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读书交流

于善禄:《逆写帝国:后殖民文学的理论与实践》摘要

火烧 2007-03-18 00:00:00 读书交流 1040
本文探讨后殖民文学的理论与实践,分析不同阶段的书写者及批评模子,强调国家与种族在文学发展中的重要性,突出后殖民文学的独特性与复杂性。

于善禄:《逆写帝国:后殖民文学的理论与实践》摘要 

(The Empire Writes Back: Theory and Practice in Post-Colonial Literatures)

Bill Ashcroft, Gareth Griffiths, and Helen Tiffin合着(1989)

刘自荃译(台北:骆驼,1998)

1. 后殖民文学最早期的书写者由帝国权力的「代表」包办:归化的侨居者、旅客及观光者、英印及西非的行政人员、士兵、服务员、洋妻子。对于风景、习俗及语言有详尽的记载,但这些文本从不构成本土文化的基础,也不能以任何形式融合进国家被入侵时已然存在的文化之中。后殖民文学的第二阶段书写者:土著(natives)、弃民(outcasts)、传教士(missionary)、犯人(criminal)。(页5)

2. 四种后殖民文学的批评模子:国家及地区性的模子、以种族为本的模子、更为广泛的比较性模子、交杂性与融合性的模子,依序重点说明如下:

2-1.国家(national)及地区性(regional)的模子,强调具体的国家或地区文化的独有特色。国家文学与批评学的发展,是后殖民研究的整个进程的基础,没有国家层面上的发展,及不同国家传统的比较研究所导致的一切,后殖民论述就不可能出现【如当美国广大的文学作品,发展出跟英国截然不同的特色,并确立可被视为独立的权利时,国家性的文学差异亦被同时建立,这是可被阅读为国家身分的重要意象的泉源】;保持每一种国家文学的具体差别这一意念,形成每一种文学的自我认识(self-apprehension)的模式,并宣称为自足自成的整理。不过,在国家文学中,某些局部的真理或陈腔滥调可以被提升为正统,本身便是隐伏于该文学生产的国家概念中的危机。(页17)

2-2.以种族(racial)为本的模子╱黑人写作(black writing)模式,此类别的写作进展于把种族视作经济及政治歧视的主要特质这一意念,该模子的非洲特色最为重要,但却从来没有被非洲侨居地以外的批评家热烈地使用及讨论过;尤其这些地区常常继续经验着,在政治及经济领域上,外来统治的残存效应。Wole Soyinka:「黑人美学把基础建于欧洲的理智传统,不论其怎样努力逆转其概念,依然是一个弃婴。」(Myth, Literature and the African World)。(页21)

2-3.更为广泛的比较性模子╱后殖民文学模子

【D.E.S. Maxwell模式】着重在语言及定位(页26)

2-3-1.侨居者的殖民地(settler colonies):建立了移植的文明,最终巩固了政治上的独立,同时又保持着非本土的语言,由于跟土地没有任何祖上的关系,在处理自己意味中的移迁时,毫无疑问地倾向于相信着进口语言的充裕性。

2-3-2.被入侵的殖民地(invaded colonies):作家们没有被逼适应不同的土地及气候,但他们自己对于这些土地及气候传统熟练的响应,却被学习英语之时所牵涉的世界观边缘化,并引致在理解及沟通人世诸事百体之时的脱节。
【主旨上的相应】(页29)

2-3-3.庆祝社会及个人,朝向独立而奋斗的主旨。

2-3-4.外来的文化,对于当代后殖民社会生活的支配影响的主旨。

2-3-5.有着强劲旁喻力量(metonymic force)的主旨,如后殖民地区内屋宇或建筑物的兴建或破坏。

2-3-6.欧洲闯入者在当地导游引领下进入陌生的地区的主旨。

2-3-7.放逐的主旨,在某意念上是现存于所有后殖民写作的,因为它显现了在这些社会里,对于地方与移迁,和隐伏于把语言从其源生之处移运的复杂的物质环境,及其对于新的环境强加与被强加的关系,所常见的关注。

【殖民者与被殖民者模式】(页31)

2-3-8.Frantz Fanon着重于后殖民地区内写作任何类型文本的行动,皆从属于牵涉着殖民者与被殖民者的关系下的政治、想象及社会的控制。

2-3-9.文化「解殖民化」的可能性,强调恢复殖民前的语言及文化。

2-3-10.Wole Soyinka拥护文化融合主义,一方面并不否认与传统的联系,另一方面视非洲、加勒比海的命运,为不能避免地困陷于当代多元文化的现实。这些辩论带出了有关国家或集体的排外主义(exclusivism)及逃避融合主义的不可能(地方英语的使用已暗示了文化的融成)等重要的问题。

2-3-11.和来自欧洲的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批评策略的互相交迭。

2-3-12.Max Dorsinville提出「被支配者」与「支配者」的社会之间的关系模子,不论是社会内及社会间的文化转变,皆可以该架构工整地解释;其模子也解释了在一个国家或地区里,文学及文化小众(literary and cultural minorities)的产生,及主导社会(也许其自身亦被另一力量暗地里支配)的矛盾之姿。

2-3-13.Salman Rushdie提出「逆写帝国」策略,不仅透过国家主义的坚强,自称为中心及自主,甚至更为极端地质疑欧洲及英国的形上基础,先行挑战把中心及边缘两极化的世界观。

2-4.交杂性(hybridity)与融合性(syncreticity)的模子。Wilson Harris在The Womb of Space(1983)一书中,构设属于现在的混杂性,是恒常地努力于把自身从强调传统及重视「纯净」(pure),而贬抑其相对的「搀合」(composite)的过去中,解放出来的,以空间上的多重性(spatial plurality),取代了时间上的线性(temporal linearity)。后殖民的世界,从解构性的文化接触,转变为对于差别的平等接受,文学理论家及文化历史家皆开史承认跨文化性(cross-culturality),以之作为被「纯净」类型的神话所合理化的、明显地无休止的征伐及毁灭的人类史的潜在终结点,作为后殖民世界可被创意地稳定下来的基础。(页38)

3. 所有的后殖民文学,皆是跨文化的,因为他们磋议了「世界」之间的夹缝(a gap between worlds)──一处弃用与挪用的同步过程,不断努力地定义与决定他们的实践的夹缝。该类文学于是常常写作于介乎中心发声的接受式中央英语(received English)的弃用,及受到土语口音影响的挪用行为之间的张力。(页42)

4. 在后殖民写作里,很多作家皆被逼找寻另类的真确性(alternative authenticity),该真确性似乎躲着他们,因为真确性这概念本身,是被中心所应许的,对于该中心,他们并无参与,但它又不停地根每日的边缘化经验形成矛盾。该经验的最终结果,是中心性(centrality)及「真确的」(authentic)这些意念本身,有必要被质疑、挑战,并在最后被弃用。(页44)

5. Derek Walcott在”The Muse of History”提出「无历史」(historyless)世界观来颠复中央英语的书写。提倡挪用与语言上亚当式的庆祝,在建设与其「新」宇宙的「原有关系」(original relations)上,唤起诗人的兴趣;过去的「苦楚记忆」(the bitter memory),为新生的一切提供了能量。(页55)

6. Raja Rao在其小说Kanthapura的前言中,解释作家在以不同的语言传达文化具体性时,所面对的特定工作:「讲述并不容易。作家得以不属于自己的语言,传达不属于自己的精神。他得传达某种看似被外来的语言所错误地处理的。……可是英语却并不真正于我们来说是外来的语言。这是我们理性装扮的语言──如以前的梵文(Sanskrit)或波斯语般──但却并不是我们的感性装扮。我们皆是天性地双语的,很多人皆以我们自己的语言及英语来写作。我们不能像英国人般写作。我们也不应该。但我们亦不能仅以印度人的身份来写作。」(页66)

7. 后殖民写作的文本策略(已经逐渐地成为阅读策略的同盟,承认「理论」并不一定是欧洲的):

7-1.弃用:意谓拒绝帝国文化的类别,包括其美学,其规范性或「正确」用法(correct usage)的虚假标准,及其「嵌入」(inscribed)于文字的传统及固定意义的假设。(页41)

7-2.挪用:是语言被拿来使用,以承受一已文化经验的重担(bear the burden)的过程。Raja Rao:「以并非自己的语言,传达属于自己的心声。」(页41)

7-3.三种主要的语言组别:单语的(monoglossic)、双语的(diglossic)、多语的(polyglossic)。

7-4.克里奥尔连续体(Creole Continuu):后殖民的语言理论,该理论以为某地区的克里奥尔连续体,并不仅是独立的口语形式的聚合,而是个别的说话人之间,也许可以一定程度的轻松心情,重迭说话的形式。这些重迭的「口语」(lects)或具体的语言使用模式,不仅包含产生他们的主要语言「之间」的形式,这些形式也是在作用上自成一格的。因此,他们迎合着矛盾的需求,被认定为连续体里的不同阶段,而不被视作完全地独立的语言行为。该理论损害了语言形成的静态模式,颠覆了「标准」中央英语作为核心的语言「同心」意念(concentric notions of language)。(页48)

7-5.颠覆:使用一种语言,同时又企图拒斥它似乎提供以构设世界的特定方式,努力「解构」(deconstruct)被试为中央英语文法的权力结构。(页52)

7-6.语言变种:在该「变生」的过程(process of becoming)里,地方英语借着坚称其与中心的对立,及持续地质疑「标准」(standard)的支配性,把自身建设为对比的或对抗的论述(contrastive or counter discourse)。同一时间,也就是,作为「衍生」于中央英语的地方英语,把自己建设为独特的及个别的。颇大幅度的语言变种因而产生,纵使该变种时常被中心以鄙弃的措辞如「俗语」(colloquial)或「惯用语」(idiomatic)所攻击。(页61)

7-7.旁喻:Homi Bhabha将文本修辞视作比喻,使普世主义的阅读方式强加于人,因为比喻并不因文本的具体文化,而作出让步。对他而言,把文本的喻况,阅读作旁喻更佳,这样才能使文本病征化(symptomatizes),阅读超越文本的社会、文化、及政治力量的特色。(页56)

7-8.借代(synecdoche):旁喻修辞的具体形式,展示出语言变易的动力,如何被有意识地包括于文本之中。(页58)

7-9.援引:在后殖民文本中,发挥登记文化距离的作用,视乎文本自身为援引而提供必要的脉络的程度。援引的过程置入了语言距离本身,作为文本的主体。在跨文化文本中,该「间隙」(gap)的保持,对于其种族上的作用,有着深广的重要性。(页62)

7-10.注解:个别词语的括引翻译,是跨文化文本中,最为明显及最为常见的作者入侵,虽然并不局限于跨文化的文本,这些注解依然前景化了文化距离的持续现象。(页67)

7-11.未被翻译的词语:选择性地忠于地方用语,在文本中留下没有被翻译的词语的技巧,是传达文化区别性的意念时,更为广被使用的技法;该技法不仅运作以示意文化之间的不同,同时亦显示了话语在诠释文化概念时的重要性。(页70)

7-12.交互语言(inter-language):未经翻译的词语,用作交接面的符号,企图借着两种语言,语言结构上的融合,而产生「交互文化」(inter-culture)。(页73)

7-13.新语主义(neologisms):介乎语言及文化空间的共同伸展性(coextensivity)的重要符号,亦是地方英语变种分外发展上的重要特色。在地方英语文本中,成功的新语主义强调了词语并不体现文化精粹,因为在地方英语中,新的词性形式的创造,也许产生于母语的语言学结构。其成功在于其于文本中的作用,而不是语言学上的本源。(页78)

7-14.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与土语音译:多语作家所使的技巧,包括使口语更为可及的变动的串字法使口语更为可及、双重注释及语码转换,以作为互相交织的诠释模式,及文本内某些维持不作翻译的词语的选择。所有这些皆是在写作中,装置进文化特性的常见方式。(页79)

8. 后殖民写作的解放

8-1.沟通方式的控制

8-1-1.控制经常显现于写作系统(a system of writing)所强加的权威,不论写作是否已经存在于被殖民的文化中。面对不能被解释的一切,唯一求助于口语系统的是沉默,可是,沉默却包容着书写的文字,为了理解,首先而最为重要的行动是找一个诠释者。(页87)

8-1-2.诠释角色的暧昧,及诠释位置的重要性,形成了弃用及挪用过程的主要核心。诠释者经常现身于受支配的话语。角色包含着极端地分裂的目标:它作用以获得新语言及文化的力量,以保存旧有的,甚至当它帮助入侵者压抑该文化之时。在该分裂的时刻,诠释者发现了再不可能完全地生活于任何一种话语下。诠释者平衡该两种话语的交遇,构设了同时令人振奋与困扰的地带。诠释者的角色仿如后殖民作家,受困于介乎毁灭与创造的矛盾中。(页88)

8-1-3.读写能力引领至历史意识的发展,它容许了固定的过去的审核,它成就了于真理与错误之间作出区别,因而批准了「对于接受了的世界图景更为自觉的、批判的及比较的态度」的发展。(页89)

8-1-4.一篇具体文本的分析与阐释,也许是决定关注中的主要理论及批评课题,最重要的方式。该分析并不朝向总合的「诠释」(totalizing interpretations),而是朝向病征式的阅读(symptomatic readings),显现了横跨文本的话语形成及意识型态力量。此阅读方式可以用来描述所有后殖民写作中的三种重要特色:后殖民的声音被帝国中心沉默及边缘化、文本内该帝国中心的弃斥、该中心的语言及文化的积极挪用。(页91)

8-2.殖民主义与沉默:南非是一个其沟通工具的控制权依然被种族主义国家的殖民权力所操纵的社会,国家控制沟通工具,沉默了个人声音的方法。该沉默是字面上及戏剧性地,显现于政府对于报纸、杂志及很多创作写作,所行使的禁制之上。矛盾地,为了发展声音,他们首先必须沉默。在效用上,所有南非的写作在定义上都是抗议的或默许的形式。例:Lewis Nkosi的Mating Birds,阳物与笔,皆是支配的工具,跟诱人而不可得的女子性交,比喻相当于黑人孩子企图借着舞文弄墨,进入白人的社会(及因此得其权力)世界那样。(页91)

8-3.殖民主义与「真确性」:以V. S. Naipaul的The Mimic Men为例。他对于后殖民作家的困境持悲观看法,他认为模拟是隐伏于后殖民处境之中的,因此其文学文本,是永远无力地。帝国的中心强加于边缘,使其失去秩序及欠缺真确性。区别是介乎「真实」世界(real world)的真确经验,及无效的边缘的虚假经验。在对立的积累中,小说重复着两极(polarity):规律与失控、真确性与非真确性、现实与非现实、权力与无能,甚至存在与虚无。结果是每当小说考虑着边缘的真确性时,便有着奇怪的隐晦性,该隐晦却绝不使一切无用,并提供后殖民经验所带来的丰富而敏锐的重构的张力。(页96)

8-4.弃用「真确性」:以Michael Anthony的”Sandra Street’为例。聚焦于学生Steve学习写作的过程(作文课练习描述Sandra Street),直接地面对真确性的困境,朝向在后殖民文化中,既教授亦学习「写作」(writing)的那些人,包括老师Blades及同学Kenneth。(页99)

8-5.极端的他者性(otherness)与交杂性:以Timothy Findley的Not Wanted on the Voyage为例。重写(rewriting)诺亚及洪水的圣经故事(小说主角Dr. Noah Noyes),而把该「逆写」(writing back)的方法,伸展至帝国的中心。展现了许多对抗论述性的策略(counter-discursive strategies),在它其中一处最基础的起源之处,再次进入西方的知识论中,以解构那些为帝国话语强加进其它的世界而文过饰非的意念及过程。(页106)

8-6.挪用边缘性:以Janet Frame的The Edge of Alphabet为例。三个具有边缘性的角色:Toby Withers,一个癫痫症患者及纽西兰人,回伦敦旅游以找寻自己的「中心」(centre);Zoe Bryce,一个英格兰中部「独身的」学校教师,从未被人吻过;Pat Keenan,一个备受压抑的爱尔兰巴士司机。由Thora Pattern叙述这三人的旅程(相遇于从纽西兰到伦敦的船上)。这手稿则是在Thora Pattern死后的纸张下发现的,由Peter Heron租售员的出版商提交,他曾跟Zoe Bryce坐在蜿蜒的河上。字母的现实及意义本身,寄寓于语言上的「溜失」(slippage of language):Thora╱Zoe╱Janet‧Pattern╱Bryce╱Frame的编缘现实不断扩延。(页113)

9. 本土理论与后殖民阅读

9-1.印度批评学的实践,至今要不是描述了印度概念早于及预示二十世纪欧洲及美国美学的主要措辞的方式,因而暗示了印度批评家也许可以用印度批评学里,更为洽当的本土措辞把他们取代,便是企图重新坚称另一梵文基础的美学选择──「情感╱暗示的区别」(dhvani-rasa distinction)。而企图在该理论里寻回「印度特性」(Indianness)的虚假精粹的问题,继续需要被顾及,这些发展对于弃用西方理论霸权的过程同样重要。(页131)

9-2.非洲批评学拒绝退让非洲文学的自主性,或赋与它有着基于非洲文化及美学的自身规则及标准的权利。他们拒斥普世的价值所掩盖着的狭隘的欧洲优先性,以为于非洲民族并不适用。反而企图「定义非洲文学的正规成分」,把传统回顾至其契合自身之处,认同某些可从传统非洲口语文学移转到当代文学的规范。(页139)

9-3.侨居者殖民地(美、加、澳、纽)所引发的批判问题,结集于特别的问题组别中,强调了存在于所有后殖民文学中的一些基本的张力,他们所引发的三个主要课题:介乎旧世界与新世界之间的社会及文学实践的关系;于侨居者地区的本土居民及入侵的侨民间的关系;进口的语言跟新地方的关系。(页146)

9-4.加勒比海曾是最广泛及具挑战性的后殖民文学理论的锻炼之地,在这里,重要的课题皆无所遁形,这些课题产生了最为激烈的讨论,不论在语言学、哲学或文学理论上,后殖民理论皆反复地及颠覆地运作,以瓦解欧洲理论中的既有假设。一元主义及普世性的单一假设所关系的复杂性,被松解于边缘性与多重性的恒常拉力之下,透过移迁,「重置」(replaced)理论。(页168)

10. 后殖民写作与文学理论

10-1.与现代主义:非洲的「发现」,是二十世纪欧洲世界,在其种种自我矛盾、自我怀疑、及自我毁灭中,发现自我的主要模子;帮助欧洲的旅程,走出理智之光(Light of Reason),进入黑暗之心(Heart of Darkness)。(页173)

10-2.与新批评:很大程度是美国后殖民意欲的产物,强逼人们对每一件作品,皆从头努力,希望建立其文学经典的合法性,对抗英国传统的持续支配。(页174)

10-3.与后现代主义:解中心的、喻况的、精神分裂的……不论我们如何选择以诊断其病患,后现代主义通常会被其支持者及敌对者,看作文化权威──具体地是西方欧洲文化及其建制所赋有的权威的危机。(页176)后现代主义及后结构主义的长期重要性对美国的冲击,可能正好容许美国人自错误的历史解释里,重新掌握及挪用他们自己的写作。(页177)后现代主义作家及后结构主义批评家,瓦解有关语言及文本性的假设,及强调于社会文本关系上,对于意识型态构设的重要性的关注,于后殖民文本中找到回响。(页179)

10-4.与话语理论:话语的概念(the concept of discourse)在定位决定后殖民性的连串「规则」上,十分有用。以傅柯或萨依德的意思谈及后殖民话语,便是要唤起有关语言、真理、权力、及三者之关系的某些思想方法,真理于为了特定话语而设的规则系统中被当作真的,权力则合并、决定及证实真理;真理永不位于权力之外,或被剥掉权力,真理的产生是权力的作用。(页182)

10-5.与意识型态理论:对于被后殖民批评家所指称的,介乎语言及文学实践的关系假证,及被帝国主义强加的自我╱他者分类中,构设身分的问题,有着特别的切题性。(页185)

10-6.与马克思主义、人类学:马克思主义对于后殖民社会大有用途,求援于后殖民理论,以强调文化事件的政治构设,不过在处理后殖民社会上,仍被局限于其自身潜意识的欧洲中心性。可是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理论正发展出较大的自觉性,需要敏感的适应,以争论该作为「阶级」的类别,是可应用于所有的社会的。(页188)

10-7.与女性主义:在许多社会里,女性皆从属于「他者」的位置,被边缘化;亦在比喻的层面上,被「殖民化」,被逼从深深地嵌入于、但也基本地离异于该皇权(imperium)的位置,以游击战对抗帝国支配。她们跟被殖民的种族及人种共有着压逼与压抑的政治上的亲密经验,亦跟他们一样曾被逼以她们的压逼者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经验。跟后殖民的人种一样,女性必需构设属于自己的语言,当唯一可用的「工具」便是殖民者的时候。(页190)

相关术语

【殖民时期】(页i)意谓国土沦陷割据于异国,从军事外交、政治经济到社会文化,皆由异族殖民者直接支配统治之时期,并以【白人神话】做为主要的【帝国话语】。

【后殖民时期】(页i)民族重获主权后,国土脱离异国统治,复归统一,成为独立的军政实体的时期,并以【文化帝国主义】做为主要的【帝国话语】。

【后殖民】(页1)post-colonial,包括自殖民行动(colonization)开始到今日,所有被帝国化过程(imperial process)影响的文化,因为肇始于欧洲的帝国主义侵略的整个历史过程,本身其实有着统一而连贯的关注。

【帝国话语】(页ii)又称白人神话,把殖民者与被殖民者,种族肤色上可见的表面差别,理所当然地引申为道德文化上不可见的优劣对立,由此衍生的堂皇大话(grand narrative),持续不变地以白人殖民者为中心,贬抑与边缘化被殖民的异族他者。如Abdul Jan Mohammed所言:「白与黑、善与恶、优与劣、文明与野蛮、理智与情感、理性与感性、自我与他者、主体与客体之间,广泛但可以相应转换的对立项目。」(”The Economy of Manichean Allegory: The Function of Racial Difference in Colonialist Literature”, Critical Inquiry, 12.1(Autumn 1985): 63.)

【文化帝国主义】(页ii)西方主导文化,以其兼并同化的霸权形式,改写第三世界弱势文化的意识型态编码于无形。所牵涉的过程,不是西方外来文化的强加,而是本土自身文化的失去。(John Tomlinson. Cultural Imperialism: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London: Pinter, 1991: 173.)

【买办知识分子】(页iii)comprador intelligentsia,这是Kwame Anthony Appiah对于后殖民理论家的批判,他认为他们只是一小撮于西方受训,有着西洋风格的作家与思想家,在自己的国家里,推销西方文化,再在西方的国家里,把本土文化呈现为迎合西方主导论述的岐异性的他者形象。后殖民论述不单没有解构白人神话中的二元论,反倒在推销本土文化所伪称的独特性时,暗度陈仓地一再支持着该两极的分化。(”Is the Post-in Postmodernism the Post-in Postcolonial?” Critical Inquiry, 17(Winter 1991): 348.)

【英文研究】(页2)English Studies,英文在十九世纪英国,被发展为备受优惠的学术科目,其地位最终确立于它被牛津及剑桥大学纳入课程之内;在此同时产生了十九世纪帝国主义的殖民模式。英文研究与帝国的发展,源于同一种意识型态气候,两者的发展内在地互相勾结牵连,把早经构设的价值观(如文化、人文学科等)自然化;另一方面建设了「蛮荒」(savagery)、「土著的」(native)、「原始的」(primitive)一切,做为对立面,及有待热切改革的对象;同时也拒斥「边界的」(peripheral)、「边缘的」(marginal)、「非典规的」(uncanonized)价值观。

【语言控制】(页8)帝国化的教育制度,把都会语言的「标准」版本,设置为典范正统,使其它一切的「变种」(variants),皆被边缘化为驳杂不纯。语言成为一种媒介,透过它,等级性的权力结构得以恒久;透过它,真理、秩序、现实等概念,得以建立。

【黑人美学】(页21)Négritude,此概念发展自马丁尼克人Aimé Cesairé及塞内加尔诗人与政客Leopold Sedar Senghor。声称黑人文化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强调融合性及整体性多于分析与分解,以独特的节奏与时态原则运作;也宣称对于时空关系、伦理、形上学及美学上,有着独特的非洲观点,把自己区别于欧洲的品味与风格所假设的「普世」价值(universal values),但却会很轻易地重新并入欧洲的模子,其作用不过是白人优越感,一种新的「普世」典范,主题上的反主题而已。

【联邦文学】(页24)commonwealth literature,出现于1960年代,做为英联邦过去或现在的成员身分,所统一的一组国家文学,在其最为松散的形式下,仍是一个描述性的词语,尽管它更为容易地广被接纳,但依然有着地理及政治上的局限。于是人们作出其它的种种企图,找寻恰切的名词来描述更为广泛的比较性文学研究,于是有人提出「全球英语」(terranglia)、「第三世界文学」(Third World Literatures)、「英语写作下的新文学」(new literatures in English)、「后殖民文学」(post-colonial literatures)等概念。

[图:提出“买办知识分子”概念的加纳裔作家、批评家艾皮亚〔Kwame Anthony Appiah〕]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