整体情况是一样的,也是有人持股有人持币;和厂商的流动资本也是一样的,一部分已变成了消耗品、工人工资等,一部分做准备金;和公众出于交易动机持有货币也是一样的,一部分已购买了消费品,一部分做准备金。所以,凯恩斯所谓的“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应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投资,归入储蓄(S);一部分是准备金,归入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

现在,我们可以清楚的发现,货币的总需求就是货币的交易需求。如果用“货币的供求与利率的决定示意图”表示,在任一时点上都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而货币当局决定的货币供给在任一时点上,也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现在,是不是有的朋友感觉到迷茫了?——在货币需求量与发行量不同时,两条直线是不相交的;因为他们是平行线,无论利率如何变化,都不会相交。这该如何解释?其实,这才显示出现实经济世界的本质:如果货币发行量大于需求量,就意味着出现了通货膨胀;如果货币发行量小于需求量,则意味着出现了通货紧缩;只有货币发行量等于需求量,才意味着经济运行中既没有通货膨胀也没有通货紧缩。因为货币发行是货币当局决定的,所以,不论是出现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都是“人祸”,而不是因为那只“看不见的手”。

现在,大家应该明白了,凯恩斯为什么要弄出一个“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了。如果不把货币需求直线搞成曲线,如何与货币供给线相交?如何隐藏通货膨胀的实质?其实,把“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与“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相叠加以得出“货币总需求”是没有道理的,这就象一个人告诉你:“我今年30岁,上过4年大学,所以我今年34岁。”你一定会回应他三个字:“神经病!”

明白了上面的事实,也就更容易理解为什么会冒出个 “流动性陷阱”来了。现实中哪有什么流动性陷阱,只有“凯恩斯陷阱”!

凯恩斯对“流动性陷阱”是这样表述的:在现行利率很高(比如10%)时,人们预期日后的利率只跌不涨,则投机性货币需求为零;而在另一极端即利率最低(比如2%)时,人们预期利率只涨不跌,此时人们必将卖出债券以持有货币,由此,货币当局在公开市场活动中收购债券所增加的货币供应量,必将全部被公众作为价值贮藏手段保存在身边,这就是流动性陷阱。下面看一下凯恩斯表述中的破绽:

第一,流动性陷阱与现实不相符:当利率最低时,人们如果真的都认为债券价格以后只跌不涨而卖出债券(在理性人的假设下)时,就会出现集体抛售的局面,这时,债券价格必然会在极短的时间内暴跌,这种情况可以叫恐慌性抛售。这时,抛售者面临的选择只有两个:一是深度被套,如果是这样,就意味着无法象凯恩斯那样上嘴唇一碰下嘴唇就把债券换成货币;二是割肉抛售,如果是这样,能换回多少货币?又会损失多少货币?凯恩斯也没说。当然了,有人可能会说,货币当局会大量吃进债券以维持债券价格稳定。现实会如此吗?如果货币当局是私人的银行家,他们会“学习雷锋好榜样”吗?如果货币当局是为社会公众服务的,由于并不是每个人都在买公债,如果货币当局这时大量吃进公债就是在帮助一部分人止损,那没买公债的人不就亏了吗?货币当局做这样的买卖合理吗?

第二,就算是货币当局通过某种只有“上帝才有的能力”在公债价格非常平稳的情况下把公债买了过来,社会上存在的公债总量也是有限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货币需求曲线怎么又会变成了与横轴平行的直线?它应该是一个点才对!在这个点上,公众手里只有货币,没有公债。也就是说,在此时,货币当局继续增发货币,根本就没有公债可以从公众手里收购。现在,大家应该明白了凯恩斯不去确定公债总额的原因了:如果确定了公债总额,他又如何任意解读“无论货币当局如何收购公债以增加货币,都会被公众当作价值贮藏手段保存在身边”,并造成一种货币需求可以无限增加的假象?他又如何解释货币当局严重过多发行货币造成货币供给量线与货币需求线无法相交的情况?现在好了,因为“流动性陷阱”,货币需求线可以平行与横轴并无限延长,就算货币当局造成10000%的通货膨胀,都可以蒙混过关了!

——好不精明的凯恩斯!敢玩弄世人的凯恩斯!一代宗师就是这个德行?难怪后世的经济学精英也是这个德行!因为有一个好榜样!

在此也顺便说明一下为什么07年中国的通货膨胀如此严重:有太多的“热钱”通过地下钱庄或者其他非法渠道进入了中国,并兑换成了人民币,所以,中国经济体中的货币就比实际的货币需求量增大了,即货币过量发行了,所以通货膨胀出现了,这也是06、07年中国外汇储备不合比例的高速增长的原因。出现这样的通货膨胀也不是我们的政府愿意看到的,因为“热钱”不是走的合法渠道,所以不在我们的央行控制之下,这也是06、07年中央狠查地下钱庄的原因。只有非法流入“热钱”的渠道堵死了,才不会出现我们的央行被动过量发行货币的现象——只要有美元进入了我们的储备体系,我们就得发行等价值的人民币进行兑换。

第三,既然买公债可以算投机动机,那买股票同样得算投机动机。现实经济生活中,在利率非常低的时候,公众往往更多的把钱投到股市上去,造成股市的暴涨。这时,“流动性陷阱”如何解释?

由于凯恩斯的货币需求模型是编造的太不合情理,所以,在以此为基础进行分析时,闹出了大笑话。在《宏观经济学》教材(注:本案例是从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西方经济学》第三版一书中照搬的,该书作者为宋承先、许强。)第191页中有一个关于“货币的供求是怎样从失衡趋向平衡”的例子,内容摘要如下:

前提:利率为6%,此时人们自愿持有的货币为1050亿元(交易动机1000亿元投机动机50亿元),利率为4%时投机动机100亿元,利率为3%时投机动机150亿元。

现在,假设当前利率为6%,而货币供应为1100亿元,下面看一下凯恩斯大佬是如何把“失衡”搞“平衡”的:在此时(人们手中有100亿投机货币)人们会将多余的货币购买债券,由此引起债券价格提高、利率下跌,直到利率跌到4%为止(此时货币总求增为1100亿元,恰好等于既定的货币供给)。同样的推理,假设当前利率为3%,其他条件不变,在此时,公众愿意持有的投机货币是150亿元(大于手中的货币100亿元),人们将卖出债券持有货币而引发债券价格下跌、利率上升,直到利率升到4%为止(此时货币总求增为1100亿元,恰好等于既定的货币供给).

现在,可以看到那个大笑话了:在利率为6%时公众明明是在花钱,花钱花得利率都跌到4%了,而利率降到4%时公众手里还有100亿元的投机货币。公众花的是谁的钱?怎么花不花的就不见少呢?在利率为3%时(公众此时手中有100亿投机货币)公众明明在卖出债券持有货币,为什么利率升到4%时公众手中还是只有100亿的投机货币?卖债券得到的货币哪儿去了?

至于凯恩斯分析的三种均衡利息率的变动情况(供币供应量的变动、收入水平的变动、投机性货币需求的变动)问题就更多了,多得我实在懒得去批判它。如果朋友们有兴趣,可以自己去批判它一下。

由于凯恩斯的货币供求与利率均衡理论是错误的,在此基础上推导的IS-LM模型自然是错误的。

4、、倒因为果的AD曲线

凯恩斯在推导总量需求曲线AD时,是以货币供给量不变为前提,假设“物价水平变化”,来观察国民收入是如何变化的。很显然,这是一种倒因为果的分析方法。在经济社会中,国民经济的运行是通过商品交换进行的。商品交换则是以货币为媒介,货币的正常流动代表商品交换的正常进行。所以,货币在经济体中的流动是因,全体劳动者创造的国民收入PY(即国民财富)是果。用公式表示就是MV=PY。在正常运行着的经济体中,货币供应量(M)没有变化,货币的流通速度(V)是没有道理发生突变的。这就象是一条在正常的流动着小河,在水量(可比作货币供应量)没有增加的情况下,河水流速(可比作货币流速)怎么会出现加快的情况呢?如此一来,国民收入又怎么会发生突变?物价水平又如何会发生突变?凯恩斯的这个假设是没有任何道理的!

现实情况是:国民收入不变,货币供给量增加则物价水平提高,货币供给量减少则物价水平降低。货币供给量与物价水平是水与船的关系,水涨(货币供给量增加)则船高(物价水平提高)。反过来则不成立——如果说水没涨船却高了,这可是天下最大的怪事了!船是怎么高上去的?这可不是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能办得。到的,只有依靠“上帝之手”了。

当然了,如果硬要说一下AD曲线的道理,那就是:(对任一条AD曲线而言,)在使用同一货币的不同经济体中,在相同的货币供应量条件下,在不同的物价水平时,对应的国民收入也不同。重新强调一遍,它只能指的是不同的经济体。

至于总量供给曲线AS,就更是胡说八道了。在这里凯恩斯故意把由于增发货币而引发的通货膨胀和成本上涨混为一谈。增发货币而引发的通货膨胀对经济而言是恶性的,因为这样会掠夺公众的财富(如果央行是全民所有的则可通过补贴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分配公平化);成本上涨则是良性的。

下面解释一下为什么说生产成本上涨是良性的:

在一个国家,不同企业之间的劳动生产率(生产力水平)都是不一样的。一般说来,生产率最高的企业的工人工资是最高的,而同行的生产率较低的企业的工资也不会比生产率最高的企业低太多,因为如果差别太大则优秀员工会大量流失造成企业破产。如此一来,生产率较低的企业的生产成本就会比较高。随着一个国家整体生产力水平的提升,所有企业的工人工资都会跟着提高,生产成本也会跟着提高(生产率先提高的企业先涨以吸引人才,生产率落后的企业不得不跟着涨工资)。对于生产型的企业如此,对于提供服务的企业更是如此。比如饭店,社会生产率是否提高对工饭店服务员的工作效率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如端盘子的服务员),可他们的工资依然会跟着整体社会的整体工资水平不断提高,就是这个道理。

这种生产成本上涨是良性的。如果生产率提高了而所有工人的收入没有提高,因生产率提高而多生产出来的商品由谁去消费?生产是需要消费来拉动的。生产持续扩张而消费能力不足会影响经济增长。如果一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而生产成本始终都没有上涨,倒是说明这个国家有问题了。当然,有人可能会说,成本上升出口会受阻。这倒是正确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随着一个国家生产率的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才会越来越高。

而凯恩斯又意识的把成本上涨与通货膨胀混为一谈,给狼披上了羊皮,居心何在?通货膨胀是指货币过量发行,而成本上涨是因为工人收入提高。二者绝对不是一回事。

因为AS、AD曲线都是错误的,所以,凯恩斯的宏观经济模型是毫无价值的。至于那些精英们用AS-AD曲线分析出来了的形形色色的通货膨胀理论,全部都是骗人的鬼把戏。

从逻辑性方面来看,凯恩斯的《通论》(即凯恩斯的革命理论)完全可以说是胡编乱造。一套理论编得如此糟糕还能成为正统的理论,确实是大本事。时势造英雄,一点都不假。在此,我也正告中国经济教育界的爱国学者们,到了编一本逻辑上讲得通的经济学教材的时候了。

三、西方经济学的狭隘性

受制于西方经济学分析问题的出发点,即“如何实现个体最优化”,精英们在分析宏观问题时,总是容易犯下“差之毫厘,缪以千里”的错误。下面通过一个被凯恩斯写进了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教科书的案例来看一下西方经济学的狭隘性,这个案例就是“节俭的佯缪”。

勤俭持家,节约储蓄,在任何社会都是个人的美德,但是,按照西方经济精英的说法,对一个社会而言,这种观点往往不成立。他们的理由是:假如一个社会还存在着发展生产的潜在能力,在这场合,假如每家每户都节制消费,产品会因缺乏需求而表现为生产过剩,由此导致社会生产进一步减少和个人收入下降、收入减少,生活水平下降,而且,这一动态过程是累积性的恶性循环,最后会引发经济危机。这个经济分析号称是经过“上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检验的”。事实果真如此吗?

拿中国经济做例子吧。从1952年到1978年26年间,中国的国民经济平均增长速度是6.5%(当时的世界经济平均增长速度只有3%),这一速度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项背的。这26年的时间,中国在一个连造罐头的马口铁都得靠进口的落后的农业国基础上建立起了一个拥有完整工业体系的强大国家。中国的工业体系之完善,除美俄两国之外,再无第三国可比。不得不强调的是,那时中国绝大多数年份处于被封锁状态,没有外来投资,全靠中国人民苦干实干。当然,我们的收获都是货真价真的:没有通货膨胀,没有内债,没有外债,不卖资源,不恶化环境。但是,在那近三十年的时间内,中国人民吃不好、穿不好,举国上下无比节俭,也正是因为如此,直到1978年,中国的轻工业企业并不发达。如果按照“节俭的佯缪”的观点,近三十年的“恶性循环”下来,中国经济应该空前危机才是,可为什么那时的中国经济没有表现出一丝一毫的“恶化”迹象?是精英们错了还是中国错了?

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只不过,那些眼里只有“个体最优”的精英们永远都不会懂。还是让我这个只学了十八天宏观经济学的门外汉给他们上上课吧。

的确,生产是靠消费需求来拉动的。如果消费需求萎缩则生产规模也发展不起来。不过,消费需求并不只包括个人消费需求,还包括社会需求(或者称集体需求),比如兴修水兴、改造农田、修桥筑路等等(这都是毛主席给我们打下的好基础呀),社会需求的旺盛同样会拉动生产的高速发展。这才是我们的共和国建国28年来重工业发展迅速、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也不怪那些精英们不懂这个道理,他们眼里哪有国家利益、民族大义?只有“私人利益的最大化”。在他们眼里,失业率能降到4%就是奇迹了,他们哪能理解当时的中国零失业是如何实现的!正在因为他们太“理性”,才会有“公地悲剧”:一群牧民在一块公共草场放牧。一个牧民想多养一只羊增加个人收益,虽然他明知草场上羊的数量已经太多了,再增加羊的数目,将使草场的质量下降。牧民将如何取舍?如果每人都从自己私利出发,肯定会选择多养羊获取收益,因为草场退化的代价由大家负担。每一位牧民都如此思考时,“公地悲剧”就上演了--草场持续退化,直至无法养羊,最终导致所有牧民破产。——这个道理还不简单吗?有便宜不赚王八蛋。在精英们眼里,这居然是合理的!

综合起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西方经济学中的微观经济学完全是一套建立在虚幻假设基础上的、没有实用价值的理论,是一套为掩盖资产阶级剥削行为的实质的理论。宏观经济学则是一套淡化资产阶级剥削行为、并帮助大资产阶级掠夺广大百姓利益的理论。那些西方经济精英都是在替资本家做辩护,没有一个是为老百姓说话的。所以,当他们从嘴里再吐出不象人话的惊人之论的时候,一律板砖伺候!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