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新书:世界是平的吗?
世界是平的吗?
序言
梁晓出书,命我作序,诚惶诚恐。
时至今日,早已自认有点活得跟不上趟了 — 许多事情既看不大懂,也想不大明白。试想那出书之事,撂在早年一直被自己看得有些郑重得近乎神圣,想象作者动笔之前应熏香沐浴,字斟句酌,生怕千虑一失,百密一疏,招致骂名倒还事小,如若谬种流传,贻误他人,却绝对会成为难以解脱的负担。
写书尚且如此,更何况为人作序?
然而如今的世界,已是绝然不同了。各色人等,各种题材,或纵论天下,指点江山;或针头线脑,鸡零狗碎;或深思熟虑,广引博征;或白天发臆症,晚上做噩梦,均可累月积年,编排成文。无论何人,无论其出身、背景、学历、声望,只要自认为有益于世人,只要与出版商谈好题材,只要写够了句子,凑够了银子,就可以结集出版了。
出书的变化,使我不得不努力提升对于当前世界的认识:这世界真是变得「平」了。
初识梁晓,是在上个世纪末的1997年。当时,笔者供职的集团公司人事部送来几位中山大学的研究生,在我这里实习。那时的梁晓,意气风发,灵气四溢。先在王小强博士的麾下参与一系列重要课题的调研。随后,又在亚洲金融危机时期,直接协助我参与了所在集团债务和管理重组的极为艰巨复杂且繁重的工作。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我所在的集团公司曾经演绎了香港历史上最为神奇的故事:以两百万美元起家,短短十几年,超越了无数香港的百年老店,一跃成为名震香江的五大红筹公司之一,旗下管理着五家香港上市公司,愈万受雇员工和近千亿的资产……。无尽的桂冠和荣耀,1997年,正是这个集团公司最为辉煌的时刻。然而,金融风暴狂飙突降,庞然大物轰然倒地。
为了应对这突如其来的危局,我受命协调集团的重组工作。在前后约两年时间里,外对两百多家国际上大大小小咄咄逼人的追债银行,内面集团内几百家形形色色状态各异的下属企业,纵横捭阖,声色俱厉,外加磕头作揖,总算获得了一个还算说得过去的了结。而在此过程中,梁晓可以算是我一位十分倚重的助手。
我相信,以梁晓的专业背景和工作性质,这一段工作的经历,为她观察世界提供了极为有利的视角。在这一过程中,梁晓亲眼目睹了原本渔歌互答、波澜不惊的大海是怎样在瞬时间掀起了惊天骇浪,目睹并亲身体会了金融风暴给香港社会各层面所带来的突如奇来的破坏和难以抗拒的冲击。在这一过程中,梁晓还有机会置身于最为鲜活最为典型的案例之中,对这些案例进行最直接深入的观察和剖析。应该说,这是一种十分难得的生活积淀。以此为基础,可以使她对于当前世上盛行的种种经济理论、经济假想,以及源于这些理论或假想的种种经济政策,有更为独特的理解和他人难以企及的深刻认识。
时光荏苒,一转眼,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竟已是十年前的事情了。
十年时间,世界又发生了十分巨大的变化。香港,已然从浩劫后的残局中重新站立了起来,其GDP值取得了40%以上的增长,其股市更是逼近两万九千点高位,远远超过1997年金融危机前的最高水平。中国大陆的经济,更是取得了让世人瞩目的业绩,除了GDP的年增长始终保持在10%的水平之外,中国政府持有的一万多亿外汇储备,已然是十年前的十倍,名列世界各国之首。变化的中国大陆和香港,是置身于一个同样迅速变化的世界里的。美国著名新闻人托马斯‧佛里德曼的名著《世界是平的》,是对这些变化进行颇有趣味描述的最具名气的一部著作。笔者曾跟风赶潮,对这本书作过浏览,无论如何,书中对于铲平世界的十辆「推土机」,尤其是对于PC、窗口技术、网络技术的分析和描述,对于外包、岸外生产以及供应链、内包的描述,都给人以无尽的回味和深刻的启示。
然而,人们能否由此就认同「世界是平的」呢?阅读梁晓的著作,使我同时又感受到了一种不同的视角和分析,尤其在读最后两章时,竟不由得产生了一种略带滑稽的猜想:是否出于谦虚的原因,才使佛里德曼先生没有把美国政府和两院,列作本应名列前茅的「推土机」?
梁晓书中所讨论的问题涉猎甚广,涉及大量深奥的理论和复杂的运作,以笔者之浅见,恐远非一两本书可以说得清楚。然而,笔者愿借此机会向有缘在此相聚的读者建议:无论你对本书的观点认同与否,请为我们的国家和人民祈福吧,因为我相信,等待我们国家和人民的路,注定不会平坦。
康典
2007年10月于武夷山
作者的话
21世纪,世界到底是不是平的?
索罗斯说,「全球资本主义的突出特征是资本的自由流动。」1 「20/80的社会」没有拐点,正因为金融「世界是平的」,金融资本可以水银泄地,全球洗劫;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却是最不平的。〈「20/80的社会」〉可算是1998年《全球化陷阱》的读书笔记。十年过去,「投机赌博新经济」下,「全球化陷阱」的面目益发狰狞。重新审视和深入挖掘此篇提出的问题,作为全书的引子。
因为「世界是平的」,「大鳄们」可以在印度尼西亚来去自如地「卷钱」;印度尼西亚火烧眉毛,还要强吞IMF的「猛药」。短短两年,两亿多人口的大国分裂。〈印度尼西亚:从金融危机到国家分裂〉最初成文于1998年6月,2 经过十年时间的考验,文中的基本逻辑不仅没有过时,灾难性后果越发严重:东帝汶独立还不算完,主张亚齐省从印度尼西亚分裂的「自由亚齐运动」,成了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的热门候选之一。经济学界对IMF的批评倒是越来越多,「墙倒众人推」了。「中等发展中国家」印度尼西亚的教训,前车覆,后车鉴。
要想防范金融风险,只有不玩「世界是平的」了。人民币从一开始就不可自由兑换,马哈蒂尔当机立断实施金融管制,香港没有中央银行,不直接发货币,都得庄家下场,最后闹个人去楼空。〈香港:「锈住提款机」〉,并不是简单地对十年前亚洲金融危机、尤其是港府~国际炒家大战进行回顾。市场经济发达、「积极不干预」的香港,前有港府断然入市和「七招30式」,后有大陆红筹重组注资和人民币坚持不贬值,打跑了赌客,为国际资本流动制造了摩擦,正是被金融「世界是平的」逼出来的绝地反击。
美国客服电话,印度小姐接听,「世界是平的」;说资源,不是平的,集中掌握在少数国家、少数公司手上。〈石油:不全是经济〉,初稿为笔者与冯英伦合写之《香港传真》No.2006~6,现加入新的数据和统计数据,重新改写而成。
〈美国:「永久性战争经济」〉,说的是刺激美国经济景气的重要手段。产业转移,高科技集中,军工「世界不是平的」,才能保证以美国为中心、产业资本跨国投资和金融资本跨国投机的「世界是平的」。
〈民众储蓄太少,还是政府军费太多?〉都说美国人不储蓄,他们的财富却迅猛增长。实际上,是美国政府在「非理性消费」。
〈谁来养活美国﹖〉说的是新「三角贸易」:亚洲为跨国公司加工生产,消费品输回美国算进口;亚洲储备则回流购买大量美元债券,弥补美国财政赤字;美国抓住军工产业不放,以「反恐」的名义消费军工产品,控制中东和中亚的石油资源。成就一个完整的「世界大循环」。
〈07~08年中美关系急转直下?〉不是杞人忧天。最初针对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发《香港传真》No.2007~1。随后,美国开始在汇率、商品贸易、服务贸易、贸易赤字、食品安全等题材上,连环组合,密集出击,最终的目的,还是要逼人民币汇率市场调节和中国开放金融市场。国际金融大鳄「卷钱」,要求资本流动「世界是平的」,这才是「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确切含义。
衷心感谢王小强博士,从1997年开始指导我真正迈入研究领域。本书从构思,到写作,最后编撰成册,经过了与他无数次的讨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炼出「锈住提款机」、「永久性战争经济」、新「三角贸易」等等概念。甚至可以说,整个过程都是在他的启发和激励下完成的。感谢康典先生,十年来一直鼓励我做研究,如今还拨冗为这本小书作了序。感谢许多支持我们研究工作的领导和前辈,他们的肯定,增强了我继续深入研究探索的信心。感谢杨莹、石丽萍、李玉娥,为本书的出版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
最后,要特别借此机会感谢一位年仅七岁的小女孩,我的女儿钰然。她坚强而独立,一年来努力适应了从内地到香港、从幼儿园到小学、从家人环绕到只有妈妈陪在身边的巨大变化;却又不失天真可爱,不断催促和鼓励我尽快完成这本书,只为她已答应送给广州的老师。每当陷于艰难的思路调整和文字修改时,我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她聪慧的大眼睛和稚气的笑容。也要感谢我的父亲,以及帮助过我的亲人和朋友,没有他们的支持和鼓励,我很难坚持在香港做研究工作。
笔者本人对书中的观点和错误负责。
2007年11月于香港
1 乔治‧索罗斯:《开放社会 — 改革全球资本主义》第191页。
2 粤海金融控股研究部:《香港联系汇率保卫战》第163~180页。基于当时的事态发展,对印度尼西亚危机恶性循环的逻辑分析,还只到政治危机这一层。
|
价格: ¥68.00
ISBN: 978-988-99725-8-5
作者: 梁晓
出版日期: 2007年12月
总序﹕南怀瑾
序言:康典
作者的话
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全球经济一体化。畅销书《世界是平的》,以各国文字世界流行。跨国公司全球采购,企业家满世界发财,资本流动造成金融危机,互联网黑客传播病毒,世界是平的……贫者越贫,富者越富,世界是平的……反恐战争越反越恐,自杀炸弹天天不断、处处发生,世界是平的……
平产生不平,不平带来平。究竟是平还是不平?手舞足蹈歌舞升平之余,还得看看这本书深入浅出的理性分析。
【内容要点】
☆ 全球经济一体化最厉害的是金融,金融危机后没有任何制度改善,资本自由流动让全球一体两极分化;
☆ 石油等战略要害领域,绝非市场经济;
☆ 战争经济带来美国的繁荣,同时维系美元霸权和对战略资源的控制;
☆ 亚洲国家廉价劳动为美国提供廉价产品,辛辛苦苦赚点外汇,再买低回报美国债券,补贴美国;
☆ 金融危机中,印度尼西亚政治颠覆、国家分裂,香港政府被迫“庄家下场”,马来西亚不得不外汇管制;
☆ 当前中国经济股市、楼市泡沫,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来自不断升值,迫近中国的金融危机无法避免;
☆ 北水南调的股市直通车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而且可能造成社会不稳定;
☆ 香港金融越发展,贫富两极分化越严重。
【本书特色】
☆ 政经热点,学术前沿;
☆ 十年磨一剑,亚洲金融危机风口浪尖上历练出的研究成果;
☆ 关注人民币汇率急升,股市、楼市泡沫,中国难逃金融危机?
梁晓
1998年获广州中山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亚洲金融风暴期间,在香港亲身经历粤海系红筹公司盛极而衰、继而重组的全过程,完成数十篇《香港传真》,合着有《香港联系汇率保卫战》(1999)。中信泰富政治暨经济研究部助理经理,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第一章 「20/80的社会」— 全球化的冲击,现代化的陷阱
1.1 全球化的冲击
1.2 全球化如何成了「陷阱」?
1.3 「20/80的社会」,仍然没有拐点
1.4 「投机赌博新经济」下的全球化
第二章 印度尼西亚:从金融危机到国家分裂
2.1 金融危机
2.2 经济危机
2.3 社会动乱
2.4 政权颠覆
2.5 国家分裂
2.6 IMF在印度尼西亚局势演变中的作用
2.7 印度尼西亚之变发人深省
第三章 香港:「锈住提款机」
3.1 金融危机山雨欲来
3.2 与金融息息相关的「正反馈」循环
3.3 香港政府庄家下场「打大鳄」
3.4 锈住「提款机」的政策组合
3.5 没有新外资进入,香港经济难有起色
第四章 石油:不全是经济
4.1 石油,不全是经济
4.2 石油资源,有钱买不来
4.3 油价阴谋论与战略石油储备
4.4 东海,并非一般领土纠纷
第五章 美国:「永久性战争经济」
5.1 美国经济虚拟化?
5.2 发展中国家的「非工业化」
5.3 大规模集中的高科技产业
5.4 美国的「永久性战争经济」
5.5 长短期利率倒挂之谜?
5.6 「军事化社会」安定团结
5.7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第六章 民众储蓄太少,还是政府军费太多?
6.1 「储蓄」不等于存款
6.2 高负债的是美国政府
第七章 谁来养活美国?
7.1 东亚「高储蓄两难」与美国不储蓄不难
7.2 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
7.3 产业转移与美国贸易赤字
7.4 谁来养活美国?
第八章 07~08年中美关系急转直下?
8.1 「不对等」的战略对话
8.2 直接面对美国社会
8.3 「大进大出」难以为继
8.4 来自外围的信号?
8.5 零敲碎打为零存整取?
8.6 中美关系急转直下?
结语
附录一:香港金融中心和两极分化
附录二:升值压力来自不断升值
图表目录
图~1:印度尼西亚汇率下跌与外债增加的循环
图~2:印度尼西亚汇率下跌与通货膨胀的循环
图~3:印度尼西亚危机的逐层递进
图~4:香港股市、楼市和钱市之间的“正反馈”循环
图~5:国际原油价格变化(WTI Spot Price),2004年1月~2007年10月
图~6:国际原油价格与石油生产量、消费量的关系对比,1970~2006年
图~7:国际石油生产~消费量差额与油价的关系,1970~2006年
图~8:国际石油消费量及油价散布图,1970~2006年
图~9:国际石油生产~消费量差额与油价散布图,1970~2006年
图~10:钓鱼岛、冲鸟礁示意图
图~11:美国国防预算、财政收支差额与联邦基金利率对比,2000~2006年
图~12:美国GDP增长和失业率比较,1987~2007年第2季度
图~13:美国短期及长期利率走势,1994年1月~2007年6月
图~14:美国国债总额,1940~2005年
图~15:美国GDP增长率与财政赤字(盈余)比较,1980~2006年
图~16:美国国防开支与财政赤字(盈余)比较,1980~2006年(亿美元)
图~17:货币博弈参与的新“三角贸易”之逻辑流程
图~18:日元汇率与日本对汇市的频繁干预,2003~2004年
附图~1:香港GDP与领综援个案,1994~2006年
附图~2:日本股市TOPIX指数与日元兑美元汇率的对比,1981~2006年
表~1:世界各国的金融危机,1975~1997年(%)
表~2:印度尼西亚外债分布,1998年4月(亿美元)
表~3:各大银行对印度尼西亚的贷款,1998年4月(百万美元)
表~4:金融危机最严重五国的私人和官方资本流动比较,1996~1998年(亿美元)
表~5:金融风暴前后香港经济主要指标比较
表~6:香港公司注册数和变化,1995~1998财政年度(家)
表~7:港府入市后的港股成交量和恒生指数,1998年8月
表~8:当日香港股市成交量最大的十支股票,1998年8月28日
表~9:香港银行不合格贷款情况预测,1998~1999年(%)
表~10:香港金融风暴中红筹股惨跌,1998年8月12日(港元,按跌幅排列)
表~11:香港的GDP增长率和失业率,1997~2006年(%)
表~12:世界军火市场份额,1987、1992~2004年(%)
表~13:美国制造业产出、就业人数及占整体经济的比重,1987~2005年
表~14:美国的消费、投资、净出口和政府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2001~2006年(%)
表~15:国外私人投资者购买的美国资产,1996~2000年(十亿美元)
表~16:部分国家(地区)的消费支出与社会保障程度比较,2003年
表~17:持有美国政府债券最多的十个国家(地区)(亿美元)
表~18:各国(地区)官方外汇储备排名,2007年9月(亿美元)
表~19:中国历年外汇储备数据,1981~2007年9月(亿美元)
表~20:各国(地区)投资美国各类证券情况,2006年6月30日(亿美元)
附表~1:香港人均本地生产总值,1997~2006年
附表~2:按组别划分的香港家庭月收入中位数,1996~2006年
附表~3:李兆基投资的部分新股(港元)
附表~4:日本实际GDP增长率和日美贸易顺差,1989~2000年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