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代观察

“跨国公司”:中国的狼朋友

火烧 2007-11-23 00:00:00 时代观察 1025
文章分析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策略,探讨本土品牌崛起与外企收购趋势,揭示中外企业竞争与合作现状,聚焦高科技企业并购现象。

“跨国公司”:中国的狼朋友

作者:文/潘  礼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中外合资蜜月期的结束,中国改革所依赖的理论路径被各式各样的负面现实击穿

    从近期娃哈哈与达能、武钢与阿尔斯通、苏泊尔与塞伯等一系列收购案中可以看出,本土品牌在今天已变得日益重要,连跨国公司都明白它们的潜在价值,纷纷伸出橄榄枝。一个个优秀本土企业,变成了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一个棋子;有关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所作所为,已越来越成为中国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外企业一系列纠合,呈现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景况。FDI增幅下降,让曾经对招商引资情有独钟的中国人百感交集,五味杂陈。

    改革开放之初,国内理论界盛行“合资至上论”。“建立合营企业是体现互利原则并把跨国公司的不利影响减低到最小程度的较好形式”,这样的论调充斥了理论界,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中外合资蜜月期的结束,中国改革所依赖的理论路径被各式各样的负面现实击穿,这种合资方式就变得越来越为人所不齿。最突出的表现应该是目前尚未结束的娃哈哈和达能之间的纠纷。

    于是,早在几年前,中外合资的方式逐渐开始被外国独资公司取代,外国独资公司对中国公司的并购也由此成为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新战略。正如去年6月27日出版《每日工业快讯》报道所说,“如果不能打败它,就收购它吧”。这已成为高科技跨国企业在中国面临本土公司激烈竞争时津津乐道的经典策略。
为什么外国独资企业热衷收购中国的本土企业?尤其是本土高科技企业?麦肯锡咨询公司对1000家中国高科技公司进行的调查透露出了这一秘密。该份调查显示,中国这些本土企业的平均增长速度是跨国企业的3倍。这主要是中国企业更注重中低端产品的市场开发,所以,对偏爱高端技术的跨国公司来说,收购中国这些本土企业,不但可以直接提高自己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也可以很好地填补产品组合空白,不必担心并购后的产品重合。

    国际巨头一直在关注和评估,中国的崛起对于整个世界经济到底会有哪些决定性影响?这里面有乐观的成分,比如去年7月18日英国《金融时报》称:只有“四国集团”(Group of Four)才能挽救世界经济。这一观点认为,只有由美国、欧元区、日本和中国组成的“四国集团”,才能更好地解决全球失衡问题。“四国集团”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们是全球最大的四个经济体,更为重要的是,全球经济有序的调整需要这四方各自采取具体行动,而不只是此前认为的这是美国和中国带来的问题。

    正是这样的一种判断,2007年的G8会议,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BRIC)这些巨大的新兴经济体对全球的影响,被放在了异乎寻常的重要位置。

    中国何去何从也由此成为举世瞩目的事情。中国经济的成长性尤其是中国在吸引外资方面的变化,自然就成了国际舆论嚼舌头的目标。去年7月,韩国三星经济研究所发表分析报告称,由于持续的高储蓄率和经常项目收支盈余增加,中国的投资资金充裕。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向外商提供优惠政策的必要性在减弱。中国政府开始强调对劳资关系的监督,要求外企与中国企业一样遵守《劳动法》,在审批外商投资和增资时,中国政府提出了转让技术和设立研究中心等附加条件。三星经济研究所首席研究员郑相恩表示,中国这种政策变化是市场经济改革的延伸,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其实,在这些强硬的举措后面,包含着一些让中国人悲喜交加的事实。中国社会早就看到,在中国自豪地宣称成为“世界工厂”的同时,中国也正在沦为全人类的垃圾场甚至飞地。在这一进程中,跨国公司起到了非常恶劣的作用:很大程度上,跨国公司将西方文化最为龌龊的成分在中国发扬光大,很多跨国公司在宗主国法律绝对不能允许的企业行为,却在中国大行其道。很多外资企业之所以到中国来,不是为了别的,就是冲着可以在中国无法无天。而许多主管部门在招商引资方面,一度可以说是中国崇洋媚外的急先锋。甚至直到现在,一些关键性部委依然对外商情有独钟,坚持为外商大开方便之门。

    具体到一些行业来看,情况也就耐人寻味了。去年5月22日,朗盛公司董事会主席贺德满博士(Dr.Heitmann)宣布,将全面加强亚洲市场策略。“仅在今年就有三个全新的生产项目在中国投入运营,因此会明显加强我们在中国的利润增长”。不止是朗盛,拜耳、巴斯夫、帝斯曼DSM等几乎所有世界化工巨头,都把目光聚焦到中国这个新兴市场。贺德满表示:“我们的亚洲策略赢得了投资者的信任。”朗盛的战略是,向中国进行投资,同时逐步削减西欧和美国的员工数量及其他成本,以便实现其向股东承诺的每年节省1.6亿欧元的目标。2006年,朗盛有4家新厂在中国投产。朗盛集团大中华区总裁王永利表示,从朗盛的发展版图上看,目前在整个大中华地区,无论是从销售额还是从员工数额来说,中国的增长都是全球最快的。朗盛所辖17个业务部门在中国都开展了业务。2005年亚太地区销售额占其全球销售总额的16%。2007年4月27日,朗盛在无锡投资2000万欧元兴建的一条高性能工程塑料生产线正式投产。公司从技术方面来说,目前很多研发还是在德国,但未来不管是员工人数还是技术都会越来越多地转移到亚洲来。与朗盛一样,众多化工巨头都看到了中国机会。拜耳新材料更不讳言,它们的成功支柱就是中国。

    采矿设备领域也同样照方抓药。2006年4月,全球最大的煤炭开采设备供应商之一的Joy Global,获得了其在华建厂的首张执照,这家坐落于天津的工厂已于2007年年初投产。此次建厂是Joy Global提高在华销量计划的一部分,它们的目标是将在华销售额从2005年的1.7亿美元提升至2010年的5亿美元。中国当前煤矿伤亡事故频发及采煤效率低下,引起了政府的担忧,正积极推进煤炭行业的改革重组。预计未来几年,中国将关闭更多能效低下且存在安全问题的小型煤矿,转而组建一些大型煤炭生产集团。在此背景下,对高端采矿设备的需求也相应上升,而国内的相关设备供应商无法满足此类需求,这就给海外生产商提供了抢占市场立足点的机会。面对中国不断扩大的采矿设备市场,许多外国公司都跃跃欲试。除Joy Global外,德国的DBT Group、Eickhoff Corp.、瑞典的Sandvik Mining and Construction Ltd.及其他一些大型国际采煤设备生产商,都已设法进入了中国市场。

    因收购徐工而在中国声名远播的凯雷,让中国人领教了什么叫做私募基金及其呼风唤雨的巨大能量。同样,国际著名巨擘也在华展开了声势浩大的攻城略地。去年7月20日,沃尔沃集团中国区一位高层证实,沃尔沃正在与山东临工机械有限公司(下称“山东临工”)就合作一事展开谈判。而山东临工相关人士也承认了与沃尔沃正在洽谈相关合作。并透露,几大海外巨头都曾来过山东临工,就各类合作展开过探讨。其中包括了卡特彼勒、小松等公司。实际上,沃尔沃除了和山东临工接触外,也在和柳工和厦工等多家公司接触。

    “美国该做的事情就是商业。”这是美国总统卡尔文.柯立芝让人记住的一句名言。1922年,当他在一次国会演讲中如此说时,全世界都以为他在开玩笑。但当历史走到今日,商业力量对这个世界的控制已经变成了事实。有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前100大经济体中,51个是企业,只有49个是国家。通用和福特公司的营业额比所有非洲国家的GDP总和还要高;比尔.盖茨一个人的净资产相当于美国一半家庭的资产总和。当今一些跨国公司的经济规模足以与国家抗衡,全球最大的6家跨国公司,其年营业额均在1100亿美元以上,而GDP超过这个数字的国家仅有21个。在当今西方的政治经济学上,出现了“公司国家”的新概念,公司即国家,国家即公司,国家在公共议题上的相对自主性已然让位于大公司的利益诉求。

    面对富可敌国的跨国公司,中国人不得不一退再退,形成了人们通常称之为“外企在中国的灰色生存”这种让全世界都匪夷所思的内外有别的市场主体差异化格局。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