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模式再临深渊
印度模式再临深渊
辛桦
2007年10月17日,印度股市大跌,开盘暴跌1700点之后在大盘跌停板的情况下停市一小时。当日回抽以-1.76%收盘,之后再于18日和19日连续下挫,分别为-3.83%和-2.44%。从K线看有做头部的迹象。因为2006年6月21日印度爆发过一次股市危机,当时的情况更为危险,因此这次应该算是再临深渊。
上次印度金融危机时笔者作了一番功课,其中一些结果现在拿出来再回顾一下,是有意义的。
首先笔者对于中印两国的发展模式作了研究,探讨了印度发展模式,认为印度模式不是通常宣传的什么第三产业IT外包的模式,而是通过开放金融业借助股市楼市拉动GDP增长的模式。这点应该说是更符合实际,是一个比较值得探讨的课题。当时笔者从印度2003年GDP神秘的三级跳分析认为印度借助股市扩张连续三年达到300%,是拉动GDP增长的真正原因。见《再谈中印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1]。
2003年印度GDP数值为什么大幅改动?
2003年4月21日印度储备银行(央行)行长贾兰对新闻界表示,与去年GDP增速4.4%相比,储备银行对印度GDP今年实现6%的增长速度充满信心。为什么贾兰对于2003-2004年度的GDP增长加快2%那么自信?贾兰说“储备银行这一预测是建立在印度气象部门天气预报的基础上的。印度气象部门预测今年印度季风季节正常降雨的可能性达到96%。如果季风时节风调雨顺,印度农业有望能实现 4-4.5%的增速。”即便农业增长4.5%,那么总体经济增长达到6%也不是逻辑上必然的。
结果2004年7月,世界银行宣布印度2003-2004年度的确增长6%。这还不算,到了2005年1月28日,印度经济智库-国家应用经济研究委员会(NCAER)把2003-2004年GDP的增长又提高到了8.2%。经济学家们没有对这个结果有什么怀疑,笔者认为所有的数据应该只是表明印度在2003年初决定了股市和金融市场的开放,而当时印度政府也刻意为印度经济造势以配合国际资金进入印度股市。
从2003年开始印度股市增长300%,市值于2006年达到GDP的90%,为6000亿美元。
[1]再谈中印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
再谈中印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
作者:辛桦 提交日期:2006-6-13 9:03:00
--------------------------------------------------------------------------------
所谓“再谈”,是因为笔者写过一个《中国和印度谁更有发展前途》。[1] 最近有好几位读者提出问题,希望能够讨论一下中印两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优劣。这个问题也是笔者一直很感兴趣的一个问题。笔者对于这个问题还不能说有了足够的了解,印度的情况到底怎么样,实际上不是那么清楚,所以这个“再谈”还是属于盲人摸象,属于一种揣测。
网友猫道长这样分析:中国经济起飞是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正规路线,可印度不然,好象想尽量跳过工业化阶段,直接发展第三产业。
那么这两种发展模式究竟有什么优劣?
几个经济数据
首先我们可以确认一些要点:
1。中国的确是走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这样一条发展道路。而印度的确是一个农业大国,工业发展不足,而第三产业优先。
2。问题是印度的第三产业究竟状况如何?
3。我们知道印度的软件产业,确切地说是IT外包产业(这是属于第三产业),比较发达。此外似乎很少听到其它什么第三产业的具体行业?什么第三产业的业务呢?
4。但是我们知道印度的GDP增长很快,每年也达到8%到9%。
笔者比较好奇地是:既然工业没有大的发展,而第三产业也没有听说什么具体的行业,那么这个8%是从哪里出来的?
笔者在最近收集印度股市大跌和金融危机的情况时,看到了如下几个数字。这些数字也许说明了一些问题。而这些数字我们从来没有看到经济学家们讲起过。
1. 首先,印度有一个巨大的股市。其巨大是指的市值。多大呢?相当于90%的GDP。如果拿我们中国做个比喻的话,我们的GDP是15万亿,那么我们沪深股市要有12万亿的市值。一个国家没有我们工业的密度,但是有一个巨大的股市。这点是很有意思的。
2.这个股市在近三年指数翻了3倍。
我们还知道:
3. 印度进出口是逆差,国际贸易去年逆差380亿美元。
4. 印度的股市有大量的外资游资。2005年就有什么100亿美元进入股市。
5. 印度的外汇储备有1500亿美元。
笔者根据这些数据,作个推测。笔者的这个关于印度的经济的推测,在一开始就说了,属于盲人摸象,笔者希望有真正了解印度的人,能够指正。
印度无法从第二产业起飞
笔者推测:印度政府在注视中国突飞猛进地发展了20年之后,一直在琢磨找到一个印度发展的道路。
印度没有中国在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初期的那个工业基础。印度的劳动力是便宜,印度也有一个庞大的在海外的侨民移民人口,象中国的华侨投资者。但是印度没有工业基础,印度的第二产业没有突飞猛进的基础。
如果印度凭自己的努力,重走毛泽东发展中国的道路,自己发展第二产业基础,印度不可能。而且中国大量地吸收外国资本,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印度要在工业化上谋求发展,近在咫尺的中国是印度无法与之争锋的对手。因此即使依靠外部资金技术来发展第二产业,印度也不会快速起飞。
印度必须要走另一条道路。
克林顿推手
印度在软件行业的起步,很大程度可能要归功于克林顿。当然印度自己搞软件很久了。但是2000年克林顿访问印度,亲自鼓动印度在农村试点互联网应用,并且把这个活动在美国大肆宣扬,无疑为印度的软件外包推了一把。
印度软件业实际上到现在也是以IT外包为主。无论是克林顿的推动宣传也好,还是媒体的一致叫好,都无法使得人们真正明白印度的IT行业到底怎样先进,怎样能够推动国家发展,怎样应该值得中国反省和学习模仿。因为数字自己说话:2004年印度的第三产业占GDP的51%,但是IT行业产值只占了4%不到。
因此,印度的第三产业发展模式就不是媒体宣传的以IT行业软件外包形成的世界办公室。那么究竟印度的模式是什么?
印度股市应该是谜底
从印度的GDP发展过程看,印度的发展是从2003年开始加速的。
2003年4月21日印度储备银行(央行)行长贾兰对新闻界表示,与去年GDP增速4.4%相比,储备银行对印度GDP今年实现6%的增长速度充满信心,与此同时,通胀指数将跌落到5-5.5%。
当时印度的GDP达到6%,是一件极其令人惊奇的事。后来印度接连几年快速增长,到最近宣布9.3%,印度似乎成了新的奇迹。
2003年为什么印度那么突然启动快速发展? 贾兰称,储备银行这一预测是建立在印度气象部门天气预报的基础上的。印度气象部门预测今年印度季风季节正常降雨的可能性达到96%。如果季风时节风调雨顺,印度农业有望能实现 4-4.5%的增速。
笔者认为第一产业即农业能够推动整体GDP加快2%的增速,是不能令我信服的。而且银行行长是在农业收成还没有实现时预测的。完全不合逻辑。
2004年7月,世界银行宣布印度2003-2004年度的确增长6%。非常奇怪的是到了2005年1月28日,印度经济智库-国家应用经济研究委员会(NCAER)把2003-2004年GDP的增长又提高到了8.2%。笔者不打算在这里探究这些数字的神秘性。笔者只是要指出这些大跃进的数字是从2003年开始,以后越来越快的。
笔者认为这个谜底,应该是印度的股市。
三年增长3倍的股市
从印度股市的市值和增长速度,90%的GDP市值和三倍的增长。笔者推测,印度的GDP增长,应该是得益于股市等金融行业大量引进外资的结果。股市3年增长到300%,恰恰应该是从2003年左右开始的。
外资进入印度,银行服务、股市服务、楼市,以及相应的许多行业,急剧地推升了印度GDP的增长。这个应该是不会错的。比较奇怪地是大家都不说明白。
不是风调雨顺的农业收入,不是家喻户晓的赫赫有名的IT行业,是印度的金融业,启动了印度2003年开始节节升高的GDP。
股市也是一种对第三产业的行业,证券公司、交易的管理费、其它相关的服务设施、都是服务行业。当大量外资游资进入经济体时,可以激发资本市场倍增发展,股市和楼市都大幅度升值。这点我们自己也略有体会。而印度的股市为6000亿美元的市值,达到了GDP的90%,所以产生的GDP效益相对高得多。我们沪深股市总值刚刚达到4万亿人民币,国家GDP为15万亿。
印度模式的利弊
笔者关于印度模式的揣测:
印度不是依靠IT行业也不是依靠农业取得GDP大幅度增长的,印度是利用股市楼市等金融市场的暴涨取得GDP快速增长的。
这点是关键。
印度在最近三年中利用国际资本大量剩余的机会,促成了自己股市楼市的大幅上涨,使得GDP快速地升高。类似的可能在东欧和中东等所谓新兴市场国家都是如此。
这个模式的好处就是比较快地吸引了外资,利用外资促成资产市场的繁荣,获得财政收益,带动自己的相关服务行业成长。其效果可能达到推动GDP三到四个百分点的增长。而且这种增长没有能源的耗费,也不造成污染。此外这种繁荣也带动了外资直接投资于第二产业。
这个模式的弊端也是明显的,就是金融繁荣的危险在于资产市场泡沫可能会破裂,造成通货膨胀和金融危机。这点笔者已经分析过了。而目前印度可能已经在金融危机的边缘。
如果印度能够挺过目前的危机,不陷入储备紧缺之后的债务危机的话,印度还是要面临这种模式不可能长久的问题。资产市场终究不可能长期暴涨,还是要回到其他的领域求发展。第二产业的发展是不可回避的。
中国是否应该学习印度模式
中国目前在资产市场特别是楼市采取严防外资游资投机的措施,可以说中国没有采取印度模式。中国更关心金融安全,不打算冒险。陈经在他的文章中指出过,中国没有重复印度模式的必要。中国在第二产业的发展比较成功,GDP经常在二位数增长。没有必要再火上加油了。
不过一旦第二产业逐渐失去发展动力,相对产能已经饱和的情况下,印度模式也还是可以考虑的。就是开放金融市场,利用外资促进金融资产市场的发展。这个课题相当难,不是简单可以放开的。关于这点不是一篇短文可以涵盖的。
总述
印度不是通过IT行业形成GDP快速发展的。印度可能是通过金融市场的开放实现这一点的。
印度模式的危险在于金融危机的可能性。
如果印度能够熬过金融危机,那么印度模式还是成功的。
印度模式只是解决了第一桶金的问题,最后还是要回到第二产业求发展。
中国没有必要在目前学习印度模式,10年之后可能需要。
[1]中国和印度谁更有发展前途
[2]印度经济智库预计2004-05财年GDP增长达6.7%
http://in.mofcom.gov.cn/aarticle/ddgk/zwjingji/200504/20050400080703.html
中国和印度谁更有发展前途?
作者:辛桦 提交日期:2005-10-3 22:28:00
新华声 2004-4-24 19:30:22 地球经济论坛【原创】
中国和印度谁更有发展前途?笔者认为,这个问题是个伪问题。因为无论正方还是反方,都无法证实自己而证伪对方。比如,10年以后还是中国领先,并不证明中国在20年内还是比印度领先。
但是,笔者认为,换一个提法,可能更有意义:中国和印度发展中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笔者认为,中国还是印度,谁能够更长远更持续的高速发展,主要看哪个国家的发展模式能够更有利于就业。换句话说,人口问题衍生的就业问题,对这两个国家是发展模式最为重要的制约因素。
中国印度都是人口超级大国。中国这么发展了20多年,面临的问题的核心主要还是就业,而且这个问题还在扩大。印度的人口控制比中国差,10年之内,印度人口将超过中国。就业需求是滞后的。也就是说,印度的就业问题在人口超过中国之后大约20年,其就业问题的需求也将超过中国。因此,可以看到,届时这两个国家的就业问题,将是什么规模。[cchere.com 西西河 子玉]
笔者认为,中国的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就业问题的解决。印度,也一样。
从两个国家的发展模式来看,中国模式对于就业更为有利:
1。中国近20年来主要发展的是制造业,以劳动密集的行业为最。特别中国的体制决定了本届政府以及今后的政府都把就业作为一个最主要的执政任务。而中国的体制似乎在就业方面比印度体制更主动。而中国在人力资源上的廉价和充足性优势将有利于劳动密集的产业不断在中国扩散和发展。
2。印度按照西方的说法,是发展“世界办公室”,相对于中国的“世界工厂”。所谓“世界办公室”是指承接发达国家的外包IT业务。两种发展很明显是中国的模式将吸纳更多的就业人口,对于就业人口的培养成本更低。
3。中国以及在中国的跨国公司已经开始在中国拷贝印度“业务外包”模式,因此印度的所谓服务业发展在中国也将发展,最后谁的规模更大,还不好说,因为中国的高等教育也在数百万一年的生产大学毕业生。而印度这几年在这方面的人力资源已经开始有些短缺了。[cchere.net 西西河 子玉]
4。印度在制造业工业方面早晚要走中国的道路,也要发展世界工厂的工业。这是双方今后激烈竞争的领域,由于中国领先了20年,而中国人力资源的庞大,使得印度作为后起之秀,在追赶中会比较吃力。这可能是导致最后双方差距的关键。
5。由于中国比印度领先10年跨过1000美元平均GDP临界点,社会服务的兴起更早爆发,因此中国在服务业的普遍化方面也将领先印度。
笔者认为,双方在制造业方面的发展竞争,将成为致命的关键。印度似乎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中国也好象没明白。但是,笔者认为这一点很快就会成为关注的焦点。
********
最近印度发表制造业战略白皮书,使得这个问题浮上水面。笔者将进行新的评论,特此找出这篇旧作,算是引子。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