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代观察

韶山成为“中国的麦加”

火烧 2007-12-25 00:00:00 时代观察 1030
毛泽东诞辰纪念日,韶山成为民众朝拜热点,被称为中国的麦加。当地举办多项纪念活动,民众怀念毛泽东时代人人平等的社会,毛泽东女儿李敏现身说法,讲述家族回忆与毛泽东家教影响。

26日是中共已故领导毛泽东(1893-1976年)诞辰114周年,一如往年,毛的乡下故居湖南省韶山成民众朝拜热点,连日来人潮蜂拥,几成“中国的麦加”,当地政府也拟办多项纪念活动。但有民众指,悼念毛是因为毛时代人人平等,生活稳定,今日社会却危机四伏,“就等第二个毛泽东出世了!”

韶山办十大纪念活动

矗立韶山故居旁的毛泽东巨型铜像,拜谒者长年络绎不绝。新华社

自从1993年毛泽东百年诞辰,毛的巨型铜像落成,韶山一度聚集六万朝圣者。此后每年毛的生日,小小韶山都是人山人海,数以万计的朝圣者从五湖四海蜂拥而至,献花朝拜,甚至上香祈祷,形成中国内地罕见的祭奠场景。

今年虽非毛“逢五逢十”诞辰纪念,但韶山当局仍举办十大活动隆重纪念,包括“万人同唱东方红”、“万人同吃福寿”、“万人长跑赛”以及大型音乐焰火晚会等。毛泽东的多位后人也返乡,令至韶山再现人潮。

怀念毛时代人人平等

由于连日人潮涌涌,韶山市不得不宣布对部份路段实行交通管制,有些路段要封锁。有前往朝圣的内地网民在网上发言论指,很多人朝拜毛泽东不是因为怀念,而是出于“忧患意识”,因为毛时代虽然生活清贫,但社会稳定,人人平等,“现在的社会,就等第二个毛泽东出世了!”

毛泽东女儿李敏:现在我已经彻底的平民化了

毛泽东女儿李敏。 淮黎霞 摄

著名抗战将领亲属12月20日在四川大邑县安仁镇建川博物馆中国壮士群雕广场缅怀先辈。图为李敏携女儿孔东梅在毛泽东塑像前合影。淮黎霞 摄

十二月二十六日,中国一代伟人毛泽东诞辰的日子。

在此之际,记者专访了毛泽东的女儿李敏。她着装朴素,留着五六十年代的那种短发;她白白净净,一说话就微微一笑;她和蔼可亲,像一个慈祥的母亲。

每逢这一天,毛泽东的爱女李敏总有一种异样的感觉。她朦胧之中感觉到父亲就在眼前,总想仔细看看离别三十多年的父亲现在是什么样子,心中充满无尽的思念。

三十年来,每逢九月九日和十二月二十六日,李敏和妹妹李讷等亲属总要聚在一起到天安门广场的毛主席纪念堂去看父亲。

尽管李敏今年已七十岁了,但任何事情她尽量自己做,不给儿女们增加麻烦。她对记者说:“我眼睛不好,很少出门,不过多的会客,就在家里的厅里走动做一些锻炼。我每天必看新闻联播和军事频道,再看看有关农业节目。喜欢听听音乐,但喜欢听老歌和红歌,现在年轻人唱的流行歌曲听起来不习惯。”

一九三六年冬天,毛泽东和贺子珍的女儿李敏出生在陕北的宝安县一间破旧的窑洞里,刚出生的李敏又瘦又小,邓颖超看见后心中顿生怜爱,随口说了一句“真是个小娇娇呀”毛泽东听后,便给女儿取名娇娇。

李敏对记者回忆说,她四岁时,去莫斯科与妈妈贺子珍生活在一起,回国后,成了只会讲俄语的洋娃娃。她在父亲身边,中南海里度过了幸福的青少年时代。

她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先后在国防科委、解放军总政治部工作,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一九五九年李敏与同窗孔令华结为夫妻,毛泽东亲自参加主持了婚礼,并频频举杯与来宾敬酒,场面非常热烈。

李敏记得,一九七六年九月,那个非正常的年代,当她被允许见到爸爸时,爸爸已经是生命垂危,气息微弱,但神智清醒,爸爸认出了女儿,拉着她的手,断断续续地说:“娇娇你来…看我了…娇娇你怎么不常来看爸爸呀?”听了这话,李敏大哭一场,想告诉爸爸不是她不想来,而是有人不让她来,但她还是克制住了。

这是李敏最后一次见到父亲——毛泽东。

李敏对记者说,今年十月十七日,她去了一趟江西,到永新县参加生母贺子珍纪念馆落成典礼。她说:“这是一次终生难忘的行程,我看到十里八乡的老?l们都赶来了,在爸爸妈妈的雕像前,我凝视着,凝视着,眼里含满了泪水,我觉得我和他们团聚了。那天,天上小雨下着,我的泪水流着,我站立在爸爸妈妈面前,久久地、久久地不愿离去。

李敏说,妈妈贺子珍一生遭遇传奇又坎坷。所以,我很想为妈妈做点什么,今年永新县投资八百万元人民币为妈妈塑雕像,建纪念馆,帮我实现了这个愿望,我很高兴。

李敏接着说,纪念馆前有爸爸妈妈两个人的合雕像,再现了妈妈“永新一枝花”、“双枪女将”的风采。纪念馆里还有妈妈生前用过的收音机、电视机、轮椅等遗物。

现在,李敏育有一双儿女,儿子孔继宁从事传媒业。爱女孔东梅在北京开了“菊香书屋”,这个书屋的名字是当年毛泽东在中南海故居的名字。

李敏和记者谈起父亲的家教,她说,从小父亲就教导我,穿衣要艰苦朴素和普通百姓一样生活。我从小就牢记这一点。现在我已经彻底的平民化了,我如果上街,去公园,根本没人认出我是毛泽东的女儿。

说到这,李敏脸上又露出慈祥的微笑,采访从头到尾,她一直这样微笑着,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了,这就是毛泽东的女儿——李敏。 (记者 淮黎霞)
( 新华网 )

毛泽东担心子女成为“汉献帝”


有一次,毛泽东同湖北省委秘书长梅白谈起领导干部子女的教育问题。毛泽东问梅白:你记得曹操评汉献帝的话吗?梅白答道:记得。有这样两句:“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毛泽东称赞说:不错,你读书不少。现在有些高级干部的子女也是“汉献帝”,“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娇生惯养,吃不得苦,是温室里的花朵,有些是“阿斗”呀。中央、省级机关的托儿所、幼儿园、部队的八一小学,孩子们相互之间比坐的是什么汽车来的,爸爸干什么,看谁的官大。这样不是从小培养一批贵族少爷吗?这使我很担心呀!
毛泽东的两个女儿李敏和李讷都出生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敏”与“讷”则出于《论语》中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从给女儿起的名字中,可以体会出毛泽东是希望自己的女儿长大要做多干实事、少说空话的人。就是对这两个爱女,毛泽东丝毫不溺爱,总是让她们在各种艰苦的环境中锻炼,过普通人的生活,从不允许搞特殊化。
建国初的某一天,毛泽东有一次散步时问卫士长李银桥:“你的感觉是李敏好还是李讷好呢?”李银桥说:“都很好,她们没有某些高干子女那种容易表现出的优越感,她们要求自己严格,有上进心。”毛泽东摇了摇头说:“我看她们不如你们有出息,也不如你们有前途。她们比你们吃的苦少,能吃苦的人才能有出息。”李银桥说:“主席,你还想叫孩子们怎么吃苦?她们可是比普通人家的子女吃苦多多了!”毛泽东又摇头:“你说得不对。你讲吃苦的时候思想不对头,因为你首先想到她们是我的女儿,所以你给她们定了一个不同于一般人家子女的标准。她们不就是吃大食堂吗?大食堂的伙食要比多数农民家的伙食好,难道不是这样吗?”
1947年冬天,毛泽东转战陕北来到杨家沟时,吃粮非常困难,基本上是吃晋绥军区老根据地支援陕北的黑豆。小李讷看到大家的嘴都是黑的,好奇地笑了,对毛泽东说:“爸爸你看,阿姨、叔叔们的嘴都是黑的。”毛泽东对她说:“你不要笑,前方解放军叔叔就是靠吃黑豆打胜仗呀。黑豆好吃,吃了黑豆也能长胖长高。你也应该带上碗筷和阿姨一块去吃黑豆饭。”
李敏和李讷进北师大附中学习,毛泽东让保健医生王鹤滨带她们去报名。学生注册表上有一项要填写家长的姓名。当王鹤滨请示毛泽东时,毛泽东看都没看,就说:“你带去,就填你的名字嘛。”毛泽东是担心填上自己的名字后,会给学校增加精神负担,或搞特殊待遇。
李敏和李讷考上大学后,吃住都在学校里,与大家一样睡上下铺,吃清淡的菜,一样挤公共汽车,只有周末才回一趟家。由于学校离家远,卫士们担心女孩子走夜路不安全,便瞒着毛泽东派车去接。先将车子停到僻静处,然后进校找人,出了学校悄悄坐车回家。毛泽东得知此事后,严厉批评了卫士们。卫士们争辩:“天太黑,女孩子走夜路不安全……”
毛泽东便厉声说道:“别人的孩子就不是孩子了,别人的孩子能自己回家,我的孩子为什么就不行?”不管卫士们如何争辩,毛泽东不容置疑地命令:“不许接,说过就要照办,让她们自己骑车子回来。”
1960年,正是国家经济最困难的时候,李讷很少回家。一次卫士尹荆山去看望李讷,小尹看李讷脸色不好,便关切地问是否病了?李纳不好意思地小声说:“尹叔叔,我确实很饿……”李银桥听了小尹的汇报后,心中很难过,他搞了一包饼干送给李讷。李讷怕让别人看见,匆匆填了两块在嘴里,把其余的包好,准备慢慢享用。李银桥看着不忍,说:“吃吧,我还给你送。”毛泽东知道后,非常生气:“三令五申,为什么还要搞特殊化?”“别的家长也给孩子送东西……”李银桥小声解释。“别人可以送,我的孩子一块饼干也不许送!”毛泽东拍着桌子,大声说道:“谁叫她是毛泽东的女儿!”
事后,毛泽东意味深长地说:“我心里也不好受。我是国家干部,国家按规定给我一定待遇。她是学生,按规定不该享受的就不能享受。还是那句话,谁叫她是毛泽东的女儿呢。还是恪守本分的好,现在这种形势尤其要严格!”
毛泽东担心干部子女成为“汉献帝”,他是把干部子女尤其是高级干部子女的教育问题,提高到关系社会主义事业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的。
(《环球视野》摘自第144期《人物》)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