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两代银行人的比较

火烧 2007-09-14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通过70年代老张与90年代小李的对比,揭示两代银行人对风险的理解与处理方式差异,反映银行制度演变及风险漏洞问题。

在市场经济冲击下,现在银行的许多经营理念与过去发生了很大变化,以致出现了许多令我们瞠目结舌的现象。

70年代,老张进入银行干出纳,一天下班结帐时发现多了几百块钱。经过仔细核对帐务,发现是有一个单位白天交款时多交的差额。此时他若自已独吞包管是神不知鬼不觉,可他却义无返顾地联系交款单位将钱送了出去。不久,对方单位送来大红纸书就的感谢信,从此,老张就成了单位里的红人,劳动模范、拾金不昧、先进工作者等荣誉接连不断,领导上更是拎着小辫提拔他。几年后,他坐上行领导的宝座,走出了一条令人艳羡的成功之路。

90年代,小李进入银行干出纳,一天结帐时发现多了1000元钱,大惊之下赶紧核对帐务,发现是多收了客户的钱。心想对方还不定多么着急呢,费了九牛二虎之劲找到对方联系电话,又赔礼又道歉,并表示愿意把钱给对方送家去,对方却一言不发。转天,他收到了客户的投诉:对工作不认真负责!主任怒气冲冲地质问他为什么不报告擅自处理,小李傻乎乎地不知所措,居然说:“银行人难道就永远不犯错,我错了,但改正了,还要怎样?”这下主任火更大了,厉声喝道:“你在单位的行为不代表你个人,你损害了银行信誉!”这下小李更奇怪了:“我难道不把钱还给他就不损害银行信誉了,这可是1000块钱,难道我独吞了不成?”这下主任倒没敢冒然回答,沉吟良久说到:“独吞是不对的,但你可以撕掉它!”

风险是银行常挂在嘴边上的一个词,但两代银行人对风险的理解与处理是不一样的。毛泽东时代的银行承认人会犯错误,便同时相信经过适当的教育人会更正错误,即在社会主义国家没有几个不是不可以教育好的。所以,对于一般工作中的失误采取比较宽容的态度,但对严重的刑事犯罪则采取相当严厉的打击。例如,谁要是敢打国家资金的主意,别的不说,光是背对背的调查就能把你吓三魂出窍,更何况一旦查实还要打入“阶级敌人”的另册。犯罪成本这么高谁敢以身试法,所以那时的银行人尽管犯罪机会总是有的,但犯罪现象却总是少的。再看看现在的银行:厚厚的防弹玻璃、全程的录像监控、还有那几乎令人神经崩溃的分级授权、互相监督…..花了这么多钱、费了这么大劲总该有点成绩吧?恰恰相反,犯罪率逐年上升,手法不断翻新,大有不可遏制之势。出一个案例就制订一套相应的规章制度,表面上是为了防止犯罪,其实是制约了大多数没有犯罪意识的普通员工,同时造成机构雍肿,办事效率低下。规章制度多了难道犯罪就少了?恰恰相反!兵法云:“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无所不寡!”正是全面的风险管理造就了全面的风险漏洞。

前几年流行一本曾国藩的《治心经》,其中有一句:“世间最壮者无过于心。” 我看喜欢翻故纸堆的人感兴趣的其实只是曾国藩的权谋之术,许多人并没有真正读懂这句。但毛泽东读懂了,所以他治国并不相信什么条条框框,一切从改良人心风俗入手。当时,一部《公安条例》行于全国,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胜过现在制订的一大堆乱七八糟法律,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句顶一万句并没有什么错。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