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的国内阶级矛盾简析

火烧 2007-12-11 00:00:00 网友杂谈 1031
文章分析第一次鸦片战争背后的阶级矛盾,探讨清政府与英国资产阶级的冲突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揭示战争失败原因及对社会的影响。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阶级矛盾分析
<<国内革命战争国际环境的小考查>>中主要考查了国际环境,用战争的办法来解决社会矛盾,无论如何对一个国家、民族来讲也不是什么让人高兴的事情。战争要杀人,要攻城掠地,杀人盈野,充满了民族仇恨和阶级仇恨......中国历史上有几种形式的战争,农民起义、统治阶级和统治集团内部的战争、民族战争、国家之间的战争,这些战争总的可以分为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
一个社会到什么程度非得用战争来解决问题呢?我们要历史的考查和分析战争的成因,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鸦片战争,是由于英国的不法商人向中国走私毒品和林则徐禁烟引发的,作为战争的一方,清政府进行的战争无疑正义的,但是正义的战争也未必就能取得胜利,因为这次正义的战争是由一个落后的统治阶级满清地主阶级领导的,是中清两国之间进行的“正规战争”,满清地主阶级最后割地赔款了事。
满清地主阶级和英国的资产阶级之所以能达成和平条约,这是因为,他们之间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他们之间都是统治阶级,这次战争没有人民的参加,属于皇帝和女王之间的战争,女王因为税收少了,出现了贸易的不平衡,皇帝则是因为瞧到将来,没有可充饷之银和可防敌之兵动摇自已统治的原因派林则徐到广东去禁烟的。
满清地主阶级为什么不动员人民进行战争呢?动员人民进行战争固然可以把英国侵略者打败,但是战争是胜利了,也让人民瞧清了统治阶级的腐败无能,人民瞧清了统治阶级的腐败无能的结果就是满清地主阶级自已有可能已经武装起来的人民赶下台。
满清地主阶级本来就是中华民族之中的一个小民族,小民族要统治一个庞大的汉族,这本来就已经是一件非常头痛的事情。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满清地主阶级和中华民族之间有不可调和的矛盾,满清地主阶级和汉族地主阶级之间也存在矛盾,满清地主阶级之所以能入主中原,经治全中国,是利用了汉族地主阶级和汉族人民之间的矛盾。
也就是说满清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比较小,所能用的本民族军队也不多,而这时的八旗军已经不太能用了,由于近代武器的发展,以前悍勇的少数民族的骑兵在野战中已经不是太有优势。
满清前两代皇帝在开国的战争都是被明朝的西洋大炮所伤,如果不是明末的农民起义李自成逼死了明朝的崇真皇帝朱由检,满清是没有机会入主中原的。
历史上,少数民族在全中国建立全国性的政权这是第二次,第一次是元朝,元朝的统治80多年就被推翻了。要想长期保持自已的政权,就要有一只勇武善战的军队,而且这只军队的主要部分是要由本民族的人员构成的。满清贵族入主中原的主要军队八旗兵最多时也没有超过20万人,到了1840年前后,这支军队在英国军队面前已经谈不上什么战斗力。
满清贵族要想长期保持自已本民族军队的战斗力,是不能通过训练、秋操、军事演习来进行的,只能是实战。而实战又会消损掉宝贵的本民族军事资源,因为资源本来就不多,而不进行实战,军队的战斗力是无法保持的,总之是无药可治了。
清朝的统治是由一小部分的满、蒙、汉贵族为上层,以汉族地主阶级为中下层的剥削阶级的联合反动统治。汉族地主阶级为中下层的剥削阶级,具有着天然的、自然的、必然的夺取最高统治权的倾向,汉族地主阶级时时的偷视着上层的一举一动,时时的准备着上演一出逼宫大戏。
清朝的统治者贪图享受,得过且过,满、蒙、汉贵族上层90%的人都是这样,没有人去为国尽心尽力的想一些事情、做一些事情来缓和各种阶级矛盾,如果皇帝本人再贪图享受、不理政事,那么这个王朝就有危险了。

做为被压迫的劳动人民,大多数是得过且过、安份守已的良民,什么是良民呢?就是接受了统治阶级的思想,可以接受统治,虽然不是志愿但也不得不接受苛捐杂税,出钱、出人来替统治者卖命,并力图在为统治阶级卖命的过程中得到一些小的利益,过上还能过得去的生活。
如果没有毒品的输入,清朝的小农经济还可以维持一阵子。由于赔款,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就算是朝廷从财政收入里出这笔钱,或者是由地主阶级志愿为国分担的,一样要由劳动人民来负担。做为主要当时的硬通货白银的不断流失,导致了劳动人民收入的实际下降。这是因为银子少了,银子和其它产品的交换过程中银价提高了,劳动人民要给朝廷交税,就得出卖劳动产品,假设,以前卖200斤大米就可以交完税,200斤大米合33克白银(2007年银价),那么由于银价的上涨,就不得不多交200斤大米。而这200斤大米是劳动人民的口粮,所以劳动人民的生活由于银价的上涨,实际生活水平下降了,处于饥饿的边上,一旦处于饥饿的边上,那么这个国家就要乱了。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