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视野

略谈文革与毛泽东

火烧 2007-07-09 00:00:00 历史视野 1039
文章探讨文革与毛泽东的关系,分析群众运动的民主属性与社会矛盾,指出个人崇拜的局限性,并讨论毛泽东路线的复杂性与历史意义。

同秋丽略谈文革与毛泽东

李江


看过秋丽于昨天发表在海上的文章,我很赞同,想到快到“七.二O”事件四十周年纪念日,借此也略谈一下文革与毛泽东。

将文革历史归结于毛的权力欲望,将文革的群众运动概括为个人崇拜的产物——这类主流话语所主导的胡言乱语,由于有对文革问题的讨论进行封锁的支持,以致今天还能呼悠人。其实,最近发表的<武汉“七·二○事件”实录>等数篇反映文革真相的文章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那些糊弄人的鬼话。

文革并不仅仅是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之争,文革呈现出上层的政治斗争与社会不同利益阶层的冲突相交织的情形,是无可否认的。文革中的“路线斗争”与社会上的群体性斗争是密切相关的:一个“路线”争得群众,就占到上风;另一“路线”再次聚集实力,又达反败为胜。从根本上说,“运动群众”是不存在的。对我这一群体有利,我就拥护,不利的就反对,社会存在是起关键作用的。因此,我个人认为,在1966年到1968年,席卷中国大地的文革群众运动具有无可辩驳的民主属性,并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人们决非仅仅出于个人崇拜而投入文革运动的。北京的蒯大富,湖北的杨道远,三中的吴绪国零家良等“红五类”,他们触犯的是体制性的势力,反映了当时社会矛盾,这不是仅仅用个人崇拜可以说明的;我们的老谢等“非无产阶级”出身的造反派站出来“保卫毛主席革命路线”,其实是对反右式的文革的强烈抗议,是反对十七年政治歧视,争取人的尊严的斗争,也是这部分社会群体与体制性势力的矛盾的表现。“百万雄师”的骨干今天也不违言自己当年是维护体制性的利益,如果“个人崇拜”侵犯了它,他们就毫不犹豫地抛开,以至对口口声声要“忠于”的“红太阳”进行激烈的抵制,“七.二O”事件十分典型地反映了这一点。个人崇拜在文革时是有巨大的影响力,但它在社会因素面前是有限的,有时甚至显得可悲。

打败蒋介石集团后,中共党内斗争日益加剧,这不单纯是权力斗争。不搞权力斗争的政治人物是没有的。毛的权力斗争基本上是为其路线服务的。我个人认为,毛的路线有极左的一面,但这一面不是这个路线的全部。他的路线的根基,其目标,是为实现没有剥削与压迫的社会。毛的错误并不能证明他所反对的路线是正确的,今天的现实完全证明了这一点。有人说毛要实现没有剥削与压迫的社会,是欺骗世人,其实,实现没有剥削与压迫的社会从来就是劳动人民的理想。近年下层民众怀念毛的基本原因,就是将毛当作反剥削与压迫的象征——作为人,有过错就应受到批判;但作为象征,是不涉及错误问题的。

个人可以不要什么理想,但社会是要有理想的。近年腐败与黑暗的漫延,说明没有理想的社会是不会有前途的。在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时期,“自由,平等,博爱”也像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理想,两三百年后的今天在一些国家不是已经接近它了吗?难道“没有剥削与压迫”的理想不能在未来取代有严重缺陷的“自由,平等,博爱”?脱离现实条件,“跑步进入共产主义”是错误的,但以“务实”为名,丢掉理想,其实丢掉的是劳动人民的立场。

苏联式的社会主义的失败,并不代表社会主义已灭亡,社会主义曾经改变了世界,以后还将继续改变这个世界。毛泽东的极左使他脱离了群众,导致其路线的失败。他的极左错误有其主观上的原因,也有历史环境的客观原因,我们通过批判极左错误进行反思是必要的,但违背历史观点地抹黑毛泽东并非是理性的反思,特别是某些人这样做有不可告人的目的,这个目的就是遏止劳动人民在毛泽东旗帜下重新凝聚起来的势头。

文革以来,造反派也始终是一个敏感话题,造反派作为历史现象,已经成为过去,从历史的是非而言,是应该被审视与批评;但某些人至今还仇视造反派,是由于造反派在今天作为象征还存在,因为它象征着反抗压迫,象征着被统治阶级为自己的权利而进行抗争。

作为人民的文革,它的精神将永存!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