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中国的精英和精英文化应该是什么样的?

火烧 2007-09-15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中国精英文化的特点,对比中美在观点表达、引用习惯及名利关系上的差异,分析精英如何在社会资源分配中争夺名利,以及如何保持影响力。

中国的精英和精英文化应该是什么样的?

田忠国

中国人的文章,总是在赞美什么之前或之后对他不赞同的人或观点进行攻击一番,而后再说问题,述主张,似乎攻击成了筑固自己思想成果的必要工具,美国人的文章(我不会外语,读得全是译文),给我的感觉大多数是对自己不赞成的观点的人或观点,给予充分的尊重,谈自己对社会、经济问题的看法,他们活得似乎很悠闲很融洽,当然,海明威似乎是个另类,有点像中国人喜欢攻击别人,但他攻击别人的时候没有换来别人对他的攻击,而是换来别人的微笑和尊重,比如说他和福克纳。再看中国人和美国人引用别人观点的异同,你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中国人总喜欢引用外国人的观点,如果偶然引用本国人的观点,那也是只找死了的人,至于活着的,不论对错,不论有没有意义,似乎都是不值一顾的废品。美国人就不同了,他们总爱引用本国人的观点,而且活着的人的观点的引用量总是大于死去的,比如说美国经济或管理类的书籍,他们在释述自己观点的同时,总爱引用某某的观点,借以佐证自己观点的正确。

中国人的文章呢,对于不同的观点,总爱往死里砸,砸不死呢,就骂,骂不死呢,据说面对面时直欲大打出手,恨不得让对方在这个地球上永远消失。没有平等,没有宽容,根本就谈不上尊重了。有人说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所致,这似乎也不对,因为在古代文人中,比如说朱子,二程、邵子四人,他们是宋时人,所受的传统文化熏陶似乎比现在的人要多,但他们相互尊重,平等交流,关系融洽,那么是什么使中国人成了攻击别人的能手了呢?而且,总喜欢自己成为别人的一道墙,把别人的路堵死,困死了。想来想去找不到人们只所以非得成为别人的墙的理由,想了很多天好多年也想不通,终于有一天,我窥得名和利其实是一枚铜钱的两面时,这才逐渐明白,原来如此。也就是说,在我国,利是有限的社会资源,因为名气大小决定了一个人占居社会资源份额的大小,人们为名争得你死我活就不奇怪了。

再说,名气在社会上踢打出来之后,因为社会的价值观点具有流动性和不确定性,要保持原来的影响或扩大影响就要走两条路,一是不停的变换自己的价值观点,求得与社会同步,二是卖身投靠某个权贵团体,作为保持自己名气的坚强后盾,比如说现在有的经济学家,在社会异口同声对其批驳的时候,不是站出来同不同的声音展开对话,而是要求中央采取行政或者司法措施打压异见者,中央没有采用他们的建议后,他们马上转过头来说,搞政治的人是最不讲道德的。其实,如果你讲道德的话,何必投靠权贵呢?

什么样的人才应该是社会精英呢?

一、            独立

独立的人格,独立的价值判断体系,独立的思想,独立的对政治经济的判断能力。

二、            良知

什么是良知呢?以民众利益为自己所思所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民众利益献言献策,不屈从权贵也不屈从社会潮流,简单的说就是,为民众的利益说自己的话。在说自己话的时候,心中、眼中、思想中只有民众利益、国家利益,唯独没有自己的利益。

三、            平等

平等是什么?平等就是对权贵和巨人不仰视,对平民百姓不卑视,也就是说,对所有人平视,站在人生而平等的立场上看问题、想问题、谈问题,而不是居高临下。

四、            自由

以民众的利益为中心,自由的想问题、说问题、不为权贵或名利打圈子。

五、            宽容

宽容是什么?宽容就是尊重不同观点的人自由的发出自己的声音,只有这样才有和谐。有人以为大家一样想,一样说,说同样的话,这就是和谐,其实持这种观点的人根本不懂和谐,何谓和谐?一阴一阳,一高一低,不增不减,独立对称,这才是和谐。但和谐的基础是宽容,也就是说,尊重别人的独立存在价值,尊重其自己自由的说自己的观点的话语权。

具有这种品质的人,不论他是什么学历,地位高低,他都是精英。

中国思想理论精英的另一个含意是:与民众共同思索的人,说民众心声的人,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融为一体,精神指向代表社会未来发展方向的人,向民众传达自己价值观点的人,独立不羁、一心向道的人,通过国家的管理文本看出国家未来的人,可以提出问题并有能力解决问题的人,一个具有民主心态、民主思维、民主襟怀、民主语言,善于思考问题、拥抱问题,同整个世界平等会话的人。

这样的人,才是中国的精英。

这样的精英才能创造出中国的精英文化。

这样的精英文化才能成为民众的文化。

2007-9-1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