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国际纵横

中亚意识形态领域的大国博弈

火烧 2007-10-20 00:00:00 国际纵横 1025
文章分析中亚地区大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博弈,探讨社会主义与西方模式的较量,以及中亚国家共产党与左派势力的现状,强调中国在该地区的战略关注。

中亚意识形态领域的大国博弈

作者:赵常庆


  本文所说的中亚,是指位于中国西部的五个国家——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它们原是苏联的五个加盟共和国,而今已经独立10多年。五国总面积约为40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为5800万。这是与中国毗邻的地区,是大国激烈博弈的地区,也是事关中国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因此,其动向为中国所关注。人们注意到,中亚地区由于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重要的战略地位而受到大国的垂青。人们普遍认为,大国博弈中亚是为了争夺那里的自然资源,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资源,占据有利的战略位置,以实现本国的诉求。这种看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还要看到在大国博弈的背后存在意识形态之争,换言之,大国尤其是俄美两家都想在中亚推广自己的国家模式,这也是导致大国博弈的原因之一。
  社会主义在中亚有长达一两个世纪的传播与实践。尽管苏联解体使社会主义制度在这里丧失,但资本主义也尚未真正扎根。这些国家向哪里发展并未尘埃落定。在这些国家中,有人为“西方模式”大唱赞歌,追随美国搞“颜色革命”;有人对社会主义情有独钟,念念不忘,为实现社会主义理想在奋斗;但多数人面对国家现实,不问主义,只讲利益。在这里,中派势力得到“不讲主义”的多数人的支持,“左派”和右派都是少数。迄今为止,各种势力仍在进行激烈的角逐。在中亚,各种势力的角逐并非完全是势力自身所为,在其背后往往有大国的支持。从全球层面来看,中亚地区不是意识形态真空地区,社会主义与左派势力、中派势力、右派势力在激烈搏斗,短期内尚难有明确的结果。

一 社会主义在中亚并没有被遗忘

  在中亚,社会主义并不是被遗忘的角落。没有忘记社会主义的有两部分人:一是公开声明要搞社会主义的人,这是指仍存在于中亚国家的共产党人,尽管他们理解的社会主义与我们认同的社会主义之间存在一些差异。这些人在某种程度上与俄罗斯的共产党人相似,有的类似于久加诺夫派,有的类似于共产主义工人党,也有的类似于朝鲜劳动党人。他们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影响,有的在议会中还拥有席位。目前可以提到的有:哈萨克斯坦共产党、吉尔吉斯共产党主义者党、塔吉克共产党。这三个党在各自国家独立初期都颇具实力,哈萨克斯坦共产党的党员数量一度达到5万多人,曾在议会中居第二位。分裂后的哈共人数也不少于3万人。吉共是吉国内党员人数最多的政党,党员达2.5万人。塔共有党员7万人,在议会下院拥有14个席位。如果说当今世界党员过万的共产党有30个(不包括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中亚地区起码占3个。如果按党员占该国人口比例来看,塔吉克斯坦60()万人中有7万名塔共党员,吉尔吉斯斯坦500万人中有2.5万名党员,比例不算小,可以排在30个政党的前几位。中亚国家共产党都说要“遵循马列主义”或者“在马列主义原则基础上开展活动”,在“社会主义原则基础上”维护劳动者的利益和建设民主法治国家。它们具有如下特点:第一,承认共产党犯过错误,但不否定共产党存在的合理性和党的历史;第二,独立初期与执政当局有很好的合作,随着各国改革的深入和权力分配的歧见,有的成为反对党。塔共至今仍与当政者合作,中央和地方政府领导人中仍有不少塔共党人;第三,与俄共关系密切,受俄共影响较大;第四,赞赏中国共产党的成就,不反华;第五,坚持公有制等重要原则,主张维持苏联时期的社会保障制度。中亚国家共产党是那些没有忘记社会主义制度、但又不是共产党员的第二种人的代言人,这第二种人是指为保卫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做出过贡献,迄今仍对社会主义怀有感情的人,也包括一些年轻人,其中有为实现社会主义理想而奋斗的人,也存在借政治斗争谋取私利的人。这也是为什么在包括中亚国家在内的独联体国家的共产党不断分裂的原因之一。
  中亚国家独立后经济发生危机,社会出现严重分化,大多数居民的生活迄今尚未恢复到苏联时期的水平。怀念苏联在公开场合讲得不多,在私下交往中随处可见。他们虽然没有说是在怀念社会主义制度,但对昔日生活和社会福利制度的怀念,无疑是对昔日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怀念。这些人构成了共产党人的社会基础,其积极分子是共产党的支持力量。
  除共产党外,中亚国家还存在一些左翼政党和社会团体。与欧洲国家的一些左翼政党不同,它们多半能与执政当局合作。它们以某个社会阶层或社会集团为依托,以工人、农民、妇女、青年为主要工作对象,例如哈萨克斯坦的公民党、农民党等就属于这类组织。此外,中亚国家还活跃着一些类似于社会党的政党,在它们的纲领中也包含有社会主义的因素。

二 中亚政党受俄罗斯的影响较大

  中亚国家与俄罗斯的密切关系不仅表现在经济、外交等方面,也表现在政党之间的联系,尽管彼此存在互动关系,但总的来看,俄罗斯政党形势变化对中亚国家的影响较大。
  中亚国家与俄罗斯一样,国内政党也划分为三类:左派、右派和中间派,目前在中亚国家掌权的势力为中间派的政党,如哈萨克斯坦祖国党、乌兹别克斯坦人民民主党、塔吉克斯坦人民民主党等。像俄罗斯总统普京与统一俄罗斯党的关系一样,中亚国家总统与被称做“总统党”的执政力量之间同样保持密切的关系,总统既是这些亲总统政党的保护神,是这些政党的精神领袖,也将这些政党作为自己的依托力量。中亚国家的显著特点之一是,人民群众对领袖充满迷信,不喜欢极端,因此,尽管左派和右派政党都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但都不大。这也是共产党一类左派力量的影响在下降的原因之一。
  中亚国家共产党在国家独立后的变化轨迹与俄罗斯共产党相似,党员人数在减少,在国家中的作用和影响在下降。哈共曾是国家的第二大党,其推选的总统候选人在1999年选举中曾获得过17.4%的选民支持,在1999年议会选举中赢得17.75%的民众支持率,成为进人议会的四大政党之一。可是,由于该党发生分裂,提出的口号过“左”,如反对一切私有化、反对价格自由化等,在2004年哈议会选举中因得票少没有进人议会,在2005年总统选举中该党推选的候选人得票寥寥。这一点与俄罗斯共产党在俄罗斯的作用下降极其相似。俄罗斯共产党的分裂对中亚国家共产党的走向起到负面的影响,往往导致这些共产党内部分歧加大,甚至也发生分裂,对哈共的影响尤其严重。
  如果我们认为俄共仍然是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政党,是值得重视的左翼力量,那么,中亚国家的共产党也应该享有同样的地位,尽管它们是同中国关系良好的中亚国家领导人的政敌和反对力量。

三 如何评价中亚国家政权党

  目前,委内瑞拉、玻利维亚等拉美国家的动向令人瞩目。查韦斯等人的左翼表现成为国际社会的一道新风景线。欧洲国家也都存在明显的左翼和右翼之分,在剧变后的中东欧国家不断出现左右翼势力轮流执政的情况,就连中国的近邻蒙古也是如此。那么,中亚国家的政权党属于什么性质?这些国家的发展前景会怎样?
  我们不用执政党而用政权党或者用“亲总统党”来表述中亚国家的一些政党,如哈萨克斯坦的“祖国党”、乌兹别克斯坦的“人民民主党”、塔吉克斯坦的“人民民主党”等,是因为它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执政党,只有土库曼斯坦民主党具有执政党的性质。中亚国家的政权党都源于共产党。这些国家的领导人也都是原共产党的干部,其中哈、乌、土三国总统还是原来的共和国共产党党中央第一书记。
  这些国家独立后国内政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最大变化有以下几点:第一,在政治方面实行多党制和“三权分立”;第二,在经济方面实行所有制多元化,变多年实行的计划经济为社会市场经济,变平均主义的分配为按劳和按资分配;第三,在意识形态方面同样主张多元化。当然,上述变化在各国也不完全相同。在这些国家,尽管意识形态已经多元化,但都强调本国的特殊性,认为西方制度不完全适合本国国情,对西方国家对其内部事务的指责往往不予理会。中亚国家领导人借批判苏联的许多错误做法 为 名,否定马列主义的指导意义,否定共产主义的美好前景,不承认本国是在建设社会主义。但是,他们仍坚持国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调控作用,强调国家发展的社会福利目标,强调社会的公正性和为人的发展创造条件。说这些政权党是社会主义政党是缺乏根据的,但它们是否是“左翼”力量呢?或者说是“中间偏左”的政党,起码其中某些政党是“左翼”政党呢?对此,迄今为止没有明确的说法,有关方面对这个问题也没有做出正面的回答。以土库曼斯坦民主党为例,该党不反对政治多元化,但又说国内不具备实现的条件,不实行多党制,目前仍然只有一个政党。该国也没有实行西方意义上的“三权分立”,其议会具有自身的特点。从所有制来看,该国仍以公有制为主,连农村也没有完全放弃苏联时期的集体农庄的做法。在分配方面,该国仍免费供应水、电、天然气和盐,面包和肉凭票低价供应,国家基本控制国家财产的分配权,注意保护低收人阶层。该国特别重视学习中国的经验,对华友好。该国目前不存在比民主党更“左”的政党,也不存在与其对立的右派政党。
  土库曼斯坦民主党不是坚持社会主义的政党,但是否属于“左翼”范畴呢?考察中亚国家的政权党,可发现它们具有如下一些共同特点:第一,其主要领导人多为原共产党人,不少还是各级组织领导人;第二,与总统保持密切的关系;第三,它们与俄罗斯的亲总统党保持密切的关系,其政治行为受俄罗斯的影响较大;第四,都与中国保持友好的关系。
  目前,判断一个政党是左翼还是右翼并没有统一的国际标准,欧洲国家政党孰左孰右相对明确一些,在世界其他国家往往是国内若干政党相比而言。另外,通常看它的国内经济政策和对外方针,特别是看它对待美国、俄罗斯以及中国的立场。在这种情况下,中亚国家除少数极端亲美的、作为当局反对派的政党为右翼外,多数政党属于中间派或左派政党和组织。因此,应该将中亚国家的“只讲利益、不讲主义”的政权党,归到社会主义与左翼力量这一边,起码视为社会主义与左翼力量的朋友和国际统战对象,这对发展和壮大社会主义力量有利。

四 建立反对“颜色革命”的国际统一战线

  2003年以来,独联体国家陆续发生“颜色革命”。2005年,中亚发生了吉尔吉斯斯坦政权更迭以及乌兹别克斯坦的“安集延事件”。引起事件发生的原因很多,普遍认为:内因为主,但外因同样不可忽视。重要外因之一是美国通过所谓“推广民主”改造中亚国家的政权。美国为什么要改造中亚国家中间派掌握的政权?第一,认为这些国家的领导人在台上呆得时间太长,不符合民主国家的标准;第二,认为中亚国家领导人在国内推行的政策具有“专制”的倾向,不符合美国的要求;第三,这些国家的领导人和执政党多数与俄罗斯的关系密切,而追随美国的政党始终处在在野或不能合法存在的位置。当然,还有一点是美国没有明确说的,这就是中亚国家的领导人都是原共产党人,美国对他们的信任度很低,总想用亲美分子取而代之。对于这一点,中亚国家领导人心知肚明,在表面上与美国强打笑颜的同时,对要赶自己下台的美国严加防范。就连“9·11”后曾努力向美国示好的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卡里莫夫也与美国闹翻,重返俄罗斯集团。美国在中亚搞“颜色革命”暴露了美国欲在中亚国家深化“美式民主”、建立亲美政权的图谋。但同时也说明,中亚是块意识形态分野并不十分分明的地区,大国为争夺此地在意识形态方面也展开了激烈的角逐。美国搞“颜色革命”不仅针对中亚国家,也针对俄罗斯。最近,俄美两家关系相当紧张,原因之一是美国对俄罗斯治国方略不满意,认为俄罗斯背离了“民主”。而俄罗斯总统普京一再表明独联体是俄外交的第一重点,就是不让美国将中亚国家进一步改变颜色,或者说不要远离俄罗斯。美国搞“颜色革命”的深远意图也有针对中国之意,遏制社会主义在世界复兴。目前,使中亚国家重新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是不现实的,尽管社会主义在这里仍有一定的基础,但是追随俄罗斯并对华友好的中亚国家中间派或“左派”力量掌权,对于维护社会主义事业以及维护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关系是有利的。有一种看法,说不管哪种力量在中亚国家上台,都不会公开反华。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准确。须知,铁杆亲美势力上台给中国带来的麻烦肯定要比现在要多,就像目前的格鲁吉亚与俄罗斯的关系一样。因此,从维护中国的利益出发,最好建立反对“颜色革命”的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至于如何认定和扩大社会主义和左派力量,需要认真研究,特别要在理论上有所创新,这也包括对中亚国家政党性质的判断。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