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中国工人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一、 中国工人阶级的产生及其当时的特点
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在中国兴办了一批近代企业,由此产生了最早的一批中国产业工人。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开始了初步的发展。同时,在帝国主义已经由商品输出为主发展为资本输出为主的情况下,在1894年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强迫中国接受他们在中国开办企业的要求。这样,中国工人阶级的数量就有了初步的发展,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约有100万人。大战爆发以后,英、法、德等帝国主义国家因为忙于打仗而不得不放松对中国的侵略,例如占中国进口货物中最大数量的棉纱和棉布,在大战期间比战前减少了一半左右。因此,中国民族工业中的纺织业和面粉业,有了较快地发展。日本和大战初期没有参战的美国,在这期间乘机加紧对中国进行侵略。特别是日本,在中国开设了大批纱厂、织布厂和矿场。这样,中国近代产业工人的队伍就有了较大的发展,到1919年已经接近了200万人。
工人阶级与最先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富于组织纪律性,没有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所以是最革命的阶级。当时的中国工人阶级除了具有工人阶级一般的优点以外,还有自己特殊的优点。
当时中国工人阶级身受帝国主义、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三重压迫,没有民主自由和政治权利,这些压迫是极为严重和残酷的。因此,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比任何别的阶级都坚决和彻底。在帝国主义的统治下,中国的资本主义不可能有大的发展,因而也就不可能产生象帝国主义国家中那样的拿很高工资、受资产阶级影响很深的工人贵族。所以,我国就没有象欧洲国家那样的社会改良主义的经济基础。这就决定了当时中国工人的革命性是很强的。
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前,在工人中没有什么强大的政治党派的活动。在工人阶级走上政治舞台以后不久,就产生了中国共产党。当时中国工人阶级一直在本阶级的政党——共产党的领导下展开斗争,因此,他们的觉悟程度较高。
中国工人阶级中,从农民出身的人占多数,他们和广大的农民有一种天然的联系,所以便于和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
当时中国的工人虽然人数不多,却集中在少数较大的近代企业里,集中在沿海沿江的少数大城市里,例如,上海、天津、广州、武汉等,因而比较容易组织和发动斗争。
当时中国工人阶级虽然也有些弱点,例如,人数较少,历史较短,文化水平较低,还有封建传统和小生产的影响等,但是,因为他是最先进的阶级,而且具有上述那些优点,所以,只有他才是当时中国最革命的阶级,才是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
二、当时工人阶级斗争的初步发展
中国工人阶级从他诞生以后就不断地进行斗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随着工人阶级队伍的成长壮大,斗争也有了初步的发展。有记载的罢工,在1916年是17次,1917年是21次,1918年就增到30次。1000人以上的罢工也屡次出现。1916年3月,北京政府财政部印刷局工人,因为加添夜工,要求增加工资而罢工。1917年5月湖南水口山铅厂1000余工人,因为工资和抚恤金问题而罢工。1917年7月,上海英美烟厂3000余工人也曾罢工。这个时期的斗争,主要是要求增加工资,改善生活待遇等经济斗争,但也有一些自发的政治斗争。例如,1916年,天津法租界全体中国工人1700多人,为反对法国帝国主义扩大租界而罢工。在天津各界人民的支持下,终于迫使法国放弃了霸占天津老西开地区的计划。中国工人阶级的初期罢工斗争,还都是自发性的斗争。这就是说,工人阶级还没有觉悟到自己阶级的历史使命,没有远大的政治目标,还没有本阶级先进组织的领导。一些带有封建性质的组织,如哥老会、行会、帮口等起着一定的组织作用。这些组织的实权大多掌握在商人、官僚和封建把头的手中。这些组织不可能真正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工人阶级斗争的发展,就产生了建立自己阶级组织的要求。
总之,工人阶级的成长及其斗争的初步发展,说明了在当时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已经有了自己的阶级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