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继学:市场经济道路上的社会主义方向在哪里?
市场经济道路上的社会主义方向在哪里?
巫继学
(2007-7-30)
党的十七大召开在即,此前《人民日报》连续发表八篇评论,中心围绕一个重点坚持改革开放、市场化进程中的社会主义方向!本文便从这个角度进一步分析一下,究竟中国在市场经济道路上应当如何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一、劳动,是社会围绕的“太阳”
马克思曾欢欣鼓舞地指出,劳动是社会围绕转动的“太阳”( 转引自《在南共联盟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铁托选集(1974-1980年)》,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96页);劳动者是社会、是生产劳动过程的主体(转引自《在南共联盟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铁托选集(1974-1980年)》,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96页)。然而,在漫长的私有制社会里,普照之光不是劳动这轮“太阳”,而是偷借太阳之光的资本“月亮”;劳动者不是社会、从而生产过程的主体,主体是骑在劳动者头上的剥削者及其剥削手段。整个世界都立足于劳动、受惠于劳动,而在剥削社会中却笼罩着剥削者“养活”劳动者的迷雾。在劳动者当家自主的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恢复了主体地位,劳动这轮“太阳”再“不是没到西海里去过夜,而是去照耀另一个世界”( 圣•厄弗若蒙:《论古代人的诗》,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63页)。在这个实现了劳动普遍化的世界里,洒满了自主劳动的普照之光。因而一切归为劳动,一切劳动归为自主劳动。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社会在本质上是劳动的社会、自主劳动社会。
请注意:马克思从来未曾把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未来社会称为社会主义社会,他只区分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把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命名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是列宁。这一名称有当有误。它用“社会”对立于资本,旨在用公有对立于私有;它表明了新社会的特征,但并非本质特征;它认同了当时社会上的约定俗成,却未及改造。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这个术语,最早出现于1830年前后。在一个半世纪以来,这一术语在社会生活中被大量使用和滥用。如果说马克思恩格斯写《共产党宣言》时已涌起了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思潮的话,而今世界的社会主义实践更是五光十色。也许读者会问:马克思是否设想过未来社会命名为劳动的社会呢
回答是肯定的:(1)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资本和劳动的关系作为轴心展开分析,得出结论:历史的逻辑是劳动否定资本。在资本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内,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有时他也称资本的社会)。那末这就隐含了一个结论:在劳动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内,社会必定是劳动的社会。(2) 从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对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种种设想来看,他是以劳动为标志来描述这种社会的:这是一个“和资本主义社会相反”的社会(和资本社会相反就是劳动社会);这是“一个集体的,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消灭剥削劳动的资本);人人“只当做劳动者”(实现劳动普遍化,一切归为劳动);社会只默认劳动“是天然特权”(劳动是唯一的经济权力);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劳工神圣)。(3) 不仅如此,马克思正是在作“资本的历史使命”的理论考察中明确指出,代替资本的社会是“劳动的社会”。他写道,普遍的勤劳由于劳动力向前发展,“而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一方面整个社会只需用较少的劳动时间就能占有并保持普遍财富,另一方面劳动的社会将科学地对待自己的不断发展的再生产过程,对待自己的越来越丰富的再生产过程,从而,人不再从事那种可以让物来代替人从事的劳动,——一旦到了那样的时候,资本的历史使命就完成了。”(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287页。)
劳动的社会否定资本的社会。这不仅是马克思理论体系的必然结论,而且他自己也在明确论断。那末,为什么长期以来几乎没有什么人对此研讨、对此论述历史性的忽略在历史上是时有发生的。可能有理论超过现实的原因,有时代精神兴奋点选择性的原因,有视野取向、立场取向方面的原因,有讹误相传的原因,也有某些理论不见经传的原因。贝弗里奇在《科学的艺术》中对在自然科学领域中发生的此类事件多有记载。在人文社会科学中,这类憾事常常荡起人们重塑历史过程的联想。以至美国一位历史学家斯魁尔以历史中的“如果”为思路,主编了一部名叫《假如我们的历史经过重写》(1931年纽约英文版)的书,尽发千古遗憾之感慨。
二、自主劳动为基础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社会本质上是劳动的社会、自主劳动社会,表明了社会的经济特征、社会的经济性质。自主劳动的本质特征对经济社会给出了什么规定呢它没有描绘一般社会蓝图,没有包揽经济生活细部,也没有设计经济运行轨迹。但是,它给出了一个经济模式、活性机制,申张了一种社会理想、人类道德,揭示了一种发展方向、运行趋势。作为自主劳动社会,其核心、本质的机制就是劳动。自主劳动是社会最高的价值取向、道德取向和理想取向,劳动成为全部献力于社会财富创造的自主活动的总概括。社会经济活动的效率和公平,是围绕劳动而展开,以劳动为尺度的。经济发展的标志是劳动者自主性的获得和丰富,社会的历史进步性体现在劳动、劳动者的地位上。自主劳动从而在家庭形式上的自主消费实体、在企业形式上的自主经营实体、独立自主的国家,在经济运行中形成一个自主经济体系。
以劳动为标志、为核心的自主经济体系有其独自的历史进步性。劳动作为社会的最高价值、最高道德、最高理想,它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才智、勤奋的动力机制。生存和发展,是人类活动的永恒主题。而把这一切与劳动联系起来,排除任何其他达到这一目的的途径,那末,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劳动竞争、体力的竞争、智力的竞争、效能的竞争。其次,它是自主劳动者联合体最大限度地追求利益的效率机制。劳动者之间的竞争,在联合体内展开;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竞争最后要通过作为商品生产者的自主经营实体之间的竞争实现。自主经营实体必然奉行最大化原则,追求效率最佳。再次,它是一种公平机制。人人都拥有自身劳动力,也只能凭这个能力生存和发展,这是机会均等。社会只有劳动是通行证,只有劳动是经济权力,这是权力公正。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劳动是尺度、准绳,这是量度公平。最后,它是一种调节机制。劳动决定价值,价值决定价格。唯物主义的劳动价值论,为自主劳动者之间、自主经营实体之间,个人、企业、国家三者之间的经济运行,提供了一种内在调节机制。
三、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境界
自主经营体系的历史进步性还表现在对待“大写的人”的态度上。首先,每个劳动者获得了自主性。自主,是人类发展史上追求的目标;自主,是人的完善、人的实现的前提;自主,是人迈向自由境界的起点。劳动者的自主性,是他在经济上获得解放的标志,是一个经济社会文明的象征。其次,在自主经济体系中,人为原本、人为本位、人为中心,人是经济活动真正的主体,是社会财富的占有者、支配者。这就造成一种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的经济体制。再次,由此必然导出:万事万物以人为尺度,生产力标准必须有人的标准来补充,经济增长应以人的需求为限度,经济发展应与人的生活环境改善同步,整个活动应无愧于人性。最后,在这种经济体系中,人与经济活动必然是沿着健康、文明、向上的方向发展。一方面,自主劳动者在排除剥削、排除非文明等因素的条件下组织参与经济活动;另一方面,经济实践活动、其提供的社会财富又使得自主劳动者变得更加真善美。
然而,这只是理想状态的阐述。但决不是说,这与现实有牛织之遥。我有把握地说:我们正迈向这种境地,换言之,现实的经济生活蕴藏着一种朝这个方向发展的趋势。称之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好,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也好,都表明还没有达到理想状态的社会主义社会即自主劳动社会,都表明在从不同的建设成就的路途上迈向自主劳动社会。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