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把“干得多挣得少”转换为“藏富于民”

火烧 2009-12-08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了当前社会中干得多挣得少的现象,指出收入分配不均和既得利益群体的影响,呼吁通过藏富于民实现更公平的财富分配。

把“干得多挣得少”转换为“藏富于民”  

《参考消息》报于 2008年12月6日 刊登了一篇文章,题名是《內地民众何以“干多挣少”?》文章首先引用了《人民日报》3日刊发记者调查,称中国城乡居民不同群体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拉大,普通民众“干得多,挣得少”,制约着百姓消费能力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我认为是一个关系十亿人民利益的大议题,这也是中国当前两极分化扩大,社会群体矛盾加巨的重大成因之一,故值得深入探讨。  

其实,明眼人一看就明白,广大打工族,特别是基层操作工和基层的管理工作人员,基本上都是“干多挣少”的一族人,俗称“打工一族”。  

当前内地大部分人“干得多挣得少”,是因为小部分人“干得少挣得多”,说直白一点就是“打工族”们“干得多挣得少”是因为“既得利益群体”多吃多占的结果。这个“既得利益群体”是指那些人呢?我认为他们分为三部份:  

1、先说私营企业,很显然“既得利益群体”是指的企业主及其高管阶层;  

2、其次说国企,它们又分垄断国企与中小国企,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企业高管们(“既得利益群体”就是指的他们)以绩效为其提成奖励基础,自然要分走这块大蛋糕的大部份,而其绩效的多少相当一部分则为侵蚀职工的工资。  

3、再说说政府部门,按理说政府是“为民办事”的,政府是人民的委托人,国有财产通常被称为“全民所有”或“全民财产”,用常理比喻则可视每个公民都是“股东”。国富了,蛋糕越来越大了,但现状是最大群的“股东”们仍然穷,即“国富民穷”,他们没有直接受益于国家财富的飞速增长,这就是问题的所在。  

全世界都看到,中国近年来,经济高速增长,然而“股东”们的“工资在爬、物价在飞”;实际上“股东”们的工资只有小幅增长,相反物价的涨幅确较大。我们知道最低工资与物价的波动是政府拟定和控制的,(这里可以看出照顾公、私企业利益多于照顾全国广大民众的直接利益)。  

一句话,其原因就是社会分配不均。根据统计,占全国职工8%的国企高管及垄断行业职工收入占全国职工工资总额的五成五,全国其余92%的职工收入只占四成五,使得大部分职工实际收入负增长,这就是典型的“社会分配不均”,所以多数民众感觉口袋中的钱不够用。  

《参考消息》报刊登的《內地民众何以“干多挣少”?》文章中有这样一段很精准的论述:  

“更重要的是,各级政府近年加大了与民争利的力度,成为“干少挣多”的特殊利益集团。有数据为证,1995年至2007年,各级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从一成七骤升到三成三,除了税收还有庞大的行政收费及士地出让金等,但回馈百姓的公共服务却未见同步增长,仅教育投入,大部分地方政府至今还未能达标。”  

该文还指出有些“精英”们的错误观点:  

“有些人认为,中国消费率低下是因为国人喜欢存钱,主张提升内需要从改变落后观念做起,这是误导决策层的无稽之谈。事实上,正是因为大部分百姓“干多挣少”,缺乏消费能力,尤其是房价、医疗费疯涨,民众的消费信心从何而来?”  

中国社会“不患寡而患不均”,这也是中国社会《两极分化》不断扩大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收入分配不公既是经济问题,更是随时会成为引爆炸弹的政治问题。  

一边是百姓梦想勤劳致富,到处找工作,梦想由“下岗工”变成上班族,他们即是找到了新工作,起早摸黑的干却“干得多,挣得少”,另一边是垄断国企高管及政府公务员,每天一杯清茶两张报,“干得少,挣得多”。与92%民众比较起来大家评一评他们是不是“干得少,挣得多”的那个“既得利益群体”?  

不久前的《通钢事件》所指的高管们,不但“干得少,挣得多”而且还把广大职工给扫地出门,把国有资产给卖了,这种事件在全国不是少数,这就非常明白的证明了,这种社会的“分配不均”现象会变成“会成为随时引爆炸弹的政治问题”。  

如果政府部门、政府官员能脱离“既得利益群体”,回归到为民众利益办事的公仆位置,为最大多数的“股东”说话和为他们办些能达到《国富民强》的实事,那是中国之幸,人民之幸。  

该文最后指出:“财富分配的调整是个大手术,关系亿万百姓利益,国家有没有铁的手腕,政府有没有藏富于民的心胸,老百姓拭目以待。”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