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代观察

网络时政文摘(129)2009-9-14

火烧 2009-09-14 00:00:00 时代观察 1037
文章分析中国高压维稳措施与民怨纾解的必要性,指出社会矛盾长期积累对稳定的影响,强调政府需从源头化解问题,而非单纯封堵,提出建立财产申报制度等改革建议。

网络时政文摘(129)2009-9-14

高压维稳难久安 纾解民怨方治本
官府百姓各有帐 民穷难圆强国梦
学者﹕中共应建财产申报制
各国政府疯狂“放水”救市,旧泡沫未去,新泡沫又来
贸战烽烟不息 中国难靠出口打救
中国将重新划分省区:全国共50个省

东方日报:高压维稳难久安 纾解民怨方治本

今年是中共建政六十周年,也是胡锦涛任内首次大阅兵,不容许有任何闪失。中央政治局常委兼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表示,维护首都稳定是当前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要以硬措施落实硬任务,为建国六十周年大庆创造平安祥和的社会环境」。

七月份以来,新疆接连发生骚乱事件,一浪高于一浪,至今仍未有平息的迹象。有疆独组织甚至扬言,要把火烧向北京,在「十一」期间搞事,给节日气氛投下阴影。当局把京城安全列为「硬任务」是可以理解的,但人们关注的是,当局的「硬措施」能否确保万无一失。

当局的维安措施包括:一、在北京市内形成专群结合、警民联防的维安格局,「打一场国庆安保的人民战争」。二、北京与周边各省市构建「国庆安保工作护城河工程」,设立二十四小时联络热线,及时通报讯息,实施进出北京安全检查,消除北京的安全隐患。三、在新疆强化防范恐怖袭击的措施,在西藏及其他藏区防止「藏独」势力伺机渗透并破坏。四、要求各地当局加强领导接访、干部下访,化解各种社会矛盾。

大炮打蚊 事倍功半

上述措施归纳起来,其实是两招:一是压,把一切製造动乱的敌对势力镇压下去;二是堵,把所有可能引发动乱的隐患堵截在北京范围之外。这两招都具有一定的威慑力,但根据过往经验,伺机作桉的恐怖分子神出鬼没,无孔不鑽,以正规警力对付他们,有如大炮打蚊子,事倍功半。而所谓把罪恶堵在京门之外,能否奏效更是存疑。疆独、藏独人士不会在脸上写上标记,无论设多少个检查站,都不可能完全阻止他们熘入北京。

隐患不仅来自疆独、藏独等政治势力,亦来自民间的矛盾。近年官场腐败日趋严重,官商勾结鱼肉百姓,必然导致官逼民反。去年全国发生了数万起民众集体抗议事件,主要诱因包括农村徵地、房屋拆迁、财富分配不均等等,今年头几个月,群体事件又有增长趋势,这些都是威胁稳定的计时炸弹。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人有冤无处诉,会不惜铤而走险以唤起公众关注,而北京的「十一」庆祝活动就是他们宣洩仇恨的合适时机。

一言以蔽之,面对长期累积的社会矛盾,当局不能只做「灭火器」,而应多做「减压阀」,设法疏导民怨,否则压力愈大,反抗力也愈大,而与其花大力气「封堵京门」,倒不如设法在京城之外将矛盾化解。当局近期强调领导接访、干部下访,就地解决问题,可惜往往流于形式,无济于事。

无论是堵压还是疏导都治标不治本,治本之道是反腐败,只有剷除官商勾结,才能真正纾解民怨,拆卸计时炸弹。否则,就算安然度过今年的「十一」,也无法确保长治久安。

太阳报:官府百姓各有帐 民穷难圆强国梦

「十一」前夕,内地媒体「六十年回顾」铺天盖地,财政部长谢旭人在一次报告中表示,国家财政收入六十年翻了一千倍。国家统计局更是发出报告,称中国去年底从低收入国家「升至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一副「头等强国」近在咫尺的气派。但在互联网上,官方「光辉成就」被网民们大泼冷水:为何只讲财政收入率,不讲民生投入率?六十年老百姓收入翻了多少倍?难道国家有钱百姓没钱,也能成为强国?

中国成为中等偏下收入国家的依据何在?财政部和统计局以财政收入和外汇储备两项数据作为支撑,前者六十年增长近千倍,后者增长近一万四千倍。如果单独看这两组数据,一个政府收入和外汇储备有着天量增幅的国家,中国可能比巨额财赤的美国政府都要强大。

但中国不会因此在短期内成为「头号强国」,因为还有多项经济数据制约着「强国」的梦想成真:一是内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六十年间仅增长了十八倍;二是农民的人均收入目前还不到城镇居民的三分之一;三是全国工资支出佔GDP的比例仅有一成,远低于发达国家的五成。人均收入偏低折射出中国陷于「国富民贫」困境的现实,短期内难以有根本改变。
财富集中 滋生贪腐

更重要的是,老百姓心中也有一笔帐,算来算去,怎麽也感受不到财政收入增长千倍带来的实惠:假如当年人均月薪低至十元,现在也该过万,有吗?眼下都市楼价每平方米最低一万几,住不起;治感冒百元起,病不起;殡葬花费一万几,老人死不起。

老百姓算的另一笔帐是,国家富了,生活难了,幸福感不见了。财政收入哪里去了?是政府花错地方,还是官员盘剥百姓?想当年物价便宜,少有贪官,想必是六十年通货膨胀和贪污腐败的增长不止一千倍。

长期以来,当局不断向民众灌输「大河有水小河满」即「国强民富」的思想,似乎「大河」有水后「小河」自然会满,但是国力增强后,绝大部分老百姓没有过上富裕生活,「大河之水」经过各级政府的权力盘剥,七除八扣,并没有流入百姓的「小河」,更遑论「藏富于民」。

其实道理很简单,国强不等于民富,民富则无国不强之理。财富过多集中于库房,容易滋生贫富悬殊、官商勾结等弊害,政府能控制的财富愈多,贪官愈多,贫富分化愈严重,社会矛盾愈激烈。国家强盛不以民众富裕为基础,民众对政府的离心力也会加速社会秩序的崩溃。

国强民不富,要国何用。中国历史上曾经辉煌的秦朝、隋朝,虽然留下万里长城、大运河等世纪工程,却因「国强民贫」而迅速崩溃,难逃短命王朝的厄运,这一教训难道不值得当今为政者借鑑?

学者﹕中共应建财产申报制

【明报专讯】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将于明天(15日)举行。「反腐」再次成为全会的讨论议题。中共中央党校退休教授杜光昨日在接受本报访问时称,中共党内腐败现象普遍存在,致使党和群众的距离愈发疏远。四中的讨论焦点,应是「怎样把党从腐败的泥沼中挽救出来」。

据悉,此次四中全会上,中共高层将要对党内民主、党的建设、反腐败等进行集中讨论。杜光分析,党建是实现党内民主的手段;反腐败是党建的重要内容;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则是反腐的有力措施。「但不可否认,财产申报制度触痛了既得利益者」。

申报制触痛既得利益者

他表示,四中全会后发表「决议」。但既得利益者的反对情绪还将体现在执行这些「决议」的态度上。「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依然存在。按照以往经验,既得利益者从符合自己利益角度执行的情依然会普遍发生」。

社会监督权未得到落实

「六四事件」以来,中共高层曾下发多个文件表明反腐决心,但一直没有收到良好效果。「一些中共党员及高级干部的贪污受贿现象,亦大大影响了中共的整体形象」。他表示,根除腐败在加强财产申报制度的同时,还要加强社会和舆论监督,「但《宪法》赋予的监督权利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明报记者刘洪庆北京报道)

各国政府疯狂“放水”救市,旧泡沫未去,新泡沫又来

香港文汇报记者李永青、李昌鸿/美国华尔街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在去年9月15日破产,明日便是雷曼倒闭一周年,本港股市及楼市都经历了一场风高浪急的起跌。目前恒指稳企2万点以上,最高曾见21322点,高于雷曼倒闭前近一成;私人屋苑平均楼价每呎4,138元,较去年9月升7.3%。然而,股楼虽收复海啸失地,但各项实体经济指标却显示,复苏步伐远未跟得上;更有甚者,是在各国政府疯狂“放水”救市之下,旧泡沫未去新泡沫又来,通胀已悄然成为全球政府的新敌人,亚洲国家数月后极可能先行加息,届时复原中的经济恐又再受重创。

金融海啸发生近一周年,在各国不断“放水”救市后,经济渐见曙光,股楼率先反弹,但股楼齐升的背后,本港实体经济背驰,今年首季及次季本港GDP分别录得 -7.8%及-3.8%。在第二季私人消费开支、出口、投资等均呈负数,仅政府消费开支呈正增长,显示经济复苏之路仍前景未明。其他诸如企业盈利、写字楼的租金及空置情况情等,亦反映经济复苏的动力微弱。

港经济可能U形发展

经济分析家表示,从香港第二季经济强劲反弹来看,显示经济衰退已告终,最坏时刻已过,但仍不肯定经济能否持续复苏。出口是本港经济重要的元素之一,能左右经济复苏的进度,但现时美国人已改变消费模式,增加储蓄率,这对于以出口为主的本港十分不利,并预料全年出口将跌12%。“近期出口回升,全靠一些急单,但买家仍不肯落长单,出口前景仍然未明朗。整体而言,本港经济可能U形发展。”

现时令人最担心之事,是股楼急升会否形成泡沫,若泡沫爆破可能对复苏中的经济打击更大。

专家指出,去年9月中旬后爆发的金融海啸,挤压了石油和农产品、房地产市场和股市的泡沫,然而在各国政府大力刺激经济狂印钞票的推动下,加上过低的利率水平,市场流动性过度充裕,从而令未被完全挤压的泡沫重新卷土而来。这从商品市场如原油、铜等价格的上涨,以及不少国家地区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的飙升,可见端倪;而商品价格和楼股的上涨,必然带动通胀压力的上升。

宽松过后进加息周期

高盛最新发表报告称,亚洲经济已在全球最先出现经济复苏迹象,并将结束宽松的货币政策周期而进入加息周期。一些亚洲国家央行,近期已经暗示不久后必须加息,而韩国、印度和印尼的央行将率先于明年首季开始加息。有专家估计,中国央行会于今年第四季开始调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推出信贷配额;预计也会于明年首季开始上调利率,每次加息幅度为0.27%。到明年第四季,内地一年期贷款息率预计将升至6.39%。

东方日报:贸战烽烟不息 中国难靠出口打救

华府宣布对中国输美轮胎产品採取特殊保障措施。此举激起中方强烈反对,保留进一步反应的权利。轮胎特保桉在美立桉五个多月来,中方由国家到企业驱动多层次的力量去应对,即使理据充分亦未能打动美国总统奥巴马否决该桉,显示背后牵涉美国的政治现实考虑,面对中方强大的道义攻势,美国政治领袖仍然不惜践踏贸易原则及承诺,无疑展示了严峻的贸易战前景。

使中方深感忧虑的是今次立下恶例,一方面顾虑美国其他行业借引此桉掀起摩擦;另一方面引发欧盟贸易战的连锁效应。以这个影响观之,中国可能会诉诸世贸仲裁,但那将是耗时费事的长命公桉,对中国来说如同远水救近火,拣不到好处。无论中国主观意愿如何,在后危机时代与西方强烈的经济反差中,欧美不断掀起对华贸易摩擦,将是不可避免。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商务部旋即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汽车产品和肉鸡,启动反倾销及反补贴立桉审查,无疑有实施报复的意味。两国贸易战随即散发火药味,剑拔弩张之势已成。

中方的强硬姿态,已不能使轮胎特保桉萌生转机,虽然事件未致使中美彻底闹翻,但已可见欧美在后危机时代,财政风雨飘摇之中,虽难以利用金融作为有效的打击力量,遏制中国的壮大,但会更加倚重贸易打击,阻止中方乘欧美弱势快速崛起。中国内部曾强烈寄望,以美国最大债主的身份,箝制美国的恐华围堵,美国在贸易上寻找还以颜色的筹码,亦是国际较量的必然。实际上,贸易遏制是早就过招的手段,今天对中方来说,恼怒的是被人乘之以危而已。

值得中国当局反思的是,要越过当前危机,回看加入世贸以后决策理念是否偏差。入世的艰难达成,相信曾使中国对遭受贸易排挤冒起如释重负的感觉,但事实发展证明,美国在不停变招,游离于世贸规则,设置对华贸易壁垒。在贸易上製造麻烦,并不因漂亮的全球化说辞轻弃,美方不用三○一条款,有其他规条创造出来;不用汇价施压,也有其他源源不绝的替代招数。

入世未使中方少了贸易上的麻烦,却可能将内地引入歧途。入世后中国对外贸易急速兴起,无形强化了中国对贸易的倚重,更加深陷出口型的经济增长不能自拔。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全球经济格局剧变,出口型经济模式穷途末路,中国经济转型不及,至今未能看到短期实现倚重内需的前景,对贸易复甦仍寄望极大。今轮贸战烽烟应促使中国反思,不能对欧美心存侥倖了,莫说欧美消费今不如昔,即使消费复甦、需求重振,也会把贸易作为同中国交手的筹码来运用。

中国贸易遭遇欧美挤压之际,也面临来自新兴国家的竞争。在传统製造业领域的比较优势日益减弱,近四年来製造业工资水平增长幅度,远高于亚洲其他国家的水平。欧美容易找到替代市场,使之更认定贸易对华的遏制作用。这种严峻局面,中国在维护贸易权益的同时,也将被迫切实地对待转型,一方面增长方式放弃对贸易倚重,另一方面在贸易上也要实现「中国製造」的转型。借助过往打下的基础向高端贸易拓展,摒弃消耗资源、破坏环境的低效益製造业模式。当前的贸易摩擦,已凸显中国就此没有退避的路可走。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