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凤英:永远当一名“好工人”
尉凤英:永远当一名“好工人”
作者: 顾威 | 来源: 工人日报
一名工人,13次受到毛主席接见,人民日报为她专门发表过社论,她就是“毛主席的好工人”尉凤英……

尉凤英近照
尉凤英在操作机床
1965年5月9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向毛主席的好工人尉凤英学习》,当时,尉凤英是东北机器制造厂的工人工程师。
“革新迷”
尉凤英今年已经76岁了,但她思维敏捷,说话语速很快,谈起那“激情燃烧的岁月”,时常发出爽朗的笑声。
“我3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带着我们3个孩子靠打零工、挖野菜、要饭艰难度日。在旧社会,我从来没有吃饱饭的感觉。有一年春节,家里几乎揭不开锅,母亲在垃圾堆里捡了3个鱼头给我们做了个汤,全家过了个年。解放了,能吃饱了,有工作了,我总觉得身上有股使不完的劲,当时没别的想法,就是要报恩!”一席话,让人似乎看到了当年那位怀有朴素感情、干起活来风风火火的青年女工。
1953年1月27日,当时只有20岁的尉凤英进入东北机器制造厂当上了学徒工。头一天上班,她就对师傅说:“您分配我干啥都行,我有力气,不怕脏,不怕累!”
当时使用的车床,大多是老旧皮带车床,尉凤英每天天不亮就来到车间,挂皮带,给机床上油,为师傅做好生产前的准备。师傅操作时,她细心观察,不懂就问。入厂3个月,她就能独立操作了。
当时正值抗美援朝激战之时,东北机器厂作为一家大型军工企业,担负着很重的支前生产任务。尉凤英早来晚走,加班加点,但还不能保证完成任务。
一次,为了抢进度,她加大了进刀量,只听“咔嚓”一声,刀折了,活儿废了,尉凤英难过得哭了。
师傅告诉她,干活儿想又快又好,光有干劲不行,还得多动脑筋想窍门。
当时加工一个零件要搬动几次“搬把”,产品和切削下来的铝末混在一起,得用手将铝末分离出去,才能把产品拣出来。
尉凤英想,只有减少“搬把”次数和实行产品和铝末自动分离就能提高效率。她走路想、睡觉想,吃饭时一手端碗一手用筷子沾着菜汤在饭桌上画图。
受农村用簸箕簸黄豆和建筑工人用筛子筛沙子原理的启发,她做出了半自动搬把和自动分料器模型。
白天她要照常生产,下班后就在车间做试验,困了,累了,就枕块砖头在车间睡一会儿。
终于,半自动搬把和自动分料器搞成了,提高效率近一倍。这两项革新让她提前118天完成了全年的生产任务。
尉凤英尝到了技术革新的甜头,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搞革新着了迷。
为研制自动送料机,因驱动转动部分像机车轮拐转动,她就跑到铁道附近蹲着观察,结果被机车喷出的雾气弄得一脸雾水;梳着头,她看到多齿的木梳就联想到车床的单刀切削,于是研制出四刀切削。
就是因为这种痴迷劲,一个靠在夜校学文化的技校毕业的女工,从1953年到1965年,共搞成技术革新177项,其中重大技术革新58项。
她用434天时间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工作量;用120天时间又完成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工作量。1964年她被命名为工人工程师。
“工作至上”
在企业生产一线,女同志非常少,因为女职工一结婚,再生孩子,家务活多起来,再加上一线工作劳累,又要倒班等,绝大多数女职工结婚后,都要离开生产一线。一位女职工,要在以男人为主的一线生产舞台上演出精彩,谈何容易。尉凤英说,那需要超常的付出。
1958年1月1日,尉凤英与本厂的技术员老卢结婚。之所以选择这一天结婚,就是为了纪念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到来。
结婚后很快怀孕了,可尉凤英怕领导知道她怀孕,照顾她,就特意做了件肥肥大大的衣服,将自己“伪装”起来,每天照样在一线风风火火地干活。直到小孩生了,医院给车间打来电话,有的工友还感到惊奇:怎么没看出来呢。
按当时规定,哺乳期女职工一天可以给孩子喂两次奶。可尉凤英一算,一天两小时,一年就要少干两个月活儿,那怎么行!她就和婆母商量,让婆母给孩子喂牛奶。尉凤英有两个孩子,都是婆母喂牛奶长大的。
“终生难忘”
1955年9月28日下午3时,这是尉凤英永远都不会忘记的时刻。
这天,她见到了毛主席。
谈起这段经历,尉凤英脸上始终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这年,尉凤英参加全国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5月27日,大会通知,毛泽东主席要接见会议代表。
一听到这个消息,和许多代表一样,尉凤英激动地跳起来。为了将自己打扮精神一点,她用牙缸装上热水,将裤子熨了好几遍。躺在床上也睡不着,盼天快亮。规定下午3点接见、2点出发,可代表们下午1点就全上了车,大家在车上唱啊、笑啊。
大会主持人将代表们按姓氏笔划排队,等候主席接见。“尉”字笔划较多,尉凤英排在最后一个。尉凤英说,当时我就埋怨自己,怎么姓这个姓啊!
尉凤英说,主席进来后,我就使劲拍手,拍得手都红了,还觉得拍得不够响。主席走到尉凤英面前,握着尉凤英的手,问她叫什么名字,从哪里来的,干什么工作,尉凤英都一一作了回答。
毛主席亲切地对尉凤英说,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你是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要好好学习,努力工作。
过去一个连饭都吃不饱的穷孩子,现在受到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接见,那是多大的幸福、多大的鼓励啊!
尉凤英先后受到毛主席13次接见,尉凤英说,每次接见,都给她增添了无穷的力量,都是一次巨大的鼓舞和鞭策。毛主席对她的教导使她刻骨铭心。
在以后的几十年岁月里,无论是在什么情况下,她始终告诫自己,要为毛主席争光,为中国工人阶级争光。

“小车不倒只管推”
采访尉凤英,是在她家中进行的,谈话时断时续,因为总有电话来。
尉凤英告诉我,退休后,她经常被企业、机关、部队、大中小学邀请去作报告,有40多所大中小学聘她为校外辅导员、德育教师、名誉校长等。
她说,从1989年到现在,她已经作了600多场报告,听众达10万多人次。为此,尉凤英特意写了讲稿,题目叫《继承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是我一生不懈的追求》。她说,她也在不断学习新知识,如科学发展观,然后将新体会充实到讲稿中。
她说,现在自己再像年轻时那么干也不现实,但她要将劳动模范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光荣传统传播给青年一代,让更多的人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努力为改革开放、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做贡献。
“能挑千斤担,不挑九百九”,尉凤英说,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我有多大劲使多大劲,能干多长时间干多长时间,“小车不倒只管推”。
【背景链接】“好工人”尉凤英
生活、工作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的人,恐怕没有人不知道尉凤英的名字。
她两次当选全国劳动模范,13次受到毛泽东同志的接见,1965年5月9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向毛主席的好工人尉凤英学习》,一名工人获如此殊荣,在全国劳动模范中是不多见的。
尉凤英不仅有过崇高的政治荣誉,也有过很高的政治地位。她是第二、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 九、第十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她曾担任辽宁省委常委、省革委会副主任,1977年,她是全国妇联筹备组负责人之一。
1977年,尉凤英提出书面申请,中央批准,她回到家乡辽宁,先担任辽宁省总工会副主席,1980年7月18日到一三九厂担任副厂长,1983年担任厂工会主席,1993年退休。
从一名普通工人走向政治高位,尉凤英的一生曾经非常辉煌。即使褪去罩在身上的政治光环,她那种忘我工作的精神,也非常值得人们学习,更难得是的,她始终有着一颗感恩的心。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