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振炳:文革中的新生事物
黄振炳:文革中的新生事物

“文革”中的新生事物,广义上讲,就是十年“文革”期间新产生的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而这里所指的是一些在“文革”中具有特殊性质和意义的新生事物,除了带有广泛性和典型性之外,它是一种在“文革”的环境和土壤里扎根开花,并在“文革”中被强化和扩张的“新生事物。”
一、各族人民学马列
“金色太阳照河山,各族人民心头甜,攻读马列辨路线,浪尖行船道不偏。”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的科学著作体现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概括。
《人民日报》1969年1月3日头版头条报道:“从无产级阶文化大革命蓬勃兴起的1966年开始,到1968年11月底,我国共出版、发行了包括汉、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等各种文版的《毛泽东选集》1.5亿部,相当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15年出版总和的13倍多”。同期内,“全国还出版、发行了《毛主席语录》7.4亿多万册。”各族革命人民喜得革命宝书,热情欢呼“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胜利万岁!”“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万岁!”“毛主席万岁!万岁!万万岁!”“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全县从七八岁的小孩到六七十岁的老人,人人有《毛主席语录》,户户有《毛泽东选集》,男女老少都参加了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群众运动。他们说:“毛主席的书是我们的命根子。一天不吃饭不要紧,一天不学习毛主席著作,就耳朵不灵,眼睛不明,方向不清。”“毛主席的书是传家宝,子孙万代离不了,天天学来天天用,王产阶级江山万代牢。”
二、赤脚医生
“太阳红、百花笑,大象伴我采草药,送医走遍傣家寨,‘六二六’指示金光耀。”
1965年6月26日,毛泽东指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他认为,现在的卫生部的工作只为全国人口的15%服务,而这15%主要还是“城市老爷”。
医疗卫生工作应该把主要的人力、物力放在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和医疗上。这就是“六.二六指示。”
“文革”进入斗、批、改阶段,“卫生革命”便又提上了日程。为解决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改变我国广大农村缺医少药的现状,广大医务工作者积极响应毛主席号召,克服种种困难,深入到农村和边疆地区,或热心为贫下中农治病,或积极培训农村的“赤脚医生”。这种作法在当时被称为走“六。二六”道路。
“赤腿医生”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诞生的。他们担当农村生产大队或生产队的卫生员,一边参加生产劳动;一边为群众防病治病,国家不发工资,只由大队或生产队记工分。“文革”中“赤脚医生”作为新生事物大力宣传。如《人民日报》1969年9月14日《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即如是说。
1985年1月,卫生部决定不再使用“赤脚医生”这个名称,凡达到医士水平的改为乡村医生,达不到医士水平的则称为卫生员。
三、上山下乡
“映日杜鹃满山崖,我愿做棵扎根花,改造山河思想红,定叫地球绕赤霞。”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5年9月12日,毛泽东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按语》中指出:“全国合作化需要几百万人当会计,到那里去找呢?其实是有的,可以动员大批的高小毕业生和中学毕业生去做这个工作”,“一切可以到农村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头版以大字标题刊登《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报道文章,同时在“编者按”中发表了毛泽东的“最高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
“毛主席挥手我前进!”数以百万计的红卫兵小将打起背包,告别父母踏上征程,到广阔天地去“大有作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1975年1月20日《参考消息》称:“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中,我国有将近一千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这在我国青年运动的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
四、工农兵上大学
“春风吹得桃花笑,藏妹喜上新大学,往日奴隶今日主,朝阳炜炜育新苗。”
1966年5月7日,毛泽东看了军委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农副业生产的报告》后,给林彪写了一封信,即后来所说的“五.七指示”。信中说:“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红卫兵运动兴起后,大、中、小学全都停课闹革命,全国各大专院校也都停止招生。
1968年7月21日,毛泽东在《人民日报》关于《从上海机床厂看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道路(调查报告)》“编者按”清样中加进一段话:“大学还是要办的,我这里主要说的是理工科大学还要办,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要
无产阶级政治挂帅,走上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以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
从1970年6月份开始,一部分大专院校开始在工人、农民和解放军中招收学员,这部分学员则称之工农兵学员。工农兵上大学在社会上风靡,作为一种教育改革中的新生事物而成为社会新闻热点。如《人民日报》1971年6月17日《清华大学工农兵学员和教员谈教育革命的体会》、1973年8月13日《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1975年12月26日《给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一封信--清华大学第二届全体工农兵学员》、1976年1月6日《张铁生的新“答卷”》等。
五、文艺革命
“红梅迎得百花开,英雄工农登舞台,乌兰牧骑红尖兵,誓把春风传四海。”
《人民日报》1974年11月8日发表了一篇《内蒙古乌兰牧骑在文化大革命中发展壮大》的文章,该文讴歌了内蒙古草原这支“红色轻骑兵”在文艺革命中创新貌、树新风的事迹,并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发挥了积极的宣传作用。
乌兰牧骑是我国内蒙古自治区创建的一种小型文艺演出团体。“乌兰”,蒙古语意为红色,“牧骑”,即为嫩枝幼芽。合起来就是红色文艺轻骑兵或红色文化工作队的意思。1957年,第一个乌兰牧骑诞生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的苏尼特古旗。这里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群众文化生活甚为贫乏,乌兰牧骑便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这个只有12个人组成的演出队。人员精悍,行动方便,活动内容多样丰富,深受群众喜爱和欢迎。这种文艺形式很快在内蒙古自治区得到普遍推广,到1963年,全自治区就迅速建立起30个乌兰牧骑组织。1964年乌兰牧骑赴京作汇报演出,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毛泽东、周恩来、乌兰夫等亲自亲切接见了演出人员,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称赞乌兰牧骑“是一面值得骄傲的文艺红旗”。自此以后,这一形式又在全国各地普遍推广,尤其在少数民族地区积极仿效。1983年,为了交流经验,检阅成果,在首都北京还举行了首次全国乌兰牧骑式演出队文艺会演,参加会演的有来自全国16个省、自治区的乌兰牧骑,共表演了200多个风格独特的文艺节目,其中60个被评为优秀节目。
摘自《走进火花世界 火柴盒贴上的中国百年历程 珍藏•鉴赏•图说》,黄振炳编著,中国商业出版社,2001年版。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