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帆:“斩首行动”垄断中国市场
最近,一系列外资并购案例引发了人们对中国经济安全的关注。外资并购是否伤害了中国的国家利益?以下两篇文章,从不同角度论述外资并购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斩首行动” 垄断中国市场
杨 帆
在2003年以前,我国外商直接投资90%以上是在中国建立新的企业,称为“绿地企业”。2004年以后,在落实WTO“市场准入”和加快国企改革的大背景下,国家政策放松,外资并购突然增加。
当今世界上,并购作为国际投资一种形式正出现第五次高潮,中国当然也不能置身事外。我们可以允许一部分先进的国际跨国公司并购国内落后企业,中外企业之间相互并购有利于优势互补;国内企业也可以并购海外资源和企业。然而,一方面,我们实力不足,另一方面,外国似乎也不欢迎我们去,结果,现在基本上是我们单方面欢迎人家来。
恶意并购使我知名品牌走向消亡
2004年以来外资并购不仅数量剧增,而且直接针对我各行业的龙头企业下手,比如,美菱电器被德国西格玛并购;一汽轿车被德国大众并购;四川长虹被荷兰飞利浦并购等等。不难看出,很多外资企业的并购计划以彻底整合与控制中国的某一行业为目的。
应该说,行业标准、品牌与龙头企业,是行业竞争核心,产业安全所在。行业标准实际上由一系列知识产权组成,往往是由龙头企业主导的。外资并购了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就可以进一步主导行业技术标准,控制整个行业。技术标准改变了,所有相关企业的技术和商业路径都要变。这实际上是一个在新科技革命背景下,由谁来整合现有企业,谁掌握行业未来发展主导权的问题。外资通过恶意并购,使我知名品牌逐渐消亡,控制我技术人员,垄断瓜分市场,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这是市场竞争中惯用的消灭竞争对手的策略。
更为重要的是,像装备制造业这样的国民经济支柱行业,关系到军工生产,不可被外资控制龙头企业。如果再对外资的恶意并购不加以警惕和制止,那么中国未来的市场和技术,就要掌握在国际跨国公司500强手里,后果可想而知。对于这样的前景,有人持忍痛割爱的态度。他们认为中国人自己管不好自己,为了中国融入全球化和彻底的改革开放的总目标,为了改变中国落后的制度,民族利益损失可以不计,然而这种想法很有可能葬送我们的国家战略产业和民族企业。
外资并购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在外资并购中,人们通过各种比较,发现国有资产定价的许多可疑之处。外资机构在谈判中简单地用资产质量、盈利能力等通常的财务指标衡量市场价值,却不考虑国有企业的品牌、客户、市场和产品。例如,美洲银行的商誉和无形资产总额为491.5亿美元,占净资产49.3%,纽约银行的商誉和无形资产总额为42.7亿美元,占净资产的46%,然而,根据外资的衡量,中国某些银行的无形资产仅为10多亿人民币,占净资产的0.68%。于是,外国战略投资者得以用低价购买股份。在某些并购中,甚至用30亿元人民币购买700亿国有资产。
国有资产在改制和并购中流失,其难点不在于官员腐败、违规操作,而在于现有理论和法律并没有解决国有资产定价问题。法律上所谓的“合理价格”是一个虚词。经济学关于定价的方法有许多种,最时髦的是强调预期收益。资产价格不是成本加利润,而是未来收益的资本化。国有资产无论现在多么庞大,但其预期发展不如民营资本更不如外资似乎已成定论。如果大多数人有相同的预期,那么无论是私下协议转让,还是通过公开拍卖等程序,其结果相差不远。多年来主导企业改制的理论是新自由主义经济理念,是宣扬“私有产权最优”的科斯理论。在这样严重不良的预期下,国有资产又能够卖出什么好价钱来?因此,在相关法律得到进一步完善之前,外资对于重要国企的并购显然应该缓行。
中国不应只看重GDP
近年来,新自由主义控制的经济学界一直玩弄一个花招:只提GDP(国内生产总值),不提GNP(国民生产总值)。GDP是生产概念,且不分国籍。有人认为,只要在中国注册生产,记入中国GDP,在中国纳了税,就都是中国企业,没有必要再区分投资者和经营者谁是中国人,谁是外国人,现在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的是,最后利润分配却是硬指标,国民是分国籍的。中国的GDP大于GNP数百亿美元,且越来越多,这说明在中国生产得多,就业多,污染也多,中国人却得到较少的利润。
不涉及国家安全的领域,可以允许外资并购,首先要遵循反垄断的法律规定。外资之所以容易形成垄断,第一是因为他们有国际知名品牌,第二是国内某些利益集团和地方政府的支持。许多国家规定,政府采购必须购买国货,但中国人却说国内生产不行只能进口。
在地方政府推动下,我国2005年批准设立1027家外商商业企业,全球50家最大零售商有40家在中国登陆,美国的沃尔玛,法国的家乐福,德国的麦德龙,日本的伊藤洋华堂,已形成网络规模,有大型店铺、购物中心、大卖场、便利店、专业店,现在已向批发领域进军。中国连锁经营协会颁布零售百强,外资有18家,比2004年增加6家,总规模1500亿人民币。事实上,零售商业不容小看,它没有什么高技术,却有丰厚的商业利润,这样的行业放手让外资并购,很可能导致国内商业破产。
目前社会上追求时髦,盲目崇拜外国货的风气,有利于外资并购并占领市场。在这样复杂的背景下,国家要控制外资的并购,不能自由放任。在特殊领域应该以经济安全和发展战略产业为主导思想,控制外资并购。发达国家都对企业并购严格管制,理由就是安全需要和反垄断,称为“安全港政策”。在一般竞争性领域,仅凭国际惯例,一般意义的“反垄断”是不够的。几家大跨国公司分割中国市场,也不构成法律意义上的垄断。我们不可能在法律意义上把外国资本作为一个整体,他们之间也是互相竞争的。因此“民族经济”,“知名品牌”等概念还是不能丢,国家需要进一步支持他们的发展。否则,中国未来的巨大市场将被互相竞争的国际跨国公司分割控制,巨额利润外流;产业和技术发展的主导权被国际大跨国公司控制,以此来整合中国产业,民族企业将趋于衰败。因此,目前以部门、地方政府和外资等利益集团主导的外资并购风应该刹一刹车,改由国家整体和长远利益主导,并与理论文化的调整相协调,逐步开展。▲(作者是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开放才能保证经济安全
何茂春
新一轮的并购高潮正伴随着投资、贸易自由化和法制全球化全面向世界各个角落铺开。1990年,全球企业并购金额只有4000亿美元,而到2002年,就达到33320亿美元。2006年世界企业并购件数近30000件。时至今日,世界货物贸易的60%,服务贸易的70%和技术贸易的80%是由全球性公司完成的。并购已经成为企业跨国发展的重要手段。
尽管在有些并购案例中,由于发达工业化国家的歧视,中国企业收购国外企业的努力受挫,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企业已经跨入了跨国并购大国的行列,并购规模有了很大提高、并购战略更加清晰、资本运作也更加纯熟。2003年并购规模达16.47亿美元,此后至2006年,年均增长约15%。可见,中国正在迎来一个跨国并购热情高涨的时期。开放是相互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并购时,国内开放并购市场是自然的事。
中国仍是需要外资注入的发展中大国
从中国国内来看,开放并购市场要有当年开放新设投资的勇气。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的《2006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已连续两年实现高增长,企业对外投资正呈现加速趋势。然而,与这样的大背景相反,入世以来,中国直接吸收外资增长缓慢。2007年我国还开始取消外商企业的部分所得税优惠政策和优化外资结构等政策。而另一方面,周边国家、拉美部分国家和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却采取对应的增加外商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同我国争抢国际资本,使中国的直接吸收外资的增势受阻。2006年我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1485家,同比下降5.76%;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94.68亿美元,同比下降4.06%。
中国仍是需要外资注入的发展中大国。要实现中国经济年均7.18%的GDP增幅至2020年翻两番,没有外资的参与是很难办到的。过去29年,外资对中国GDP的增长年均贡献率约为1.4个百分点。外商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12%左右,外商企业对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的贡献更大。中国今后仍将需要外资拉动经济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吸收外资不仅是对资金的需要,而且是经济结构调整、企业体制改革、管理理念更新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并购是市场经济正常的资源重组现象,是根据市场规律进行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资本的配置和再配置的发展过程,也是依据相关竞争规则而进行的正常合理的竞争。新设投资的减少无疑是投资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中国大规模直接吸收外资,就不能不依靠企业并购。
不开放才是最大的不安全
有人说,外资并购威胁到了中国的经济安全,但事实是不开放才是最大的不安全。衡量经济安全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一个国家的经济竞争力和企业的竞争力。西方国家及亚洲“四小龙”的发展,尤其是最近两年的世界并购发展证明,企业并购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中国企业资本过分的国有化和民族化也不利于企业现代化和国际化改革。封闭并购市场,最终只能降低国际规模竞争力,完全被动地接受购并。2005年,《财富》杂志全球500大公司排名,有19家中国内地企业上榜,上榜数居世界第六,而在1996年时,该排名中还只有3家中国企业。可以说,离开了外在的竞争压力,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很难在几年间有如此迅速的提高。很多中国企业是在与跨国公司合作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哪个行业开放得最早、开放度最高,哪个行业的竞争力就最强。
我们不能因个别企业在同外资竞争中遭到困难就说外资威胁到了国家的经济安全,我们更应谨防以民族利益之名行私利保护之实。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外资对中国企业的并购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垄断、环境恶化、不正当竞争和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但我们不应就此否定外资并购,而应该更多地从我们自身寻找问题。比如:对外资进行管理,我们的一些法律、法规还有待完善;一些企业对引进技术还缺乏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能力等等。对于外资并购,我们既要鼓励,又要有风险预警机制和避免风险爆发的措施。各国对国际并购均有利用和防范。开放中有制约,投资贸易自由化的同时还要规范化。
以强者心态看外资并购
我们还应该看到,对外资开放同时也要对内资开放。中国国内外汇储备有12000亿美元,人民币储蓄13万亿,利用民营基金参与国内并购,需要扶持和鼓励。如何把握开放与安全、守信又保护的并购战略,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政府和民间两个方面的参与。
在面对外资并购的时候,其实涉及一个心态转变的问题。笔者曾经撰文写道:不应用弱国心态看待贸易自由化。对待外资并购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应该相信国家引导和规范外资的能力,以强者心态看待中国融入世界经济大潮的过程。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其实就是整合国际资金、技术以及其他资源,并为己所用的能力,而中国已经在这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作者是清华大学经济外交研究中心主任。)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