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聪秀:中国农村贫困纪实(三)——桥洞之家:你见过这样的贫困吗?
中国农村贫困纪实(三)
——桥洞之家:你见过这样的贫困吗?
江西师范大学生乡村治理与发展研究中心 刘聪秀
2007年7月17日晚上,江西电视台都市频道《都市现场》之《都市情缘》栏目播出了一期题为《桥洞之家》的专题节目,其实我并不是以偶然的机会看到这节目的,而是因为我平时收看电视时较喜欢关注那些新闻时事、社会民生等方面的节目。昨晚刚好有空,就完整地看了我们本土的反映社会民生的《都市现场》节目,刚好也就看了《都市情缘》里的《桥洞之家》节目,让我内心很震撼也很惊讶,所以今天执笔来谈谈,或许你也会和我一样。
《桥洞之家》讲述的是一普通贫困家庭的真实故事。故事主人公是老周,他今年70岁,讲述了他家以乞讨、捡破烂、捕鱼、养鸭子等为生,住了十八年桥洞,十八年没用过电,还收养四个子女的感人的真实故事。
首先,我们来看看老周的家。
说到老周的家,主要是说现在他的住的家,为什么呢?因为以前他根本没有家,连遮风挡雨的地方都没有,地广的中国竟没有他的立足之地。而我们现在所说的家,对于他来说终于是让他找到了家的概念和感觉,心里有了归宿和依靠,而对于我们常人来说,也许我们根本不会觉得这是家,也不敢相信这就是家,为什么呢?
现在老周所住的家,说出来也许大家很难相信,因为他的家不在都市也不在乡村,也没有房产证什么的,他的家是在今天江西萍乡萍水河上一座桥的桥洞里,在这桥洞里,他用木板搭起来的棚子就是他的家,他已住了整整十八年的家,正所谓“桥洞之家”。
其实,刚在桥洞下用木板搭起来的家是只有一间房子的,因后来儿女多了也长大了,房子住不下了,就又用捡来的木板搭了几间房子,所以老周一家人也就算是住上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三室一厅”的房子。虽也和城里人一样有了“三室一厅”的房子,家里家具什么的也有一些,可他家里很简陋,就拿睡觉用的席子来说吧,整个家里就只有大女儿一个人的床上铺有席子,其他人都没有,因为“席子太贵”而睡不起。
还有,在老周的简陋的家里在,没有我们常见的电器之类的家具,为什么?因为他家没用上电,是因为在桥洞之下而没能通上电?我想更主要的是用不起,席子都买不起何况用电呢?老周说,他在桥洞下住了十八年,不曾用过电,整整十八年都没用过电,就是照明都不是用电,更不要说其它电器了。
家虽在桥洞下,也十分简陋,可那必竟是唯一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也是一个住了十八年的家,但在这十八年里,也不是特别的安稳,因为每当暴雨天气,河水上涨,这简陋的家也被河水冲毁过无数次,等河水退了再捡来木板重新搭起来,就这样反复地在充满了风险的桥洞中生活了十八个年头。
看到老周的家,你是否也会感到震撼和惊讶呢?当我们乡下人在拼命挣钱盖新楼房时,当我们城里人在买豪华别墅和洋楼时,我们是否还会想到那些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人呢?我们是否会想到住了十八年之久的“桥洞之家”呢?当我们坐在空调房子里用着电灯、电脑、电视、冰箱等时,当我们都市里的霓虹灯等彻夜闪亮时,我们又是否会想起那些仍靠点油灯照明生活的人呢?我们还是否会去想十八年都没用过电的生活是什么样呢?
其次,我们看看老周家的生活。
老周一家的生活经济来源于老周平时的乞讨、捕鱼、养鸭子、捡破烂等。从中我们可想而知,他家里可以说是要什么没什么,真的是一贫如洗了。
光千靠乞讨、捡破烂什么的,生活是维持不下去的,老周就以养鸭子和捕鱼来弥补,可以鸭子也不是这么好养的,因为容易感染病而死亡的,再说也没什么成本养鸭子,这也挣不了多少钱,而捕鱼的话,也不容易,又时为了生活,老周得通宵捕鱼,然后第二天早上拿去市场上买钱,但一天最多也不过是二三十元收入,条件还是不睡觉地捕鱼。就是平时吃的一些蔬菜也要向邻居讨来吃。
老周的小女儿现在上高中了,每当要交学费时她都不敢开口要钱,因为她知道家里根本就没钱,她说家里有时就只有十几元钱也要使全家人维持一个月的生活。虽穷,但老周还是要让女儿读书的,不读书就会更穷,所以他还是想办法筹钱给女儿上学,主要就是连续好几天不睡觉地捕鱼,以买鱼来为女儿挣学费。
小女儿说爸爸对自己很好,知道自己上学英语成绩不是很好,就出去外面捕鱼,好几个晚上不睡觉地捕鱼,这样下来,一天能挣来二三十元钱,慢慢积攒下来后,就给自己买了一个复读机,帮助自己提高英语学习水平。
当我们那些所谓的富家子弟在大手大手地花钱享乐时,当我们一些人在为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乱花钱时,我们是否会想到那些乞讨、捡破烂为生的人呢?我们是否会想到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为了家人生计而通宵捕鱼呢?我们是否在头脑中会有贫穷这个概念呢?
再次,我们来看看老周的家人。
老周家里除了老人外还有三个子女,大儿子现在已在广东那边打工并成立了自己的家庭,大女儿现在在家也开始找工作了,小女儿还在上高中二年级。本来家里还有一个小孩,那就是老二毛宝,因后来生病去世了。
虽有四个子女,可这些都不是老周亲生的子女,而都是当年老周在外乞讨流浪时带回来收养的孤儿。家里本来就靠乞讨、捡破烂等为生,为何还要收养这么多孤儿呢?老周说他自己在三个月大时就已失去了母亲,自己都是一个苦命的人,所以看到那些被遗弃的孤儿心里感动很可怜,觉得和自己一样都是苦命人,如果不收养,那不是造孽吗。因为他有颗仁慈的心,所以把在乞讨路上遇到的孤儿都回来收养了。
那个第二个收养的孩子,也就是毛宝,因为带回来时都是不会说话不会走路,老周为了给孩子治病,把乞讨来的钱全拿出来了,养育了九年多,但最后说要手术费十几万,因无力承担,最后因病去世了。老周曾深感痛心,没能将其养育成人。
大儿子在广东打工成了家,但一直很少回家来看看,说到他老周心里有点伤心,虽他不回家来看他,但他永远记得第一次在南昌火车站附近看到孤苦的大儿子然后带回来时样子,不管他记不记得他,记不记得这个家,不记得就算了。看到自己这么辛苦养育大的大儿子成了这个样子,老周对现在两个女儿也失去了一定的信任了。然而,女儿们知道这事后,她们都表态说会好好报答他的,她们永远爱他,就因为这样大女儿曾拒绝过去做别人的女儿。
看到这,我们真为老周这善良仁慈的心而感动,为他虽自己身为贫者、弱者但仍一直照顾比自己更命苦更弱的人的精神而感动,为他不怕艰苦的人生态度而感动。
最后,我们来看看老周的为人。
老周家里虽然十分穷苦,但他却从不贪外财,他曾几次在河边捡到许多值钱的东西,但都不会私拿,而交到派出所去。小女儿说也许是小偷把偷来的摩托车扔在一地方,他看到摩托车后就把车送到附近派出所了。他自己曾经在乞讨和捡破烂时看到一些如铜制的什么的东西时,也不起贪心,而是打电话到派出所。小女儿说别人都说我爸很傻,而爸却说“我们虽穷苦,但我们不发这样的财”。
在电视采访中,我们都会听到老周总会说“靠自己”这几个字,他就是凭着“靠自己”这种精神,让他不怕艰苦,勇敢面对现实,用自己的双手去维持全家的生活,虽穷但志不穷。正因为他“靠自己”这种坚强的毅力,使自己没有被贫穷打倒,使自己有了一个真正的家,一个住了十八年的“桥洞之家”。
《桥洞之家》让我们见到现实中的一种真正的贫困,一种也许世人很少见也难以相信的贫困,让我们对贫困这概念有了更深的了解。在我们富者越富,穷者越穷的社会里,贫穷还是占绝大多数的,贫穷到处可见。社会中有多少穷人呢?有多少贫穷又是我们从没见过也没敢想象的呢?为什么穷人这么多?他们为什么穷?如何让他们摆脱贫穷呢?实在有太多太多的问题有待我们共同去关注和思考。
2007年7月18日于南昌瑶湖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