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三农关注

新农村建设的忧虑!

火烧 2009-07-24 00:00:00 三农关注 1025
文章探讨新农村建设中硬件投入与软环境的失衡,指出公共厕所闲置、村支书作风问题及公益事业缺乏实效,强调应关注村民自主发展与实际需求,而非单纯依赖国家投入。

前几天,跟随检查组转了二十几个村,抽查了一下某项工作的完成情况。回来后有些感触,表于后文。

先说说新农村建设。

国家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初衷无疑是好的,环境好了,村部气派了,但是(好事就怕说“但是”),软环境让人担忧。举个例子:

我们去一个新农村试点村检查,配发的电脑没在应该在的地方。我们问电脑哪儿去了?支书理直气壮的说,放在他的办公室玩斗地主呢。言语间,一点儿愧疚都没有。在一个官本位的国家,当着上级检查组还如此大言不惭,那平时面对村民是个什么样子,可想而知。

还有,现在不只是新农村,都建了一些公共厕所。说实话,我对农村的田园生活很向往,只是想起老家厕所的环境,就很挠头。所以说,公共厕所的修建,对改善农村环境卫生大有帮助。可现状是,多数的厕所都大门紧闭,也许只有专门检查厕所的人来时才会开门吧。

当然,除了种草修衙门,给村里建温室大棚还是值得肯定的。

简单的感觉,新农村建设到现在这个程度,基本上停留在硬件投入上面。这样的模式没有可复制的可能性。为什么?一笔简单的账算算便知。

一个新农村试点,投资都是上千万。取个整数,一千万。一个区县试点20个村,共投资两个亿。这样的投资规模,区县财政再加上上级的转移支付,完全应付的了。可是不要忘了,一个区县少说也有几百个村,照现在的投资规模,就需要几十个亿的资金。如果这些钱一次性投入进去可以一劳永逸也能够接受,但是,路面、路灯、上下水,所有的东西,哪一项不需要后期的维护费用?!也就是说,一个区县,几十个亿投进去,事还没完,事才刚刚开始。

而且更可怕的是,这种输血工程,无疑会造成村民的惰性。一旦不再输血,很有可能导致之前的投入逐渐被荒废。

与上面提到的那位支书形成对比的是一个普通村的村支书。他想带着村里人种一种供出口的花卉,村民怕有风险,不参与。他就自己先种,再说服其他村干部一起种。村民看到可以赚钱,自然自愿加入。然后他们就顺势组成了合作社。像这样可以自己找出路,自己会造血的村,才是应该被关注、被扶持的村。只靠国家投入建起的所谓新农村,充其量不过是暴发户而已!

新农村先粗粗的说到这里,接着说几句公益事业。专指针对农村的公益事业。

这几年,政府给农村搞了不少的惠民工程,配置了大量的设施设备。通过转村,我发现除了那些健身器材被充分利用外,其余的设施设备,几乎没有发挥多大的功效。

这就引出一个问题,什么才是真正面向农村的公益事业?其实我的答案很简单:农民有需求,而靠自己的力量又很难实现的,才是真正需要推进的公益事业。这些需求应该包括教育、医疗、养老。

教育涉及农村的长远发展;医疗、养老涉及农村的长治久安。这几项都是长周期的工程,短期见不了效,没有建大队部来的立竿见影。领导为官一任,没有政绩,谁也不会有兴趣。可是,农村的改变,本就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任何急功近利的做法,都是违背客观规律的。非要硬来,成败开始时就已注定!

综上,以一个平头百姓的角度,建议如下:

1. 新农村建设要以软环境建设为主,并且长期坚持。

首先是人的素质的提高。把一个村上千万,一个区县几个亿甚至几十个亿的投资,用来建立“教育奖学金”,鼓励农村学生好好读书;用来建立更好的合作医疗体系和养老体系,让农民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解决后顾之忧!

其次是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在大街上偶尔会随地吐痰,可到了家就不会这样。我想有一个原因是,人们面对水泥地和瓷砖、地毯、木地板时,随地吐痰的控制力是不一样的。从这个角度讲,在村里硬化路面、美化环境大有必要。不过光让村容村貌好看了,村民家里你是没法管到的。家里环境的变化,只能靠经济水平、文化水平、健康意识的提高慢慢实现。

其次,村里的带头人要选好。这涉及到村民自治的问题。另外,有开发区、能占地租地的村,往往经济条件比较好,做村干部有油水。会出现贿选或者恶势力渗透的问题。这个问题太大,我不知道怎么说。其实就连很多乡镇级的领导都没好办法。基本是本着“不要闹出大事,不要上访到中央”就阿弥陀佛的思想。

2. 要让农村有自己的造血机能。

像我上文提到的种植出口花卉的村,是今后农村建设的方向之一。发挥村民的能动性。不要因为大额的投入助长村民的“等靠要”思想。应该让每个村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只要不违法、不缺德,两、三年以后,哪个村村民收入提高的快、哪个村村民的满意度高,就把锦上添花的钱投到哪个村。政府只管营造出良好的竞争环境和制定出公平合理的评价标准即可,别的不用操心太多。

3. 多听听农民的真话。

这点儿对于我这样的平头百姓太容易不过。可惜我制定不了政策。而能够制定政策的人,听到的假话居多。

领导想去调研,提前一个月就通知了。一个月的时间,把一个村翻盖一遍,时间都有富裕,随便编几套瞎话不是易如反掌。

能听到真话的制定不了政策,能制定政策的人听不到真话(或者是不想、不愿、不敢听到真话)。需求和供给对不上茬儿,最后只能是投入越多,浪费越大,劳民伤财不说,更重要的是让人们对政府的决策能力丧失信心。做了错事不怕,怕的是人们不再相信你能办出对的事!

4. 政府不要总觉的自己比老百姓聪明。

国家总靠投资拉动GDP,就在显示国家比老百姓聪明,所以我要把你们老百姓的钱收上来,然后替你们花出去。对于农村的投资也是如此。坐在有空调的办公室里的决策者,怎么可能比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更了解农民需要什么呢?!聪明反被聪明误!

老百姓的话,有些的确不靠谱,但是多听听老百姓的话,至少不会做出更不靠谱的决策!

说实话,我写这些一点儿用都没有,看到的人屈指可数。只是这一圈走下来,看到那么多东西都被闲置,的确痛心。不吐不快!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