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思潮碰撞

论市场经济学理论对西方经济学的含概性(33)

火烧 2009-08-09 00:00:00 思潮碰撞 1031
文章探讨市场经济学对西方经济学的涵盖性,指出其基础性和包容性,分析西方经济学的缺陷及市场经济学的理论框架。

   

论市场经济学理论对西方经济学的含概性(33)  

   

   

听婵释禅  

   

文章纲要:  

   

一、“市场经济学”是最基础、最本源的经济学,它架构了世界经济学大厦的基本钢筋混凝土“大框架”  

      

二、西方经济学最致命的缺陷是回避 “公有制和私有制”这两种最根本的市场经济“载体”形式  

   

  

三、西方经济学的目的,是为资本家剥削掠夺人民服务的  

   

  

四、“凯恩斯学说”强调市场经济之“分配”环节的重要性,并要求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有管制的市场经济”  

   

  

五、西方经济学里的某些“象点样”的学说、学技在“市场经济学”理论大厦中的位置  

   

   

在《“乌有之村”记者对听婵释禅先生的访谈录之二(31)》一文中,对“社会市场经济学理论和重新架构世界文化体系”等问题进行了较为通俗的概括和解释,本文再拿西方经济学那些“条块分割”的建设“市场经济学”大厦所需要的“材料或是组合件”等的“学说、学技”来概括解释说明一下“社会市场经济学理论”对整个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包括性、包容性、包含性和概括性”。  

   

   

一、“市场经济学”是最基础、最本源的经济学,它架构了世界经济学大厦的基本钢筋混凝土“大框架”  

   

   

穷根溯源,全世界古今中外,就只有一种在宏观、中观、微观的“三观”皆可适用,并可以解释和指导人类“衣食住行用”等的叫做“市场经济学”的最基础、最本源的经济学,然后根据各国的“皇族或是执政党、朝廷或是政府”等所“秉持”的或是封建主义的、或是资本主义的、或是社会主义的、也或是某二种或三种主义主流文化“混合”组成等的执政思想理念体系,而形成的有如封建主义市场经济学、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社会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学、封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学等的把各种不同的主流文化思想理念“灌注”到主导人类“衣食住行用”等的“市场经济之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循环和演变过程”而形成的这些“分支”的经济学科。然后再进一步地往下逐步地“分支”下去,以至最后形成了当今世界上那些或是能、或是不能“准确合理地解释和正确有效地指导市场经济运行实践”的浩如烟海,学派、学说、学技等林立的“经济学肥沃土壤、或是经济学垃圾场”。  

   

   

就拿西方经济学的所有各门各派的理论来说,其都是以其各自对整个宏、中、微观经济进行条块分割且有极大局限性,有的甚至具有极大社会危害性的“学说、学技”等所能承载的那么点有限的思想理念来解释古今中外的所有宏、中、微观经济现象,并力图指导之,其与所有经济学及其分支一样,包括已羽化成仙的马克思资本主义经济学或是叫《资本论》的经济学理论,都不能把推动人类的“衣食住行用”等的“最本源”动力基础之“市场经济”定义出来,并展开“穷根溯源”的深入极至探讨的历史画卷,所以其也就只能在“舍本逐末”地对“市场经济学”这个宏大壮阔的伟大历史画卷在进行任意截取后的“盲人摸象”的研究过程中,进行恣意任情地解读和自以为是的胡乱指导了。  

   

   

也就是说,西方经济学的所有“象点样”的学说、学技等都不过是“市场经济学理论”这一“最高级别类型”的世界经济学大厦的基本钢筋混凝土“大框架” 里的“次级别类型或是第三级别类型”的风格各异、结构千差万别的有如砖头、水泥、管道、房间厨厕、门窗、家具等的“具体思想理念”的建筑、装修、装饰材料等的“零散的组合部件”而已。当然,其更多的还是早已过时的毫无用途且具有很大危害性和破坏性的建筑、装修、装饰的“经济思想理念”的垃圾。  

   

   

   

二、西方经济学最致命的缺陷是回避 “公有制和私有制”这两种最根本的市场经济“载体”形式  

   

   

西方经济学,从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到凯恩斯,再到写《丰裕社会》的加尔布雷斯教授,大约两千多年的时间跨度,使经济学虽然发展成为了体系比较完整、论证也比较严密的“社会科学之王”,但却始终是条块分割、各门各派林立、各置一端的经济学“火锅式”大杂烩。虽然其也为构建世界经济学大厦准备了充足的建筑、装修、装饰等的各种“学说、学技”等的材料和组合件,但因为始终缺少“市场经济学”大厦这个基本钢筋混凝土的“大框架”。因此,这些东西虽然也能补解一时之需,但却因为不能形成合力和其具有极大的缺陷、局限,甚至是危害性,而始终不能从根本上对人类社会的“市场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合理演变过程”发挥出积极而重要的指导作用。  

   

   

西方经济学的“最致命”的缺陷之一,就是始终回避“市场经济的最根本的载体形式——公有制和私有制”这两种最实质意义上的社会财富分配方式,也即西方经济学的“立论基础”是建立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基本制度之上的。所以,无论其西方经济学的花拳秀腿打的有多么漂亮,套路如何的层出不穷,其大多数的经济学理论,最终也只是在有如中国的琴棋书画和诗词歌赋等的“学技”层面上混,跟“科学技术”中的“技术”的“学技”也是处在同一个“中、微观”层面的,其是难以解释和解决象“金融、经济等各种危机”这样的宏观经济大战略问题的。所以,西方经济学在“解释和解决”资本主义社会“市场经济载体的私有制”的社会财富向少数人手里集中和转移的资本主义剥削掠夺的使“市场经济之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循环和演变过程”运行到一定的临界点后,就必然会出现“循环和演变”不下去的“破坏或是中断”这一最大最根本的规律性的问题上却始是无能为力和鞭长莫及的。由此,也使西方经济学始终难以登上世界整个经济学大厦里的“霸主或是架构大师”的地位。  

   

   

只有马克思经济学所探讨的“所有制问题”,也即必须具有可以形成不同层级的成千上万个“利益共同体”的这个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属性的“公有制”,才从根本上“弥补”这个可以“决定”世界整个经济学大厦倒塌与否的“最致命”的缺陷,从而也才使经济学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科学。  马克思经济学是有史以来对世界经济学发展和完善做出最伟大贡献的“世纪级别类型”的经济学家,他几乎思考和论证了市场经济的所有四个环节的循环和演变过程,其中的“公有制和私有制”等的所有制问题,就是抓住了市场经济之“分配”环节的这个“龙头”,而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等更是通过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把这个“分配龙头”挥洒的渐入化境。如果没有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等的以“公有制”为市场经济运行载体形式的“人本位”的“社会财富由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的伟大社会主义实践,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到现在也只能还是个很普通的“理论学说”等在某个学斋里争论呢,而不可能成为经过波澜壮阔伟大社会主义实践检验的科学,并成为“马克思主义”。当然,叫“马列毛主义”是最准确不过了,因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政治经济学也即《资本论》,是“准确合理地解释、揭露并无意中指导”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实践的,而其所谓的“科学社会主义”还只是个理论上的假说和理论求证,是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等的伟大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过程中进行不断探索、丰富、完善,才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理论成型并完善的,也就是说,马恩列斯毛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是一脉相承的整体,是不可分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理论体系。也即没有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等的伟大社会主义实践,就谈不上什么“马克思主义”。现在某些人别有用心地把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等的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架构”的理论探索和实践贡献过程忽略掉,去谈所谓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其无疑是空对空地大谈缘木求鱼和空中楼阁等多么科学伟大一样地让人们难以信服。至于毛泽东以后的时代里所做的事情,除了继承“马列毛主义”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遗产外,再就是大量地向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学习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的已经是“现成”的东西了,基本上没有任何实质意义上的理论创新,当然,也就谈不上是什么“象点样”理论和观点了。而某些所谓的“理论或是观点”都实在是不值得一驳。  

   

   

   

   

但马克思经济学的局限性,也在于其没有从宏观上“整合”整个世界经济学体系,并“‘架构’市场经济学”大厦这个基本钢筋混凝土的“大框架”。 所以,西方经济学界也就把19世纪马克思的《资本论》与18世纪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20世纪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同奉为平起平坐的经济学的三部经典。当然,由于马克思所在的那个时代,世界各国的经济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还不是很充分,其“整合架构”的条件也就不是很成熟了。这里需要注意一点的是,马克思经济学理论虽然是在西方国家里产生的,但由于并没有被西方社会所重视并应用,特别是公有制理论,而是被东方社会所重视并应用,所以也就把马克思经济学从西方经济学中分划出来了。这里所说的各种经济学理论的最终“应用或是实践”问题,才是决定经济学最终归属分系的决定因素。  

   

   

三、西方经济学的目的,是为资本家剥削掠夺人民服务的  

   

由于西方经济学的“立论基础”是建立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基本制度之上的,所以西方经济学的目的,也就必然是为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家剥削掠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经济学的任务:首先,是要解释和揭示“市场经济之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循环和演变过程”中的各种经济现象,而能够解释和揭示各种经济现象的工具,我们把它叫做经济学“学说、学技或是思想理念”等。 其次,是为政府和社会提供一种管理调控、规划计划、监督约束“市场经济运行”的工具、手段和方式方法等。  其三,是要能与时俱进地不断吐故纳新,以适应经济政治社会等的发展变化的客观要求,并努力“架构”出完整的世界经济学大厦,以便在市场经济运行实践过程中供人类选择居住。  

   

   

西方经济学的许多学说、学技,多是把“市场经济运行过程”完全脱离了人类的最基本“衣食住行用”等的这个根本追求,而是把企业和政府追求利润最大化、效率最大化,也即怎样才能更有效地剥削掠夺广大人民群众发展成为了其经济学研究的目的和任务,而把“全体社会成员”需要相对公平正义地“分配”所需的“衣食住行用”等的人类的根本追求目标丢弃在了一边。这也是许多西方经济学派的“学说和学技”最终走进研究的死胡洞并逐步走向消亡的根本原因。  

   

   

有中国经济学人把西方经济学的任务概括成中国的土话,也即:西方经济学的任务,就是要解决为什么“一个和尚可以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一难题。这显然是经济学上的一个典型的“伪命题”,这对于处于为封建主义的“官本位”和资本主义的“金本位”的为贪得无厌的少数人服务的西方经济学来说,也确实是个无法解决的难题。但正是这样一个不折不扣的“伪命题”,却着实影响和指导了整个中国的30年来的私有化和市场化取向的改革过程。  

   

   

为什么说这是一个“伪命题”呢?西方经济学认为资源总是处于一种“稀缺状态”,总存在三个人的“饭”五个人“吃”的问题。但是“科学技术主导的现代主义文化或是人类的现代化追求,和人口的有计划生育,特别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人本位’的‘社会财富由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的公平正义社会财富分配方式”等的三大对应之策,是可以基本解决“资源短缺与人口增长不相称”等的问题的。也即基本解决了和尚们所要挑的“水”这个资源的供应问题。有了“水”这种人类赖依生存的“衣食住行用”等的生存、生活和发展的资源,你人类不知道怎样往嘴里“划拉”,就未免太说不过去了吧。这无非就是个对“市场经济运行”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规划计划、监督约束,并进行公平正义‘分配’社会财富”的对应策略罢了。  

   

   

一是“三个和尚没水吃”,可以通过政府、企业、家庭等对“市场经济运行”进行有效合理的“组织管理、规划计划、监督约束”就可以解决。也就是说,在三个和尚中选一个主事的,形成组织,并由主事的主持挑水的工作,问题不就解决了吗。由此可见西方经济学的“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的幼稚病是多么的严重,而中国的呆傻经济学人这么多年来也一直跟着这类“小儿科”的西方经济学派起哄个没完。    

   

   

二是“三个人的饭五个人吃”的问题,可以通过政府、企业和家庭等的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人本位”的“社会财富由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的相对公平正义的社会财富“分配”方式,和人口计划生育方式”等来加以解决。既然人类探求的“三大对应之策”已经基本能够解决“水”或是“饭”这种资源的供应问题,如果还死抱着非要破坏“人类和谐稳定共存共处”的法则,并一条道走到黑地非要“社会财富由少数人独享”地去拿机关枪突突那“显得多余的两个人”,你不是没事找事的精神病,就是嗜血如命的动乱和战争狂人。  

   

   

四、“凯恩斯学说”强调市场经济之“分配”环节的重要性,并要求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有管制的市场经济”  

   

   

也正是由于凯恩斯强调了对“市场经济”这头不服天朝管的野驴实行必要的“合理管制或是叫有计划”,和对市场经济之最重要、最关键的“分配”环节要格外关照,才成就了凯恩斯经济理论对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学的革命性贡献。  

   

   

不过,这里要着重强调说明的是,“马列毛主义”所指导的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从诞生那天起就是对“市场经济”进行了“严格的管制或是叫有计划”的,而“公有制”就更是一种“天然的”进行社会财富公平正义“分配”的市场经济载体形式。“千条河流归大海、条条大路通罗马”,人类的终极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归宿这是这样不可思议般地殊途同归了。所以,把马克思经济理论所指导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凯恩斯所指导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并称为两个不同社会形态下的经济理论导师和领袖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凯恩斯以他的“非充分就业经济学和危机经济学否定了自由放任的古典经济学理论基础,也即萨伊定律的经济中的生产活动总是能够创造出足够的需求来吸收掉所有生产出来的商品”。凯恩斯认为: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因此,经济生活便无法始终保持充分就业,相反,不充分就业才是经济常态,生产过剩的危机也就不可避免,因此,否定了对市场经济运行过程的自由放任主义,主张政府积极干预经济生活,并对市场经济进行合理有效的组织管理和调控规划(也即学说),并在研究工具上,创造了一整套以总量为对象的宏观经济分析方法(也即学技),并开出了“药方”:也即既然有效需求不足是市场机制自发作用的必然产物,那么必须动用政府的力量对经济实施干预,以弥补有效需求的不足,从而完成了震惊世界的“凯恩斯革命”。可以这样说,如果说凯恩斯完成了震惊世界的“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经济理论的凯恩斯革命,那么马克思就是完成了震惊世界的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理论的马克思革命。  

   

   

凯恩斯学说,极大地冲击了在科学技术推动商品“生产”手段等还很落后的商品“短缺”时期的以斯密、李嘉图、马歇尔、萨伊等为代表的一直统治西方经济学界的“自由放任主义市场经济”古典经济学说。也就是说,萨伊等的学说在科学技术推动商品“生产”手段等还很落后的商品“短缺”时期,也许能够比较有效地指导当时那种相对落后的“市场经济运行”,但如果不考虑科学技术推动商品“生产手段、交换手段、消费手段”等有了长足进步的商品“过剩”时期的当代发达的“市场经济运行”的新情况,还在教条主义地生搬硬套西方古典的“短缺”经济学理论,并用以指导当代发达的“市场经济运行”,不“穿帮失效”才怪,这也是中国某些主流经济学人抱残守缺,死守已经过时的西方古典经济学的幼稚可笑之处。  

   

   

而以听婵释禅的“社会市场经济学理论”做为衡量标杆,把凯恩斯学说翻译成“社会市场经济学”理论的话,其无非就是强调并要求政府关注一下市场经济之“分配”环节的重要性。同时,还强调了对“市场经济运行”要加强政府的管制或是叫有计划,也即给“市场经济”加了个“社会”的帽,使之变成“社会市场经济”,并力图用“社会”所蕴含的丰富思想理念来指导“市场经济运行”实践。也即强调国民经济初次分配的“按劳分配”的“就业”这种最根本的社会财富“分配”方式,和以资金、资本的“按资分配”的“就业”方式等来为更多的人增加收入,以便刺激消费,维持“市场经济四个环节的循环和演变过程”罢了。当然,凯恩斯强调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形态里以政府主导的“有管制或是有计划”的市场经济学说,从宏观上讲也是具有很大现实意义的。以至这套理论在中国一段时期的相对“短缺”的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还屡试不爽呢。这就是对于“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国家,凯恩斯经济理论仍能被广泛应用的原因,因为凯恩斯的这个政府的“有计划”和重视市场经济之“分配”环节,正是打在要求“市场经济良性循环和合理演变过程”的蛇的“七寸”上了。  

   

   

而凯恩斯的“药方”,必竟还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有极大的缺陷和局限性的经济理论学说,离科学还有一定的距离。1973年至1975年的危机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出现了所谓的“滞胀”,失业率和物价同时上涨,经济衰退与通货膨胀同时并存。凯恩斯偶像终于被粉碎,各经济流派峰起云涌,都在试图进行“凯恩斯革命的再革命”。而说白了,凯恩斯的宿命,就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金本位”的“社会财富由少数人独享”的必然导致“市场经济之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循环和演变过程”破坏或是中断的最大最根本的经济规律性在起作用,也即市场经济四个环节的循环和演变过程中在“分配”环节上“卡壳”地循环和演变不顺畅地遭到“破坏”了,或是循环和演变不下去的“中断”了。也就是说,摆脱凯恩斯“滞涨”等困境的只有两条路:  

   

   

一是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社会形态里通过建立健全“社会公共福利保障体系”,形成有如美国等发达国家那样的“社会资本主义”的在国民经济初次分配过程中实行“社会财富由少数人独享”,在国民经济二次分配过程中实行“社会财富由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的两条腿走路的“过渡”社会形态。  

   

   

二是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 “人本位”的“社会财富由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形态。这就是“凯恩斯革命的再革命”的 “社会市场经济学理论”。 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制度,虽然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全面失败,但所有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经验都还在,社会主义的信念还在很多人心里存放,总有一天,人类还是要回到他的身边的。  

   

   

由此可见,无论是走哪条路,建立并健全“社会公共福利保障体系”是必须的,这也是“疏通或是弥补”市场经济四个环节在循环和演变过程中那个最关键的“分配”环节总“卡壳”的最有效、最有力度的“有计划或是叫计划经济”了。  

   

   

   

五、西方经济学里的某些“象点样”的学说、学技在“市场经济学”理论大厦中的位置  

   

   

除上面谈的凯恩斯外,下面就让我们把西方经济学里的那些“象点样”的在不同时期里所包罗的“学说、学技”等不同货色拿出来晾一晾,并分门别类地的装进“市场经济学”的这个世界经济学大厦里的各就各位、各司其职的“中草药大柜”里,给那些一辈子一根筋地抱着某个或是某些西方经济学“学说、学技或是某些经济思想理念”等大腿不放,但尚有药可救的洗脑不彻底的学人和官人打一针清醒剂。  

   

   

   

其它西方经济学的各门各派,虽然也都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里取得了比较出色的成就,但其却大多停留在条块分割的各置一端的各自为战的世界整个市场经济学大厦的“次级别或是第三级别类型”的“学说、学技”层面的对市场经济四个环节分别进行修修补补的工作上了,而没有一个经济学流派能把所有的经济学理论“统筹并架构”起来。  

   

一是“马尔萨斯学说”着重于市场经济之“生产和分配”环节。马尔萨斯的《人口论》认为:“以几何级数增长的人口增长不能超过以算术级数增长的生活资料增加的限度,而达到此目的方法就是限制人口的增长。”也即,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生产”的生活、生产资料等的速度没有人口“生产”的速度快,并这些“生产”出来的生活、生产资料等或是社会财富也不够快速增长的人口进行“分配”。在当今世界,上面提到的“三大对应之策”,是可以基本解决马尔萨斯提出的这个难题的。  

   

   

不过,在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官僚和资本家独享社会财富”的社会形态里,无论科学技术如何突飞猛进地为人类创造多少社会财富或是“水和饭”这种生存和生活资源,无论人口生育有多么的节制或是通过战争等进行多大幅度的减少,其都将因为社会财富由少数官僚和资本家独享而使人类中的大多数人始终处于贫困、饥荒、犯罪、矛盾、纠纷、动乱,甚至战争的血泪之中,这即是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封建资本主义等社会形态永远无法解决的难题,也是其所难以“绕过的坎”或是通过自我疗法所难以根除的“病根”。也许会有人问,美国等发达国家不是处理的挺好吗?这首先你应该明白,美国等发达国家已基本上过渡到“社会资本主义”这种离“社会主义”很近的相对文明进步的社会形态中了,也即在国民经济初次分配中实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财富由少数人独享”的资本主义“金本位”社会形态;在国民经济二次分配中通过建立“社会公共福利保障体系”的实行“社会财富由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的社会主义的“人本位”社会形态。美国等发达国家正是由于建立并完善了这种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形态的“混合”社会形态,才挽救和摆脱了其资本主义、封建主义或是封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宿命。如果现在的人们还回避并看不到这一点,就有点太缺少“马列毛主义”的科学、辩证、客观看问题的思想方法了。  

   

   

   

   

二是威兹曼的分享经济学说,是探讨市场经济之“分配”环节的问题。威兹曼“设计了一个新的雇工报酬制度:‘分享制’,即企业不按人头设固定工资,而只按规定出劳资双方对经营成果的一个分享比例。”这是一个针对微观企业试图探索“失业”难题的“学技”派理论,也即探讨市场经济之“分配”环节的相对公平正义的社会财富“分配”问题。  

   

   

这个理论的幼稚之处就在于试图想让靠剥削和掠夺的嗜血而活的资本家大发慈悲地来整一个“分享制”的工资分配制度,以便缓解过多失业所引发的工人收入减少,消费能力不足的问题。当然,以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等的强制力和工会等维权组织等去参与争取和维权,也是能适当缓解和调和一下“市场经济之四个环节的循环和演变”总要“卡壳”的矛盾的。其是一个治标不治本的阶级调和的应用经济学理论,并不能解决什么实质性的问题。   

   

   

三是“奥肯法则”,是探讨市场经济之“分配”环节的问题。美国经济学家奥肯提出的“奥肯法则”说明了:“失业率与实际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增长率之间的精确联系,即:失业率每增加1%,则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会减少2。5%;如果要使失业率降低1%,则国民生产总值就必须增长约2。5%。”正是由于这个理论,才使有如中国当前拚死拚活、不惜一切代价也要“保八”的“保增长”的经济理论依据之一。但不要忘了,科学技术推动商品生产手段、分配手段、交换手段、消费手段的日益进步和高效率,对劳动力排斥的力度是日益加大的。而这实在也是一个“通过宏观经济总量增长带动促进就业”流派对“市场经济之“分配”环节所打的强心剂的没有办法的办法了。  

   

   

四是美国贝克尔的人力资本理论,也即“利用生命的艺术”,是一个要求人们通过提高自身的生存本领或是职业技能,参与生存竞争,并力图从个体的角度“瓜分”更多的“分配”收入,把自己的生活和生命挥撒完美的为少数人服务的弱肉强食理论,至于其它的大多数没有什么职业技能或是本领的人也就只好听天由命了。此理论探讨的还是个微观“学技”派的市场经济之“分配”环节的问题。中国大张旗鼓地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可能就是受这种理论影响很大的缘故。这理论虽然对宏观经济的指导意义不是很大,但对于微观经济或是“个体”来说,倒是挺具有现实意义的。看来诺贝尔经济学奖实在是没地方送了。  

   

   

五是西方经济学的“财政税收理论”,是探讨市场经济之“分配”环节的“你多我少或是我多你少”的社会财富的宏观“分配”问题的。这理论大致是说:“当经济出现波动时,也即市场经济四个环节的循环和演变过程出现不顺畅或是破坏中断时,政府便一手举起财政税收政策,一手拿上货币政策,对过热或是过冷的经济进行部分或是全面的调理,直到使其“体温”恢复正常为止”。说来说去,还是个市场经济之“分配”环节的活。  

   

   

六是西方经济学的“货币理论”, 是探讨市场经济之“分配”环节里做为社会财富的“等价物——货币”,如果进行“发泡或是消泡”的社会财富宏观“分配”问题的。利率是可以使货币获得收益的价格,是食利经济中的“按资分配”的最原始最传统的重要表现形式。货币的印制和销毁有多种渠道,其中最有效和发行量无限或是销毁量无限的印钞工厂,就是股市等证券资本市场,而财政部与其相比,简直就是提不起来了。由于股市等证券资本市场具有“分配再分配功能、筹资功能和税收功能” 等三大功能,从本质意义上讲,其实这三大功能都是属于市场经济之“分配“环节的活。所以,美国等发达国家正是很好地利用了其美元和欧元的霸权,才充分地享受了印制钞票也可以创造社会财富,努力做好在全世界范围内负责市场经济之“分配和消费”环节的“神仙般”的本职工作,并拿大把大把的“绿纸头”享受发展中国家“实物财富”的幸福生活的国家。  

   

   

股市等证据资本市场即是“按资分配”的印制钞票的天堂,也是“按资分配”的销毁钞票的地狱;即是社会财富向少数人手里“迅速”集中和转移的资本乐园,也是加速社会贫富两极分化的高效分化场所;即是资本主义“金本位”主流文化精华的集中灿烂地,也是除了私有制之外,判别是否走资本主义的“按资分配”道路的试金石;即是通货膨胀的制造者,也是通货紧缩的帮凶;即是金融危机的直接制造者,也是经济危机的有效帮凶;即可以导致“市场经济之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循环和演变过程”在“分配”环节上出现“卡壳”的破坏和中断,也可以因“成也分配、败也分配”的千古周期规律性的作用引发历朝历代的“朝廷或是政府”变换更迭。这个所有的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等都研究不明白的“分配”,实在是给人类带来了太多的烦恼。  

   

   

七是西方经济学的“产业经济理论”,是探讨市场经济之商品“生产”环节的理论。配第—克拉克定理说:“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力将首先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并伴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逐步向第三产业转移”。霍夫曼定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一国工业结构将会呈现出从轻工业到重工业,从原材料工业到加工组装工业,进而到技术集约型工业的演变趋势”。马歇尔冲突:“规模经济和竞争力对经济的发展都很重要,但它们之间存在着顾此失彼的矛盾”。马克西---西尔伯斯通曲线: “充分享受大规模生产的‘规模经济’带来的好处,对于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等等。就单纯论及市场经济之商品“生产”环节来看,倒没什么不对的地方呢!  

   

   

八是西方经济学的“国际贸易理论”,是探讨市场经济之四个环节在各个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的理论。现在是美国等发达国家负责市场经济之“分配和消费”的环节,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负责市场经济之“生产和交换”的环节。这是听婵释禅概括的,那些西方经济学是没有这个高度的。  

   

   

萨缪尔森认为:“如果优势国家生产优势更大的产品,劣势国家生产劣势较小的产品,并开展贸易,则双方都能得到好处,并称这是国际贸易不可动摇的基础”。这种不求进取,不想自力更生,不想当老大,只想当附庸的理论,正中洋奴买办汉奸们的“宁与外鬼,不舍家奴”的下怀,中国不就是一直这样搞的吗?而且还觉得负责市场经济之“生产和交换”环节的工作还挺自得意满的。  

   

   

 俄林的要素禀赋说:“如果一个国家的某种生产要素比较丰富,在生产中密集使用了这种要素的产品必然具有出口优势,应该成为出口品;而进口品则是那些比较密集地使用了本国比较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中国除了按着这种贸易理论进行贸易外,有时还特别愿意反其道而行之,如稀土等本国各种紧缺资源,那也是不问价地往外紧倒腾。可本国紧缺的高新技术等,却是没进口几个象点样的。看来这钱闹的,也根本不按什么理论和规矩出牌了。这国家的规划计划部门可是真得好好给规矩规矩了。这西方经济学总不能白学是不?   

   

   

九是西方经济学的“国际金融理论”,是探讨世界各个国家的货币在世界范围内这个最大级别的“市场经济四个环节的循环和演变过程”中所处的对世界财富的“分配”地位和本币的竞争实力的理论。本币走向世界,最终取决于本国的经济实力,也即应该包括庞大的经济总量,与世界各国密切的贸易联系,以及拥有高度发达的证券资本市场。补充两点,即还要有领先世界的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强大的军事科技实力等。 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的“美元是唯一的国际货币,其它货币必须维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的国际货币秩序多暂能被打破还真需要一些时间,但美国没命的印制他们如同废纸一般的“绿纸头”,其美元的霸权地位也快到了终结的时候了。  

   

   

十是西方经济学的“公共选择理论”,是探讨市场经济之“分配”环节的问题。寻租与“看不见的脚”:“寻租”是指那些借助于政府的力量(即公权力),来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非生产性活动。它会使市场机制失去作用,有人称之为“看不见的脚”。这其实就是市场经济之“分配”环节中,听婵释禅常唠叨的那“四种”社会财富分配方式之“以公权力谋取私利分配”方式。看来西方社会也是存在这种不正当的社会财富分配方式的。但却没有听婵释禅忽悠的深透呦,可见西方国家那是决没有咱们玩这个东西更有档次了。  

   

   

 灯塔与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无法实行谁消费,谁付钱的原则 ,这是一种市场失灵的表现。通常认为,这类物品应由政府提供”。这还是一个市场经济之“分配”环节的问题。只不过这里要“分配”的是国家的财税收入如何分配或是往哪“分配”的问题。但是在中国可是无论什么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的所有“公共产品或是生活必需品”都要实行“市场化”,并通过市场机制来进行调节的,这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私有制企业把全部的社会责任都推到社会并社会化的国家里,政府想当甩手当家的,是不是有点太难了。结果就是政府变成了大多数人埋怨的对象。看来既然选择了走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形态,政府该出血的地方还真得出血呢,否则“集体事件”这档之事,还真就只能算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呢!  

   

   

   

   

十一是西方经济学的“制度分析理论”,实质还是一种市场经济之“分配”环节的问题。凡勃伦认为,“人类社会存在着两种基本的制度:一种是技术制度,一种是私有财产制度。代表这两种制度的社会力量是技术阶层和企业家阶层”。这一看就是“立足”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制度基础之上建立的理论,把社会主义“公有制”这种最基本的社会财富分配方式整个就没承认。这个理论显然是强调市场经济之“分配”环节的社会财富分配是要向着“技术阶层和企业家阶层”的少数人手里集中和转移的,在中国叫做向“资本家、学霸、腐败官僚”三方集中。  

   

   

混合经济论:林德伯克指出,传统的西方市场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制度都不理想,理想的社会经济制度应该是计划和市场有机结合的“混合经济”制度,该制度的实质就是为了寻求集权和分权的最佳组合”。这“第三条道路”,也许正是西方发达国家正走的就“社会资本主义”道路。这种即“按公权力分配”,又“按资分配”的主流社会财富分配方式,是现代社会的一种相对进步文明的社会财富“混合式” 即对立又统一的分配方式。看来阶级矛盾也即利益矛盾是能调和一会是一会啊!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制度之所以会变迁,是因为推动制度变迁可以给推动者带来好处(利益),并且带来的好处在抵补了相应的成本之后还富富有余”。从这个理论就可以看得更明白了,为什么中国的某些人要坚持私有化、市场化改革不动摇了,那就是从中国的私有化和市场化的这些“分配”制度变迁过程中是太有“油水”可捞了,否则某些人能那么挣命地奔走呼号吗?“无利不起早”这话总是能一说一个准。  

   

   

十二是西方经济学的“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理论,还是一种市场经济之“分配”环节的的问题。  新剑桥派认为,“要保持经济长期稳定增长,政府就必须使用分配政策,调整利润和工资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额”。现在私有制企业主,狠劲地掠夺企业利润,残酷压低工人工资这事总得有人出来管管,否则按新剑桥派的说法,那就“不能保持经济长期稳定增长或是企业的长期存在”。看来政府和企业没事的时候真应该互相讲讲,为了长远的更大利益,“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  

   

   

十三是西方经济学的“公平与效率”理论,探讨的是市场经济之“分配”环节的问题。“福利国家论”、“收入均等化原理”、“负所得税方案”、“奥肯的漏桶原理”等的学说和学技都极大地推动了美国等发达国家率先进入了“社会资本主义”这种相对进步文明的社会形态,也极大地弥补了凯恩斯等人的经济理论的不足,并保持了美国等发达国家长达六十多年的稳定和谐可持续发展。这也许就是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凯恩斯革命的再革命吧”。虽然这次金融经济危机对美国等发达国家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或是冲击,但其根本的“社会公共福利保障体系”却没有被丝毫动摇和破坏,也即其“社会资本主义”这种相对文明进步的社会形态依然昂首屹立,其经济“元气”并没有受到多大伤害,其依然还将是发达国家和世界领袖。  

   

   

限于篇幅,西方经济学其它各门各派的“不太象样”学说、学技就不一一品评论足了,其所探讨的无非就是市场经济之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各个环节,各有侧重,各置一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没有一种理论可以起到把这所有的经济学理论、学说、学技等“框定或是架构”起来的理论。  

   

   

总之,只有“市场经济学理论”这个钢筋混凝土的宏观“大框架”,才有效地框定和含概了这些“次级别类型或是第三级别类型”的建筑、装修、装饰等的“材料和组合件”等。这就是“市场经济学理论”对西方经济学的“包括性、包容性、包含性和概括性”。   

                          

 2009年8月9日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