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评《我们的时代》
无论从学历、履历上来说,我都不如《我们的时代》三位作者黄平先生、姚洋先生和韩毓海先生。而且从书中看,他们都留过洋,黄平在中科院工作,是《读书》杂志的执行主编。其余两位都是教授。但,即使这样,我就我所看到的《我们的时代》,说上几句。
《我们的时代》副题是:现实中国从那里来,往哪里去?应该说,副题比正题还要好,还具有现实性。《我们的时代》太空泛,这样一个大标题,三个人很难在400多页的书里谈得淋漓尽致。看完此书,给我的感觉好像通书就是在谈主义,翻开第一章,就看到自由主义和集体主义,后面的内容里,随便翻几页你就能看到这个主义,那个主义的。如:民粹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合理主义、实证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等。还有很多我听都没听过的主义。单单搞懂这些主义,我想够我一生消化了。不是我以己度人啊,我怀疑那些吐出这些主义的人,是否已真正吃透这些主义?说实话,那些个主义,就已将我弄得云里雾里了。中国的现实问题已经够纠结了,再用这些主义来研究中国的问题,是不是乱上加乱?是不是有点像头上按头,更加让人不知哪个是真头了?我当然不是说不可以谈主义,但也不能嘴唇随便一碰,就迸出个主义来,主义讲多了,反倒变得没主义,到底哪个是真主义?再说了,此书副题不是现实中国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吗?那么我们更多的应该探讨中国的过往,以中国历史为主线,反思过去而展望未来。书中韩老师引出的一段话,我觉得很好。这段话大致意思是说,如果要研究中国现代的问题,你就要研究前代的问题。也就是说你要研究“改革"的问题,你就要研究“文革”的问题,研究文革的问题,你就要研究文革前五四运动的问题,研究五四运动的问题,你就要研究辛亥革命的问题,研究辛亥革命的问题,你就要研究晚清的问题,然后往前推,你甚至要研究明朝、元朝、宋朝、唐朝......中国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没有断层的国家,她整个历史是一个传承,她的传承是有中轴线的,是有关键精神的,是有着其他国家所没有的基因,要不然你怎么解释?当我们讨论我们该往哪里走的时候,我想我们已经迷路了,但我们警觉了,所以有《我们的时代》这本书,来探讨我们到底往哪里去?要研究当下时代,讨论当下应该往那里去的话,我们必须要从历史入手,理出一条主线,然后加以探讨。要不然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说到敌人已经进村了,我们还是千头万绪,没有好的方案。
还有我觉得要研究中国的问题,最好用中国的语境。我想最终解决中国问题的,一定还是中国自己。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刀子,也一定是中国文化这把刀子,除此之外,没有什么能统一我们的思想。当然,国外的好东西我们也是要汲取的。就像我们民族的语言还是以汉语为主,但英语也是要学的。无论何时,我们的政策,我们的学习,在主体上都不能偏轻中文。如果偏轻中文,那么就会出现上海的一所高校,中文考试第一的居然是外国人这样的现象。当然这种现象目前不具有代表性,但长此以往这样偏重英文,又在社会崇洋媚外的影响下,这种现象肯定会蔓延开去。那么反思我们当前的学术界是不是太偏重洋思想了?好像离开洋思想就不能谈中国的问题了。说远了,我的意思是说我们研究自己的国家从那里来,往哪里去的问题,必须以我们自己为主题,再汲取国外先进的思想,来处理当下的问题。就像我们要处理黄河的问题,借用亚马孙河,还是为了解决黄河的问题。在说理说事上还是以黄河为主线。而不能抬错了棺材,哭起了人家的祖宗。我们姑且不说《我们的时代》在研究中国从哪里来的问题上,不够广远和深刻,并且在研究往哪里去的问题上,用的是西方的思维。尽管书中也谈到了一些中国曾经和现在问题,但往往会绕到西方去,给人的感觉是:引证西方,就是为了证明中国的偏错。从而让人感觉西方是如何的伟正,而中国是如何的谬误。我承认中国当下是需要反思,但我不认同这种反思法,诚然人人都有采取何种反思的自由,但我也有批评任何一种反思的自由。并且我认为这种反思法,浪费了《我们的时代》这个书名。一句话,书名深刻而博大,内容偏浅而狭隘。
特别我要提姚洋这个人,我感觉他在此书中说洋货比较多,很多莫名其妙的主义也是他提的。我当然不是要推翻他的所知所学。但我觉得他的很多话值得商榷,比如他说“文革”完全是负作用,没有一点益处,书中他也多次控诉“文革”,并且说“文革”的破坏力有多大,害得中国停滞不前。我虽然没有经历过“文革”,但我从很多史实资料看,“文革”也不是说像宣传的那样,是什么经济崩溃的年代。更不是像姚洋所说,一点益处也没有。“文革”时的经济到底是一个什么状况?毛主席为什么要发动“文革”?以及“文革”无论在政治和经济上,对我们的国家起着什么不可代替的作用,我已懒得在这里重复,姚洋尽管可以去翻历史的旧账。但我在这里想轻轻问一声姚洋:你凭什么说“文革”一无是处?你“凭”的那些个东西是你道听途说的?还是你潜心研究的?作为一个教授,对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你认为要持何种态度解读?我看你国外的那些个主义讲得头头是道,但对“文革”却耿耿于怀,我特别看不惯那些没有亲身研究,不看史实资料,却也对“文革”指手画脚的人。一个个都搞得好像当初毛主席就专门针对他或针对他家祖上,而发动的这场“文革”一样。即使“文革”有千错万错,但没有正确的调查,对错你都没有发言权。因为作为一个育人者,你的言论和行动在影响很多人的思维,你必须尽量做到正确,当然你也不可能完全正确。“文革”诚然有不好的影响,我也不是说不可以评论那段沉重的历史,但我想听到中肯的声音,而不是都像毛主席对不起他祖上十八代一样,对“文革”持完全否定的调调。我认为目前所谓主流对“文革”的反思很多是有失偏颇的,好也不是那个好,错也不是那个错。不复原历史的背景,不追溯事件的前因,而站在今天的立场,揪住某一段历史而大说特说,那都是盲人摸象,夏虫语冰,不得要领。所以在此我奉劝姚洋姚先生姚教授一句,有人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借用此话,并稍作改动,我认为学生熊熊一个,老师熊熊一班。今后你对历史的评价最好中肯些,尽量少说些国外的主义,多研究中国,研究的时候对历史要有敬畏之心,不要用挑错的眼光,或者以历史审判者的身份去研究,那样于人于己都没有好处。
打《我们的时代》这么多棒,也应该说几句好话,以息作者之愤。无论如何,我看到书中已经在反思了,和主流莺歌燕舞的表演,已有了很大的区别。这是一个好兆头,好现象,如果大家都在美好里看到美好,那么,不美好很快来临。反之,如果大家在丑陋里只看到丑陋,那么,我们也只会继续丑陋。辩证法告诉我们:我们要在美好里看到危机,要在危机里看到美好。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远虑一个是向过去要看得远,一个是向未来要看得远。如果一个人只会向未来看得远,不会向过去看得远,那他迟早也会有近忧。历史是一面镜子,要解决现实的问题,答案就到历史里去找吧!毛主席为什么伟大、正确?就是因为他“虑”很远的过去,也“虑”很远的未来,关键他还抓住了根本,“虑”得正确。用以下这句话结束本文吧:要在根本求生死,莫向支流分浊清!!!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