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读书交流

读毛泽东1959年《读书笔记》

火烧 2007-07-25 00:00:00 读书交流 1025
本文围绕毛泽东1959年读书笔记,探讨价值规律、计划经济、共产主义目标及资产阶级法权等核心议题,强调计划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以及消除资产阶级法权对平等关系的阻碍。

读毛泽东1959年《读书笔记》

[关于价值规律]

毛主席评论说,斯大林这里说价值规律在苏联“不会起生产调节者的作用”,在这方面起作用的是根据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要求而制定的国民经济计划。这说得很对。价值规律对生产不起调节作用,是说不起决定作用,起决定作用的是计划。在我国,还存在着商品生产,价值规律还起作用。( 一九五九年三月三十日,毛主席批转山西省委一个文件中说:平调的“旧账一般要算。算账才能实行那个客观存在的价值法则。这个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只有利用它,才有可能教会我们几千万干部和几万万人民,才有可能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否则一切都不可能”。-- 编者) 但是,这种商品生产,不是为价值规律所调节、所指挥。例如,粮、棉、油、猪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难道能说不是由计划来调节而是由价值规律来调节吗?至于钢铁等重工业产品的生产,则是完全由国家计划来进行安排的,即使一个时候赔钱,也要进行建设。这种赔钱,一方面是因为没有经验,要花学费进行学习;另一方面就是为了实现工业化,从长远利益看,一个时候赔钱也是值得的。

[刘琅:计划与市场,一个都不能少。结合得好。发展就快。结合不好,就发展得慢,甚至倒退。历史已经证明毛的想法是正确的。如果从解放起开始搞今天这一套,焉有中国之工业基础?可惜,他的话已经被忘得一干二净。重工业,教育,医疗,住房,总之所有这些赔钱玩艺儿都推向社会了。都由市场说了算,完全没有计划,而这是一个怎么样的市场呢?官僚垄断,信息不透明。]

[关于共产主义]

“必须使社会达到这样高度的文化水平,以致能保证社会一切成员全面发展他们的体力和智力”。为此,需要减少劳动时间,实行综合技术教育,根本改善居住条件,提高职工的实际工资。说“自由地选择职业”,我不太懂,搞纺织的又去学开飞机,挖煤的又去学纺织,十八般武艺,学十多样,我赞成。学几百样,怕不容易,会搞得没有饭吃。

[刘琅:共产主义消灭分工,是指消灭社会分工,即阶级、城乡等。]

[关于资产阶级法权]

  毛主席评论说,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认为,生产关系包括所有制、劳动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分配形式三个方面。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解决了所有制问题以后,人们在劳动生产中的平等关系,是不会自然出现的。资产阶级法权的存在,一定要从各方面妨碍这种平等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存在着的资产阶级法权,必须破除。例如,等级森严,居高临下,脱离群众,不以平等待人,不是靠工作能力吃饭而是靠资格、靠权力,干群之间、上下级之间的猫鼠关系和父子关系,这些东西都必须破除,彻底破除。破了又会生,生了又要破。经过去年和今年的整风,我们已经给这种资产阶级法权很大的打击。去年以来,搞试验田,干部下放,正确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用说服不用压服,因而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大有改变。没有这种改变,大跃进是不可能的。为什么群众的积极性那么高?干劲那么大?就是因为群众觉得共产党跟他们是在一起的。湖北红安县的干部,过去是老爷式的,经常挨群众骂,一九五六年这些干部改变了作风,以平等态度待人,同农民一起劳动,深受群众欢迎。

 [刘琅:法权,就是生产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文化革命,其实是这个意思,即法权的变革。毛这段话有对有错,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是资产阶级法权关系,这是对的;但前提是错的,因为所有制问题没有根本解决,表面上是国有,实际上是官僚所有,而不是全民所有集体所有。官僚所有,这是历史的需要。同时,官僚是社会主义的掘墓人,这是为其经济关系所决定。]

斯大林是第一个写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这本书中讲的许多观点,对我们极为有用,愈读愈有兴趣。但是,他这本书,只谈经济关系,不谈政治挂帅,不讲群众运动。报纸上讲忘我劳动,其实每小时都没有忘我。在他的经济学里,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阴阴森森的。不讲资产阶级法权思想,不对资产阶级法权进行分析,哪些应当破除,如何破除,哪些应当限制,如何限制。教育组织也是资产阶级式的。他过去说,技术决定一切,这是见物不见人;后来又说干部决定一切,这是只见干部之人,不见群众之人。他讲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好处是提出了问题,缺点是把框子划死了,想巩固社会主义秩序,不要不断革命。母亲肚里有娃娃,社会主义社会里有共产主义萌芽,没有共产主义运动,如何过渡到共产主义?斯大林看不到这个辩证法。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地富反坏右,一部分干部,一部分想扩大资产阶级法权的人,想退回到资本主义去;多数人想干共产主义。因此,必不可免地要有斗争,要有长期的斗争。

赫鲁晓夫完全没有辩证法,只有形而上学。社会原因,是他们那里的生产关系、社会制度停顿的时间太长,多年来已经形成一个高薪阶层,农村中出现了富裕农民。因此必然有反映这种社会基础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世界观和方法论。形而上学,就是这些人的意识形态。

[刘琅:批得对。但没有说出来,斯大林的做法,是为他的阶级路线所决定的。邓理论也是如此,只有经济,没有政治;只有干部,没有群众。此二人说到底,都是官僚集团的代表。是既得利益者。因此他们反对不断革命,是自然而然的。假如没有毛泽东,没有文革,大概还是老虎屁股摸不得吧!才二十多年,官僚就可以变得这样骄奢淫逸,给他们五十年时间,怕他们不变天!]

[关于部分质变]

人们的主观运动的规律和外界的客观运动的规律是同一的。辩证法的规律,是客观所固有的,是客观运动的规律,这种客观运动的规律,反映在人们的头脑中,就成为主观辩证法。这个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是同一的。这是恩格斯多次阐明的论点。说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势必走到反对恩格斯的论点。当然,思维和存在不能划等号。说二者同一,不是说二者等同,不是说思维等同于存在。思维是一种特殊物质的运动形态,它能够反映客观的性质,能够反映客观的运动,并且由此产生科学的预见,而这种预见经过实践又能够转化成为事物。恩格斯举了这方面的例子。也可以拿我们的人民大会堂作一个例子。人民大会堂现在是事物,但是在它没有开始建设以前,只是一个设计的蓝图,而蓝图则是思维。这种思维又是设计工程师们集中了过去成千成万建筑物的经验,并且经过多次修改而制定出来的。许多建筑物转化成人民大会堂的蓝图——思维,然后蓝图——思维交付施工,经过建设,又转化为事物——人民大会堂。这就说明蓝图能够反映客观世界,又能够转化为客观世界;说明客观世界可以被认识,人们的主观世界可以同客观世界相符合,预见可以变为事实。

  毛主席评论说,“彻底巩固集体农庄制度”。“彻底巩固”这四个字看了不舒服。任何东西的巩固,都是相对的,怎么能彻底?如果从有人类以来,所有的人都不死,都“彻底巩固”下来,这个世界怎么得了?宇宙间、地球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发生、发展和死亡的,都是不能“彻底巩固”的。拿蚕来说,从蚕子到蚕,到蛹,到飞蛾,是它的一生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都是从一个阶段进到另一个阶段,每个阶段也都是不能“彻底巩固”的。飞蛾最后死了,旧的质变成了新的质,新生下来很多蚕子,这是一个质的飞跃。从蚕子到蚕,到蛹,到飞蛾,这些不同的阶段中,显然也不只是量变,而且有质的变化,有部分质变。人也是在从生到死这个过程中,经过童年、少年、青年、壮年到老年这样不同的阶段。人从出生到死之前,是量变的过程,也是部分质变的过程。难道能够说,从小到大、从大到老只有量的增长,而没有质的变化?人的肌体里面的细胞,不仅有不断的分裂,还有旧细胞的死亡、新细胞的生长。也许到了二十四五岁的时候,人从母体里带来的细胞都已经死亡,全部变成了新的细胞。人死了,人这个整体的最后质变就完成了。这个质变是通过以往的不断的量变,通过量变中的逐步的部分质变而完成的。 [注意!好好想想!]

  毛主席在评论教科书(第二十三章 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关于彻底巩固集体农庄制度的观点时说,量变和质变是对立的统一。量变中有部分的质变,不能说量变的时候没有质变;质变是通过量变完成的,不能说质变中没有量变。质变是飞跃,在这个时候,旧的量变中断了,让位于新的量变。在新的量变中,又有新的部分质变。

  在一个长过程中,在进入最后的质变以前,一定经过不断的量变和许多的部分质变。这里有个主观能动性的问题。如果我们在工作中,不促进大量的量变,不促进许多的部分质变,最后的质变就不能来到。

[刘琅:在这里,毛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一些重要思想:1、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两阶段论是对西欧发达工业国家的革命的预见,不作为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先验模式;2、共产主义可能要经过许多阶段;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3、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阶段性是由事物发展的质变或部分质变引起的。

“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是指:量变与质变是对立的统一,不能说量变中没有质变;质变是通过量变完成的,不能说质变中没有量变。质变是飞跃,在这个时候,旧的量变中断了,让位于新的量变。在新的量变中,又有新的部分质变。在一个长的过程中,在进入最后的质变以前,一定经过不断的量变与许多部分的质变。

部分质变是事物发展不平衡性的表现。它有两种情况,一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未变而比较次要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使事物的发展显现了阶段性,可称为阶段性的部分质变;一是事物全局的性质未变而其中个别部分发生了性质的变化。前者,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变化的不平衡性的一种表现,它是由事物内部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引起;后者,是事物内部各部分发展的不平衡性的一种表现,它是由组成事物的各个部分发展的不平衡引起的。(毛泽东部分质变理论似乎本于苏联某哲学学派,这一学派在三十年代后因受到批判而消声匿迹)

部分质变理论是对传统历史观的突破。准确地说,是对大阶段论的突破。

部分质变理论承认社会发展的连续性。这个理论肯定了同一社会阶段中不同质的存在。

部分质变理论否定了静止的观点。

从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经历过许多部分质变的过程。

毛泽东运用部分质变理论观察历史发展和中国现实,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社会主义这个历史阶段中,还存在不同质,存在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甚至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也还存在矛盾和斗争。]

[关于矛盾和斗争]

毛主席在读完教科书<结束语>对全书所做的总的评价说,这本书的基本缺点,是不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不承认社会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不承认他们国内还有阶级斗争,还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斗争,不敢像我们这样大讲阶级斗争,大讲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

毛主席在评论教科书(第二十四章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 关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不存在对抗性矛盾、不会发生经济危机、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这类冲突的观点时说,在社会主义社会里,还有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还有保守的阶层,还有类似“既得利益集团”,还存在着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城市和乡村的差别,工人和农民的差别。要解决这些矛盾,消除这些差别,不经过斗争是不行的。

  毛主席评论说,教科书在这里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的存在,也讲要克服这个矛盾,但是不承认矛盾是动力。

   现在有一种倾向,就是说话、写文章都尽量合乎帝国主义和敌人的口味。其结果是敌人舒服,自己的阶级被蒙蔽。这是欺骗群众和欺骗各国共产党的行为。 《东周列国志》值得读一下。这本书写了很多国内斗争和国外斗争的故事,讲了很多颠覆敌对国家的故事,这是当时社会的剧烈变化在上层建筑方面的反映。这本书写了当时上层建筑方面的复杂的尖锐的斗争,缺点是没有写当时的经济基础,当时的社会经济的剧烈变化。

   一九六0年一月份的苏联《文学报》约了很多世界名人,其中包括英国罗素,给这个刊物写文章。只有一个澳大利亚的作家说,只要阶级斗争还存在,敌人就不会自动地放下屠刀,我们就应该积极准备对付敌人。其他的人都说,现在已经到了一个时代,大家都不要军队,都不要武器,全世界只留下警察就可以了。苏联的刊物,竟然宣传这样的观点。说好一点,是一种天真的幻想,是屈服于帝国主义强大压力的幻想。这同美帝国主义的说法恰恰相反。美国人说,恰恰是现在这个时候,需要加强备战,需要加强军事威力,加强他们的国防设备,努力改善他们的军事生产。

  毛主席评论说,这一段很有问题,不如斯大林讲得好。教科书说,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矛盾不是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个说法不合乎辩证法。一切矛盾都是不可调和的,哪里有什么可以调和的矛盾?只能说有对抗性的和非对抗性的矛盾,不能说有不可以调和的矛盾和可以调和的矛盾。资本主义制度是没落的,社会主义制度不是没落的,所以社会主义制度的矛盾,是前进道路上的矛盾,这点教科书是说得对的。

 [刘琅:阶级斗争每时每刻在我们身边发生着,可是居然可以视而不见,居然还把这叫做实事求是。知识分子自己天真并不要紧,但人民会为之付出血的代价。

在毛的时代,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人们反而烦了。现在呢,这个词是不让提了,但是,阶级斗争却无时无刻,无处不在地发生,在农村,在城市,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活生生地,毫无掩饰地发生着。就算你不看报纸,不看电视,不上网;就算你不问政治,总有一天,它会管到人的头上。身为体制外分子的我们,时时感受到被压迫和欺辱的苦痛。到了现在,我们还能不承认,毛是对的,而我们错了!

任何主义离开利益,都会使自己出丑,不管共产主义还是自由主义都不例外。承认利益,自然要承认斗争。现在那些天真的自由主义者们竟然相信所谓普世价值,死了也是活该!]

 [关于研究方法]

毛主席在读完教科书《结束语》后对全书所做的总体评价说,这本书的写法很不好,总是从概念入手。研究问题,要从人们看得见、摸得到的现象出发,来研究隐藏在现象后面的本质,从而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的矛盾。《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就是用这种方法,总是从现象出发,找出本质,然后又用本质解释现象,因此,能够提纲挈领。教科书对问题不是从分析入手,总是从规律、原则、定义出发,这是马克思主义从来反对的方法。原理、原则是结果,这是要进行分析,经过研究才能得出的。人的认识总是先接触现象,通过现象找出原理、原则来。

  在中国的国内战争和抗日战争的时候,我们研究战争问题的方法,也是从现象出发、揭露本质的方法。敌人力量大、我们力量小,敌人强、我们弱,这就是当时最大量、最普遍的大家都能看得到的现象。我们就是从这个现象出发来研究和解决战争问题的。研究我们在小而弱的情况下,如何能够战胜大而强的敌人。我们指出,我们虽然小而弱,但是有群众的拥护;敌人虽然大而强,但是脱离人民,有空子可钻。拿内战时期来说,敌人有几十万,我们只有几万,战略上是敌强我弱,敌攻我防。但是他要进攻我们,就要分成好多路,每路又要分成好多个梯队,常常是第一个梯队进到了一个据点,而其他梯队还在运动之中。我们就把几万人集中去打他一路,而且集中大多数人(优势兵力)吃掉他这一路中的一点,用一部分人去牵制其余的敌人。这样,我们在点上就成了优势,成了我大敌小,我强敌弱,我攻敌守。加上他们进到一个新的地方,情况不熟,群众不拥护他们,我们就可以完全消灭这一部分敌人。

  毛主席在读完《结束语》对教科书作总体评价时说,教科书的写法,不是高屋建瓴,势如破竹,没有说服力,没有吸引力,读起来没有兴趣,一看就可以知道是一些只写文章、没有实际经验的书生写的。这本书说的是书生的话,不是革命家的话。他们做实际工作的人没有概括能力,不善于运用概念、逻辑这一套东西;而做理论工作的人又没有实际经验,不懂得经济实践。两种人,两方面——理论和实践没有结合起来。同时作者们没有辩证法。没有哲学家头脑的作家,要写出好的经济学来是不可能的。马克思能够写出《资本论》,列宁能够写出《帝国主义论》,因为他们同时是哲学家,有哲学家的头脑,有辩证法这个武器。

  毛主席在读完教科书《结束语》对全书做总体评价时说,教科书与此相反,它所用的方法,不是分析法,而是演绎法。形式逻辑说,人都要死,张三是人,所以张三要死。这里,人都要死是大前提。教科书对每个问题总是先下定义,然后把这个定义作为大前提,来进行演绎,证明他们所要说的道理。他们不懂得,大前提也应当是研究的结果,必须经过具体分析,才能够证明是正确的。

  毛主席在评论教科书(第三十五章 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矛盾问题的观点时说,这本教科书有点像政治经济学辞典,总是先下定义,从规律出发来解释问题。可以说是一些词汇的解说,还不能算作一个科学著作。规律自身不能说明自身。规律存在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应当从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中来发现和证明规律。不从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下手,规律是说不清楚的。

  毛主席在评论教科书(第二十一章 社会主义大工业--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关于资本主义制度使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贫穷落后,走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国家面临加快发展大工业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严重任务的理论时说,写书要有批评对象,就会有生气。这本书,没有展开对错误观点的批判,所以看起来很沉闷。。

[刘琅:这一段说到了点子上。知识分子往往如此。认真想想更有意思。归纳法是有局限的,不过本来就没有绝对的真理。这几节讲研究方法,说得很对!是辩证法和历史主义。辩证的必然是历史的。同时,懂历史的人,思想方法不可能不是辩证的。]

[落后战胜先进]

从历史上来看,许多先进的东西,往往不是出在先进的国家,而是出在比较落后的国家。例如马克思主义,就不出在当时资本主义比较发展的英国,而出在资本主义只有中等发展水平的德国,这不是没有理由的。

我们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在小厂里头出来的。大厂设备好、技术新,因此往往架子大,安于现状,不求进取,他们的创造常常不如小厂多。最近常州一个纺织厂,创造了一个加快车速的技术。你看,这个经验不在上海、天津创造出来,而在常州这样的小地方创造出来。

[刘琅:为什么落后能够战胜先进?这里面有个主观能动性的问题。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促进量变和部分质变。然而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它也是以一定的经济技术和交往为条件。越是落后,越是想发展,这是人的因素。然而,怎么才认识到自己的落后?这就要通过交往。在封闭的环境下,无论多落后,都不会产生变化的动力。所以,归根到底,还是实践在起决定作用。在没有实践基础的地方硬来,不是能动,而是盲动。]

  毛主席评论说,这几句,现在看来说得不对。事实证明,在资本主义有了一定发展水平的条件下,经济愈落后,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是愈容易,而不是愈困难。人愈穷,才愈要革命。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就业人数比较多,工资水平比较高,劳动者受资产阶级的影响很深,在那些国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现在看并不容易。这些国家,机械化的程度已经很高,革命成功以后,进一步提高机械化,问题不大。重要的问题是人的改造。东方像俄国和中国这样的国家,原来都是落后的、贫穷的,现在不仅社会制度比西方先进得多,而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速度也比他们快得多。就资本主义各国的发展史来看,也是落后的超过先进的,例如在十九世纪末叶,美国超过英国,后来二十世纪初,德国又超过英国,等等。

毛主席评论说,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国家,是资本主义有一定发展水平的国家,不是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很高的国家。从过去的革命历史来看,世界革命的中心是从西方向东方逐步转移。十八世纪末,革命的中心在法国。十九世纪中叶,革命的中心转到了德国,无产阶级走上了政治舞台,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二十世纪初,革命的中心又转到了俄国,产生了列宁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随后,革命的中心又转到了中国。将来,世界革命的中心还会继续转移。

[刘琅:革命中心东移是一个规律。又是一个现象。为什么会东移?这背后有什么历史更深层的东西?要跟资本主义发展的几个阶段联系起来。可以看看何新国家主义经济学中说的。]

[关于苏共党史]

毛主席在评论教科书(第二十章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基本特点)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所需的资本主义发展水平的观点时说,俄国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的分裂,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准备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如果没有布尔什维克同孟什维克的斗争,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斗争,十月革命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列宁主义是在反对一切修正主义和机会主义的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没有列宁主义,也就没有俄国革命的胜利。

[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没有左派的团结,没有托洛茨基等的加盟,革命也不会成功。这一点毛泽东是因为没有了解俄国革命的历史,中了斯大林的毒。

刘琅:当然,现在可以批评说列宁主义不是好东西。但是,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就要有一个成熟的党。这确实是一个根本经验,也是血的教训。没有组织起来的左派力量,是不能对付组织起来,高度组织起来的官僚和资产阶级。

自由主义真是好东西,它让人丧失斗志,可惜这碗迷汤只用来灌给造反者和那些屁也不懂的小教授们,真正掌权的人从来都不会这么温柔的

在现在的中国,左派应该走第二国际的路,还是列宁主义的路?答案是肯定的。]

[关于物质刺激]

毛主席在评论教科书(第二十八章社会主义下的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货币)关于物质刺激观点时说,我们的党是连续打了二十多年仗的党,长期实行供给制。当然,当时根据地里,整个社会并不是实行供给制,实行供给制的人员是职业革命家、国家工作人员、部队指战员。实行供给制的人员,第二次国内战争多的时候有几十万人,少的时候也有几万,抗战时期从一百多万增加到几百万,一直到解放后初期,大体是过着平均主义的生活,工作都很努力,打仗都很勇敢,完全不是靠什么物质刺激,而是靠革命精神的鼓舞。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后期,打了败仗,在这以前打胜仗,在这以后还是打胜仗,都不是因为有没有物质刺激,而是因为政治路线、军事路线的错误或正确。这些历史经验,对于我们解决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有着很大的意义。

[物质刺激是挂在毛驴前面的胡萝卜,看得到吃不到。苏联的物质刺激不是走向反面了吗?不管教授们如何劝说,人民总归是知道这只是一根挂在前头而永远吃不到嘴上的胡萝卜而已。正确的路线则是指引人们种胡萝卜的办法,或者说,这才是最大的胡萝卜。正确的路线是什么?是人民参与上层建筑。施舍几根胡萝卜有什么了不起?为什么不让人民自己种,自己分配胡萝卜呢?]

[关于地租]

毛主席评论说,这里所说的土地的“一小部分用来组织大型国营农业企业”,在我们的国家里,这部分土地不能很多,只能很少。中国的土地私有,深入人心,农民一寸土地也是得来不易。我国很早以来就有土地买卖。《红楼梦》里有这样的话:“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在蓬窗上。”这段话说明了在封建社会里,社会关系的兴衰变化,家族的瓦解和崩溃。这种变化造成了土地所有权的不断转移,也助长了农民留恋土地的心理。农民的小私有观念很厉害,认为侵犯别人的私有土地,是一种很不好的事情,甚至在土地改革中,还有一些农民说拿人家的祖业是没有良心。因此,土地改革后,我们必须把绝大部分土地分给农民,满足他们对土地的要求。只有在他们完全自愿的条件下,才把极少一部分土地建立国营农场。我们最后要实行土地国有,但是首先实行耕者有其田,然后经过合作化到人民公社化,由人民公社的基本队有转变到基本社有,再由社有转变为国有。

毛主席在评论教科书(第三十一章集体农庄制度的经济基础)关于地租问题的观点时说,关于绝对地租的问题, 土地国有之所以能够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最彻底的口号,就是因为实行土地国有,消灭绝对地租,使土地涨价的利益归于资产阶级的国家,同时使资本家免掉一部分支出,来便宜地利用土地,减少了资本主义发展在这方面所遇到的障碍。

[刘琅:说得对!中国的办法也是一样的]

http://www.gl111.com/old/dispbbs.asp?boardid=25&id=8870&star=1#43863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