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鲁迅说到毛泽东——与网友的商榷
萝卜兄说:
1、读了鲁迅再理解毛泽东思想?江帆兄本末倒置也。
我再来说说鲁迅这红旗是怎么竖起来的,和鲁迅的骨头是怎么硬起来的吧。你不喜欢听,就当听野史吧。
1927年,毛泽东提出在敌占区的文化领域也要开展针锋相对的斗争。周扬同志受命潜入上海,从此,以郭沫若为首的一个圈子,开始崭露头角,当时,鲁迅也是被打击的对象。不久,鲁迅加入左翼作家联盟。凭借他的知名度,和打击力度,毛泽东在延安与上海呼应,战略性地提出:鲁迅是旗手!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记住了:鲁迅的“旗手”“硬骨头”是主席给予的。
许广平女士整理出版过鲁迅的书信集,叫“鲁迅书简集”,其中有1935年给胡风的信里,隐晦地提到:“三郎”(萧军)还是不要加入共产党为好。自己已经在里面“酱”得太深不能自拔。每日感觉被一条铁链拉着、后面还有人用鞭子抽着赶路。这里的挥鞭子人,就是周扬!可以参照他给胡风的另外几封信里提到的对周扬的印象,确凿无疑了。
所以,江帆兄弟你关于鲁迅与主席一脉相承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鲁迅在骨子里,还有旧社会文化精英的思想,他对共产主义根本谈不上有认识。如果没有毛泽东对他的团结,他终究不过是上海滩租界里那个整天愤懑的“鲁文霸”而已。胡适号称“文阀”,鲁迅堪舆一敌。
另外,我做此文只有一个用意:赞同在中小学阶段减少对鲁迅作品的学习。并不意味着不用学习,这也是“少不读鲁迅”的本意,绝不是提倡“不用学习鲁迅”。
2、主席评论鲁迅一共有三次。1938年,在延安《鲁迅论》是第一次,评价没那么高;1940年著名的《新民主主义论》里正式给出了我们熟悉的那段极具文采的高度评价;解放后还有一次,有田家英作证,说鲁迅如果活到现在,要么是文联、政协主席,不写文章了。要么继续写文章,多半在牢里。
对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毛泽东是清楚的。他是一个亲历者,也可说是一个参与者,办过刊物,写过文章。他是北大教授杨昌济的女婿。一九二○年前后,他在北京住过一段时间,还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当过职员。中国的新文化运动是怎样发起的,当年的风云人物是哪些,他全都是知道的。他给胡适写过信,还去胡适家里拜访过。一九三六年同斯诺谈话时,说他“非常佩服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鲁迅在当年是个什么地位,有多大的影响,他有基本判断,不会说出格的话。他对于鲁迅的评价,不管多高,总是紧紧地把握在文化新军、文化革命这个范围内,总是确定在鲁迅的晚年那些年。毛泽东作为中国革命的领袖,同时领导着武装革命和文化革命这两个方面的革命,确定鲁迅为文化革命的主将,是有战略意义的。
与其为删去两篇鲁迅作品而不平,不如放声为多添加两篇主席的白话文而呐喊吧。鲁迅的作品不适合作为中学生教材,相反,主席的文章言简意赅、激扬文字,更具备大众的可接受性。
萝卜兄的第一条,就简单说一说。
鲁迅作为文人,是不提倡文人直接参与政治斗争的,比如他后来就不赞成用暗杀的方式刺杀满清官员,他也绝对不会指名道姓地攻击蒋介石,也很少矛头直指国民党政府。他所提倡的是文人应当在文人的角度,对这社会做出贡献,与政治家分工合作,泾渭分明。文人应当是“韧的战斗”,而不要一次性就挥霍掉有限的生命。所以绝对不能用政治家的角度来衡量鲁迅先生。这就是他劝箫军不要贸然加入共产党的原因。远离“党争”,更有利于文人同黑暗势力战斗。你所说的“鲁迅在骨子里,还有旧社会文化精英的思想,他对共产主义根本谈不上有认识。如果没有毛泽东对他的团结,他终究不过是上海滩租界里那个整天愤懑的‘鲁文霸’而已”,鲁迅先生的“精英意识”,是有的,这恐怕就是他始终拿捏着文人的架子,而不直接参与政治斗争的原因。但是他虽立足于“精英”,干的却是关心天下所有穷苦老百姓的事,就不能只用“旧社会文化精英的思想”来全盘概括之了。说他对共产主义没有认识,萝卜兄有点强词夺理了。鲁迅先生翻译了很多苏联当时的政论和文学作品,从他的文章也可知道他是读过列宁和马克思的著作的。要说没认识,是不可能的,只是他不会全盘接受马列主义而已。因为当时中国处在一个探索的过程中,大家都在找救国之路。不过鲁迅先生所做的,却是一个共产主义者在当时会做的,那就是反封建、反压迫,为老百姓争取平等合法的权益。如果要说必须要有共产主义认识,才符合共产者的定义,未免有点胶柱鼓瑟了。我一直认为,佛祖就是彻底的共产主义者,难道是因为他有共产主义认识么?看行动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没有毛泽东的团结,鲁迅始终是鲁迅,而不是什么“文霸”。他在国统区的影响力,是毛泽东当时无法企及的。所以你认为鲁迅是因为毛主席的故意“捧吹”,才达到那个高度,我认为这论断是很好笑的。
重点回答第二条:
1、毛主席1938年的《鲁迅论》,《毛泽东选集》没有收,我也孤陋寡闻地没有读过。就如萝卜兄所说吧,当时毛对鲁的评价不高,后面又高了起来。这能证明什么呢?唯一可以证明的,就是毛主席对鲁迅先生的认识,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是看萝卜兄前面的论述,有毛是为了利用鲁迅,而故意把鲁迅抬高到那么高的地位的推测。既然是兄弟,就请恕我直言哈,你口口声声说崇拜毛,却只是认为毛文章写得好,打仗打得好,却对他的思想深度和他所创立的政治制度缺乏更深的认同和了解。首先,就算毛是你推测那样为了“利用”鲁迅而把他抬高,这有何不可呢?对意识形态的操控,是每一个阶级国家都有的,不足为怪。其次,毛之所以“利用”鲁,最起码是鲁迅有利用价值吧,那这价值是什么?就是符合毛主席的政治主张。第三,如果说毛主席要“利用”一个人来达到他的目的,你恐怕也太小看主席了。毛主席对他的敌人,从来都是堂堂正正、光明正大,用他那光风霁月的胸怀,几乎可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所以,要说毛是利用了鲁迅,鲁迅才有那样的高度,是没有说服力的。
2、你所举的田家英可以“证明”主席说过的那段话:“鲁迅如果活到现在,要么是文联、政协主席,不写文章了。要么继续写文章,多半在牢里。”这段话已经流传得很广很久了,钱理群先生也曾引用过,但我记得他所说的是冯雪峰的回忆,即可以作证的不是田家英。还是第一次从萝卜兄这里听到田家英也可以证明这段话。试着对这段话解读如下:
①假设历史。如果是毛主席会犯“假设历史”的错误,萝卜兄会相信么?我是不信的。唯物主义史观,是绝对拒绝假设历史的。用假设历史来论述自己的观点,在其它地方是看不到毛主席这样做过的。所谓“孤证不立”,是这段话第一条不足信的地方。
②这段话的出处,找不到任何正式文件,只是某人的回忆录里的东西,或者就是后人的凭空假设。而我们与右派论战的时候,第一坚决否定的,就是所谓的“回忆录”。因为他们的“回忆”,可以“回忆”成饿死人三千万,可以把一切过失往毛主席身上推,可以完全不管不顾前三十年的建设成果,也可以尽情污蔑“文革”和妖魔化毛时代。这是这段话第二个不足信的地方。
③我们就来假设这段话是主席说的,然后来反证其荒谬。
首先,与鲁迅最亲密的,是许广平,最能体会鲁迅先生思想的,也是她。这恐怕是大家都没有异议的。许广平也曾被划为“右派”,但并没有坐牢,而且很快就被“摘帽”,并且她在1960年加入了共产党。因为她不擅写文章,所以一直没再写东西是事实。但看看其他左联或与鲁迅先生思想相近的人,比如郭沫若、箫军,甚至冯雪峰,他们都没有闭口,也不曾坐牢。当然,冯雪峰后来牵入到“胡风事件”,又另当别论。为何现在的人都会想鲁迅先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会像批判旧社会那样站在“横眉冷对”的角度呢?他难道不能为了建设社会主义而畅所欲言么?或鼓励,或赞扬,都是大有可能的。毕竟他见得太多旧社会的黑暗和丑恶,当见到新中国的伟大建设的时候,我认为,他是会由衷赞叹的。郭沫若的经历,为何不会是鲁迅的经历呢?用先入为主的思想,来决定鲁迅解放后的态度,是此段话的荒谬之一。
其次,这段话的逻辑语气,是如此地强硬和没有回旋余地,即“要么闭口,要么坐牢”。我们可以翻看毛主席的著作,主席用这种不容辩驳的语气所针对的,只有敌人。人民内部矛盾,主席是从不这样说话的。这有《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中批评“刘少奇、杨尚昆破坏纪律擅自以中央名义发出文件”、批评梁漱溟、批评右派等的文章,可以证明。这段话色厉内荏之下暴露的,其实是极端的不自信。不信任自己有反驳不同言论的能力,而是动用国家机器强行镇压之。这是主席为人处事的风格么?不是的。此为此段话的荒谬之二。
最后,引一点例证。曾经有人据此段话的意思在孔庆东教授的博客留言里问过他,他说:“鲁迅如果活到解放后,至少不会像有的右派那样,才吃了几天饱饭,就想着与共产党轮流坐庄。”看当时的第一、二号右派章伯钧、罗隆基,他们的言论,早已超出“纳谏”的范畴了,而是直接攻击政府和所谓的“独裁”,叫嚣应当推翻“党天下”,成立民主党派与共产党联合或轮流执政的“多党制”,走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之路。这在中国当时包括现在的现实里,可能么?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是那些人没有仔细思量过的。这就是主席发动“反右”的初衷,目的就是保护社会主义制度的稳固性。此为此段话的荒谬之三。
综上,我认为这段话是别有用心之人杜撰的,用以同时攻击毛主席和鲁迅先生,手段极其毒辣而老到。如果我没有猜错,这段话的原始用意,应当是为“反右扩大化”而作,那是谁编造的,不言自明。
3、我们看高中删减鲁迅先生的文章,角度不一样。我所看到的是“去鲁迅化”,这与当下妖魔化毛主席是一源二歧的。现在主席的文章,在中学课本里还剩得有多少,我没去调查。现在所担心的是,既然可以删减鲁迅先生的文章,那么主席的文章,也是大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就减少,甚而只录看不到阶级斗争的文章的。
鲁迅先生的文章对中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但据我中学的经验,并不会影响同学们对鲁迅先生文章的喜爱。凡是喜欢文学和语文课的,第一喜欢的,恰恰是鲁迅先生的文章,其次再是唐诗宋词。如果因为难就要选择取缔,那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甚至文言文,哪一科不比鲁迅先生的文章难?难道都要取缔吗?我们,包括很多所谓的“左派”,都认为这是“去鲁迅化”,而不仅是修改高中语文课本。比如乌有之乡就有一篇崔士忠先生的文章鲁迅,一个痛苦的人,一篇鲁迅滚蛋了,他笔下的人物欢呼雀跃了!,很详细地说明了这个问题。其实这不用过多讨论,慢慢观察吧,各执己见也没有什么错。
说得有点多了,请萝卜兄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