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无银三百两
从前有个叫张三的人,积蓄了一笔银子,总怕被人偷去,思来想去,觉得还是埋起来好。他就在屋后挖了一个坑,把银子埋了起来。可张三还是不放心,便自作聪明,在埋银子旁边留了一行字:“此地无银三百两。”这一切却被邻居阿二看到了。到了半夜,阿二把银子挖出偷走了。可阿二又担心张三会怀疑自己,也留下了一行子:“隔壁阿二不曾偷。”这个笑话后来就变成了“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成语而流传至今。用来比喻自作聪明,想要隐瞒,掩饰所干的事情, 结果反而更加暴露明显了。这与自作聪明、不打自招、自以为是、多此一举、无中生有、画蛇添足、掩耳盗铃、欲盖弥彰的意思如同一辙,本想打算掩盖坏事、丑事的真相,结果反而让世人看得更加清楚明白。
看完这个故事,确实让人发笑,笑张三,笑王二自作聪明,但毕竟张三,王二都是个老实人,老实得有点傻得可爱。
其实,走进现实生活中的今天,这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人和事也是经常发生并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在大街小巷的店铺前总能看到各商家“本店无假货”的广告标语。也有的商店打出“全市最低价”等等招引顾客的手段。这不正是“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做法在“市场经济”中的翻版吗?在许多洗浴中心的门前,在各宾馆的大堂中,总能看到挂着“严禁卖淫嫖娼”的告示,在一些休闲场所,还能看到一些有公安机关立的提示牌,写道:“此地区严禁嫖娼”之类。这不正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奇异创举吗?
在今天的大街小巷上随处可见的是:“此处禁止大小便”、“此处严禁攀越”、“此处禁止倒垃圾”、“党员干部禁止腐败、受贿”等标语或提示,其潜台词还不是在明明白白的告诉人们“这里经常有人大小便”、“这里经常有人攀越”、“这里经常有人倒垃圾”、“党员干部大部分都是腐败受贿的”。在今天的医院里,到处张贴着:“严禁医生收受红包”,“严禁医药代表进入就诊室,”这不就是“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具体体现吗?
更离谱的是,还有的学校还明文规定:教师禁止奸淫未成年女学生,甚至规定男教师不能找女学生单独谈话等。其实这用得着规定吗?“德高为师,学高为范”,看来 “为人师表”四个字在现代社会已被贱踏得一分不值了,“此地无银三百两”在这儿居然也能派上用场。
曾经以为“此地无银三百两”这个故事荒诞无稽,不觉得有什么现实意义。然而,人间真是无奇不有,眼皮底下经常出现的“此地无银三百两”的事情却让人清醒地意识到:人最大的可怕之处是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于是就在有意无意中做出了“此地无银三百两”的事情来。实际上人总在不知不觉中流露出潜意识的东西。都是站自己的角度去看,没想过别人的感受。我们换位解读一下,今天的中国正是以法治国的年代,自由、民主、平等这是宪法赋于每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可一直以来,有关要求自由、民主、平等、权利的呼声总是不断,其实也是“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另一种隐蔽的表现形式罢了,因为只要你好好读一下宪法上面白纸黑字都写着吗。你还乱嚷嚷什么呢?
每晚看完新闻联播看焦点访谈,总觉得新闻言论自由被“自由”成只有一种声音了,诚然,目前的政府的确为民办了些实事,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可还是应当多想想怎样顺应民意,多办实事,多为老百姓说话,这样才有资格代表民众的心愿!因为“逆向思维”需必造成“逆反心理”。你越是标明“未成年人禁止观看”,未成年人越是想去看看。可见,只有一群无知的人才会弄出的这些让人哭笑不得的“怪胎”。奇怪的是,既然做了“婊子”,又为何还要拼命的去为自己立“牌坊”呢?这些不为民着想,不为民办事的人就欢喜用“此地无银三百两”去忽悠民众,并明目张胆地去愚弄老百姓。
不言自明,傻冒也知道是怎回事?“此地无银三百两”我们无法去左右、阻止其滋生,但“隔壁阿二不曾偷”的“阿二”们可确少之又少了,当然这也算是社会改革后带来的一大进步吧。呵呵?